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白霜杯傘 的原始碼
←
白霜杯傘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白霜杯傘'''<br><img src="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5601/15449222498_d16f0f4f89_n.jpg "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www.flickr.com/photos/freshairphotography/15449222498 圖片來自flickr]</small> |} '''白霜杯傘'''([[學名]]:'''''Clitocybe dealbata'''''),俗稱'''象牙漏斗'''('''ivory funnel''')和'''出汗蘑菇'''('''sweating mushroom'''),又名'''象牙白陡頭''',屬於[[口蘑科]][[杯傘屬]],是一種於[[歐洲]]及[[北美洲]]廣泛地生長在[[草坪]]和[[草地]盎]的[[真菌]]。 白霜杯傘體形細小,顏色為白色,外形呈[[漏斗]]狀。 白霜杯傘俗稱「出汗蘑菇」是因為吃下白霜杯傘後中毒的人會有出汗的症狀。因白霜杯傘含有毒性的[[毒蕈鹼]],因此白霜杯傘不可食用。 ==生態習性== 白霜杯傘通常會在[[夏季]]和[[秋季]]中的[[多草地帶]]生長。常群居,且能構成[[仙女圈]]。另外,白霜杯傘經常出現在草地上,使兒童易於發現,因而提高了兒童錯吃白霜杯傘而中毒的機會。 ==分類和命名== 白霜杯傘最早是由[[英國]][[博物學家]][[詹姆斯·索爾比]]於1799年描述。當時,索爾比把白霜杯傘描述為「''Agaricus dealbatus''」。其中的「''dealbatus''」在拉丁文意為「粉飾」。於1874年,白霜杯傘才被[[法國]]博物學家[[克勞德·卡西米爾·吉萊]]賦予現在的學名。可是,白霜杯傘經常被誤認與[[環帶杯傘]]同義。 ==形態特徵== 白霜杯傘顏色為白色或沾有淺黃色的白色。[[菌蓋]]多呈扁平狀,初期半球形,後中部稍下凹,有時呈漏斗狀,邊緣內卷或呈波浪狀,直徑2至4厘米。 [[菌柄]]高約2至3.5厘米,闊度為0.5至1厘米,顏色為米色至淺褐色。[ [菌肉]]白色具強烈的澱粉味。[[菌褶]]延生,稍密,白色或稍帶黃色,長短不一。 [[菌柄]]圓柱形,基部稍膨大,長2-3.5cm,粗0.2-0.6cm,纖維質,內部鬆軟。 白霜杯傘的[[孢子印]]為白色,孢子近橢圓形,光滑而無色,沒有獨特的味道或氣味。 白霜杯傘是具毒性的真菌,與[[環帶杯傘]]毒性相近。白霜杯傘與可供食用的[[硬柄小皮傘]]和[[斜蓋菇]]外貌相似,因此容易被人混淆。 ==毒性== 白霜杯傘主要的有毒成分為[[毒蕈鹼]],而毒蕈鹼中毒約15至30分鐘後,大量[[流涎]]、[[出汗]]和[[流淚]]等症狀便會出現。 嚴重的話,中毒者會[[腹]]痛、劇烈[[噁心]]、[[腹瀉]]、視力模糊和呼吸困難。中毒症狀一般在兩小時內消退。 儘管毒蕈鹼中毒導致的[[死亡]]案例很罕見,但曾有導致[[呼吸衰竭]]或[[心衰竭]]的案例。毒蕈鹼的[[解毒劑]]為[[阿托品]]。 ==參考文獻== The Young Specialist Looks at Fungi By Haas, Hans – Loe Books 1969 Mushrooms of Great Britain and Europe. By Phillips R. – Pan Books 1985 Mushrooms, Poisons and Panaceas: A Handbook for Naturalists, Mycologists, and Physicians. by Denis R. Benjamin (1995). – W H Freeman & Co. Simpson, D.P. Cassell's Latin Dictionary 5. By Simpson, D.P. – London: Cassell Ltd. 1979 ==外部連結== *[http://www.emedicine.com/ped/topic2863.htm Mushroom Toxicity] [[Category:379 菌藻植物門]]
返回「
白霜杯傘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