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河边对口曲 的原始碼
←
河边对口曲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河边1.jpg|280px|缩略图|右|[https://www.sohu.com/a/145557091_351247 图片来自搜狐快讯 ]]] '''《河边对口曲》'''是《[[黄河大合唱]]》第五乐章,作词[[光未然]];作曲[[冼星海]]。《[[河边对口曲]]》是中国民乐的代表歌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是一首男声对唱、重唱与混声合唱歌曲。通过两位流亡在[[黄河]]边上的老乡互抒胸臆,反映了千百万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悲惨遭遇。两位流亡的曲调速度由慢到快,乐章末尾结合急促混声合唱,使整个乐章的主题变得更加鲜明。<ref>[https://wenku.baidu.com/view/7fca243e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64.html 河边对口曲课件]2018-04-28</ref>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由抗敌演出队第3队首次演出。[[邬析零]]指挥,作品由《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9个部分组成,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渊源流长的灿烂历史,赞美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展示了一幅全国人民英勇抗日的壮烈图景。<ref>[http://www.sohu.com/a/307651334_621014 【今日历史】4月13日,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 ]非常日报 2019-04-13 09:44</ref> 2015年《黄河大合唱》还被评为“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第四首,成为了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精神传承。<ref>[http://www.sohu.com/a/307567948_120007982 《音乐家》成为北影节开幕式影片,] 2019-04-12 22:00</ref> ==基本信息== {| |- | '''中文名称''' || 河边对口曲 || '''出自''' || 《黄河大合唱》 |- | '''作词''' || 光未然 || '''创作时间''' || 1939年 |- | '''作曲''' || 冼星海 || '''音乐风格''' || 山西民歌 |- | '''歌曲时间''' || 03:07|| '''演唱形式''' || 男生对唱和混声合唱 |} ==创作背景== [[File:黄河合唱.jpeg|260px|缩略图|左|[https://www.sohu.com/a/229984878_786014 图片来自搜狐快讯 ]]]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率领抗敌演剧队三队赴[[吕梁]]山地区工作,在[[陕西]][[宜川]]县壶口附近东渡黄河。黄河的惊涛骇浪和船工们搏风击浪的精神,激起了他的创作灵感和热情。1939年初回到延安不久,他就顺利完成了长诗《[[黄河吟]]》的创作。这部壮美的诗篇深深打动了[[冼星海]],他决定全力为这首长诗配乐,并满怀信心地说:“我有把握把它写好!”由于身体有伤,光未然口授《黄河大合唱》歌词,请抗敌演剧队的队员记录整理。5天后,光未然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歌词。 由于没有目睹船工奋勇渡河的壮观情景,冼星海多次向负责指挥的[[邬析零]]询问黄河的情况,并让他模仿哼唱船工号子。在哼唱的同时,邬析零不断进行解释,还时不时用手做动作。这些都给了冼星海极大的创作灵感。在写作时,冼星海试图创作出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旋律和曲调,因此他避免大篇幅地使用西方宗教颂歌的形式,而是运用了一种既包含中国民族风格特点,又表现抗战时期人们情感的颂歌旋律。<ref>[https://www.sohu.com/a/307853841_335052 80年前,“黄河”发出咆哮!80年后,几代演绎者泪洒当场,原因是…… ]2019-04-14 07:30</ref> 冼星海用了整整六个昼夜,终于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谱。这部作品分为八个乐章,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在冼星海看来,《黄河大合唱》“直接配合现阶段的环境,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伟大黄河的历史”。 在战时文艺创作中,“新”成为普遍的要求和期待。冼星海1935年自[[巴黎]]归国后,参与了由[[吕骥]]、[[李凌]]、[[赵沨]]等一批爱国音乐家组织的“新音乐运动”。“新音乐运动”批判商业流行乐和“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音乐,倡导一种面向大众、鼓舞抗战并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这种“新”既是形式上的更新,更是内容上的进步。《黄河大合唱》的成功,满足了这种对于“新”的渴望。[[郭沫若]]在1947年为怀念冼星海而写的《序〈黄河大合唱〉》中,也将其称为“抗战中所产生的最成功的一个新型歌曲”。《黄河大合唱》收获了抗战时期“最成功的一个新型歌曲”的赞誉,甚至在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至今的岁月里仍有着持续的影响力。<ref>[https://www.sohu.com/a/229984878_786014 古今变奏与文明视野 —《黄河大合唱》的新旧之辨 ]2018-04-30 15:26</ref> ==歌曲歌词== [[File:河边对口曲谱1.jpg|500px|缩略图|右|'''谱1''' [http://www.qupu123.com/hechang/wuzi/p29517.html 图片来自 中国曲谱网 ]]] '''(朗诵词)''' 妻离子散,<ref>[http://www.1-123.com/works/Modern/H/huanghesong/24952.html 黄河大合唱·河边对口曲]</ref> 天各一方 但是, 我们难道永远逃亡 你听听吧, 这是黄河边上 两个老乡的对唱. '''(歌词)''' 张老三,我问你, 你的家乡在哪里 我的家,在山西, 过河还有三百里. 我问你,在家里, 种田还是做生意 拿锄头,耕田地, 种的高梁和小米. 为什么,到此地, 河边流浪受孤凄 痛心事,莫提起, 家破人亡无消息. 张老三,莫伤悲, 我的命运不如你 为什么,王老七, 你的家乡在何地 在东北,做生意, 家乡八年无消息. 