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吕梁八章(马明高) 的原始碼
←
吕梁八章(马明高)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吕梁八章'''<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6731072/pexels-photo-26731072.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吕梁八章》'''是[[中国]]当代作家马明高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吕梁八章=== 一 上林舍的水 早就听说汾阳有个上林舍,而且景区介绍里说,“上林舍村临山傍水,以皇家园林命名,应是古老且具园林[[特色]]的村舍”,还说,“汉武帝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在秦代的一个旧址上扩建而成上林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有多种功能和游乐内容。”更引起我的无限遐想。因为汉代的“赋圣”司马相如写过一篇《上林赋》。其山水、园囿、宫殿之壮丽,汉天子游猎之规模盛大,让人惊叹。其气势[[磅薄]]、铺张扬厉、结构宏大、叙述细腻、语言富丽堂皇构成的世间万物[[美景]],也令人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尽管我也知道司马相如《上林赋》里写的不是汾阳的“上林舍”村,但是,看过景区简介后,依然对此充满了无限的期待与[[想象]]。 去了才知道,此“上林舍”与彼“上林”谬之千里,根本不是一回事。别说皇室、园囿、田猎之遗址废墟依稀痕迹了,就连其一点影子都没有。只能套景区简介里的话,“历代虽战乱频发,但由于地势[[偏僻]],所以保留了[[纯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我们一进了景区,就被引到了一个深沟里。沟里长满了直刺天空的树木,树叶碧绿茂盛,树冠下凉意爽爽,一下子就把我们从炎夏拉进了凉秋,身上有了清风,心里生了凉意。树木间各种各样的木屋房舍,红黄蓝绿,大小不一,差次错落,点缀其间。小桥横立远处,桥上有孩童戏耍。房舍外面都有木质围栏,其下草丛嫩绿。用白色的河卵石砌筑而成的弯弯小溪流,从沟里流出,环屋而行。其溪水静静地流动着,清澈见底。[[夏日]]的[[阳光]]透过[[密集]]的树叶射了下来,光线斜倾,一束一缕,照在林间、草地和溪流间,斑斑驳驳,亮丽,[[清明]],金金点点,如撤了碎金一般,怡人的很。让人想起了王维的诗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晩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想,眼前能有这股清澈的溪流,肯定在沟的深处会有一泉好水。导游引着我们穿越其间,并对我们说,脚下的这股溪水可以直接饮用,[[味道]]很好,清甜清甜的。果然,有人就弯腰用手掬起,低水饮喝后,抬头笑道,好喝好喝。这更让我坚定了自己的[[想象]]。 从沟里出来,往东直行几十米,又顺着一个大坡样的道路上行,进村进街,人头攒攒,笑语不断。抬头一见白色的巨龙腾飞在高空,在我们的头顶上弯曲而过。似乎还有水在白龙的肚子里漫涌滚动。导游告诉我们说,这是用铝合金和玻璃建筑的大型高空漂流项目,游漂的人很多。抬头再看,还有五色斑澜的七彩旱滑穿越而过。导游说,这里可以玩的东西很多,还有丛林穿越、神州飞碟、高空滑索、太空自行车、高空速降、挑战桥、直升机、大秋千等等,吃的东西也很多,火锅烧烤、风味小吃、农家菜等等,当然,你们也可以自己带点吃的进行野炊野餐。这些都让我大倒胃口。现在的生态旅游景区,总是在千方百计地满足着人们吃喝玩乐的各种欲望,以此来增加人气。可是付出的代价,就是大自然被一点一点地破坏和损害。大自然虽然是庞大而广泛的,可它们却是被动的,无声的,而人对它们的破坏和损害虽然是小块小块的,但却是主动的、有意的。所以,总是人对大自然的伤害太多太多。 正在我浮想联翩之时,导游已经引着我们下了一个大坡,尚未进入沟里,便听到有哗哗哗的响声。下到底,抬头一望,只见眼前,一汪清水顺着河道弯曲而下,不知从何处而来。进入沟里,刚一站稳,回首向后望去,才知道这一汪清水是从一个写着红色“福”字的大葫芦里倾情而出,水极旺,波涛汹涌,顺着山坡滚滚而下。我的心里大惊,真的是一汪好水啊!导游告诉我们,这条沟叫林泉沟,长约7000多米,宽约100多米。沟里的上林泉水稳定排水量是每秒0.3立方米,它从800米高的上游太中银隧道口流出,穿村而过,长年淙淙,清澈见底,是汾阳市境内唯一的一条尚未被开发的清水河。它一直要流到至这里约2700米的下游安家沟水库。 这汪清泉立刻使整个林泉沟充满了湿润和灵气。水从高处激流而下,波涛翻滚,坠落成万千浪花飞溅,以急湍的流势顺着自然冲刷而成的曲折河道蜿蜒而去。河的对面边树木茂盛,直插河里,仿佛从河里长出。柔软茂密的藤枝缠绕着一根一根树木盘㫌而上。天然的绿色植被蔓延直远方,让人一下子望不到边。 