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摩诃山 的原始碼
←
摩诃山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30摩诃山.jpg|缩略图|[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8781683517&di=4e5be5feae129278f2cc2e87b082430f&imgtype=0&src=http%3A%2F%2Fp1.pccoo.cn%2Fbendi%2F20131216%2F201312161404367689.jpg 原图链接]]] [[摩诃山]],位于[[山东]][[邹平]]市与章丘区交界,是[[长白山]]脉中最大山群,主峰摩诃山(又名沫湖顶,古称摩诃峰、摩诃顶),因古时山顶有禅院,而以佛语“摩诃”二字得名。位邹平县城西南11.5公里处,海拔826.8米,为长白山脉最高峰,以佛语“摩诃”二字得名,并以命名整个山脉。 整个摩诃山群是东南西北走向,长约10公里,方圆约40平方公里,象横空出世的黛青色屏障,横亘邹平县南部,成为邹平、章丘两县的自然分界<ref>[http://www.zoupingzx.com/bendi/info-35891.html 邹平摩诃山] </ref> 。 摩诃山是著名的林果产区,张高水杏、枣、柿等都比较知名。西北部山脉黉堂岭北峪中昔有醴泉寺及范文正公祠,为邹邑之胜迹。已进行旅游开发。 中文名称: 摩诃山 所属山系: [[山东]][[长白山脉]] 地理位置: 山东邹平市与章丘区交界 走 向: 东南~西北 长 度: 约10公里 宽 度: 4公里 主 峰: 摩诃山(沫湖顶), 826.8米 面 积: 40余平方公里 ==位置境域== 摩诃山,位于山东省北部邹平县与章丘区交界处。山群大体呈东西走向。邹平县境内东西长约12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方园40余平方公里,是长白山脉中最大山群。 ==地质构造== 摩诃山在邹平地区南部,构成邹平地区的基底是前震旦系变质岩系和下古生代地层,现已被深埋在地下几千米。从中生代早期印支运动开始,特别是从侏罗世开始的燕山运动以来,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形成了邹平破火山口。邹平破火山口原为一巨大的环状构造,夹持于金山一姚家峪和文祖两条近南北向断裂之间。北端被齐河一广饶断裂切去一弧,成一马蹄形,中部又被周村—肖镇断裂拦腰分割成两块。长白山区为南部隆起的一块,北部一块则隐伏于地下。整个火山口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邹平城西王家庄一带为喷发中心。由于破火山口受区域构造的控制,又受火山活动特殊应力场的制约,从而形成环状和放射状断裂等构造特征。 围绕破火山口中心发育了一系列环状断裂带,多由正断层构成,产状直立或向中心陡倾(60°—85°),部分断裂被辉长岩、二长岩充填,形成半环状岩墙。环状断裂带可分成三环:外环由歪歪顶子、大寨、沫湖顶(亦称摩诃顶)、千峪顶、白云山组成;中环由青龙山、四尖山、雪花山、伏虎山等组成;内环由凤凰山、会仙山、老人峰、印台山、于兹山、黄山组成。环状断裂一般以多条平行小断裂组成阶梯式断裂带或密集裂隙带,多向破火山口内倾。特点是:倾角较陡,多在75°~85°之间;正断层或逆断层,均显示张裂性质;单条断层落差不大,多在几十米,但阶梯状断层累计落差可达几百米;断裂走向时隐时现,不是贯通断裂;沿断裂带多见有断层角砾岩和宽数米至数十米之破碎带,并有热液蚀变、矿化及次火山岩充填。 ==地貌特征== 摩诃山属长白山脉,系泰沂山区北麓的低山丘陵区。