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茲卡病毒感染症 的原始碼
←
茲卡病毒感染症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137.jpg|260px|thumb|有框|右|茲卡病毒,圖片來源:[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1133277 「馴化」茲卡病毒 可望成腦癌救星]自由時報]] '''茲卡病毒感染症'''(英:Zika virus infection),是由茲卡病毒(Zika virus)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屬於「黃病毒」的一種,主要經由蚊子叮咬傳播,醫學記載最早在1947年於烏干達的茲卡森林中的獼猴體內分離出來。 ==疾病概述== '''茲卡病毒感染症'''目前依據基因型別,分為「[[亞洲]]型」和「[[非洲]]型」,[[中非]]、[[東南亞]]和[[印度]]等地都有發現的紀錄。過去只有零星病例報導,直到2007年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雅蒲島爆發大規模群聚感染,人們才對此疾病有較多的認識。茲卡病毒與[[登革熱]],黃熱病,[[日本腦炎]]和西尼羅河病毒有親屬關係。它會引發類似溫和的形式的登革熱的症狀,由休息與症狀治療,目前還無法通過藥物或疫苗來預防。茲卡病毒經由母親傳染給孩子,新生嬰兒感染此病毒可能導致小頭畸形,而成人感染可能影響神經系統。 ===致病原=== 茲卡病毒(Zika virus)為「黃病毒」(「黃病毒科」、「黃熱病毒屬」)的一種,是一個有包膜、二十面體,並且具有不分段,單股正鏈RNA病毒基因組,長度約為10,794個鹼基,主要是經由蚊子傳播的蟲媒病毒(vector borne disease)。發病機制是透過病毒在侵入處附近的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s)複製,之後被攜帶至血液和淋巴結。茲卡病毒的完整基因組序列已經公布。從最近序列調查初步結果,在公共領域發現了一個在非結構蛋白1密碼子可能的變化,這可能會增加在人體中病毒複製的速度。 茲卡病毒有非洲裔和亞洲裔兩個譜系。最早出現在1947年4月的[[烏干達]]維多利亞湖附近的茲卡森林,由黃熱病研究所的科學家從被放置在一個籠子中的獼猴分離出。隨後在次年1月在同一地點,從非州斑蚊第二次被分離出來。1952年當猴子出現發燒症狀,研究人員從它的血清中分離出傳播病原體,這是第一次描述為茲卡病毒,在1968年它首次從奈及利亞人分離出來。 ==流行病學== ===非洲發現首例=== 第一位被報導的人類感染者是在1954年的西非奈及利亞,首次群聚事件發生在1978年的印尼,大多只在非洲及亞洲發現散發的人類病例,直到2007年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雅蒲島爆發的群聚疫情,才使此疾病受到注意。茲卡病毒經由母親傳染給孩子,新生嬰兒感染此病毒可能導致小頭畸形,而成人感染可能影響神經系統,包括格林-巴利症候群亦可能有所關聯。 [[File:小頭症.jpg|300px|thumb|有框|右|茲卡病毒感染造成的小頭症,圖片來源:[https://dq.yam.com/post.php?id=5483 美國:茲卡病確實是小頭症兇手 茲卡病毒懶人包]地球圖輯隊]] ===新生兒小頭症激增=== [[File:006-006.jpg|300px|thumb|有框|右|小頭症患者,圖片來源:[https://tw.news.appledaily.com/international/daily/20160902/37368718/ 星國茲卡151例 1台人中鏢]蘋果日報]] 近年新一波疫情則於2013年10月發生在玻里尼西亞等南太平洋島嶼地區,2015年起茲卡病毒疫情於中南美洲快速擴散,其中巴西甚至出現超過4,100例新生兒小頭畸形,新生兒小頭畸形被懷疑與茲卡病毒相關,世界衛生組織與美國政府都提出緊急因應措施。 [[File:警示.jpg|480px|thumb|有框|右|茲卡病毒旅遊警示圖,圖片來源:[https://www.storm.mg/article/79971 茲卡病毒風暴》伊波拉殷鑑不遠「小頭畸形症」威脅美洲國家]風傳媒]] ===蔓延全球各洲=== 2015-16年疫情快速蔓延,流行區域跨越美洲、大洋洲、東南亞地區及非洲,影響全球逾80國。2015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WHO)證實[[巴西]]東北部出現本土的茲卡病毒感染確診病例,為美洲地區首例。