这么说,我和你, 都是有家不能回 仇和恨,在心里, 奔腾如同黄河水 黄河边,定主意, 咱们一同打回去 为国家,当兵去, 从今后,我和你 一同打回老家去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420"> File: 河边对口曲谱2.jpg|缩略图|'''谱2''' [http://www.qupu123.com/hechang/wuzi/p29517.html 图片来自 中国曲谱网 ] File: 河边对口曲谱3.jpg|缩略图|'''谱3''' [http://www.qupu123.com/hechang/wuzi/p29517.html 图片来自 中国曲谱网 ] File: 河边对口曲谱4.jpg|缩略图|'''谱4''' [http://www.qupu123.com/hechang/wuzi/p29517.html 图片来自 中国曲谱网 ] </gallery> ==歌曲鉴赏== [[File:河边2.jpeg|280px|缩略图|右|'''周恩来在观看“鲁艺”演出的《黄河大合唱》后,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https://www.sohu.com/a/229984878_786014 图片来自搜狐快讯 ]]] 《[[河边对口曲]]》这一乐章比较有特色,曲调吸取[[山西民歌]]的音调写成,乐器也是采用了民间常见的[[鼓]]、锤,[[木鱼]]等打击乐器。使乐曲变得通俗、鲜活,也符合本乐章的主题,这一乐章通过两位流亡在黄河边上的老乡对话的形式互抒胸臆,反映了千百万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悲惨遭遇。两位流亡的曲调速度由慢到快,乐章末尾结合急促混声合唱,使整个乐章的主题变得更加鲜明,更加表现出流亡的人民奔腾如同黄河水的仇恨和要当兵一同打回老家去的迫切心情。 《河边对口曲》这是一首男声对唱、重唱与混声合唱歌曲。通过黄河岸边两个老乡的相互问答攀谈,表现出两个人共同的身世、共同的遭遇、共同的仇恨、共同的决心一为国当兵,-起打回老家去。歌词以个两小分句的一问一答为一节,共7节。前五节则重于叙事,用对唱的形式,上下 句之间均有短小的过门。后两小节表现共同的心愿,采用重唱的形式,甲、乙同时演唱各自声部的旋律,然后再颠倒过来连续演唱。而后混声合唱与重唱重叠,最后是节奏扩展一倍的强劲的结束句。整个歌曲就在上下两句旋律的重复和结合的基础上,共重复13遍,但并不显得单调乏味,反而显得丰富多彩。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两个曲调具有纵向可动对位的规律,即用复对位的作曲法生成;另一方面,两个旋律分别建立在不同的调式变化上,因而简单中寓丰富,不变中有变化,形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具有精炼集中的艺术效果。<ref>[http://www.docin.com/p-2268655582.html 《河边对口曲》介绍]</ref> ==艺术成就== [[File:黄河壶口.jpg|350px|缩略图|右|'''壶口岸边唱响《黄河大合唱》''' [http://www.ycx.gov.cn/ycxwzx/sxtt/27468.htm 图片来自宜川县人民政府]]] 《黄河大合唱》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音乐形象为象征 ,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性格和民族精神,显示出中华民族伟大气魄和力量,及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黄河大合唱》 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黄河大合唱》 艺术成就是全方位、深层次。水平的。它融独唱、重唱、对唱、齐唱、朗诵等为一体,多声部、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管弦乐队伴奏。中西合璧,和谐统一 的音乐,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黄河大合唱》 是民族音乐经典作品之-。根据《黄河大台唱》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 经郎朗等钢琴家的出色演奏,使其响遍全世界,成为中国音乐作品和中国音乐文化的光荣与骄傲。<ref>[http://www.fx361.com/page/2017/0811/4024595.shtml 《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分析] 2017-08-11 10:08:16 世界家苑 2017年2期</ref> 在作曲家一生创作的众多音乐作品中,该作品堪称扛鼎之作,散发着浓郁的革命英雄主义色彩。《黄河大合唱》既是诗,也是乐,它以多姿多彩的审美品格,为我们标示了一个将文学美与音乐美融合得天衣无缝、珠联璧合的榜样! 它同时也成为了一座至今令我们仰望而无法逾越的丰碑! 海外华人曾说:“每次听到它 ,都会体验到一种作为中国人的崇高和自豪。”想必这首曲子的影力和号召力是多么的触动人心,促使人奋发前进,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 作者简介 == [[File:未光然.jpg|350px|缩略图|左| [https://www.mianfeiwendang.com/doc/654e5d3944eefbbdaa44535a/3 来自搜狐</small>]]] '''词作家''' '''光未然'''(1913~2002.1.28 )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湖北省]]光化县人。中共党员,光未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并被选为第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ref>[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581666870&ver=2157&signature=vbNwIXvoP2QRIijeuI2BP0PWGHbGdSNZQ5kKLAWPQZUoVsGPIeXMPiKKAMy9iOEgy9JnXvXNw3tA-FxqHcLjrRc-d4XbNzazhiphV135-bIAEax*6Js-dH6TWOW7JCVC&new=1 黄河颂 (《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ref> 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30年代起从事进步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 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由阎述诗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 1939年1月,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由晋西抗日游击区奔赴延安。同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同时由于诗人从中国传统诗词表现手法上吸收借鉴,组诗节奏明快,语言凝炼。<ref>[https://wenku.baidu.com/view/1aedb0edb8f67c1cfad6b809.html 未光然与黄河大合唱]2012-03-12</ref> 1940年在重庆从事文艺活动,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在白色恐怖下用诗的形式曲折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的强烈要求。“[[皖南事变]]”后他被迫出走[[缅甸]],团结华侨文化界和华侨青年从事反[[法西斯的文化活动。 1942年回到[[云南]],1943年3月到1944年9月,根据流传的民歌编写了长篇叙事诗《[[阿细人的歌]]》,同时创作了抒情长诗《绿[[色的伊拉瓦底]]》。 