眼前的这条清泉河水,让我想起了司马相如《上林赋》里的句子,“汨乎混流,顺阿而下,赴隘狭之口,触穹石,激堆埼,沸乎暴怒,汹涌澎湃。滭弗宓汩,逼侧泌瀄。横流逆折,转腾潎冽,滂濞沆溉……”。这条清泉河水太有气势了,从那狭隘山口直冲而下,声势猛烈。水高势立,冲激而出,相击有声,纵横交杂,转折翻腾,波涛不平。涌起回旋如白云,蜿蜒纠缠不断。后波逾越前波,奔流而入深渊,遇到河里的大块石头,顿时形成急湍。水,拍打着石头,冲袭着河边,奔腾高扬,浪花飞溅。水,深䆳而丰盛,响声宏大若雷。水,疾流而不息,形如鼎水沸腾。水,飞沫跳跃,急流猛悍,洪波奔弛,而后随着河道平缓而急转徐缓,潺潺流淌。河里的水车高大漆黑,水浪拍打着偌大圆式木轮慢慢滚动,白色的水波顺其忽上忽下,犹如裸身的孩童在上面玩耍戏水。绿色的藤蔓,红色的草蔓,顺着河水披发漂流,仿佛时尚少女的长发,柔软滑溜,长长地,细细地,充满了恒久的柔情。还有那水底石头上的苔藓,以及河边浅堤上的绿苔,墨绿墨绿的,一团一块,一缕一丝,绿的沁水,水的嫩绿,煞是可爱动人,令人陡生怜惜之心。 水好自然景好。长流而下的清泉沸腾不已。河上有五色彩虹桥,上书“上林舍牵手桥”。还有直立的红色大型“心”字,心中套心,上书“情定上林舍”。还有圆型的小舞台,绿色底边,红色花瓣一朵一朵相连成圈,貌似一朵盛开的巨大莲花,台阶上书“上林舍莲花剧场”。一转头,又见身后两行大字陡立,“听说在这里告白,成功率一直是100%”,粉红色套白边,字体轻佻而有些挑逗。这些多是人工制造,与自然的绿树碧水世界不大和谐,显得突兀而浓艳,机械而呆板。倒是那些笨拙的小木桥,年久而呈黢黑色,凌驾于宽阔跳跃的河水之上,有人扶栏远眺,有人俯首望水,还有那些草舍木屋,质朴而自然,孤零零地立在茫茫松树和柏树中间,从而显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心旷神怡。 水,湍湍急急,顺流而下,潺潺而响,汨汨远去。我们都被水而感动,纷纷驻足观赏。或蹲下掬水而饮;或将手掌伸出水中,拂拂戏水;或立水边,依水留念;或屈身于水车对岸,啪啪摄影。此时此刻,心底清凉,自生柔软,人与人心心相印,都充满了浪漫而温馨的情怀。仿佛这泉水,心清净,身轻柔,心身和谐统一,自生欢歌笑语,一路顺其自然,望观着两旁自然而立的高大树木,牵着绿草,拉着苔蔓,向着远方的世界,飘然而去,陡生诗意。 从林泉沟出来,导游又引着我们进入上林舍的沟壑,在一大片平地前面的座台上,纷纷坐下,观看了大型马战实景剧《一代名将郭子仪》,呈现的是大唐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率朔方军东讨安禄山,收复静边军,斩杀叛将周万顷的故事。两军相战,万马厮鸣,狼烟四起,战马奔腾。其马术表演当然是惊心动魄,让人不由赞叹鼓掌。我却觉得人类与大自然的争夺,亦如这马背上战斗,虽无声而激烈,但到头损害惨重的依然是大自然。因为人类的欲望太贪婪、太自私了。我的心里总是有一种深深的忧虑,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的旺盛,上林舍的这股泉水也会被人类污染、损害、破坏,甚至断流、枯竭。河呀河呀,水呀水呀,你们一定要保重。人啊人啊,你们一定要手下留情。 从上林舍回来已经很长时间了,我的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是上林舍林泉沟里的那一股好美好旺的泉水。 哦,上林舍的水! 王营庄的“共同体” 王营庄,虽是一个小山村,却有着一个大大的“共同体”。去过一次后,就让人难以忘怀。 王营庄,在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东部的吴城镇。我们去的时侯,是上午九时左右。虽是夏季八月,但走在东川河的北岸上,还是凉风爽爽。王营庄就在东川河的河谷里,两面环山,绿色满眼,田野广阔。村庄依山静卧,高低起伏,逶迤绵延。天空一片湛蓝,白云朵朵飘移,阳光灿烂朗照,群山河川田野大地,一片清新如初。 下了大巴车,我就看见西面是一片古色古香。错落有致的建筑,东面是一片绿黄相间、生机盎然的稻田。导游告诉我们说,王营庄是乡村振兴示范区,现在你们看到的,西面是一期项目,是文旅小镇,有特色美食、科创研学。乡村e镇、气膜滑冰场、无动力乐园、光影互动沉浸区等;东面是二期项目,是田园综合体,有鱼稻共生、鱼菜共生、鱼鱼共生、智能温室高效农业示范基地、高科技花卉培育基地、森林康养、河道治理等等。我对导游讲的二期项目顿感新奇,什么叫做鱼稻共生、鱼菜共生、鱼鱼共生呢?不由地让我脑洞大开,心中涌起满满的被诱惑。导游是一个十分清秀的漂亮姑娘,自我介绍说是离石区文旅集团的年轻员工,大学生驻村干部。她说,王营庄的一期项目已经完成,二期项目还有一些工程正在进行当中,项目整体建成运营后,那王营庄就可以大有作为了。这里既有特色餐饮、文化展示、观光旅游、科创体验,又有产业研学、高效农业示范、渔业综合养殖、农产品产销,这是一个农业文化旅游融合体,它孵化特色农业、培育本土创业人才、促进宜居宜业、建设和美乡村,走的是一条农业转型和特优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我忙插话问道,效果如何?漂亮导游莞尔一笑,说,当然好哟!