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王淑萍) 的原始碼
←
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王淑萍)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1335214/pexels-photo-11335214.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是[[中国]]当代作家王淑萍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 一年前,我的名字出现在引娣的文章里,那篇文章的题目是《心,明媚,就足够温暖》,是她为我的《流年里的余温》所作书评;一年后,我的名字出现在引娣的书里,她将这篇文章收录在她的书里,这本书的书名是《桃李沃土》。 [[茫茫人海]],除了父母兄弟,亲朋好友,同学同事,一个人的名字被另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人记住,并愿意用文字的形式记录在纸上,是很荣幸也很值得感恩的一件事情。那年,[[蒲城]]笔会后,引娣这样写:“淑萍姐姐马上递给我一个又红又大的桃子,我不好意思地摆手,我知道那两天淑萍姐姐她们三个[[穆斯林]]朋友都没有好好吃饭,陌生的地方一时半会儿难以找到清真食堂,找不到就靠水果充饥。可淑萍姐姐硬是把[[桃子]]塞给我,一再让我坐下,我的拘束感顿消,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并且参与到她们的讨论中去。”我没有想到,自己无心的一个举动,会让引娣那么开心,引娣也不会想到,她的这段文字,于我是多么暖心。 [[陕西]]白水,[[宁夏]]平罗,两座相隔千里的县城,两个同样热爱文学的女子,因文字建立起来的情感,值得以文字作为回赠。 引娣没有来过平罗,就像我没有去过白水一样,我们各自热爱着生养自己的故土,各自在自己的故土上书写、行走。在认识引娣之前,陕西白水之于我,只是一个并不遥远的地名,我对那片土地的所有了解,只有闻名全国的“白水[[苹果]]”。引娣的文字,像一个超广角镜头,将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发生的事悉心收录,一个一个,一件一件写给远方的读者看,讲给近处的百姓听。 她写《你好,白水》,用心用情用爱,将生养她的故土——那个地图上不起眼的小黑点精心描摹勾勒,让那片土地上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民风民俗在她的文字里鲜活,就像我写《平罗,我的城》一样。 她笔下的白水,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一片沃土,那里有蜿蜒的白水河,有风景秀丽的云台山、郁郁葱葱的方山、碧波荡漾的林皋湖、民风淳朴的林皋镇;那里有群峰挺拔、地势险要的雁门山,有形如仙鹤、松柏参天的元鹤山,有飞泉寺、静业寺,有留下凄美故事的情人桥,有林木繁茂的郭砭公园;那里有恒寨锅盔、辣子汤、小蒜辣子、槐花麦饭、菠菜疙瘩、羊肉泡馍和[[肉夹馍]];那里有“白水苹果”、尧头[[豆腐]],有白水石头镜和白水菜刀…… 而最让白水人骄傲、也最令生活在白水以外的人们心驰神往的,是这片沃土“四圣故里”的雅号:为革结绳之陋,辞官访智,俯察仰观,历尽艰辛,仓颉在这里创造了文字,终结了“结绳记事”的愚昧,开启了华夏文明的先河;酒祖杜康,在这里始创酿酒之术,一缕酒香传承了几千年,奠定了中国酒文化的基础;蔡伦改进造纸工艺,利用树皮、碎布、麻头、鱼网等原料精制出优质蔡侯纸,使纸本书籍成为传播文化的最有力工具,使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发生了巨大的跨越;生性耿直,天资聪慧,能医善陶,擅长泥塑工艺制作的陶瓷之祖雷祥,在这里发明创造了碗,揭开了人类使用陶器的纪元。四圣功德感天动地,璀璨在历史的星空下,也璀璨在引娣的文章里:“身为白水人是多么幸福,写着仓颉造的方块字,用着蔡伦造的文明纸,端着雷祥造的陶瓷碗,喝着杜康酿的琼浆玉液,我们感到自豪和骄傲!” 我和引娣都是乡村的女儿,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她的收水村和我的永丰村一样,远离城市,偏僻落后,乡村生活的艰辛,留给了我们同样的记忆,也成了我们各自文字里洗不掉的胎记。同处祖国大西北,相同的自然特征和相近的民俗风情,让我们的记忆与记忆、文字与文字不断重合,时不时地,就有种与另一个自己相遇的惊喜与忧伤。 她写老家厨房里的水缸、热水瓶和大铁锅里清香的馒头和包子;写母亲替她挡住骄阳,“把一笼一笼的花椒连枝带叶从地里提回家,让我坐在凉房下和她边唠嗑边摘椒。”写父亲为她订《少儿画报》,在少女的心里植根下一粒小小的文学种子;写破败的老屋、古老的民俗燎疳节;写挖树坑、掰玉米;写打麦的场院以及场院里挥汗如雨的男人女人;写踮起脚尖,伸着脖子趴在窗户外看电视的童年时光以及为了一分钱往返跑了几里路的委屈和忧伤。