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岜沙苗寨树文化(张晓晓) 的原始碼
←
岜沙苗寨树文化(张晓晓)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岜沙苗寨树文化'''<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9082533/pexels-photo-19082533.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岜沙苗寨树文化》'''是[[中国]]当代作家张晓晓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岜沙苗寨树文化=== 与“岜沙”初相识,源于[[电影]]《滚拉拉的枪》中所展现的岜沙村落[[传统]]文化:“金黄色的稻田,[[美丽]]的山脉;富饶的土地,赐予我们粮食。我们苗族山清水秀,我们家乡美不胜收……” 这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令人心驰神往!也正是这种独特[[气息]]牵引着我一路前行,自驾开启岜沙之旅。车驶离高速后,[[继续]]在峰回路转的山道绕来绕去,阵阵清风不时轻抚脸庞,风里夹着泥土与草木的香;山路两旁,野花竞放,青山叠翠,车行其间,宛如画中游。 车子绕到高高的月亮山顶才停下,岜沙就像一位羞涩的姑娘,从茂密的森林里,带着满身绿意走出来,和我深情相拥,互致贺词。半山腰上,吊脚楼鳞次栉比,层叠而上,斗拱飞檐,极具特色。苗寨内,峰丛密布,蓊蓊郁郁,蝉鸣鸟语弥散在山山岭岭,袅袅炊烟与潺潺流水相互映衬。 岜沙是个崇尚自然、信仰树神的原生部落,也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岜沙”系民族语言,苗语叫“分送”,翻译成汉语时,意思是“草木茂盛而繁多的地方”。几百年来,岜沙人一直生活在密林深处,一生与树生死相偎,与草木共存亡,由此衍生的岜沙神秘“树文化”,更是令人镌心铭骨、久久不忘。据岜沙村民介绍,岜沙人的一生,会有三棵树陪伴自己。 生命树 每当岜沙人家中有新生命降临,苗寨不仅添喜,同时也会添树,即父母为新生婴孩亲手种下一棵树苗,寓意其生命的开始。小孩的种树仪式,很有讲究,要请村里德高望重的寨老往来主持,在哪里种,选什么日子,小孩的父母都须和寨老商量。最终,择一黄道吉日,再挑选一颗理想的树苗,于吉日吉时为婴孩栽种下,并精心护理其长高长大,“生命树”的概念也就由此诞生。 “生命树”以孩子的名字来命名,树主人会在树旁放置一个自制的鲜明标识,一则宣示私人归属,避免混淆;二则为警示与忠告,提醒路人勿随意触碰。 在岜沙,有一种说法:“生命树”是岜沙人生命的象征,即一棵树就是一个生命。倘若一个人的“生命树”根深叶茂、苍翠挺拔,则预示此人将福寿康宁、美意延年。故,每一个岜沙人总是不遗余力地精心呵护“生命树”茁壮成长。 行走在苗寨的石板路上,放眼望去,这不仅是一个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的村寨,她同时还被密林紧紧包围着,村前寨后林海茫茫、万木吐翠,参天树木散布在寨子里,古意盎然,意境深远。这些青翠欲滴的树木,从出生之日起,便与孩子相生相伴,沐浴阳光晨露,历经风霜雪雨,年深月久,共生共长,直至走完人生旅程。 或许,人本是树,树即是人,人和树早已融为了一体。这种“人树合一”[[朴素]]的[[生态]]理念,得以不断传承与弘扬,从而使岜沙的人文和自然始终保持着和谐与相容的最佳[[状态]]。 消灾树 岜沙人认为,一树一木,皆是神灵,越是古老的树就越有灵性。岜沙人敬畏神树,祭拜神树,保护神树,这些神树同时也庇护着岜沙,因此神树也被称作“消灾树”。 作为供奉和祭拜的神树,通常是枝繁叶茂、向阳而生的木荷树。在岜沙苗寨,不乏粗壮的树木,为何岜沙人偏选木荷树作为消灾树呢?据说是岜沙苗寨的先人们,发现木荷树除了树干坚硬、枝繁叶茂,还具有一个特殊现象,即剥开木荷树的树皮时,其内层的分泌物会慢慢渗出,粘到皮肤后奇痒无比。