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少年诗人张晓云(旧作)(邢孔史) 的原始碼
←
少年诗人张晓云(旧作)(邢孔史)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应2058.jpg|缩略图|[http://www.narkii.com/news/news_131376.shtml 原图链接]]] '''《少年诗人张晓云(旧作)》'''是[[中国]]当代作家邢孔史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少年诗人张晓云(旧作)=== 今年,[[辽宁]]《中学生作文指导》第二期封面登出院一张引人注目的彩照:一个一身灵气,满脸笑容的女孩站[[东山岭]]“天下第一峰”上——好高!好险! 信不信?这个女孩就是我校山地文学社社长张晓云。照片下登出了她的一段自白:“一个我孤孤单单站在山项;一个我丰丰富富站在山项。所有的游客不知我的去向何方,我偷偷地发笑,李白能‘俱怀逸兴壮心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我为什么不能?” 好潇洒的张晓云!李白“欲上青天寻上帝,晓云也欲上青天寻‘上帝’”——诗是张晓云心中的上帝(《诗,我心中的上帝》)。爱上“上帝”是不幸的,你奉献给他的是痛苦的爱情——即使你的爱能写就一部厚厚的《圣经》,他恩赐予你的却是空洞的“保佑”。然而,晓云还是选择了这种爱,并“轻轻放下了所有的负荷”,“在柔肠百转的秋夜”叩响“上帝”的心门,“唱一首无悔的歌,绽开着欢乐的嫣红(《当含羞草不再含羞的时候》)。作为文学社的指导老师,我有更多的机会聆听晓云唱给上帝的“无悔的歌”,本文只就她的诗歌特色做一些探讨——如果读者感兴趣的话,请读《山地》1—4期简讯和《中学生作文指导》(92年第二期)上邓世东教师写的介绍文章,以及《中国未来作家人才大辞典》中晓云的传文。 从诗歌切入生活的方式来看,晓云的诗主要不是通过历史去观照现实,也不是以直接投入的心态拥抱时代,而是以个体心灵体验折射客观的真实,也就是说,她的诗不是历史的摄影,也不是现实的写生,而是心灵世界的心电图,是当代中学生,在体验天地人生,追求生命价值时最初的亢奋、欢乐过后,随之而来的困惑和无奈、孤独的心灵历程展示。可以说张晓云的诗歌展示了当代中学生的世纪末心态。尽管晓云自称是校园的叛逆者,然而,就象“只有概然世界,没有必然世界”一样,晓云的叛逆只是概然的,不是必然的,她始终未能完完全全、洒洒脱脱的“放下所有的负荷”,大胆地跟着“上帝”往前走。“上帝”和上学、个人愿望和父母的心愿以及师友的关注与期待,自信和自卑、“傻气”和俗气、执著的追求和前途的迷茫以及对升学无望、诗歌天才幻灭的担忧等等,这一庞大的矛盾体系把晓云挤逼得透不过气来,把她喂养成一个奇特的女孩。敏感而脆弱的心灵,丰富而繁杂的情感,文静忧郁的外表下隐藏着大悲哀和幻灭感——“我要死!”——晓云曾有过这种感觉。可以说晓云诗歌所反映的思想主题是抒发了一种“浪子情怀”——当然是心灵浪子的情怀。是一种漂泊者,孤独者的情怀。她的诗大多是由此派生出来的:《漂泊》、《领悟》、《心灵是异乡的水手》、《晓云》、《魅力人生》、《剪剪云》等诗作都未能摆脱这种情怀的左右。诚然,孤独感、漂泊感似乎已成为当代中学生的世纪末心态,因而晓云的诗能得到众多同龄人的表青睐,已是势在必然。