今年以来,王营庄乡村示范区已经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实现直接经济收入330余万元,关键是吸纳周边群众200多人就业,带动76个村集体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我一边听着,一边在广场上溜达着,向河谷的四周展望着。我看见对面碧绿苍翠的山峦上,竖着九个非常醒目的红色大字:“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 导游不仅清沌漂亮,而且工作干净利落。她低眉俯脸,唰唰唰地给我们发了耳机,便拂了一下秀发,仰首笑道,各位上车,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四辆游览车,可以自由组合,自由乘坐。大家便欢声笑语,纷纷上车。车很快就驶出广场,沿着村庄前面的北边道路上向东前行。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便在我们的眼前迅速铺开。满眼翠绿,还有微风徐徐吹来,真是舒服。眼尖的同伴突然叫道,我看见有青蛙从那菜地里跳出来了,那里那里,快看快看!大伙立刻呼应,看到啦,看到啦!漂亮导游讲解到,这里就是我们的“菜鱼共生”,绿色蔬菜种植加鱼蛙虾蟹。车还在继续前行。又有同伴大叫,看看!有两只鳖从水稻地里爬出来了。我也看见了,真的有两只大王八,大摇大摆地爬出来了。不知那两个家伙,听到我们的大喊大叫,会不会睁开它那小小的圆眼看我们呢?漂亮导游介绍说,这就是我们的“稻鱼共生”。 下了游览车,她引着我们上了观望平台。我们手扶栏杆向对面远眺。天边无际的稻田,在阵阵清风的吹拂下,像大海里的波浪在起伏。我们张开嘴巴,大口大口地呼吸着这天地间清爽的空气。一缕一缕稻子的清香芬芳,顺着风的吹拂,直入我们的鼻口,沁入我们的五脏六腑。水稻一株一株立于风中,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摇头晃脑,长势喜人,一片翠绿。近处的小沟小渠里,不时有小龙虾、小螃蟹缓缓爬出,稻鱼共生的情景让我们大开眼界。漂亮导游说,吴城镇农业学大寨前就有种水稻、养鱼虾的风气,这是我们今年首次种植的280余亩水稻,是一茬水稻,品种优良,尤其口感很好,我们希望能够卖到好的价钱。 她导引着我们走进一个宽敞高大的温室大棚里,让我直接体会到什么叫做“鱼鱼共生”。一个接一个长方形的蓝色大鱼池,从东到西顺溜排着,分别养着大闸蟹、龙虾、鳗鱼、花鲢、鲟鱼、中华鳖、草鱼、泰鳄、泰师金鱼、罗非鱼、锦鲤、鲈鱼等十几种鱼类。养殖人员边引着我们一个一个观笕着,边介绍着情况,这鲈鱼又叫花鲈、寨花、鲈板、四肋鱼,俗称鲈鲛,它和长江鲥鱼、太湖银鱼并称“四大名鱼”之一。这种鱼苗下池后,第二天就可以投喂饲料了。有人问道,鲈鱼吃什么昵?养殖人员说,它主要吃田地里和河渠里的红线虫等浮游生物。这些鱼儿都是底层鱼,一般都在底处游荡。人一站到池子旁边,它就会游来,等你喂食。女伴们就从衣袋里拿出零食,扔进池里。果然,扑落落,扑落落,就有一大群鱼儿朝这里游来。大家便哈哈哈地笑成一片。养殖人员说,鲈鱼鱼苗养到一个月以后,就要按照鲈鱼的尺寸来分开池子喂养,不然,它们会相互抗争、残食。放养的密度是一池可以养3000到4500尾。有人就问,现在有几池鲈鱼?养殖人员说,7个。大家就尖声叫道,呀——,2万多条呢!有人又问,这鲈鱼好养吗?养殖人员说,养好鲈鱼的关键,是水体溶氧量的把握。水体溶氧量不足,那肯定难以高产。养殖前,要用大量石灰对池水消毒,要保证排灌系统通畅和水质良好,还要使用增氧机。他又说,大口鲈鱼的生长速度快得很,有时可以在几星期内成倍增加体重。6个月后就达到成熟期了,体长可达20厘米,体重斤二两到斤五两。 看完了高密度养鱼温室大棚,我们又来的特种鱼养殖大棚。我们都围在养鳄鱼的那个大池前观望着。长长的鳄鱼睁着鼓鼓的黄眼睛,很不乐意地看着我们,不时地,还不耐烦地摆弄一下它那笨重而丑陋的身体,表示对我们的不屑一顾。养殖人员提醒大家,不要靠近它,不要把手和头伸到池口,这些家伙们攻击性极强,稍不注意,就伤害人了。这些鳄鱼身长都有一米二、一米五,都比较凶猛。所以,每一只鳄鱼都有身份证,都有自己的标码,必须要有相关的证件,不是说你谁想养就可以养的。它是二级动物。有人问,它能吃吗?多少钱一斤?养殖人员说,能能,它的肉可以吃,市场价是一斤一百一十元到一百二十元,可以销售。因为咱们的这个不是野生的,而是养殖的。有人又问,它能长多大?它主要吃甚?养殖人员说,它可以长到两三米,它主要吃肉,吃鸡骨架。鸡骨架比较便宜,其他的价格比较贵。吴城镇的镇长孙龙斌告诉我说,稻鱼综合种养,实现了一水多用、一田多产,能为这里的村民群众增收,实现粮食、水产双保供,真正是一条农业转型和特优发展的新路子。 告别了面目可憎的泰鳄鱼,我们又来到了高科技花卉基地。这里已经是一片红黄蓝绿紫的花的海洋。有紫色的羽衣甘蓝花、嫩黄的蝴蝶兰花、红如火焰的丽格海棠花,有碧绿的螺绞铁花、粉红色的墨兰花、宽大绿叶的也门铁,还有一团一团紧蔟在一起的玫瑰花、月季花、仙客来花,一片一片像箭一样的绿色植物龟背竹,如星光闪耀的嫩黄嫩黄的常春藤花,还有亮如绚烂晚霞的变叶木花、水灵灵的绿叶小发财树、墨绿墨绿的叶子间耀眼光芒的金鱼吊兰花,还有像红色蝴蝶般飞翔的红掌花、红得发紫的油画吊兰、颗颗绿珠璀灿的鸭掌木花、片片青翠的龙须花。