山区长约31公里,宽10公里,地连一市([[淄博市]])、两县(章丘县、邹平县),横跨县内临池、好生、西董、青阳、邹平5个乡镇。低山丘陵面积为196.0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5.66%。长白山区地势高峻,海拔在200米以上,整个山脉为北西一南东走向,呈链状,半环形展布,水系则呈放射状散开。 摩诃山,除主峰摩诃顶外,多分布在山脉中部与章丘县交界处,又多为崮顶山,山顶平缓,山坡陡峭,沟谷深切。 ==气候特点== 摩诃山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但更迭不均,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秋季最短。大陆性和季风性明显。县内大陆度指数为64.7,季风指数为39,年平均气温适中。但冬寒夏热,年振幅很大;昼暖夜凉,日变差较大。降水量较少,且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和不均匀性,易发生旱涝灾害,旱灾居多。年内风向变换明显,冬季多西北风,春季多西南风。 ==土壤植被== 摩诃山地区,土壤类型主要是褐土。 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和山前冲积平原地区。褐土剖面通体呈棕色或褐色,通常由表层、淀积粘化层和钙积层三个基本层段组成,表层腐植质层较薄,粘化层由残积粘化和淀积粘化构成,钙积层含氧化钙最多。土壤PH值在6.5左右。根据褐土的发育阶段、碳酸钙在剖面中淋溶、淀积特点和地下水影响,褐土土类又可分为4个亚类。 褐土性土亚类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中上部,杂草丛生,间有疏林草地或岩石裸露地,农业难以利用。此亚类境内只有1个土属,3个土种,即极薄层石渣土、薄层石渣土、中层石渣土,其中极薄层石渣土质量最差。 淋溶褐土亚类主要分布在低矮山丘,近山阶地和山麓平原上。剖面土体深厚,层理清晰,表层为中壤,质地适宜,耕性良好。PH值在6-7之间,适宜一般作物生长,为较理想之土壤。此亚类只有一个土属。据土体结构可分为4个土种,即粘心坡黄土、坡黄土、砾石腰透黄土和粘腰坡黄土。 褐土亚类群众俗称黄土,主要分布在山丘中下部的水平梯田、近山阶地以及山前冲积平原上。褐土亚类表层质地适中,耕性良好,通透性适种性较好,自然肥力较高。据成土母质类型可分为3个土属。即坡积洪积褐土、洪积冲积褐土、黄土状母质褐土。坡积洪积褐土土属又分为2个土种。粗黄土和中层粗黄土。洪积冲积褐土分为7个土种。其中面积较大,有代表性的3个土种为透黄土,粘心透黄土和砾石腰透黄土。黄土状母质褐土只有本身一个土种。 潮褐土亚类主要分布于山前缓平地下端。潮褐土亚类土壤耕作历史悠久,土壤熟化程度较高。耕性良好,适宜种植各种作物。 低山丘陵地区,植被主要为苔藓、地衣、裸子植物、藻类植物、真菌植物、被子植物等,自然植被覆盖率低。丘陵上部草本植物主要为白草、黄白草、拐草、狗尾巴草等,木本植物很少,只有零星黑松、刺槐等乔木,酸枣、荆条等灌木,无人工植被。丘陵中部,多为疏林草地。木本植物有刺槐、黑松等乔木和酸枣、荆条等灌木,草本植物主要为白草、黄白草、扒根草、野菊花等,人工植被有柿、杏、软枣等树种。丘陵下部,土层较厚,杂草丛生,林木繁茂。针叶、阔叶林相间,主要有刺槐、黑松、侧柏、本地杨、香椿、榆树等。草本植物主要有黄白草、香草、热草、狗尾巴草等。岭坡梯田,人工植被主要有柿、杏、苹果、梨,桃、山楂等树。粮食作物主要有地瓜、谷子等耐旱作物。 山前倾斜平地,自然植被良好,木本植物为阔叶乔木,主要有杨、柳、榆、槐、桃、梨、柿、杏、苹果、石榴、花椒等各种树木。草本植物有热草、马唐草、墩草、灰菜等。人工植被以小麦、大麦、玉米、豆类、高粱、蔬菜等为主。 ==水文水系== 摩诃山主峰沫湖顶,东有回路峪,峰回路转,细流淙淙,系黛溪河两支流之源头。黛溪河,古名沙河,《齐乘》称蒙水,因源于摩诃山下黛泉,又汇诸涧溪水,故名黛溪河。黛溪河系邹平县南部山区自然形成的排洪河道,发源于以摩诃山为中心的18条山峪,上游分两大支流:一条汇西董乡西峪、八柱台、大马峪和上下回诸峪之水,经由家河滩、尚庄至西董村西,向北至崔家营南;另一条汇杏林、秦家沟以南诸涧之水,经黄家河滩、南石至崔家营南,与南来支流汇合,穿于兹山、印台山之间,北流绕邹平县城折向西北,至上口村西南入杏花河,总长23.6公里,流域面积97.5平方公里。1958年以前,涓涓细流(约0.3立方米/秒),常年不断。汛期洪流直下,过水流量达110立方米/秒。因河道纵坡大,流速急,经常泛滥成灾。自1958年,经过多次治理,中上游建起水库塘坝,雨水偏少之年,黛溪河水断流。 ==主要山峰== 摩诃山,又名沫湖顶,位于县城西南11.5公里处,海拔826.8米,为长白山脉最高峰,以佛语“摩诃”二字得名。山顶古时有禅院、佛塔,遗迹尚存。摩诃山山势陡峻,峭壁绝崖,氤氲万状,靉靆锁山,常有“山下烟雨山上晴”之奇观。山北有萝圈峪,其势最险,刍牧不至。其东有回路峪,峰回路转,细流淙淙,系黛溪河两支流之源头。 大顶子,摩诃山以西1公里,海拔795米,与沫湖顶连峰接脉。又西北为猫头峰,海拔765米。 黉堂岭(章丘区称黉塘岭),又名黉山,摩诃山西北3公里、章丘相公庄镇西北4公里处。山峰有道士帽、风门顶,皆峻岭高山,海拔分别为631米、553米。岭北峪中昔有醴泉寺及范文正公祠,为邹邑之胜迹。岭下有范公读书洞,阔深2米,可容数人,史称“上书堂”。四周山陡如壁,秀木参天,涧水潺湲:野花斑烂,堪为幽境奥区。 狻猊峰,摩诃山西北4公里,黉堂岭以西之高峰,海拔699.2米,又名歪歪顶子。西北为雕窝峪,峪深数里。西北峪口狭窄,宛如束口布袋,易守难攻,形势险要,为隋末王薄起义遗址。 莲花山,狻猊峰北1公里,雕窝峪之东山。山顶巨石集束,倾斜四开,酷似莲花怒放,横出峰巅,名曰莲花台,为长白山一大奇观。 黑峪顶,摩诃山西北5公里,雕窝峪之北山。诸峰错立,奇险多状,海拔为497米。迤西为大寨顶,海拔470米。 黄花山,黑峪顶东北小山,海拔187米。山下旧有黄花山寺,今废。 梯子崖,摩诃山西北5.5公里,雕窝峪之西南峰。山势嵯峨,青崖危岩,成阶梯状叠立,险不可攀,海拔556米。与大寨顶互为雕窝峪口南北之屏障。 长白山,摩诃山西北8公里,一脉山峰呈南北走向,为小长白山,当地俗称西山。主要山峰有鲇鱼顶、狗屎尖子、大峪顶等。鲇鱼顶东有石埠坂峪,有一肠径可通山南章丘县。 凤凰山,摩诃山西北8公里,小长白山北部边缘小山,海拔187米。县内凤凰山有三:分别在青阳乡青阳村西南、邹平镇张高村西、好生乡山旺村东(好生乡内为凰山,凤山在今周村区境内)。 劈尖顶,摩诃山东北1.5公里,海拔618米。 种金顶,摩诃山以东2.5公里,海拔514米,北为超壑峪。 水尖顶,摩诃山以东3公里,又名围子顶,海拔543米。山顶有石墙,系古代百姓避乱所筑,北有桃花峪。 黄石寨,摩诃山以东3.5公里,海拔459.7米。 雪花山,摩诃山以东4公里,海拔446米,山石黑白相间,有麦饭石储藏。 台山,摩诃山以东4.5公里,海拔413米。 团山,摩诃山东5.5公里,台山东南1.5公里,孤峦孑立,海拔210米。 虎埠山,又名虎伏山,团山以东0.5公里,海拔173米。山势如虎卧伏,黛溪绕其下,山南有台头水库。 双乳山,摩诃山东偏北5.5公里,台山东北1公里。双峦微露,下有乳泉,故名。海拔230米,其东南为牛眠山、东北为李山、北为龟山,皆海拔百米以上低山。 象山,摩诃山东北3公里,越劈尖顶一隆起高峰,海拔445.3米,南有超壑峪,北临大壑、黛溪北支。 穷汉寨,摩诃山西北2公里,猫头峰以北,海拔526米,呈南北走向,其北为鸡屎疙瘩,海拔477米。 四尖山,摩诃山西北3.5公里,鸡屎疙瘩以北,四峰并出,如利剑直擎,险峻异常,海拔444米。