2016年1月,疫情擴增至中、南美洲數十個國家/屬地,包括巴西、[[哥倫比亞]]、[[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墨西哥]]、[[巴拉圭]]、[[蘇利南]]、[[委內瑞拉]]、[[宏都拉斯]]、[[巴拿馬]]、法屬馬丁尼克、法屬圭亞那、[[波多黎各]]、[[海地]]等皆出現本土疫情。2017年初開始逐漸趨緩,WHO提醒各國對於茲卡病毒感染症應做長期應變整備。。 茲卡病毒經過了半世紀為全球首度於亞洲及非洲以外之地區發生。1951年到1981年人類感染的證據是從其他非洲國家如[[中非共和國]],[[埃及]],[[加彭]],[[獅子山]],[[坦尚尼亞]]和[[烏干達]],以及在亞洲的部分地區,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都有報導。演化學研究顯示,在美洲蔓延的病毒與法屬玻里尼西亞的菌株密切相關。在2016年1月,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發布了受影響的國家名單,包括強化注意事項,建議孕婦考慮推遲旅行的旅行指南。其他國家的政府或健康部門也很快發出類似的旅行警告,而哥倫比亞,[[多明尼加共和國]],[[厄瓜多爾]],[[薩爾瓦多]],[[牙買加]]建議女性推遲懷孕,直到更多的人知道其中的風險。 ==傳染窩== 目前的直接證據,是過去曾在非洲綠猴(Cercopithecus aethiops)及赤猴(Erythrocebus patas)上分離出病毒,認為是由斑蚊屬的病媒蚊和靈長類動物形成病毒傳播循環,但由於在斑馬、大象、水牛及齧齒類動物都有分離出該病毒,因此詳細病毒傳播過程仍待進一步研究。在2013年發生於玻里尼西亞的疫情證實人類為確定的傳染窩之一。 ==傳染方式== ===病媒蚊傳染=== 人們在被帶有茲卡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後,經過約3至14天的潛伏期後開始發病。感染者在發病第1-7天為病毒血症期,此時如果再被病媒蚊叮咬,病毒將在病媒蚊體內增殖,經過約15天左右,病毒進入蚊子的唾液腺,就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而當牠再叮咬其他人時,這一個人就會感染茲卡病毒。 ===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 其中埃及斑蚊的胸部背側具有一對似七弦琴 (彎曲條紋) 的白色縱線及中間一對淡黃色的縱線,喜歡棲息於室內的人工容器,或是人為造成積水的地方;白線斑蚊胸部背側中間有一條白色且明顯的縱紋,比較喜歡棲息於室外。斑蚊一天叮咬人的高峰期約在日出後的1–2小時及日落前的2–3小時,此時外出時要特別留意做好防蚊措施。 [[臺灣]]2016年1月出現了首例境外移入病例。傳播茲卡病毒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這2種蚊子均曾有文獻報導在野外捕捉到帶有茲卡病毒的成蚊,因此確定是病媒。其特徵都是身體是黑色的,腳上有白斑。其中埃及斑蚊的胸部背側具有一對似七弦琴 (彎曲條紋) 的白色縱線及中間一對淡黃色的縱線,喜歡棲息於室內的人工容器,或是人為造成積水的地方;白線斑蚊胸部背側中間有一條白色且明顯的縱紋,比較喜歡棲息於室外。斑蚊一天叮咬人的高峰期約在日出後的1–2小時及日落前的2–3小時,此時外出時要特別留意做好防蚊措施<ref>[https://www.ptshb.gov.tw/News_Content.aspx?n=84334C1043E211C5&sms=5C5A2981C9F189EF&s=AD47317C6DFE2A39 茲卡病毒介紹]屏東縣政府衛生局</ref>。 ===性行為傳染=== 茲卡病毒感染者可透過性行為把病毒傳給其性伴侶,有文獻報告指出,已在人類精液中發現茲卡病毒,且已有數起茲卡病毒透過性接觸傳染的案例。 ===母嬰垂直傳染=== 部分研究發現茲卡病毒可能躲藏於胎盤及存在於羊水中,可經由母嬰垂直傳染。 ===輸血傳染=== 約有80%的個案沒有明顯症狀,所以感染者在不自覺下可能經由捐血將病毒傳染他人,因此在流行地區可能會發生輸血感染。 ==臨床症狀== 像其他黃病毒感染類似,並不是每一位感染者都有明顯症狀,平均約有20%的感染病例會出現臨床症狀,典型的症狀是發燒、紅疹、關節痛 (arthralgia)、關節炎 (arthritis)、非化膿性或充血性結膜炎 (non-purulent/hyperemic conjunctivitis) 等。 