这里真的是璀璨芬芳,让我们顿时觉得生活充满了爱与希望的光彩,犹如漫步大自然的画廊,一下子就品味到了人世间的万千幸福。 山西农大的李教授告诉我说,这只是我们农大园艺学院和当地政府在这里搞的一个花卉基地,我们还有一个农业新品种基地。我们正在推广一种“大农特”产业发展,“大”即农林牧、文旅康相融合的大农业;“农”即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稳步增收、同步协调推进的三农全域;“特”即以湖羊、药材、杂粮、核桃、肉牛、文化、旅游等多种产业相聚合的特色康养农业。效果非常理想,希望你们以后多多关注。 我们来到古色古香的文旅小镇时,有好多小学生正在光影互动沉浸区体验研学。这真是一个集视觉、触觉、听觉于一体的光影感官盛宴啊!有3D打印、科技与光、科技与影和科技课堂4大主题25个模块,配备有科学实验室和奇幻科学秀场,互动表演,随心所欲,沉浸体验,对孩子们的诱惑力极强,已经成为他们到这里研学旅游的必打卡之地。漂亮导游喜不自禁地说,自7月1日开馆以来,到光影互动沉浸区研学旅游的学生有38000人次,营业收入达到140万元,整个展区共接待的游客达150多万人次,单天最高的接待游客人数达1800多人。 从这里出来后,我们又沿着弯曲的小溪水和小巷道走向小镇的深处。漂亮导游介绍道,这个文旅小镇全部是明清建筑风格,是利用王营年村的旧卫生院、旧粮站等集体土地兴建,总共有“两路四巷双广场”,大家可以自由游逛一下。我们已经进入美食街了。有烤肉串、烤鱿鱼、热干面,扯面、掐疙瘩,有肉夹馍、炸鸡柳、碗团、油泼面,还有特色奶茶店、小吃店、火锅店等,分布其间。但由于还不是吃饭时间,看不见其热闹的场面。过了餐饮街区,就是古典式的小商小铺、酒吧、戏台、嗨歌区、娱乐区,可以想象,一到夜晚,灯火通明之时,这里是可么得热闹非凡啊! 上了大巴车,从王营庄出来之后,我都在想, 《关于〈中共中共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韵决定〉的说明》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他说:“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王营庄人贯彻落实得真好、真通透、真彻底,他们的这个“共同体”,可谓一个山、水、林、田、湖、树、人、农业、渔业、文化、旅游、康养,统统融于一体的、和谐共荣的“大共同体”啊! 大东沟的“诗意中国” 大冬沟就在千年景区里。 我以前来过。记得那时还没有开辟人行通道,在茫茫大森林里,顺着陡峭山坡登攀,忽高忽地,十分艰难。那次不小心扭了脚腕,好长时间里下班回家爬楼梯都感到难受。但是,欣慰的是,那次我们终于爬上了吕梁山脉的最高峰——骨脊山。 那个时候,我们只顾爬山,还不知道这里有个叫大东沟的地方。现在又一次来到这里,觉得多少有些曾似相识。才知道大东沟就在离石区信义镇的千年村。它地处吕梁山主峰骨脊山的脚下,关帝山森林片区,千年林场一带。好地方啊!一进入这山林腹地,便能够感到这里的天、这里的山、这里的水和别的地方大不一样。天空宽阔疏离,大气磅礴,蓝的自然通透,清新爽朗,白云充满立体感,或聚或散,或大或小,一团一缕,散漫自由,悠然自在。再看那山,不是奇陡峻峭,而是舒缓圆润,碧绿的山峦,一座紧挨一座,生机盎然,绿的真是能够挤出水来。已经听到树林里的流水声了。哗啦啦,哗啦啦,大的泉水犹如小河一样流淌着。小的泉水则无声无息,却随处可见。它们漫过草地,四处浸透。大东沟真的是山泉处处,水流丰沛啊。 我们漫步在用青石砌筑的弯曲人行步道上,望见前面无比宽阔的大草地上,有一群一群的孩子们,戴着白色的旅游帽子,穿着色彩斑斓的夏服正在游玩,或站或坐,或跑或跳,一堆一团,或在白色大帐蓬下写生画画,或在黄色草屋门前伫立沉思,还有的在草地上打羽毛球、放着风筝。仿佛宽银幕电影里的远景长镜头,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诗意的流动。 导游在前面引着,身着白色上衣蓝色牛仔裤,高挑身材,粉白的脸,黑的秀发糸一马尾,头一摆,马尾随着一摇,声音清脆地给我们介绍着。我们紧随其后,一边观赏,一边听着她的讲解。大东沟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可神秘啦!据说这里有女娲补天的炼石厂、大禹治水的发端处、汉代皇帝刘渊的屯兵地,佛教二十二代宗师刘萨河在这里传过经布过道,山上还有后赵皇帝石勒、孝文帝的衣冠墓等等。大家附和着,一片欢声笑语。导游说,2022年,离石区立足“潜力在山、优势在林、特色在水”的特点,启动了骨脊山旅游项目,在大东沟新建了一条长约2000米的原生态步道,开放了6个露营区,沿着这条原生态步道分布了50多个露营平台,328个露营位,配备有帐篷、天幕、桌椅等,分设有帐篷营地、烧烤营地、自驾房车露营区、儿童溪边戏水区等区域,在这里可以举办精致餐饮、烧烤、露天电影、露营音乐表演、户外分享沙龙、研学、写生画画等活动,我们将露营潮旅生活、户外体育运动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在绿水青山中漫步赏景、安营扎寨、贴近大自然的好去处,可以满足1000多人的露营和康养需求。