东临大峪,西坡下有醴泉,昔有醴泉寺。 摩诃山以南以西还分别有卧牛山、长白山、玉泉山、石龙庵、玉皇山、歪歪顶等,皆属章丘境。 歪歪顶,位于章丘区相公庄镇驻地东北9公里处,梭庄村东。海拔699.2米。 卧牛山,位于章丘区相公庄镇东北5公里处。海拔252米,面积约0.5平方公里。 ==果品特产== [[柿子]],柿子是县内一大特产,主要生产于南部西董、临池、青阳和邹平镇4个乡镇。西董乡最多,年均产139.3万斤,占全县总产量的40.2%。青阳次之,年产60余万斤。全县年总产达350万斤。县内柿子有车头柿、方柿、平柿、擎柿、托柿、小柿、水柿、花柿、油星柿等10多个品种。车头柿最多。车头柿皮薄无核,味甘肉细,是旋制柿饼的主要品种;方柿、平柿浆多味甜;托柿果实最大;小柿小巧玲珑,熟透后甜如蜂蜜,且树龄长,可达200年之久;油星柿无大小年之分,年年果实累累,适应力极强;擎柿成熟最晚,立冬后采摘,故又名“冬柿”。柿子加工成“柿饼”,质韧霜厚,是人们喜爱的佳品。柿饼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葡萄糖,有清热、止咳之效,是治疗咽喉肿疼、口舌生疮的良药。大部分运销黄河南北各县市及华北、东北各地,柿饼每年有一部分出口运销国外。 张高水杏,南部山区盛产水杏,以张高水杏为最佳,主要产地为邹平镇的张高、贺家、姜家洞一带,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张高水杏个大如桃,脆而酸甜,气味芬芳,食之清爽可口,且营养丰富,含多种维生素,可加工成多种髙级食品和杏脯,又可制成中药医治疾病。品种中最好的要数“抽把子”和“关爷脸”。水杏上市早,俗有“小满三日杏发黄”之说。张高水杏年产量在百万斤左右,畅销全国各地。 [[山楂]],山楂又叫红果或山里红,县南部山区盛产。主要品种有大金星、小金星、敞口、莱芜黑红、青口、大货等10种。果实呈方园形或扁园形,大红色,果皮密布细点,少光泽,较粗糙。山楂营养丰富,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味酸甜,易贮藏,质地绵软可口,可加工成山楂片或山楂脯。 软枣,软枣又称[[黑枣]],盛产于南部山区,是著名的本地特产果品。软枣树高冠阔,果呈园形,大小如葡萄,未熟呈黄色,味涩甚,成熟后须在阳光下晾晒成黑色方能食用。味甘甜,经霜打后食之更佳。年产量在十几万斤以上。 香椿芽,香椿芽盛产于西董、青阳、邹平镇一带山区,年产量在150万斤以上,为县内一大经济优势。香椿芽分红芽和青芽两种:红芽稭粗肉嫩,芽叶油光红亮;青芽碧中带黄,鲜嫩异常。清明时节的椿芽俗称“黄练芽”,鲜嫩可口,清香独具。椿芽按采集的早晚分等级,清明节前后为最佳,谷雨以后次之,再晚枝叶纤维粗硬,品质下降。南部山区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香椿树,80年代以来为发展多种经济,一些村庄开始用塑料大棚培植香椿芽,一年四季随时都能采集,春节前后每斤高达50-60元。 ==植桑养蚕== 邹平县境内植桑养蚕历史悠久,南部山区尤盛。据1922年《山东各县劝业所报告书》载:“邹平城南一带,为旧时宜蚕区域,桑树极多,故乡村农户,几无一家不养蚕者,但养蚕之法,纯沿旧习,蚕种均系土种。桑树黄鲁、黑鲁最多,湖桑甚少”。长山城“东南一带素为蚕桑发达之区,养蚕者固属日渐增多。近年以来,茧价骤增,即城北一带农民,亦渐知栽桑养蚕利益甚大,植桑者亦日渐增多”。齐东“县境自经水患以后,蚕业久已荒废,近年以来,迭经劝导,种桑养蚕者所在多有,除旧有桑株外,去年劝种20000株,今春由省购10000株,分配四乡栽植,桑树逐渐增多,蚕业逐渐发展”。