其他常見症狀為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厭食、腹痛及噁心等。茲卡病毒感染症之症狀與登革熱相似但較輕微,這些症狀通常在3–14天的潛伏期過後開始,症狀持續約2–7天,常會被忽略或被誤認為登革熱。 過去報告多認為茲卡病毒感染症通常不至於造成重症或住院個案,依據流行地區監測資料顯示,曾有病例出現神經系統 (如急性多發性神經炎,Guillain-Barré Syndrome, GBS) 或免疫系統 (如特異性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 併發症,近期有愈來愈多的研究結果顯示,這些神經異常與感染茲卡病毒有關,目前已知婦女於懷孕期間感染茲卡病毒,可能產下小頭畸形等神經異常新生兒<ref>[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SWhI5uvKxHfnLTP0-24pbA 疾病介紹-茲卡病毒傳染症]臺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ref>。 ==潛伏期== 潛伏期約3–12天。 ==發病症狀== 典型症狀為發燒合併斑丘疹、關節疼痛或結膜炎(紅眼)等,有時也有頭痛、肌肉痠痛及後眼窩痛,與登革熱相較症狀輕微,僅有少數的重症病例報導。 依據流行地區監測資料顯示,巴西及玻里尼西亞等流行地區曾有少數病例出現神經系統(如Guillain-Barré syndrome)或免疫系統(如特異性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併發症,且有孕婦產下小頭畸形新生兒之案例,惟這些神經異常與感染茲卡病毒之關聯性仍待證實。 [[File:30560.jpg|380px|thumb|有框|右|茲卡病毒感染症,圖片來源:[https://khd.kcg.gov.tw/tw/department/paper-show.php?num=34&page=1&zone=59&author=98 茲卡病毒感染症衛教宣導素材]臺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預防方法== 茲卡病毒感染症目前無疫苗可預防,因此避免病媒蚊叮咬是最主要的預防方法。於戶外活動時,建議穿著長袖淺色衣褲,或使用經衛生福利部核可、含有DEET的防蚊液,並依照標示說明正確使用。前往流行地區活動,應選擇裝有紗窗或空調設備的居住場所。 ===防蚊措施=== *(1) 戶外活動時建議使用經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DEET或Picaridin的防蚊液,並依照標籤指示說明正確使用。如果防曬乳液和防蚊液一起使用,則應先塗抹防曬乳液,再使用防蚊液。 *(2) 長時間戶外活動時,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可在衣服上噴灑防蚊液,增強保護效果。 *(3) 至流行地區活動時,應選擇裝有紗窗或空調設備的居住場所。 *(4) 如果確診為茲卡病毒感染症,發病期間要待在蚊帳內或室內,避免被蚊子叮咬造成次波傳染。 ===清除孳生源=== 由於病媒蚊對於叮咬對象並無選擇性,一旦有茲卡病毒進入社區,且生活周圍有病媒蚊孳生源的環境,就有茲卡病毒流行的可能性,所以民眾平時應做好家戶內外孳生源的清除工作,以及使用紗窗紗門隔絕蚊蟲。 ===孕婦注意防蚊=== 建議懷孕婦女如無必要應暫緩前往流行地區,若必須前往請做好防蚊措施,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皮膚裸露處塗抹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DEET或Picaridin的防蚊藥劑等。,返國後自主健康監側,如有任何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懷孕婦女如有茲卡病毒感染症流行地區活動史或相關暴露史,且於暴露後2週內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暴露史,醫師將進行通報並採檢送驗,必要時會進行胎兒超音波檢查,以瞭解胎兒是否有小頭畸形或顱內鈣化;懷孕婦女若於暴露後2週內無疑似症狀,如有疑慮可請求檢驗,經醫師評估有必要時可採檢送驗。 ===具當地旅遊史注意事項=== 具有茲卡病毒感染症流行地區旅遊史之注意事項: *(1) 凡自流行地區返國後,均應自主健康監測至少2週,如有任何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 *(2) 安全性行為:自流行地區返國後,無論是否出現疑似症狀,未來6個月有性行為時,男性和女性均應採取安全性行為,男性之性伴侶若為孕婦,則性行為時應戴保險套至性伴侶分娩。 *(3) 女性自流行地區返國後,無論是否出現疑似症狀,建議延後至少6個月懷孕。 *(4) 自流行地區返國後,應持續使用防蚊液至少3週,以避免被病媒蚊叮咬可能造成社區傳播。 ===暫緩捐血=== 自茲卡病毒感染症流行地區離境,應暫緩捐血28天,避免可能造成輸血感染。 ==治療照護== 茲卡病毒感染症目前無藥物可以治療,主要是依症狀給予支持性療法,並讓病患獲得充足的休息,可用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做為解熱劑解除部分不適感,並補充足夠的水分,通常在感染後一週左右就可自行痊癒。<br> 1.'''病例通報''':依傳染病防治法規定,茲卡病毒感染症屬於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應於24小時內通報當地主管機關。<br> 2.'''滅蚊''':清除家戶內外積水容器,以免成為病媒蚊孳生源,如經評估有必要,可使用化學防治方法殺死帶病毒成蚊。<br> 3.'''檢疫''':自茲卡病毒感染症流行國家入境旅客,經國際機場體溫篩檢異常者,應接受採血及採集尿液檢體檢驗。<br> 4.'''確定病例''':<br> (1) 防疫措施:<br> *A. 防蚊隔離:病人發病當天至發病後7天,或血液病毒核酸檢驗陰性之前,應避免被病媒蚊叮咬,住處應加裝紗窗、紗門,病人應睡在蚊帳內,離開蚊帳時應使用防蚊液。 *B.安全性行為:男性和女性均應採取安全性行為至少6個月,若男性的性伴侶為孕婦,則性行為時應戴保險套至性伴侶分娩。 *C.延後懷孕:女性建議延後至少6個月懷孕。 *D.暫緩捐血:痊癒無症狀後28日或血液病毒核酸檢驗陰性,才可再捐血。 *E.胎兒追蹤檢查:懷孕婦女應告知醫師流行地區活動史或相關暴露史,並每4週定期進行胎兒超音波檢查,以追蹤胎兒生長情形。(懷孕婦女之茲卡病毒感染症通報與檢驗流程) (2) 治療方法:<br> 依症狀給予支持性治療,並讓病患獲得充足的休息,可用乙醯氨基酚 (Acetaminophen) 解熱劑解除部分不適感,使用抗組織胺解除病患因為丘疹而造成的搔癢,並補充足夠的水分,通常在感染後一週左右就會自行痊癒,但如需退燒,請勿使用阿斯匹靈 (Aspirin) 或任何非類固醇消炎劑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3) 追蹤採檢: *A. 血液:個案經檢驗確定感染茲卡病毒後,則後續採檢以間隔7日為原則,血液檢驗結果分子生物學核酸檢測為陰性,則停止追蹤採檢。 *B. 精液:如果病患可提供精液檢體,則可採集發病後8週之檢體進行分子生物學核酸檢測。惟不論是否有進行精液之檢驗,病患均應採行安全性行為(使用保險套)至少6個月。 5. 懷孕婦女如有茲卡病毒感染症流行地區活動史,或相關暴露史,且於暴露後2週內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暴露史,醫師將進行通報並採檢送驗,必要時會進行胎兒超音波檢查,以瞭解胎兒是否有小頭畸形或顱內鈣化;懷孕婦女若於暴露後2週內無疑似症狀,如有疑慮可請求檢驗,經醫師評估有必要時可採檢送驗。(懷孕婦女之茲卡病毒感染症通報與檢驗流程)<br> 6. 自茲卡病毒感染症流行地區離境,應暫緩捐血28天,避免可能造成輸血感染。 ==疫情追蹤== ===2016年新加坡確診案例增多=== [[File:LA24 005.jpg|320px|thumb|有框|右|新加坡國家環境局官員手持防蚊液,向用餐民眾講解如何防蚊。圖片來源:[https://tw.news.appledaily.com/international/daily/20160902/37368718/ 星國茲卡151例 1台人中鏢]蘋果日報]] 根據2016/09/02平面媒體報導,新加坡茲卡疫升溫,新國宣布病例增至151起,出現2名孕婦案例。至少57例為外國人,包括23名中國人及1名台灣人。該國衛生部長顏金勇警告感染人數會再增加。臺灣疾管署已建議孕婦非必要應暫緩前往,美、英、澳洲也發布類似警告。我官方指已聯絡上在該名在新加坡的台灣民眾,其配偶為新加坡籍,該民眾已移居新加坡長住,沒打算回台;因住在有茲卡疫情的地區,本週出現疑似茲卡症狀,就醫檢驗茲卡陽性,已接受醫療服務。 新加坡衛生部和國家環境局前天共同宣布,確診案例中57名外籍人士症狀輕微,多已康復。患者還包括1名孕婦,孕婦染茲卡恐生下小頭症嬰兒。昨再增至151起病例,包括另1名孕婦。馬來西亞衛生部昨證實,馬國也出現首起確診病例,患者為58歲婦女,上月底曾赴星國探望女兒。馬國目前未對星發布旅遊警告,但要求自星歸國者,發生疑似症狀,應立即求診。