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花尾榛鸡 的原始碼
←
花尾榛鸡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花尾榛鸡</big> ''' |- | [[File:0544acd7c082476abe162d2af3dd3b6a.jpg|缩略图|居中|[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19/0544acd7c082476abe162d2af3dd3b6a.jpeg 原圖鏈接][https://www.sohu.com/a/205240082_301667 花尾榛鸡]]]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 花尾榛鸡 拉丁学名: Bonasia bonasia、Tetrastes bonasia 英文名称: Hazel Grouse 别称: 飞龙、松鸡、树鸡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鸡形目 属: 榛鸡属 界: 动物界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亚纲: 今鸟亚纲 科: 松鸡科 亚种: 12个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 '''花尾榛鸡'''(学名:Bonasa bonasia):属于走禽。体结实,喙短,呈圆锥形,适合啄食植物种子;翼短圆,不善飞;脚强健,具锐爪,善长行走和掘地寻食;鼻孔和脚都有被羽,以适应严寒。雄鸟头上有短羽冠;上体大都棕灰,具栗褐色横斑;颏和喉黑,下体暗棕褐而杂以白色;外侧尾羽呈[[花斑状]],而具一条宽阔的黑褐色次端斑。雌鸟略同,但颏和喉大都棕白。 栖息在林下植被繁茂,浆果丰富的松林、云杉、冷杉等针叶林里。多成小群活动,以各种野生植物的绿色部分、种子、果实为食。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ref>[https://www.sohu.com/a/205240082_301667],神奇的动物世界 | 花尾榛鸡,林海雪原的生命轮回 ,搜狐网,2017-11-18</ref> =='''形态特征'''== '''雄鸟'''鼻孔被有黑羽,杂有少量[[淡黄色]];额白,后缘以黑羽;头顶棕褐,杂以不显著的褐斑,并具羽冠;后颈和上背都是棕黄,而具栗褐色细横斑,羽端具狭小棕灰色边缘:两颊白色;颈侧上方羽毛特长,与耳羽同色,均为暗褐色,下方为白色;额,颊及颈侧的白色前后相连成一条显著的白色纵带;下背以至尾上覆羽转为棕灰,栗褐色横斑变狭而不显,并微具暗色羽干纹。中央一对尾羽棕褐,满杂以更暗色的虫蠹状细斑,并微具若干模糊的栗褐与淡白并列的横斑,外侧尾羽基部灰褐,杂以暗褐色虫蠹状细斑,并具一条宽阔的黑褐色次端斑,羽端白色。肩羽棕褐,杂以栗褐色块斑及白色羽干纹,其在外侧者,外翈尖端具大形白斑,相连成一条白色纵带;两翅覆羽大都灰褐,中覆羽具白色端斑,前后也连成一系列白斑;飞羽暗褐,外侧的初级飞羽的外翈有杂以棕白色的边缘。喉黑色,周缘有白色纵带;胸部暗棕褐,具白色羽缘,二色之间有栗褐色横斑;腹、胁及尾下覆羽亦然,但白色更发达,在腹部棕褐色几乎全被覆盖着;两胁杂以红棕色。 '''雌鸟'''与[[雄鸟]]相似,但上体较棕黄,因雄鸟体羽的灰色都由棕黄色所替代;背部的栗褐色细横斑变粗,自下背以后的黑斑几乎都被掩盖着;颏黄白色;喉棕黄而具黑色羽缘、喉周的白色纵带不显著,至眼后中断;额头也不白。 '''雏鸟'''雏鸟上体红棕色,额中央的栗黑色纵带延伸至头顶,颈侧的栗黑色纵带更显;背羽具白色羽干纹和羽端斑,并杂有栗褐色;肩羽与背同色,但具不明显的淡褐色横斑;飞羽暗褐,其外翈具一系列棕斑。尾长仅20毫米,呈[[灰褐色]]而具深褐色点斑。下体近白,胸和两胁都混杂黑褐色斑。嘴和脚黄色。7月以后的幼鸟羽色与雌性成鸟相似。 =='''栖息环境'''== [[花尾榛鸡]]是典型的森林鸟类,大都栖住在下木及植被茂盛,浆果丰富的[[红松]]、[[冷杉]]、云杉等针叶林及柞树、桦树等阔叶林或混交林中,分布高度从海拔400米的低山丘陵到1800米左右的较高山地都能见到,并有明显的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它们特别喜欢栖居山谷或阳坡有浆果的稠密灌丛和山麓潮湿或靠近水域的林内,常常在背风的山坡或倒木旁活动。冬季到落叶桦树林与河流两岸稀树的[[乔木林]]地,这里阳光可以直接照射,日照时间也较长,而且具有多芽的枝条,可以得到充足的食物。 =='''生活习性'''== '''习性''' 花尾榛鸡是[[林栖]]鸟类,繁殖季节不成群,其他季节多成小群活动,有3-4只或6-7只一群,也有多到10余只的。一般在拂晓便开始觅食活动。寻食时榛鸡群分散开,各自找食,彼此间保持有一定的距离,并不时发出“gi-gi-gi”的叫声相互联系。平时多在松树枝杈间隐蔽,有时人们走到附近,仍然不动:在林下灌丛间缓慢走动,受惊时能急跑,急跑几步再起飞,有时也直接起飞,飞行时两翅鼓动很响,飞行迅速,一般飞行2-3米即落于树上低枝处,在人接近时复又起飞。遇惊时,常紧贴树枝上或隐蔽在树枝中。大雪覆盖后的冬季,在树上活动的时间较多,但不在树上栖息,而在地上雪窝里过夜。每天的活动时间和日出、日落时间的长短紧密相关。冬季大多活动在河流两岸及针阔叶混交林内,钻到地面的雪覆盖中过夜,其它季节常在地面有蕨类植物并且稠密的灌木丛的松林和臭松幼林内活动。 '''食性''' [[花尾榛鸡]]的食物主要是植物的嫩枝、嫩芽、果实和种子,已经记录有30多种植物和10余种动物,特别嗜食松子、榛子、橡子等和杨柳及桦树的芽苞、嫩尖、花序,以及各种藤本和草本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如越橘、羊奶子、稠李等。以及黑豆树、野樱桃、[[野蔷薇]]、牙疙瘩、草莓等都是其喜欢吃的食物,食物随季节而异,春夏季以植物的绿色部分为主;冬季的基本食物为枝梢及少量葇荑花序,有时也食寄生于树上的[[苔藓]]类。有时也吃一些鳞翅目的昆虫、蜗牛、蚂蚁和它的卵。在深秋、冬季和早春当地面被雪覆盖时,几乎完全是在树上觅食,与此相适应,它的爪上具有栉状缘,可以抓住冰滑的树枝,这是对冰雪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叫声''' 繁殖期间鸣叫[[频繁]],且多为对鸣,尤其在清晨,叫声高而尖,雄鸟叫声为“唧一唧唧,唧唧,唧”,雌鸟为“唧一唧一唧唧,唧唧”。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在阿尔巴尼亚、奥地利、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韩国、朝鲜、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蒙古、黑山、挪威、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乌克兰。 我国分布在中国东北北部[[黑龙江省]]五营、带岭、上甘岭,东北中部吉林一面坡、南部辽宁草河口等地(留鸟);河北兴隆县偶有分布,大兴安岭的新林、伊图里河、大黑沟、红花尔基和根河以及新疆北部福海和希尔津等地(留鸟)。 =='''种群现状'''== 花尾榛鸡是[[松鸡科]]鸟类中,分布最广、最为常见的一个种,但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它的栖息地日趋缩小,被割裂成不连续的岛状或带状,生活在欧洲各国的种群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些地方已经灭绝。生活于中国东北的花尾榛鸡在满语中被叫做“斐耶楞古”,意思是“树上的鸡”,后来取其谐音,称为“飞龙”。因为它的肉味芳香、鲜美,成为东北地区主要的狩猎鸟类,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还把它作为岁贡鸟,进贡给皇帝作[[美味佳肴]]。由于森林砍伐和过度狩猎,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长白山的花尾榛鸡密度竟下降了84%。花尾榛鸡的几个主要产地的密度都不高,大兴安岭地区为每公顷0.08-0.22只,小兴安岭地区为每公顷0.10-0.17只,长白山为0.08-0.19只,新疆极北部地区的数量就更少了。而辽宁、天津北部和河北兴隆等地的花尾榛鸡则已经或者濒临灭绝。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2]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生效年代:1989。 ==参考消息== {{Reflist}}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Category:388 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花尾榛鸡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