我问道,政府是如何筹措资金建设的?导游说,去年7月,区里出台一个大思路,叫“党建引领、文旅搭台、产业配套、群众增收”。就是统筹离石区76个行政村的巩固衔接资全,入股区文旅集团,年底按股分红,帮助农民増收。我又问,效果如何?导游薄薄的红嘴唇向上一扬,说当然好呀!今年以来,景区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直接收入290余万元,撬动消费600余万元,沿线采摘体验、农产品销售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百分之三十五,吸纳周边村民150多人就业,带动76个村集体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一会儿,我们就顺着原生态步道进入到了大东沟的深处。我仿佛进入到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诗里。抬头仰望,透过两旁高大密集的树木,可以看见远处碧绿山峰上隐隐约约的齿点点白色积雪。俯身脚下,古木根深,巨石横卧,山花遍地,山泉闪闪,涧水汨汨,小桥草屋,点缀其间。走在木质的人行步道上,头顶上的浓郁树冠投下一片又一片的荫影,随着清风的吹拂,斑斑驳驳,闪闪点点,给人的全身送来一刻又一刻的凉爽。 喜欢泉水。夏日里的泉水,总是给人一种清丽、清凉、清爽的喜感。大东沟里多有山泉。在山沟里的溪河里,在石桥的下边,在古树的根部,都有或宽或细的泉水在流。泉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金屑般的光芒,好象太阳在水里施展着炼金术。它让人想起了王维的《金屑泉》,“日饮金屑泉,少当千馀岁。翠凤翊文螭,羽节朝玉帝。”想起了裴迪的同题诗,“萦渟澹不流,金碧如可拾。迎晨含素华,独往事朝汲。”王维说,每天饮用这金屑泉水,可以活到一千多岁,能够乘着神鸟驾着神车,飞上青天,去见玉皇大帝。裴迪的诗让我们又回到了现实之中,泉水静静地深山幽谷里流了出来,好像不曾流泻,阳光下的泉水金灿灿的,似乎伸手就可以捞出黄金美玉。这里的泉水,早晨才最好,晶莹清澈,有个清瘦的诗人经常带着瓦罐独自去泉边打水。 大东沟不仅古树多、泉水多,石头也多。那些石头很自在,极自由,或圆或方,或正或歪,或肥或瘦,或美或丑,都很平等齐观,有的躺在河里,有的卧在树下,有的挤在桥下,大大小小,仿佛每块石头都有故事。一块,一块,都极淡然、自然、安然,似乎不分别,不褒贬,不夸张,不粉饰,身心清静,悠然神远。自然,会让我想起了王维的《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我。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清泉石上流,巨大的白石下还有许多圆润的白卵石、白色的流沙。水和云在白石间形成袖珍瀑布,汩汩流淌。经过多少年的流淌,大东沟森林里的那些白石,已经被时光磨得更加明亮,靠在古树根底的则被青苔包裹、覆盖。它旁边的绿蒲杂草都已经长得齐腰高了。 大东沟森林里苔更令人难忘。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翻看我当时对着古树下包裹三块石头的苔拍的一张照片,还是激动不已。那苔是一种细细的嫩绿,一种密密的新鲜,一种亮亮的湿润,它们生命力旺盛,不仅包裹、覆盖着那几块大小不一的白石,而且遍及周边地面,直直包裹着那粗壮树根,上到了一米以上,压过了它周边的那些各种各样的小草、杂丛。这怎能不叫人想起王维的《书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想起了他的《宫槐陌》,“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虚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青苔、苍苔、绿苔,是王维的诗中一个很鲜明的意象。他的好多诗中都写到了苔。路上的苔,树上的苔,石头上的苔,台阶上的苔,爬上人衣的苔,似乎都像是大东沟森林里的苔。或者苍苔,或者青如山色的苔,或者绿似湖水的苔。当然,滚动的石头不长苔,阳光朗照下的石头也不长苔。那苔呀,映照和打量的是诗人内心深处的寂静和空灵。忽然有一天,诗人好像有什么预感,一大早就走出苔华老屋,吩咐家童扫地迎客。这就是《宫槐陌》里描写的情景,小路上挤满了宫槐的树荫,幽静的日子一天又一天地被青苔覆盖。今天要早早开门,洒扫院落,恐怕有高僧要来,不可怠慢。山僧,既是为山寺僧人的称呼,也是僧人自己的谦辞。 山僧没有来,因为这里太偏僻、太寂静了。今天,我们来了。也只有在今天,我们才能来,来到这太古意境般的大东沟原始大森林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太古意境般的青山碧树绿水世界,又让我们仿佛走进了宋元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当中。大东沟四周的山水树石,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翠绿苍润之美。