印尼則在雅加達等機場、港口設置熱像監測器,監測自星歸國者是否發燒。新加坡是亞洲最乾淨國家,但地處炎熱多雨熱帶,始終為登革熱所苦,而茲卡與登革熱同由埃及斑蚊傳播<ref>[https://tw.news.appledaily.com/international/daily/20160902/37368718/ 星國茲卡151例 1台人中鏢]蘋果日報</ref>[。星國杜克─國大醫學研究院專家黃英勇解釋:「新加坡人口稠密,所以即使很少病媒蚊,也很容易有大量感染者。」星衛生部長顏金勇說,感染人數會再增加,星國傳染病學專家Leong Hoe Nam也說:「每獲1個確診案例,就表示還有4個潛伏(無症狀)案例。」他說星政府每天投入約2300萬元台幣金額防疫:「政府有決心、有財力且新加坡民眾很服從,能遵守政府『盡量不出外』等建議。」 ===2020年初臺灣首例境外移入===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2020年2月25日首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感染症確定病例,為北部40多歲本國籍男性,1月25日至30日與家人前往泰國旅遊,2月6日至11日間陸續因喉嚨痛、出疹、骨頭痛等症狀數度就醫,醫院曾於12日通報登革熱及屈公病,雖該兩項檢驗結果陰性,但因檢出茲卡IgM抗體陽性故再次採檢並改通報茲卡,經檢驗於24日確診;個案目前已無症狀且過可傳染期,同行家人均無疑似症狀。地方衛生單位已針對個案活動地進行孳生源調查與清除,並給予「1+6原則」衛教。 旅遊疫情建議列為第一級注意(Watch) 自2016年迄今共確診25例茲卡病毒感染症病例,均為境外移入,感染地多為東南亞國家,分別為越南及泰國各6例、緬甸3例、菲律賓及馬來西亞各2例,印尼、新加坡、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及安哥拉各1例。2016、2017、2018、2019年病例數分別為13、4、3及4例。泰國今年截至2月13日累計報告8例病例,另中國大陸曾報告1例自柬埔寨境外移入病例。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之疫情概況,以及我國與鄰國境外移入個案資訊,目前疾管署針對鄰近我國有風險之柬埔寨、緬甸、泰國、越南、菲律賓、新加坡、印度及馬爾地夫等國,旅遊疫情建議列為第二級警示(Alert),另孟加拉、寮國、馬來西亞及印尼等國先前曾有本土流行疫情,旅遊疫情建議列為第一級注意(Watch)。 ===返國入境落實自主防疫「1+6原則」=== 疾管署表示,一般成人感染茲卡病毒後症狀輕微,孕婦感染茲卡病毒後可能導致胎兒小頭畸形或死亡,提醒孕婦及計劃懷孕婦女暫緩前往茲卡病毒流行地區;民眾如需前往,應做好防蚊措施,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皮膚裸露處塗抹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住在有紗窗、紗門或空調的房舍等。離開流行地區後請落實「1+6原則」:暫緩捐血至少1個月、男女無論有無症狀,都應採取安全性行為(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及延後懷孕至少6個月,並落實自主防蚊措施至少三週<ref>[https://www.cdc.gov.tw/Category/ListContent/MC5vjyrr-gV87LJK8tVGTA?uaid=ARVMFWrPY43xwGJb5uoDpg 今年首例茲卡境外移入個案確診,前往流行地區請加強防蚊,返國落實1+6原則]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ref>。疾管署呼籲,民眾自流行地區返國入境時如自覺可能感染茲卡病毒,應主動聯繫機場檢疫人員;返國後兩週內如有不適,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史;醫療院所如遇有疑似個案,應詢問旅遊活動史並依法通報,以降低疫情風險。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 臺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公佈茲卡病毒感染症國際間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表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 ! 洲別 !! 國家 !! 