晓云的代表作《漂泊》和《领悟》(魏天无评)在第478期(1991年8月)《语文报》发表后,立即在全国各省中学生读者中产生极大的反响,晓云收到了不少读者的来信: 翻开《语文报》读了你的《漂泊》不胜惊喜,一份忧愁从诗中飘出,我想你一定是个文静、多愁善感的女孩,这样的诗句只能从这种女孩的口中飞出…… ——福建龙岩一中陈雁 我有兴(幸)阅读了你发表在《语文报》的两首诗《领悟》和《飘泊》,便觉得我们有缘分,出于当代青年人的寂寞,我不愿独自生活在寂寞中,于是,我鼓起勇气去寻觅一丝慰藉…… ——[[陕西]]馀矿中学韩逸风 在我想象中的海南人,充满椰树林的浪漫,海滩一样的恬静和浪花般的欢乐。读了你的诗《飘泊》和《领悟》后,我才觉得我太天真了,做为同龄的朋友,我们有着同样的忧愁、迷惘和苦恼。对于生活,我们有相同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你写的“还有一些未能解决的事/使我一定站在本不属于我的冬季/而且一定要唱/大约在冬季”这样几句诗,有时我觉得自己象走进了一个公式化了的世界,心里并不想这样,可发展下去还是这样的结果…… 你给了我一个启示,那就是怎样看待[[人生]],怎样潇洒地走向生活。还记吗?——“等到我了解眼泪不过淡淡如水/也许不幸的感/也不过是我回眸处一件微笑的装饰品”,我会记住它的。[[贵州]]仁怀一中王桂楠 除此之外,晓云其他诗“以饱蘸忧郁的笔,伸向中学生所有的文化气围和情感世界,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 (邓世东):《魅力人生》(《山地》第九期),“如果我没有猜错话,应该作者的心理反映,它以口语化的语言抒写了作者因辛勤求索仍未取得令人羡慕成绩的彷徨,以及因此而产生自聊和顿悟、渴望融于自然、享受纯情的复杂心绪”。(天涯星)。 《心是异乡的水手》(《海南港口报》),这首诗我在《山地》十一期的赏析小品中写道:“晓云的心毕竟是一朵剪剪云,漂泊成了注定——注定有一个天涯路的结局。然而,她的漂泊不是沉沦,而是心的骚动,心的追寻……” 晓云对艺术的追求是虔诚的,她执著地探索着一条和她的艺术取向相协调的新路子,以实现对传统诗歌美学的拓展和超越(这可能是下意识的、朦胧的)。她大胆地进行了诸如情绪的大度起伏、空间的高频替换、时间的快速旋转,词语的活用、独句段的运用、曲折联想、矛盾修辞、艺术变形等表现手法的偿试。晓云诗歌的艺术特点可以用“八言以蔽之”:智睿、空灵、轻愁、淡彩,在海南中学生诗坛独具一格。 一方面,晓云力图为她的理想的诗美描绘一种超凡脱俗、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 “近处有一轮轻飘飘的月光在看我的心事,或是,我轻飘飘的心事在看近处一轮月光。”(《散文诗·剪剪云》) 有一些还未解决的事/不断搅乱宁静的气氛/飘泊的船泊成一个句点/只剩下慨叹”(《领悟》)。 “天涯路旁开放的无名花/诠释故乡诠释疼痛的故乡/不再轻言不能承受”(《心是异乡的水手》)。 晓云的诗如一片白云,当它浮泛在浩渺的天际时依稀可见,但飘到眼前时却又空灵莫辨,能领悟的已心领神会,追求它反会离你远遁。这正是晓云诗歌的智睿空灵所在。和这一特色相成互补,晓云的诗“怪异而逼人的文字下面透射出似乎天生的灵气”(魏天无),有着较广阔的智力空间: “除了倾慕和喜欢/一切爱都应该鄙视”(《晓云》)。 这就有点反逻辑反理性了,这不是人之常情;然而这又是无理中有理、无常之常理,是对不成熟的爱的逃避和御拒。 和银色的沙滩握手就成了极好的朋友/……/如果一巴掌打过来/就得一巴掌打过去/如果双手吻合/那就加入歌声/唱亮那些片阳光那个世界/这片阳光这片世界(《魅力人生》)。 “和沙滩握手就成了极好的朋友”,俏皮、奇特,反映了渴望摆脱现实的尴尬,寄情自然、回归自然的复杂心绪。