这里,像倪赞的山水画般清空,似龚贤的山水画一样厚重,仿佛王原祁的山水画般苍老,犹如石涛的山水画一样,天地间浸染着一股清新之气。“山静如太古”,我们抬头有白云,低头见草虫,极目茫茫树木之外的山外山,却看到了光和影。光影,古代的山水画怎么能没有光影呢?夏日里,白日浙渐西移,在森林和草地上投下了斜光斜影,古老的树木和群山被映照的焕然一新,仿佛夏圭的《溪山清远图》一样,清如水,淡如雾,很快缥渺远去,阳光朗照,沐浴在光的瀑布里,山水树木、草花苔石,一切都被传神,焕发了生机…… 这时,我听到了鸟鸣。当然是一只鸟的啼声,清清翠翠,叽叽喳喳,在古树上空,在空谷幽兰,自然是十分得动人心弦。一只鸟的啼声很好听,或者两三只鸟在树上闹,也是动听的。但是,如果一大群鸟在树林里喧闹,就变成了噪音。万物皆有其所,包括声音。鸟鸣山更幽。大东沟的森林里有一种非常自在而清雅的寂静,仿佛空谷里的幽兰一样。因为,山的寂静大于石头,森林的寂静大于树,湖的寂静大于水。当然,在大东沟里还有一种寂静,那就是物的自体寂静。一座山,一朵云,一棵树,一块石头,一株草,一片叶,一粒苔,都有着自己的寂静。还有一粒尘埃,一束光,风声、落花、流水,都有它们物自体的寂静。 这种在万山深处、万木深处感受到的寂静,却能让我们领悟到了白云和流水的运动,领悟到了“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山的外面还有山的外面还有山”。 正在享受这万籁寂静之美之时,我忽然望见远处山坡碧绿的树前,立着大大的两行字,“在吕梁,读懂诗意中国”。 大东沟的诗意,比王维的山水诗多了一种生机,比宋元明清的山水画多了一种活力。因为,在这幽静清爽的大自然中,我不时地可以看见有一群又一群的人,在帐蓬下交流聊天,在草屋前写生,在木桥下戏水,在平台上研学,在大树下画岩石画。因为,在中国,在新时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前面的翠绿树林前,突然又屹立起两行大字:“在吕梁,倾听奔流中国。” 六郎寨的石头 第一次来到六郎寨。一下车,转过身,一抬头,就被对面的那匹大骆驼震撼了。那头微微仰起,直视前方。那驼峰起伏有度,丰厚而狭长。怎么不见它的腿呢?此时此刻,它的背上已经驮上重负。这正是它傲视前方,准备雄起前行的那一刹那。好一匹不忘初心、负重前行的大骆陀啊! 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它是一座石头山峰。它是一匹大大的石头骆驼。 从这一刹那,六郎寨就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忘不掉六郎寨的那些石头。 六郎寨在茫茫大黄河的拐弯处,在山西吕梁兴县瓦塘镇前彰和焉村。这个地方到处都是险坡,满眼都是怪石。其实,这里在叫六郎寨之前,叫乳浪寨,因小岩多有形似乳浪奇石而得名。叫六郎寨,当然是与杨家将里的杨六郎杨延昭有关。那是遥远的往事了。公元964年,杨延昭的外祖父折德戾病逝。刚刚6岁的他随母奔丧,经岚州合河关(今兴县)回府州(今府谷),途中扎营于黄河的边山岭间。延昭夜间立于山顶,观黄河之雄浑,想到白天由于契丹侵扰,百姓流离失所之惨状,遂发下保家卫国之宏愿。到了公元976元,杨延昭被北宋朝廷补为供奉馆。由于供奉官是虚职,只用来表示品级,并无实际职掌。所以,他始终随当时担任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的父亲在军中。但是,他多次被父亲派往黄河沿线驻防。每到一处,他总是修城筑寨,加强边防。六郎寨就是他在这段时间修建的山寨。据传说,公元995年,时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的杨延昭,回府州为其舅舅奔丧,途中又在六郎寨住了一天。可见,杨延昭对这里很有感情。 当然是因为这里在叫六郎寨之前,已经很是有名。清代兴县籍著名史学家、水利专家、江南总督康基田,曾在《合河纪闻》里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大将李牧沿着黄河戍边,北拒匈奴,西伐秦魏,那个时候,乳浪寨就是古合河著名的军事要塞之一。秦亡赵国后,北上阴山筑长城、修直道,时为通津,“自汉唐迄于宋明戍守始无虚日”。所以,历代帝王多次巡边视察,六郎寨为必巡之地。尤其是在北宋时期,由于燕云十六州早在五代十国时的丧失,使河西、河东、河北三路成为边境地带,而作为直通麟府二州前沿阵地的河东要塞,乳浪寨自然显得十分重要。它不仅肩负粮道转运这一使命,而且承载着抵御来自西夏和北辽直接侵犯的双重任务,自然,成为河东屏障的锁阴,与河东诸州及其河西、河北两路,共同成为守卫都城开封的重要屏障。 你们看对面的那块石头像什么?再看前面的那块石头是什么?给我们导游的是当地的郭先生。他身材高大魁梧,热情爽朗,谈笑风生。我们边听他讲解,边顺着他指引的方向望去。眼尖的人突然叫望,那不是头狮子吧?正在仰天长啸呢?我也猛然叫道,真的像是,头仰起,尾巴后翘,眼睛怒睁。另一处声音也传来,前面山顶的那个是只熊,头抬起,腿前行,虎视眈眈,眼看着就要站起身从那里爬了过来。郭先生大笑,说你们说的全对,对面的是“雄狮吼”,前面的是“熊卧石”,神奇吧?奇妙吧?我不由地站住,朝着对面使劲地观望。