又据当时记载:邹平县种植湖桑1000余亩,其余皆植宅旁陇畔,每年产桑320万斤,全县养蚕者计有3600户,以城关厢及城南郭庄一带为最盛,从业人员8000余人,年产茧87万余斤;长山县计有桑园5000余亩,养蚕者5428户,以城关厢及槐行、马尚一带为最多,年产黄茧20万斤,白茧2670斤;齐东县养蚕者51户,年产茧400余斤。为发展推广之计,各县明令成立林桑公会,并制订简章,派员下乡宣传推广。此后,县内桑蚕业大为发展。据《中国实业志》载:1932年,邹平县养蚕户有3800户,年产蚕茧5.5万斤;长山县有养蚕户2000户,年产蚕茧93.75万斤。 1930年代中期,乡村建设研究院设蚕业合作指导处,倡办蚕业合作社,取缔土杂蚕种,从镇江引进诸桂等13个桑蚕优良品种,聘请3名技术人员指导蚕种催青和稚蚕饲育,培养技术人员,下乡在各村设立表证室,以推广种桑养蚕。全县养蚕业迅速发展,蚕业合作社也渐次增多。1936年,合作社达到21个。在此基础上成立蚕业联合社,统一组织合作社蚕茧的收购、烘干、缫丝、销售等事项,蚕农颇为受益。 “七七”事变后,日军入侵,战火迭起,特别是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时,骚扰尤烈,破坏惨重,养蚕业陷入凋零境地。建国后,国家大力发展桑蚕生产。1955年,县内引进湖桑及华九、华十、云汉、云文等桑蚕种,在西董建立催青室,共催共育,在台头建立收茧站。1957年蚕茧产量达到11.7万斤。后受“大跃进”影响,桑蚕生产遭到很大破坏。1961年,全县仅生产蚕茧6800斤。1964年,国民经济进行调整,蚕业生产有所恢复。在九户、码头建立桑林基地,先后引进湖桑32号、大鸡冠、小鸡冠、黑鲁、黄鲁等桑树品种。是年春天,西董乡中王村育苗16亩。1965年经嫁接改换成良种12万株,在中王、马庄、朱塘等村庄建立专用桑园200亩,同时大力发展地边桑。1960年试养夏秋蚕,获得成功,在全县推广。同年在邹平城建立催青室,从江苏引进湖桑32号,从益都引进大白条等良种桑20万株,在九户公社王家,码头公社来牛、归苏,魏桥公社小坡,长山公社田家,礼参公社牛王等6个大队建立专用桑园168亩。 1975年后,连续二年从南方调人广秧3100担,育苗栽桑4550亩,嫁接良种桑420万株。从全国各地引进桑树良种42个,在长山前洼大队建立良种试验园25亩。同时,引进苏16、苏17、东肥×华合、东春×757等优质良种。1977年,县建立蚕丝公司和烘茧灶,在长山和黄山建立缫丝厂。1978年,全县蚕茧产量达到11.35万斤。 ==文化旅游== ===胜迹=== 醴泉寺,位于长白山西部黉堂岭下,青阳乡南陈村南。传为南朝宋齐高僧庄严法师所建,后废。至唐中宗时,寺僧仁万重建。寺成时东岩有泉涌出,唐中宗特赐名“醴泉寺”。寺院三面环山,一面靠水(古浒山泺),风景优美,占地40余亩。建筑主要有大佛殿、文昌阁、碧霞行宫、范文正公祠等。古柏参天,堂宇巍然。佛殿内大石佛就山石雕刻,如地涌出,仅头部即1米多高。院内有古碑30余通。宋朝范仲淹青少年时曾就读于此。寺南山阴处有读书洞。1939年清明节,日军“扫荡”,寺院毁于一炬,现仅存唐志公碑一通。1980年定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2004年至2006年两年间,县委县政府先后投资1200万元在寺庙原始的基础上,重修和扩建了醴泉寺。 醴泉寺唐碑,位于青阳乡南陈村醴泉寺遗址。715年(唐开元三年)立。碑高2.5米,宽1.1米,厚0.3米,碑座已坏,碑首断裂,正面碑文已模糊难辨。碑首刻文尚清晰,为“大唐齐州章邱县常白山醴泉寺志公之碑”,背面阴刻南北朝高僧志公半身像,此碑为古寺遗存的唯一碑石。 [[范公祠]],座落于长山镇河南村,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之享堂。旧志载,该祠为1065年(宋治平二年)邑人知县韩泽所建。后经元、明、清多次修葺,最后一次修葺为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建筑分主殿和后殿,皆为歇山式,四角飞檐,斗拱相扣。