1944年光未然在云南与[[李公朴]]、[[闻一多]]一道从事民主运动和诗歌朗诵活动。 1945年10月,受到国民党政府的迫害,离开[[昆明]]。次年由[[北平]]进入华北解放区,先后在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主持教学工作。 1949年后,光未然一直在[[北京]]从事文艺活动。先后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以张光年署名写了大量的文学、艺术评论。这些文章立论谨严、文风洒脱,勇于面对重大的文艺现象发表意见,先后就历史剧、神话剧中的反历史主义的倾向问题,戏曲遗产中的现实主义问题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问题撰文论述,同时对新诗创作问题积极探讨,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创作繁荣。光未然的诗激情澎湃,气势雄伟,善于以华美的形象包蕴艰难突进的大时代的激流。 2002年1月28日逝世。年享89岁。 '''主要作品''' 著有论文集《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1957)、《文艺辩论集》(1958)、《风雨文谈》(1982)。《青春文谈》、《光未然戏剧文选》、《江海日记》、《向阳日记》、《文坛回春纪事》、《光未然诗存》。 诗集有《五月花》(1960),共收录了作者解放前后的代表作 30余首,其中包括长诗《屈原》、组诗《黄河大合唱》、《[[三门峡大合唱]]》等名篇。未入集的作品尚有政治抒情诗《革命人民的盛大节日》、《惊心动魄的一九七六年》,以及长篇叙事诗《英雄钻井队》,论文《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著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等。 '''曲作家''' [[File:%E5%86%BC%E6%98%9F%E6%B5%B7%E5%83%8F.jpg|320px|缩略图|float|'''冼星海''' [http://m.sohu.com/a/250975035_680405/?pvid=000115_3w_a 图片来自搜狐</small>]]]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现属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同时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声乐套曲作品。 1920年,先入岭南大学附中,后升入大学预科,演奏过小提琴和单簧管,并担任过指挥,在学习期间,他做过打字员、教员,以半工半读的方式维持生活、保证学习。1926年到北京,在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选学小提琴。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夏到上海,入国立音乐学院学小提琴。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在院刊上发表《普通的音乐》的论文,提出“中国需求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中国人所需求的是普遍音乐”。并认为“学音乐的人”要“负起一个重责,救起不振的中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的民主思想。 1935年秋,面对民族危机的严重形势,他毅然回到祖国,投身于人民的革命事业,将全部精力贡献于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诜星海参加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第二队,奔赴各地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File:冼星海b.jpeg|350px|缩略图|float|'''冼星海六天六夜完成黄河大合唱全部音乐创作''' [http://www.sohu.com/a/307676356_299906 图片来自搜狐快讯]]] 1938 年春参加了由郭沫若主持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并与张曙共同负责抗战音乐工作。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如:《保卫芦沟桥》《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 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5月为参加电影配乐工作离开延安去苏联。 1945年,因长期工作积劳成疾,病重被送往莫斯科治疗,病榻上完成最后一部作品《中国狂想曲》后,病逝他乡[[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噩耗传到延安,毛泽东同志在悼念他的挽幛上亲笔写下了“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的题词。 在冼星海短短的一生中,共作歌曲数百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曲、重奏曲多首。数量多、影响广的是群众歌曲,其中有[[进行曲]]体裁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芦沟桥]]》《[[到敌人后方去]]》抒情性与鼓动性为- -体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等。他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创作道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聂耳同志的革命音乐传统,通过广泛的题材和体裁,创作了许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伟大的抗日战争历史现实。他为我国近现代音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无愧是我国无产阶级音乐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是人民所热爱的音乐家。<ref>[https://wenku.baidu.com/view/8e1aed0e5022aaea988f0f79.html 《保卫黄河》赏析]2016-01-20</ref> == 黄河大合唱 == [[File:冼星海c.jpg|250px|缩略图|左|'''冼星海''' [http://i.cztv.com/view/13323760.html 图片来自 新蓝网]]]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八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整个作品就在于展示这个矛盾(《黄水谣》)、激化这个矛盾(《黄河怨》)、解决这个矛盾(《保卫黄河》)。这种矛盾的展示、激化、解决正是其戏剧性所在。 《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大合唱”。所谓“大合唱”就是“康塔塔”(contata),是[[欧洲]][[巴罗克时期]]重要的声乐体裁。《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中国的“康塔塔”,也具有这种戏剧性。