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热带风暴(气象灾害) 的原始碼
←
热带风暴(气象灾害)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热带风暴</big>''' |- |<center><img src=http://www.chinanews.com/news/2005/2005-09-21/8/U17P4T8D628808F107DT20050921074133.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chinanews.com.cn/news/2005/2005-09-21/8/628808.shtml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热带风暴 外文名: Tropical storm |} '''热带风暴'''(Tropical storm)是[[热带气旋]]的一种,其中心附近持续风力为每小时63-87公里,即烈风程度的风力。是所有[[自然灾害]]中最具破坏力的。每年[[飓风]]都从海洋横扫至内陆地区,强劲的风力和暴风雨过后留下的只是一片狼藉。热带风暴是台风的一种,是指中心最大风力达8-9级(17.5-24.2米/秒)的热带气旋。<ref>[https://www.chinanews.com.cn/news/2005/2005-09-21/8/628808.shtml 热带风暴丽塔升为二级飓风 新奥尔良再撤空(图)] 中国新闻网</ref> ==成因介绍 == 热带气旋的形成过程: 成因是地面温度高,[[气流]]上升,海面风和水蒸气由于比重大,沿地面补充地面空气,海面温度低吸收地面上升的空气、水蒸气补充空间。水蒸气在海上天空积聚,由于蒸汽层上层温度低,水蒸气体积缩小比重增大,蒸汽分子下降,由于蒸汽层下面温度高,下降过程中吸热,再度上升遇冷,再下降,如此反复气体分子逐渐缩小,最后集中在蒸汽层底层,在底层形成低温区,[[水蒸气]]向低温区集中,这就形成云。云团逐渐变大,云内部上下对流越来越激烈,幅度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低,对周围水蒸气冷却力越来越强,水蒸气补充越空间来越大,水蒸气体积缩小越来越快,海面水蒸气快速向上收缩,周围水蒸气快速补充空间便产生大风。造成周围[[气压]]低。 == 成因 == '''产生条件''' 热带风暴是热带气旋的一种,是指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8-9级(17.2-24.4米/秒)的热带气旋。产生基本条件: 首先要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这个洋面不仅要求海水表面温度要高于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层海水里,水温都要超过这个数值。其中广阔的洋面是形成台风时的必要自然环境,因为台风内部空气分子间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4000卡/厘米^2的能量,这个巨大的能量只有广阔的热带海洋释放出的潜热才可能供应。 另外,热带气旋周围旋转的强风,会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腾,在气压降得很低的台风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涌起,继而又向四周散开,于是海水从台风文字中心向四周围翻腾。[[台风]]里这种海水翻腾现象能影响到60米的深度。在海水温度低于26.5℃的海洋面上,因热能不够,台风很难维持。为了确保在这种翻腾作用过程中,海面温度始终在26.5℃以上,这个暖水层必须有60米左右的厚度。 '''产生前提''' 热带风暴的产生预先要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我们知道,任何一部机器的运转,都要消耗能量,这就要有能量来源。台风也是一部"热机",它以如此巨大的规模和速度在那里转动,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要有能量来源。台风的能量是来自[[热带]]海洋上的水汽。在一个事先已经存在的热带涡旋里,涡旋内的气压比四周低,周围的空气挟带大量的水汽流向涡旋中心,并在涡旋区内产生向上运动;湿空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出巨大的凝结潜热,才能促使台风这部大机器运转。 所以,即使有了高温高湿的热带洋面供应水汽,如果没有空气强烈上升,产生凝结释放潜热过程,台风也不可能形成。所以,空气的上升运动是生成和维持台风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其必要条件则是先存在一个弱的热带涡旋。 '''发生地点''' 要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转偏向力为零,而向两极逐渐增大,故台风发生地点大约离开赤道3个纬度以上,但一些特殊的台风如阿耆尼和画眉等“奇葩”台风则在非常接近赤道的地方生成,人们至今仍不清楚这些台风生成的原因。由于地球的自转,便产生了一个使空气流向改变的力,称为"地球自转偏向力"。在旋转的地球上,地球自转的作用使周围空气很难直接流进[[低气压]],而是沿着低气压的中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北半球]])。 