这一神奇的现象,令岜沙先人们心生敬畏,认定木荷树具有灵性。为此,木荷树便被视为岜沙人的消灾神树。 每逢佳节,岜沙人总要祭拜神树;遭遇不顺之时,也要祭拜神树。祭树仪式简朴而庄重,且有一定讲究:首先,将岜沙人最珍贵的食物,如米酒、腌鱼、糯米饭等供奉在树下;其次,祭拜时要严肃而虔诚,不可嬉戏打闹;最后,朝着大树作揖叩拜,祈求庇佑平安,消灾降福,五谷丰登。 在岜沙苗寨,还有一种神圣的仪式:小孩十周岁时,父母将择良辰吉日,带孩子到山上祭拜“消灾树”,祈求保佑孩子一生平安顺遂、茁壮成长。 神树祭拜这一独特而神秘的祭祀活动,令人印象深刻,也让我不禁思索生命存在的本质。此习俗之所以能延续至今,不仅是岜沙人对大自然心怀敬畏的虔诚表达,也是质朴善良的岜沙人朴素生态观的彰显,同时,也暗合当下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题。正因如此,岜沙的森林植被覆盖率超九成,百年以上古树超一千株,荣获“全国生态文明示范村”的美称。 常青树 在岜沙,最令我感到惊异的是诺大的村寨,所见之处,没有坟丘,亦无石碑,只有层林叠翠、亭亭如盖。 顺着村寨旅游指示牌导引,在一块红色木牌上找到介绍:岜沙人信奉“生也一棵树,死也一棵树”。即当岜沙人生命消逝时,家人便会将那棵陪伴其一生的“生命树”砍下来,做成棺木埋葬。入土为安后,在逝者的坟头,又种上另一株象征他灵魂的新树,即“常青树”,以示生命得到树神的沿续,生命之树从此万古长青,庇护子孙万代安康。 人葬树下,与树同存,人即是树,树即是人,相互轮回,生命在自然中延续。因此,在岜沙土地上,一棵树就是一个魂灵,岜沙人敬畏这些魂灵,这些魂灵也庇护着岜沙。 春秋轮回,岁月流转,这一奇特的丧葬习俗,形成了岜沙独特的“树葬文化”。如此一来,村寨里的树木便越来越多,整个村寨的生态系统也越来越好。又有岜沙人认为,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也应归于自然。或许正是这种生态智慧,孕育出了岜沙满山苍翠的莽莽森林。 “人不负青山,青山必不负人。”岜沙苗寨树文化孕育出的天然生态优势,似一颗被掩埋在大山深处的绿宝石,经岜沙祖辈不懈努力,最终被人挖掘。从此,岜沙声名鹊起,游人不畏山高水长,慕名而来,尽兴而归,岜沙苗寨已然成为贵州生态旅游的一张名片。 “生也一棵树,死也一棵树”。岜沙人的一生,是与树紧密相连的一生,人的生命,终在两棵树之间轮回。树,是生命的起点,亦是生命的终点;人,来源于自然,终归于自然。 岜沙人用尽一生,向世人[[传递]]朴素动听的[[哲学]]语言,讲述众生平等的本质,揭示生命轮回的奥秘。或许,生死并非[[对立]],而是互容,生亦死,死亦生;或许,人与自然万物并无分别,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荀子·天论》曾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岜沙苗寨树文化,是岜沙人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呈现,是休养生息中追求“天人合一”的大境界,也是岜沙祖辈轮回生死观及生态哲学创意之美,就像一团绵延不灭的火焰,照亮了过去,照亮了现在,也必将会照亮未来。<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963138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张晓晓,笔名若水,系[[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云岩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岜沙苗寨树文化(张晓晓)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