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应天府书院 的原始碼
←
应天府书院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应天府书院.jpg|350px|缩略图|右|<big>应天府书院</big>[http://image.naic.org.cn/uploadfile/2017/0901/150423496956295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aic.org.cn/html/2017/gjwh_0901/19902.html 来自 古建中国 的图片]]] '''应天府书院'''又称商丘书院、睢阳书院,前身为南都学舍,原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县]]城南,由五代后晋杨悫所创,并列[[中国四大书院]]之一<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91750339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是指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知乎专栏,2019-11-14</ref>,宋初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府书院设于繁华闹市,历来人才辈出。靖康之变时(1126年),金兵南侵,[[中原]]沦陷,应天府书院被毁,学子纷纷南迁,中国书院[[教育]]中心随之南移,应天府书院没落。历朝虽有人曾重修书院,但未能成功,今日应天府书院只剩下残存建筑,供人瞻仰。 ==草创== [[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时期,官学遭受破坏、庠序失教,中原地区开始出现一批私人创办书院,应天府书院由此而生。 书院历史最早追溯到五代的[[后晋]],杨悫在归德军将军赵直扶助下聚众讲学,后来他的学生戚同文继续办学,应天府书院的前身就是当时归德军的南都学舍赵直为其筑室聚徒。 [[北宋]]立国初期,急需人才,实行开科取士,睢阳学舍的生徒参加[[科举]]考试,登第者达五六十人之多。文人、士子慕戚同文之名不远千里而至宋州求学者络绎不绝,出现了“远近学者皆归之”的盛况,睢阳学舍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文化]]交流与教育中心,但戚同文病逝后,学校一度关闭。 ==北宋盛世== [[宋真宗]]时,追念宋太祖应天顺时,开创宋朝,1005年将其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改名应天府。1008年,当地人曹诚“请以金三百万建学于[[先生]](杨悫)之庐”,在其旧址建筑院舍150间,藏书1500卷,并愿以学舍入官,并请令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主院,以曹诚为助教,经由应天府知府上报朝廷,受到宋真宗赞赏,翌年将该书院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 从此,这所书院得到官方承认,成为宋代较早的一所官学化书院。时人称:“州郡置学始于此”,天下学校“视此而兴”。1043年,[[宋仁宗]]下旨将应天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之一<ref>[http://book.ifeng.com/special/qinghuaguoxueyuan/list/200911/1125_8665_1450967.shtml 应天书院简介],凤凰网,2009-11-25</ref>。后该书院经应天知府、文学家[[晏殊]]等人加以扩展。[[范仲淹]]曾受教于此,及后曾在书院任教,盛极一时,与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合称中国四大书院。 应天府的办学模式,令当地书院风气大盛。李觏先在南城创办了盱江书院,求学人数曾达1000多人;杜子野在宜黄兴办鹿冈书院,曾巩在临川办起了兴鲁书院,并亲自制订校规并任教,还聘请[[欧阳修]]、王安石等名人教授生徒。 ==靖康国难==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侵,应天府书院毁于战乱。同时也因南宋偏安,就读于书院的文人、士子纷纷南迁,中国书院教育中心向南移,在南宋理学大盛日时,应天府书院已不如[[白鹿洞书院]],未能扮演文化传承角色。 明朝嘉靖十年(1531年),御史蔡瑷在商丘城西北隅以[[社学]]改建,而沿用旧名,重建书院,但万历七年(1579),宰相[[张居正]]下令拆毁天下书院,应天书院遂废。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知府陈锡格又重修应天府书院,但为时不久,书院又废。 ==视频== ===<center> 应天府书院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范仲淹应天府书院求学</center> <center>{{#iDisplay:o0147l4vysk|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528 各種教育]]
返回「
应天府书院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