真的是神奇,真的是奇妙,明明看见就是一块大大的石头,可是越看越像一头雄狮仰头长啸,仿佛还能听见它嗷嗷嗷的叫声,洪亮低沉得像是打响雷。再看对面的那只熊头,雄视前方;那前腿,直立起来,犹如刚刚站起来;那背,长而柔软圆润;那色彩,深深的褐黄色,仿佛都有人的手去抚摸那熊背毛茸茸的感觉。这哪是像是石头啊!但是,它们活生生的,就是一块一块大的石头。郭先生哈哈哈地笑了,说,这些都都是滔滔黄河水的功劳,不知多少多少万年前,黄河水从这里满山遍野漫过,那时候,可能这里可能就是茫茫黄河深处,你们看,你们看,那黄河水漫过的印痕印迹,至今都是那么清晰。日晒风化,时光是那样的神斧天工啊!竟把这么多毫无生命力的石头,一日复一日地雕塑成一个个活生生的动物。 我沉默无语。我们都沉默无语。郭先生继续给我们海阔天空地讲解着,说所以,众多名相、名将,过往如织,仅北宋时期,文有范仲淹、文彦博、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等朝中大员,都先后职事河东,数临六郎寨;武有呼延赞、杨廷昭、张亢、宗泽、韩世忠、岳飞等著名将领,曾先后巡边辖地,屯兵戍守,驰骋御敌于河东要寨,乳浪寨以其重要的军事地位,留下了他们的无数足迹和众多的故事。我拾起头,看着他,问道,这些人真的都来过这里?史书上都有记载吗?他眨了眨眼睛,睁圆眼道,当然呀!他们不来怎么能行啊!史书上有没有记载,俺不知道。但是,老百姓口口相传,这是事实。 郭先生长长地唉了一声,说可惜这里后来就衰落了,到了清代,随着北方战争的弱化,六郎寨就成为了南北商运货物的水旱码头。1936年至1938年,沿黄河的渡口堡寨,都被阎锡山的军队占领并封闭。1940年,随着抗日民族政权的建立,六郎寨又成为晋绥边区通往陕甘宁的重要通道和保卫延安的重要屏障。 这时,我们已经一步一险地登上了六郎寨的高峰。站在这些奇形怪状的天然石雕石像旁边,观望对面的黄河真的是别有一番风情啊。我拿起手机,对着奇形巨石之下的十里长的大黄河,仿佛万年奇石的视角,用它的眼晴拍下了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的雄浑而壮丽的奇特景观。 拍完照后,我一转身,看见旁边立着一个牌子,蓝底白字,又是一个民间传说,“李闯王过河接口气”。郭先生见我们都围过来,看那牌子,说,这讲的是李闯王过彰和墕渡口的故事。崇祯二年,山陕大旱,瘟疫蔓延,兵祸不断,老百姓苦不堪言,农民起义爆发,李自成就是义军首领高迎祥手下的闯将。高迎祥战死后,他继称闯王,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建立“大顺”,年号“永昌”,紧接就发动“东征”,兵分两路,欲攻下大同,进攻北京。主力部队想从六郎寨渡黄河,向宁武进发。他率军到了六郎寨时,人困马乏,便边休息边派一队人马去彰和墕渡口侦察。一顿饭功夫,侦察队回来了。头目前来报告情况。李闯王突然问道,黄河结冰没有?结冰?头目不禁懵了,这不是胡说!时近二月了,黄河早已冰雪消融,怎么会结冰呢?于是摇头说,没有没有。李闯王大怒,当即下令,给我砍了!侍卫岂敢怠慢,立刻手起刀落,那人的头便被砍了。一连进来三个,都是如实报告,结果都是人头落地。当第四个人张六子被叫进来时,他看到四个人头已经落地,不禁吓得出了一身冷汗。闯王问他时,他定醒了一下,马上谎称,河已结冰,冰层很厚,可以轻松过河。李闯王哈哈大笑,说,很好!很好!我任你为渡河先锋官,立即率队渡河。张六子一听,后背一阵发凉,心里滴咕道,眼下黄河水急浪大,怎么得渡?但是谎言已出,驷马难追,只好硬着头皮率先头部队向渡口而去。 我的后脊背上也立马冒出了一层热汗,将目光从对面的茫茫大黄河收回,转过身,直逼他的脸,着急地问道,后来怎么样了?大家也都从望着对面黄河流淌的目光收回来,盯着他。郭先生的脑袋摇的像拨浪鼓似的,说真的很奇怪。他的眼光很快就又望着那些黄河山巅之上的奇形巨石,说,真的跟六郎寨的这些石头一样奇怪,黄河渡口虽然没有结冰,但是,大块大块的冰凌夹杂着顺河而下的河柴,都拥堵在渡口的拐弯处,就像架了一座桥似的。更奇怪的是,还有许多大木头也互相穿插着漂浮其中。李闯王到来后,长长地喘了一口气,不禁发出一阵狂笑,说天助我也!命令一下,张六子第一个跳进河里,踏着浮木和大块冰凌向对岸而去。亏得他从小在黄河边长大,学了一身好水性,再加上已经下了死的决心,心里不再惧怕,居然就不费多少力气,安安全全地过了黄河。其余的人马也不敢耽搁,学着张六子的步子踏木而过,竟无一人一马落水,成为六郎寨老渡口千年未遇的奇闻。 真的?这是真的?我睁大眼睛向他问道。大家也都把眼睛睁得圆圆的,望着他。郭先生望着我们,也把眼睛睁得大大的,说,那当然呀!要不怎么李自成能一路拼杀,终于攻陷大同,杀进了北京城,夺了明朝的天下。 片刻后,我们都哈哈大笑,郭先生也哈哈大笑。 就这样,我们在这些奇形怪状的大石头上边爬上爬下,边欢笑着说古话今。或立于一块巨石的大平台上,说是校场点将台,视野开阔,雄心勃勃。或仰头观望那些石壁上特有的天书,它们凹凸有致,纵横交错,点划天然,真的是奇妙万端,像天的神笔写就,荟萃藏、蒙、党项、羌胡,更集汉之草隶篆楷,诸多文字符号画符混于一方,似行云流水,如浪花飞溅,巧象奇观,难以言说。我转身又看见一块黑色石碑,上书“炼虚洞”,仔细一看,说是道家辟谷的修炼场所,相传吕洞宾曾经云游至此等等。不管他们来过与否,反正这个石洞里大有乾坤,下去看看!