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艾希曼审判 的原始碼
←
艾希曼审判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www.kfzimg.com/sw/kfz-cos/kfzimg/13196094/99bbc1c696c1a48f_n.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ook.kongfz.com/451353/5456094978/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的图片]</small> |} == 内容简介 == 根据一手资料深挖庭审细节,细腻笔触还原艾希曼审判现场,深度讨论人性的“恶”的问题。 补充论证阿伦特等对于大屠杀的讨论,冷静客观评述《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作者利普斯塔特是美国大屠杀纪念博物馆顾问,为大屠杀研究事业奋斗终身,《艾希曼审判》是其集大成之作。 本书有冷静严肃的陈述,也有扣人心弦的情节,为深入探索艾希曼审判和幸存者对后世的影响提供重要资料。 艾希曼审判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利普斯塔特以难得一见的简洁语言,构建和探索了艾希曼审判所开启的道德困境的大门。她为记录20世纪可怕和令人沮丧的事件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华盛顿邮报》 利普斯塔特将这一事件还原成一部扣人心弦的法律剧,并将其描述成以色列历史上的关键时刻……在为《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做出结论时,她是冷静而公平的。——《纽约时报书评》 《艾希曼审判》既引人入胜又细致入微,任何不想翻阅八卷审判记录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耶路撒冷邮报》 1960年5月,纳粹战犯、“ZUI终解决方案”重要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被捕。随后,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其进行了一场全球瞩目的审判。在世界面对种族灭绝这一仍在持续的行为并思考幸存者命运的时候,这场审判成为全世界司法程序的试金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法律和道德框架,使我们能够直视“恶”的问题。著名历史学家利普斯塔特详述了艾希曼审判的过程,并对汉娜•阿伦特等哲学家在犹太人大屠杀方面的学术研究进行了补充论证,深入分析了大屠杀幸存者的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本书结合了历史视角和当代紧迫性,在叙述中注入了扣人心弦的情节。 == 作者简介 == [[德博拉·E. 利普斯塔特]](1947— ) 美国历史学家,美国大屠杀纪念博物馆的顾问,自1993年起任教于埃默里大学现代犹太历史与大屠杀研究专业,2021年被提名为“美国管控与打击反犹主义特使”候选人。主要作品有:《[[否认大屠杀]]》(1993)、《审判史:与大屠杀否认者同庭之日》(2005)、《艾希曼审判》(2011)和《反犹主义:此时此地》(2019)。 == 书评 == “那些未曾在场的未来的世代,必须铭记。而曾经在场的我们,必须讲述。” 艾希曼的审判使得社会对大屠杀的态度从缺席到关注,让幸存者有机会站在更大的舞台揭露纳粹的罪恶与暴行,而这些本是审判法官认定无重要性的证言证词,恰恰是在公诉者豪斯纳制定的诉讼策略下,吸引到以色列的年轻人和世界上犹太人,还有整个世界的注意力,意义重大。 同时这场审判使得学术界开始关注大屠杀与种族灭族的研究,文学界涌出一大批纪实文学、小说和回忆录,媒体也开始制作相关的畅销电视剧与电影大片,法律界在争论后达成共识:种族灭绝的凶手不能借服从更高指令来躲避罪责。 同时哲学家对这场审判也有不同的解读,在极端环境下不反抗而赴死是不是原罪,而英雄主义到底能多有意义,为了活命而相互指控可以作为谴责幸存者的理由么?等一些列问题被广泛讨论。 艾希曼的审判使得我们这些不在场的“听众”,通过因审判而赋予更具权威性的发言,了解到幸存者本来极具私密的经历。与南京大屠杀一样,当幸存者逐渐消逝,它必须被特殊关注。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643302/ 豆瓣网]</ref> ==參考文獻== {{reflist}} [[Category:文學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艾希曼审判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