“双手吻合”应该是心灵和心灵的碰撞与“共鸣”了,“共鸣”产生“歌声”,“歌声”让阳光和世界有了“亮色”,通感手法和曲折联想的运用,使诗意更蕴蓄、隽永。 “庞大的人群凌架我耳际掠过去,椰树的坚定之影摇曳我”(《散文诗·剪剪云》)。“凌架”一词用得怪,却逼真道出了人群和我之间力量对比的悬殊以及我的渺少小和孤独;不说椰树的影子使我坚定自信,却说“坚定之影摇曳我”——这种词语间的奇怪搭配和艺术变形,给人以奇异感和新鲜感,产生较大的张力和弹性。 另一方面,晓云努力使她的理想诗美达到情感向度和语言色调的和谐统一。她的诗歌在抒情言志上,不是少年得志的心满意得,也不是落魄书生竭斯底里的感情渲泻,而是心灵浪子在少年路上漂泊时产生的忧思和迷惘,这是一种哀而不伤、忧而不怨的内倾型感情。 “秋风把小诗刮走了,消失了,带着深深的悔恨,写着粉经的回忆”(《散文诗·情感》),晓云的悔恨是粉红色的。 “擅抖问悠悠的山峦/女子美不美/妈妈的呵护备至到如今/到如今是吹着长调儿的乡愁”(《心是异乡的水手》)。晓云的乡愁是吹着空灵、悠扬的调子的,是一种甜蜜的忧愁。 “轻风乍起了,不要问她是春风还是秋风,缕缕情怀、缕缕思绪、缕缕人生都写在风的季节里“(《散文诗·情感》)。晓云的人生是写在风的季节里的,愁怅如轻风乍起,丝丝缕缕、缕缕丝丝。 晓云在语言的驾驭上有着同龄人难有的功力,或者天生的禀赋。她的[[语言]]是真正的诗歌的语言,与苍白无缘,不乏生动绮丽,但潇洒自如,不留雕饰痕迹: “不是绿水清波诗情画意的秋水/纯真创造不了纯洁/……/不是日记里柔柔淡淡洋洋洒洒的琼瑶/失落获得了成熟“(《晓云》)。 “没有俗不胜俗的表情/只把目光拉得长长望得深深……”(《寂寞我心,悠悠白云》)。 “也许过去时的童话[[世界]],草地曾经出版过绿色的童籍,也许过去的童话天地里星星曾讲过一千0一夜的《天方夜谭》……”(《散文诗·情感》)。 晓云这种语言上的“淡彩”和情感上的“轻愁”是达到了有机统一的。因此,她的绝大多数诗不乏精彩的“绝句”——如上所述,使读者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甚至一见钟情。 晓云对[[艺术]]的追求既是执著的,同时也是孤独的;超越是一种孤独,滞后也是一种孤独,晓云彩孤独属于前者。诚然,晓晓云在艺术上的某些探索以及她的一些作品,尚未能获得她的同龄人,甚至她的老师们的理解、接受。虽然她的作品在省市报刊发表,在全国征文中获奖,但在学校却未能获得好的评价和名次,这就不能不使她在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是产生孤独和迷惘。当然,晓云的孤独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客观方面,陈旧的审美观念和传统的欣赏定势与晓云的创作造成了排斥和对立;主观方面,由于晓云是以才气写诗,而不是以理性写诗。所以,导致了晓云某些作品缺乏一种宏观把握或逻辑指导,加重了作品的朦胧感与费解性。综而观之,我以为张晓云今后在艺术上的出路在于:如何正确理解、正确看待这种孤独,直到战胜这种孤独。 1992年于乐东中学山地文学社 <ref>[http://www.hainanzuojia.com/usershow_571.html 海南作家网 ] </ref> ==作者简介== 邢孔史,男,中文本科学历。人文社科学院中文副[[教授]],省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少年诗人张晓云(旧作)(邢孔史)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