弱低压上方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在这种情况下,上下空气柱一致行动,高层空气中热量容易积聚,从而增暖。气旋一旦生成,在摩擦层以上的环境气流将沿等压线流动,高层增暖作用也就能进一步完成。在20°n以北地区,气候条件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高层风很大,不利于增暖,台风不易出现。 热带风暴继续增强就形成强热带风暴甚至更强。 == 命名 == 强热带风暴,热带风暴,台风的命名由编号和名字两部分组成。 '''按编号''' 台风的编号也就是热带气旋的编号。人们之所以要对热带气旋进行编号,一方面是因为一个热带气旋常持续一周以上,在大洋上同时可能出现几个热带气旋,有了序号,就不会混淆;另一方面是由于对热带气旋的命名、定义、分类方法以及对中心位置的测定,因不同国家、不同方法互有差异,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气象台之间也不完全一样,因而,常常引起各种误会,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乱。 中国从1959年起开始对每年发生或进入[[赤道]]以北、180度经线以西的[[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近中心最大风力大于或等于8级的热带气旋(强度在热带风暴及以上)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近海的热带气旋,当其云系结构和环流清楚时,只要获得中心附近的最大平均风力为7级及以上的报告,也进行编号。编号由四位数码组成,前两位表示年份,后两位是当年风暴级以上热带气旋的序号。如2003年第13号台 风"杜鹃",其编号为0313,表示的就是2003年发生的第13个风暴级以上热带气旋。热带低压和热带扰动均不编号。 '''按名字''' 人们对台风的命名始于20世纪初,据说,首次给台风命名的是20世纪早期的一个澳大利亚预报员,他把热带气旋取名为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借此,气象员就可以公开地戏称它。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为台风命名始于1945年,开始时只用女人名,以后据说因受到女权主义者的反对,从1979年开始,用一个男人名和一个女人名交替使用。直到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的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香港]]、[[日本]]、[[老挝]]、[[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等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这140个名字分成10组,每组的14个名字,按每个成员国英文名称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按顺序循环使用。同时,保留原有热带气旋的编号。 浏览台风命名表.已很少用人名,大多使用了[[动物]]、[[植物]]、[[食品]]等的名字,还有一些名字是某些形容词或美丽的[[传说]],如玉兔、悟空等。"杜鹃"这个名字是中国提供的.就是我们熟悉的[[杜鹃花]]:2008年在中国登陆的"科罗旺"是柬埔寨提供的,是一种树的名字:"莫拉克"是泰国提供的,意为[[绿宝石]]:"伊布都"是[[菲律宾]]提供的名字,意为烟囱或将雨水从屋顶排至水沟的水管。 一般情况下,事先制定的命名表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但遇到特殊情况,命名表也会做一些调整,如当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伤亡而声名狼藉,成为公众知名的台风后,为了防止它与其它的台风同名,便从现行命名表中将这个名字删除,换以新名字。台风命名表的修改是在2000年台风委员会第33届会议上作出的,该表从2002年1月1日开始实施。 == 历史灾难== 历史上,不少地区和国家曾经受到过这种热带风暴的袭击,并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破坏。 1681年,热带风暴曾将一艘大船抛到高出湖面3米的悬崖上,还将被毁坏的屋里的破烂家具搬运到8万米宽的海湾内。 1780年9月,热带风暴袭击巴巴多斯岛时,这个岛上的城市、乡村被夷为平地,破坏了石堡,并把重炮刮到了几十米之外。在圣卢西亚岛停泊的大船被掀落到一所市立医院里。有40多艘舰船葬身海底,连同在太平洋上被击毁的船只,总计在400艘以上。 1837年,圣托马斯岛上,[[热带]]风暴激起的巨浪,曾将海底的一块巨石抛到了岸上,保护[[港口]]的要塞彻底被毁。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第三舰队]]在海上突然遇到热带风暴,损失十分惨重,有146架飞机被毁,800多人丧命。 == 参考来源 == [[Category:320 天文學總論]]
返回「
热带风暴(气象灾害)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