等級 !! 最新發佈日期 |- | 亞太 || [[柬埔寨]]、[[印度]]、[[馬爾地夫]]、[[緬甸]]、[[菲律賓]]、[[薩摩亞]]、[[新加坡]]、索羅門群島、<br>[[泰國]]、東加王國、[[越南]] || 第二級:警示(Alert) || 2019/12/16 |- | 非洲 || [[安哥拉]]、[[幾內亞比索]] || 第二級:警示(Alert) || 2019/12/16 |- | 美洲 || 安吉拉(英國海外領地)、安地卡及巴布達、[[阿根廷]]、荷屬阿魯巴、巴貝多、<br>貝里斯、荷屬波奈、英屬維京群島、[[古巴]]、荷屬古拉索、多米尼克、格瑞那達、<br>蒙哲臘(英國海外領地)、荷屬沙巴(與荷屬波奈為同行政區)、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br>聖露西亞、法屬聖馬丁、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荷屬聖佑達修斯(與荷屬波奈為同行政區)、荷屬聖馬丁、<br>千里達及托巴哥、英屬土克凱可群島、美屬維京群島例 || 第二級:警示(Alert) || 2019/12/16 |- | 亞太 || 美屬薩摩亞、孟加拉、庫克群島、法屬玻里尼西亞、[[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馬紹爾群島]]共和國、<br>新喀里多尼亞、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斐濟]]、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萬那杜 || 第一級:注意(Watch) || 2019/12/16 |- | 非洲 || 布吉納法索、蒲隆地、維德角、中非共和國、[[象牙海岸]]、[[衣索比亞]]、加彭、<br>[[奈及利亞]]、喀麥隆、塞內加爾、烏干達 || 第一級:注意(Watch) || 2019/12/16 |- | 美洲 || [[巴哈馬]]、[[玻利維亞]]、巴西、開曼群島(英國海外領地)、[[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br>多明尼加0、智利復活島、[[厄瓜多爾]]、[[薩爾瓦多]]、法屬圭亞那、法屬瓜地洛普島、<br>瓜地馬拉、蓋亞那共和國、[[海地]]、宏都拉斯、[[牙買加]]、法屬馬丁尼克島、[[墨西哥]]、<br>[[尼加拉瓜]]、[[巴拿馬]]共和國、[[巴拉圭]]共和國、[[秘魯]]、美屬[[波多黎各]]、<br>法屬聖巴瑟米、蘇利南、[[美國]]、[[委內瑞拉]] || 第一級:注意(Watch) || 2019/12/16 |} ==視頻==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2HzWvZyg8o |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43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你/妳為什麼要知道茲卡病毒感染症? (疾管署,201602)}}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LwbNhIW8XI |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43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茲卡病毒】預防茲卡病毒感染 孕婦篇(疾管署,2016製)}}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Q8JQyUgiB4 |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43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以中文呈現茲卡病毒(台灣)}} ==參考資料== {{reflist}}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 [[Category:415 西醫學]] [[Category:418 藥學;藥理學;治療學]] [[Category:412 公共衛生]]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茲卡病毒感染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