她也写花写草,写远方的景和身边的人,写作为女儿对父母的疼惜,作为母亲对儿子的希冀……在引娣的字里行间行走,那些发生在白水的故事,也曾原汁原味地生长在平罗的田间地头、村落老屋、小区楼宇,并且繁茂在一个同样从乡村走出的女子越来越清晰的记忆和文字里。 她从收水走出,以全乡第一的成绩考入蒲城师范学校,毕业后,走上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在白水这片沃土上栽桃种李,收获着硕果和希望,我想,这也是她的书名《桃李沃土》的由来吧。 没见过引娣站在讲台上讲课的模样,但相信文如其人,就像从容淡定的陶渊明可以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却写不出“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不羁。读引娣关于教育教学的篇章,那些校园内忙碌而琐碎,细腻而温暖的细节,被她用真挚素朴的文字安置在纸上,读之,时而莞尔一笑,时而掩卷沉思。那个不好好晨读的少年,“我本想恶狠狠地教训他,刚刚走过去,他却关切地说:‘老师,你的鞋带开了,别被绊倒了。’我心中有股暖流在暗暗涌动,忘记了教训他。”这样美好得仿佛可以把心融化的场景,让人禁不住嘴角上扬;那个迟到、逃学、打架、上网、谈恋爱的学生方圆,“坏”到让所有老师头疼。却在一次体育分组训练中,看到她五岁的儿子烈日下晒红的小脸,违反校规跑出去给儿子买了一瓶牛奶,“一瞬间,我不知心中是何种滋味,既为他违反纪律难过,又为他的那份善良感动。隐隐的,我有点自责,这么有心的一个孩子,自己对他付出的是不是太少了,毕竟他还只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想想自己当初为人师表立下的誓言,心中对教育满怀的憧憬,随着时间流逝,随着一起又一起与教育有关的恶性事件发生,是不是也在渐渐泯灭?什么时候,我也是为了教书而教书,育人能做多少是多少,把学生的问题都推给家庭和社会。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和他有关的每一个人都负起责任,特别是教育他们的老师。说到底,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育人是第一位的,教书才是第二位的。想明白了这一点,我知道该如何对待方圆了。”以后的一段日子,她与方圆用心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点点约束他,他也给她说了许多心里话。“于是,在往后的日子里,方圆走进了我的课堂、办公室甚至家里,我们之间有了暖意,有了摩擦,更多的是有了师生之间的信任。” 为师之道,以德为先。在市场化、网络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和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家庭、社会以及教师自身对教育事业的现状产生诸多疑惑、不满、苦恼和无奈,并因为一个个具体的事件,将某些学校和教师推向风口浪尖。引娣在《让教育慢下来——教师节里谈教育》一文中关于“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管你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不应该只求速度,过程美丽,结果才会美丽。让教育慢下来,关注孩子,突出个体。尊重差异,减少对分数的关注,把教育中的一点一滴都做到极致,避免教育灾难”的观点,值得每一位家长和教师掩卷沉思。 真实自然,简单质朴是引娣行文的特色,不偏不倚,不卑不亢是引娣文章的筋骨。无论是写现实生活中的《牛爷》《王婆》《姨婆》,还是历史风云中的《华夏第一相——管仲》《一口倾国的谋略家——张仪》《世之奇士——郭嘉》《凤雏先生——庞统》《三国最大的隐士——徐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亦或是才女萧红、陆小曼、李清照以及大观园里的老太太、小丫鬟,她的文字都如涓涓细流,纯粹、质朴、清澈见底,没有因为达官贵人地位显赫就铺锦列绣,也没有因为凡夫俗子身份卑微就敷衍了事——这是收水村赋予的风骨,是白水城提供的给养。 灯光下,手捧一本来自“四圣故里”的《桃李沃土》,看封面上一朵桃花正艳,不禁轻吟:“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 <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王淑萍,回族。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人。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王淑萍)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