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谢辰生 的原始碼
←
谢辰生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谢辰生</big>''' |- |<center><img src=https://i01piccdn.sogoucdn.com/d915a57a773ec828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www.planning.org.cn/solicity/view_news?id=712 来自 中国城市规划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谢辰生''',[[江苏]]武进人。我国文物界著名[[专家]]<ref>[http://www.kongfz.cn/18434616/pic/ 江苏武进人。曾任郑振铎业务秘书,我国文物界著名专家 谢辰生 ],孔夫子拍卖网</ref>。曾任[[郑振铎]]业务秘书,国家鉴定委员会常委,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十三大代表、[[国家文物局]]顾问,现为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ref> [http://art.china.cn/huodong/2009-02/25/content_2751440.htm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 ],艺术中国网, 2009-02-25</ref>。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主持起草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前言、第一次明确提出文物的定义。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文物界著名专家 出生日期----1922年7月26日 出生地点----北京 主要成就----为文物保护奔走呼号,无怨无悔 国籍 ---- 中国 职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知名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人物简介== 谢辰生,江苏武进人。曾任郑振铎业务秘书,国家鉴定委员会常委,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十三大代表、国家文物局顾问。现为我国文物界著名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物法规制定的起草者和执笔人。1922年7月26日出生于[[北京]]。年轻时接触进步思想,高中二年级时毅然辍学,准备与弟弟一同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但因道路封锁,辗转到[[上海]],经人介绍帮郑振铎先生做事。期间,主要从事郑振铎先生所编书籍的目录抄写、印刷等工作,重点参与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甲午以后流入日本文物之目录》的编辑出版。 ==个人事迹== 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致力于文物保护管理事业。历任文化部文物局文物处业务秘书、副处长,国家文物局副秘书长、顾问,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在上海参与了战时文物的清理工作,并协助郑振铎编撰《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甲午以后留存日本文物目录》等。倡导创办了景德镇古陶瓷制作博物馆、铜绿山古铜冶遗址博物馆,主持复制了随县编钟和古代珍贵纺织品,并负责开拓水文、地震考古新领域。 1995年退休后仍在为保护文物不停地奔波。1999年他亲赴浙江舟山定海考察,是第一批阻止定海文物破坏的专家之一;2000年他又赴新疆为西部大开发中的文物保护工作献计献策。现为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的职务,为文物保护奔走呼号,无怨无悔。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 从表面上,其实看不出87岁的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是一位癌症患者,他看上去甚至比很多同龄的老人更有精神。 文物保护界的专家、志愿者,甚至很多住在老胡同里的普通北京老百姓都知道,如果古建筑出事了,老房子被拆了,找谢辰生最好。因为他是最积极的保城死硬派。 2000年,北京出台危旧房改造5年计划,一片片老城胡同在推土机的轰鸣中消失,谢辰生连同20多位专家学者上书中央,直斥拆除行为违反北京人文奥运,将会成为千古罪人。这封信导致5年拆除计划只执行了两年多就停了下来。 2005年,他上书温家宝,推动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和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的出台。2006年,他就南京、常州保护问题上书温家宝,推动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出台。 “垂暮之战” 虽然自嘲一世无权也无财,但谢辰生在中国文物保护史上有着特殊的位置,他一生的经历写下来,就是半部新中国文物保护立法史。 “我从1949年以前开始跟随郑振铎先生从事文物保护工作。1949年郑先生又把我引荐进文物局。那时候中国文物外流情况非常严重,我在文物局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起草新中国第一批文物法令:禁止文物输出。之后我又陆续起草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中国文物法》等。 “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没有文物犯罪,没有文物走私,也没有文物盗掘。那都是非常好的。但到了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利益第一。坏了,沉渣泛起,偷盗、走私都出来了。