《[[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虽然每个乐章在从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都各有侧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个作品贯穿着一个主题思想,这就是“抗日救亡”,同时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177475571728804539 黄河大合唱的歌曲鉴赏]2017-11-24</ref> [[File:黄河大合唱a.jpg|250px|缩略图|右| [http://news.sohu.com/20090725/n265472803.shtml 图片来自 搜狐新闻]]] '''《黄河大合唱》曲目'''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ref>[http://i.cztv.com/view/13323760.html 《黄河大合唱》:自强不息的民族赞歌 ,] 2019-10-19 11:24:16</ref> 第二乐章:《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第四乐章:《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 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轮唱)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这里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 第二乐章《[[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音乐壮阔、热情、深切。第一段唱黄河的雄姿,第二段赞五千年文化,第三段颂民族精神的发扬。这个乐章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但又将黄河形象地比作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因此,这里对黄河的赞美也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和《满江红》的音调材料,痛诉民族的灾难,歌颂时代的英雄。音乐会上往往略去此段。 第四乐章《[[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这是一首歌谣式的三段体歌曲。第一段抒情而深切,中段是悲痛的呻吟,第三段情绪更为凄凉,诉叙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一乐章是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就此展开。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采用乐段反复的结构形式,吸取山西民歌音调,并借用锣鼓伴奏的某些手法,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引出合唱发出“打回老家去”的呐喊。 [[File:黄河1a.jpg|350px|缩略图|右|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721/123394579.shtm 图片来自 职业教育]]] 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运用大小调和变化节拍,以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了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哀怨。在整个《黄河大合唱》中,这是戏剧性最强的一段,作为一首独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强,是检验女高音的“试金石”。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这里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首先是二部轮唱、然后是三部轮唱,并穿插了“龙格龙”的衬词,增强了音乐的气氛,使人感觉到抗日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和势不可挡。</br>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一个混声合唱歌曲,运用主调与复调的混合写法,以号角性、战斗性的音调,象征东方巨人为最后胜利发出呐喊,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它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升华,也像是一个回顾,用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的笔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终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必胜信心。 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 ==音乐欣赏== [[File:河边3.jpeg|350px|缩略图|左|[https://www.sohu.com/a/254659274_665571 图片来自爱听音乐 ]]] 革命歌曲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 朗诵:徐涛<ref>[https://haokan.baidu.com/v?vid=520062715799688599&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 革命歌曲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朗诵:徐涛 ]发布时间:2019年6月20日</ref>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合唱团音乐会 > 《黄河大合唱》之《河边对口曲》<ref>[http://ncpa-classic.cntv.cn/2016/01/05/VIDE1451984855223656.shtml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合唱团音乐会 > 《黄河大合唱》河边对口曲]</ref> 《黄河大合唱》---《河边对口曲》 2015北京合唱节闭幕式<ref>[https://v.qq.com/x/page/c0161v9j4pw.html 黄河大合唱-河边对口曲2015北京合唱节闭幕式 ]2015年07月31日发布</ref> 2015 波士顿《黄河大合唱》之五 -《河边对口曲》 <ref>[https://v.qq.com/x/page/a016814hjuw.html 2015波士顿黄河大合唱之五 -河边对口曲 ]2015年10月16日发布</ref> ==视频== '''河边对口曲(《黄河大合唱》之五_中央乐团)''' {{#iDisplay:x0376clskm4|480|360|qq}} ==参考资料== [[Category:900 藝術類]][[Category:910 音樂總論]][[Category:913 聲樂;歌曲]]
返回「
河边对口曲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