因年久失修,损坏严重,现仅存大殿3间。有古槐一株,俗称“怀中抱子”,为宋治平二年韩泽所植,至今浓郁茂盛。1984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范公书院,在邹平城西南35里醴泉寺范文正公祠南,1480年(明成化十六年),为知县李兴所建。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知县程素期修葺,后废。 杨家峪抗日沟,位于西董乡杨家峪村西南1.5公里处,四面环山,形势险峻。1943年9月14日,长山县大队二连(俗称钢八连)被日军包围于此,激战竞日,大部壮烈殉国。建国后,邹、长人民将烈士们殉难的山谷命名为“抗日沟”,并修一桥,名为“抗日桥”,以纪念浩气长存的革命英灵。 [[雕窝峪]]风景区,位于邹平县青阳镇西阿陀村南5华里处,深邃宽阔的山谷长达3华里。青阳镇自1993年起,对峪中王薄起义旧址进行综合开发后,形成了自然、人文、庙文化三大景观。自然景观有雕窝峪隋末(公元611年)第一次农民起义遗址、九顶峰、天门、美井、笔尖石。1993年恢复了王薄起义遗址,从石门到碧霞祠3里多长的峪中,建造了雕塑“王薄亭和王薄像”,并书写了各种体裁的斗方大字,雕刻在不同位置的悬崖、峭壁上,供游人雅赏、观光。1993年雕窝峪恢复山会,时间定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在此前一周时间为会期,九月初九为最后一天。山会期间,聘请知名剧团在此演出助兴,地方小吃别具特色,旅游者络绎不绝。雕窝峪风景秀丽,每年有十几万游客到此旅游观光。 ===文化=== 醴泉寺庙会,农历六月初六为庙会,搭台唱戏4天。贸易最盛的是山果市。1939年清明,日军纵火烧寺,庙会遂废。 明清诗人张实居曾作《闲步至摩诃峰下》:春溪一道碧溶溶,半是云岩积雪融。行过柳庵疑是路,磬声又出白云中。 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曾作《谒范公庙留题》:丞相新祠野渡边,堂堂遗像尚依然。才名旧自齐东著,家世今从吴下传。画粥资身嗟往日,埋金酬主忆当年。于今相业光青史,穷达由来不愧天。 ===宗教传播=== [[宋代]],庄严法师在黉堂岭创建寺宇。公元708年(唐中宗景龙二年),齐州正智寺都维僧仁万和尚为寺院住持。时有义净法师奉勅于京城大荐福寺广演经律,勅取仁万至京师翻经院担任校勘,归赐宝函一藏供奉本旁。寺圮,仁万上表中宗重修。寺成,南岩有泉水涌出,赐名“醴泉”。公元712年(唐玄宗先天间),仁万圆寂,葬醴泉寺南之龙台。北宋时佛事犹盛,范仲淹曾寄读于此。160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尚有僧舍四、五十处。 明万历间僧维电住持“真如寺”,香火颇盛。顺治时佛寺坍塌不整,僧侣多他徙,只留寺院佛图。清康熙时僧卓锡在摩诃山启建禅林,造“万佛殿”、“大悲阁”。卓锡精于佛理,得皇家礼遇,被“亲王礼请北去,数月还山,而问道者愈盛。”至清乾嘉时寺院倾圮不存。清季至民国间,为衣食谋,僧侣寄身寺宇者多不谙佛理,佛教渐趋衰微。民国间有士绅韩纯一、宋河清等在大云寺倡议创立佛教会,有会员50人,定期聚会拜佛诵经。会员配戴圆形教徽。1945年佛教会自行解散。民国年间,全县约有僧尼80余人,靠庙产及化缘做祭为生。建国后各村庙宇改办学校或为公共所用,僧尼自愿还俗,佛教已不存在。 == 参考文献 == {{Reflist}} [[Category: 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摩诃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