90年代的盗墓风气,不要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是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没有那么严重过。拆毁历史文化建筑的问题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90年代后,各地政府纷纷与房地产开发商联手进行老城“改造”。所谓改造,即是拆毁古旧的道路建筑,盖起高楼大厦;又或是像北京南池子改造工程那样,打散原有的旧城结构,建起仿古的新建筑。一言以蔽之,就是以商业价值为主导。这样的老城改造工程,既能为当地获得财政收入,又能产生政绩。在利益既得者眼里,老城古建在这个过程中的牺牲,也许不过是顺应时代和经济发展的一点点副作用。 “一开始我毫无办法。”谢辰生叹着气。“当时唯一的转机是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看到这个情况,提出皇城应该整体保护。我马上去找刘淇,说很赞成他的看法,并给他出了一些主意,他也接受我的意见。 “以身殉城”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谢辰生</big>''' |- |<center><img src=http://image.99ys.com/images/20080101/20080101035666.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pic.sogou.com/pics?ie=utf8&p=40230504&interV=kKIOkrELjboMmLkElbkTkKIRmLkElbYTkKIKmbELjboJmLkEkL8TkKIKmrELjbkImULyMzzlWaIPjfdJj%20lHzrHjMzDUjb0E0OVA1qR7zOMTEl%20OKaIPjeh5yupNj%20lHzo%3D%3D_503988404&query=%E8%B0%A2%E8%BE%B0%E7%94%9F 来自 搜狗图片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我只好给中央写信。”那时是2003年9月。谢辰生在信里说:我现在已经80多岁了,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情(文物保护),现在我已决心以身殉城! “中央重视,刘淇重视,从此北京危旧房的改造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优先,总算把开发商通通赶走了。 “所以说,还是有些成效的,慢慢地有所改善吧。”谢辰生脸上终于露出微笑。 保下北京的成绩虽然令人鼓舞,但实际上历数老先生这些年倾尽全力进行的名城保卫战的成与败,确切地说,败是彻底的败,胜,也总是打点折扣。 “文物古建保护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拆了,就永远恢复不了。一听说要拆,我们就去保,最后保下来一部分,但一开始拆掉的那些总是无法恢复了。”而即使是现在,北京老城保护依然存在危险:北京市总体规划划定的33片保护区,只占老城面积的29%,保护区里又分了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这重点与非重点之间,控制区和保护区之间,弹性很大。至于 其他城市,有时更是鞭长莫及。 就在谢辰生最近住院检查的这段日子里,南京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再度告急。 1980到1990年,历史街区曾因旧城改造被严重破坏,只有数块孤立的明清街区仍点缀在秦淮河边,更是弥足珍贵。然而2006年,南京市“建设新城南”城市改造项目启动,仅剩的明清街区面临着被拆建一空的局面。南京文物保护志愿者姚远得知这个信息,致函数百位文物保护专家及政协委员、人大常委,希望他们能挺身而出,阻止拆毁老城。谢辰生是第一个做出回应的。他上书温家宝,促使总理派人到南京调查,把事件暂时压了下来。但时隔两年,风声过后,南京的拆建工程又再抬头。 在保城之战中,“很多人都会退缩,因为利益相关,或者因为失望。只有谢辰生从不会。”志愿者们说。 早期,他在文物局任业务秘书,后来是研究室主任,再后来是班子里的顾问,从未踏上过权力的巅峰;他和老伴所住的家,还是水泥地面,桌上那盏80年代的老台灯,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没有坏。 ==书房== 说起中国的文物保护工作,不能不提我国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先生。这位中国文物法规制定的起草者和执笔人,曾第一次明确提出文物的定义。 1月24日下午,记者来到北京安贞里小区国家文物局的宿舍,拜望这位86岁的老专家。谢老住3层,虽然房间不大,但在这里住了20多年,已很习惯。进了谢老的房间,就像进了书的世界,无论坐在哪里,都会觉得被书包围着,而这些书大都是与文物、保护文物有关的。写字台临南窗,桌上放着笔筒、烟缸、台灯,摆满了书刊:《资本论》、《北京城市学院学报》、《文物保护法通论》、《明清史事沉思录》、《走进太行古村落》等。 写字台背后的书柜里装满了书,有时在书桌前累了,谢老喜欢在书柜前的藤椅上靠一靠。藤椅旁的地上也堆着书。床在北面,靠墙一排书柜与门后之间的夹角里,有一个书箱:壬寅消夏录,上面也堆满了书,还是《藏传佛教遗像》、《玉器》、《哈尔滨保护建筑》、《小城镇建设设计丛书》、《南京山水成林》等文物保护之类的专著。 西面两个单人沙发,其中一个上面也放着书。墙上一幅唐墓出土的仕女画像复制品,更显得屋中文物气氛浓厚。虽然86岁的高龄,谢老仍然身体健朗,总是奔波在北京及全国各地有关文物、文物保护的会议和现场上。居家也是穿着西装,似乎随时都要外出似的。 出生在北京的老专家对北京的文物保护情有独钟,他认为2005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对北京旧城要整体保护的概念。尤其高度评价后来出台的《北京旧城房屋修缮与保护技术导则》,认为它把文物保护工程和民生建设工程有效地统一了。“我们的祖先创造了那么丰富的文化,我们有责任继承、发扬。我们要懂得,只有留 住历史文化遗存,才能留住我们的根。”谢老一番肺腑之言,使我明白了谢老为什么至今还在为保护文物奔走着,为保护北京古都风貌奔走着。 ==视频== ===谢辰生:上交文物的奖励不应用金钱来衡量 2015年1月16日发布=== {{#iDisplay:z0145gmgvl5|寬度|高度|qq}} ==参考来源== [[Category:文化艺术人物]]
返回「
谢辰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