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海相地层 的原始碼
←
海相地层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海相地层</big>''' |- |<center><img src=https://p1.ssl.qhimg.com/t011241c523440a22df.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4067372&sid=4265903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海相地层'''是指在地层中由海洋状况形成的地层。 =='''简介'''== 地理学术名词,被称为海相地层,在中国,最著名的便是在[[四川盆地]]的海相地层。在该地层通常有比较丰富的矿产资源。海相地层,往往表现出岩相由粗到细又由细到粗的重复变化,这样一次变化称一个沉积旋回,也就是每一套海侵层位和海退层位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 地史[[演化]]过程中,海相地层的发育普遍存在3种不同特征、不同称谓的地层类型,即稳定型、过渡型和活动型。不同地层类型间不仅在沉积环境、岩相特点、构造背景、生物组合、厚度变化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在后期的演化过程中也有不同的变质、变位特点。一般来说,稳定型地层形成于大陆克拉通上的浅水环境中,多为碳酸盐岩或碳酸盐岩-碎屑岩组合,以底栖生物为主,岩相、厚度变化小,后期变质程度低,构造变位程度也不大。过渡型地层通常出现在大陆被动边缘、陆内及陆缘裂陷、边缘海和前陆盆地的早期阶段等构造环境中,以深水沉积为主,常形成碎屑岩-碳酸盐岩、硅-泥质碳酸盐岩组合,时有复理石出现,以浮游生物或浮游-底栖生物为主。活动型地层多出现在活动大陆边缘的沟、弧、盆体系、大陆斜坡下部,多属次深海-深海沉积,常形成火山-沉积岩组合。过渡型及活动型地层多数成为褶皱带或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构造变位较大,变质较深,而且大都遭到岩浆活动的影响,因此,对于油、气地质来说,稳定型地层的分布、发育特点,以及它们与过渡型地层的配套和组合,是应予以特别关注的。实际上,我国已经发现的海相地层中的油、气田,绝大部分出现在塔里木、鄂尔多斯,以及扬子地区的稳定型地层中。 =='''评价'''== 我国不同类型海相地层的分布特点,是既有可寻的规律性,又有明显的差异性。首先,在空间上,稳定型海相地层主要分布在塔里木-南疆、华北、华南,以及祁连-昆仑-西秦岭、藏滇等地层大区中。而在北疆、内蒙古-兴安地层大区,除伊宁地区外,可能没有稳定型的海相地层发育。在时间上,稳定型海相地层是从中元代长城纪开始出现的,主要见于华北地层大区,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也可能有其分布。新元古界上部的南华系、震旦系,前者以大陆冰碛沉积为特点,后者为海相稳定型的镁质碳酸盐岩,它们广泛发育在华南地层大区的扬子地层区和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古生代稳定型海相地层在我国的发育和分布是最广泛的,其中早古生代主要出现在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华北地层大区,华南地层大区的扬子地层区,以及藏、滇的冈底斯和喜马拉雅区,柴达木东北缘也有小面积分布,晚古生代则扩大到华南地层大区的东南地层区和昌都地层区,但在塔里木-南疆及华北地层大区,地层发育不全,仅石炭系较完整。中生代的稳定型海相地层的发育、分布,明显减少,仅见于华南地层大区,其中以三叠系发育较好,分别见于扬子区、东南区和昌都区,侏罗系仅见于昌都以东。中生代海相地层在藏滇地层大区虽然发育很好,但以过渡—活动型为主,稳定型地层仅见于喜马拉雅北。<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2533156538432386&wfr=spider&for=pc 海相地层]搜狗</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362 演化論]]
返回「
海相地层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