我穿过那些奇形怪石,扶着铁栏杆,小心翼翼地踏着石阶下去,见方圆不大的石洞里,仅有三张低矮的木桌,几个树蹲,几个石凳,空无一人。倒是木桌上面那决大大的石头上的天工神画吸引了我。那些水波样的、流水状的水纹,一道道,一缕缕,一丝丝,弯弯曲曲,起伏舒缓,深浅不一,错落有致。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些自自然然的东西。真的是一幅情趣无限、生机盎然的石头水墨图啊!我忙叫来文友,拿出手机,让他给我在这石头水墨画前拍了一张照片,用来留念。 六郎寨各具形态的天然石雕石像太多了,有龟寿石、麒麟石、貔貅石,有雄鹰觅食、卵翼之恩、企望而“龟”,当然还有马道、烽火台、古寨、农耕馆。可是,我们最喜欢的还是这些六郎寨的石头。我们穿过那一块又一块的奇石怪岩,来到山顶南面的那块长方形的大大的天外飞来之石前,合影留念,好多人都伸出双臂,做出了像那块石头一样,大鹏展翅的形状,欢呼着,冲进了正前方照相机喳喳喳的镜头里…… 宋家沟的雨夜晚饭 没有想到,那天下午的雨,会越下越大。 我们坐着大巴车,穿过弯弯曲曲的山道,穿过密密茂茂的绿树,颠颠簸簸地来到那座小二层的白色小楼前,下了车时,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精神䦆铄地迎了上来,忙和我们打招呼,在雨中把我们引进了一层的大屋里。人们都叫他老高。我才知道他就是高华处,曾经是2017年脱贫攻坚“感动吕梁”的人物。我是第一次见老高。如今已经是74岁的老人了,身板硬朗,清清瘦瘦,满面红光,十分健谈。他告诉我们说,现在咱们所处的地方,在地图上叫宋家沟,也叫冯家沟,用汽车上的导航,导冯家沟,就能来到这里。过去这里是个三不管地带,是一个乱石荒沟,有十里多长。是兴县两个乡镇三个村子的交叉地带,属于蔡家崖乡碾子村和高家山镇宋家山村、冯家沟村共有的地方。 我们都拥簇着他,欢笑着让他坐下,让他给我们讲他治理荒山、植树造林的故事。他满脸通红,好像有些羞涩,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欢迎各位作家文人们冒着雨来到这里,其实我也没什么好讲的,就是做了一点栽树的意思。我们都笑着鼓掌,说,老高您坐下讲,我们就是想听你二十几年栽树的故事。老高这才坐下,在屋外淅淅沥沥的雨声中,给我们讲起了他植树造林的故事。 老高说,我们这里紧靠黄河,那黄河里的水,泥沙很大,小时候,就听大人们说是“一碗水,半碗沙”,水土流失很严重。我这人,年轻就爱种树,看见树种活了就高兴。从年轻就有这个爱好,就像人们喜欢玩麻将打扑克一样。我这人经历很复杂,1971年4月,当时20岁,就当了民兵连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员,被派到水江头大队担任党支部书记。那时候,水江头村是兴县出了名的“老大难”村,因为穷得没有出路,有几户人家讨吃要饭流落到内蒙古。面对这个局面,我忧心忡忡,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这个局面。我经过走家进户,调查研究,深思熟虑后,决定种树。成立了一个25人的造林专业队,又从外地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常年住在村里,面对面做指导。经过6年苦战,村里修通了路,供上了电,全村2100亩山坡地都栽上了核桃树,人均用材林2亩、核桃林5亩、红枣林2亩、水果林2亩、灌木林2亩,实现了“村庄四旁树成网,荒山秃岭穿绿装。白天高音喇叭响,晚上电灯亮堂堂。循环公路通四方,干部群众喜洋洋。”后来,土地下户后,乡镇书记见我在村里也没什好营生干,就把我调到乡里当了补贴干部,但还是农村户口。后来这个书记到了县里当下领导,又把我调到县里的街道办负责卫生清洁队。领导可能觉得我工作认真,又喜欢管树种树,就把我调到了县林业局,我就一直干到了林业局副局长。上世纪90年代末,吕梁市号召“退耕还林”,“治理荒山荒坡”。我当时已经50岁。县里一般是超过五十岁,就要下岗离职,让年轻人干。我就想去承包4800亩的宋家沟,买“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植树造林。 我急忙问他,家里的人同意吗?大家也都息声静气地望着他。 老高脸红红地笑着,说哪里能同意?老婆和亲戚们都说我是发神经了,还说俺把你想的这事和村里人说了,人们都说你是个傻瓜,说那些荒沟就是无底洞,花多少钱也不顶事,看不见。好几天,老婆也不理我,不给我做饭,说你喝西北风去吧。 我们哈哈大笑。他也嘿嘿嘿地笑着。老高说,2000年一开春,我就一个人,扛着工具,背着一捆行李卷,来到宋家沟里的河滩里,搭了一个帐篷,挖了一个坑坑吃水,支起一个小洋炉,做的吃饭,开始了我的种树生活。就这样住了一年多,就在沟里盖了一个小房子,继续种树。老婆说的对,真的是无底洞,因为投入太多,又没有收入,就我的那点工资,仅仅两年,我就欠下了十多万外债。为了清还施工队和村里人的打工钱,我把大儿子准备结婚用的彩礼钱挪用,把城里居住的房屋变卖。即使这样,我也没有放弃,打坝、填土、修路、通电、育苗、植树,一年接一年,我领着周边村里的三个没儿没女的五保户、五个贫困户,一起干,就这样干了23年,到今年10月份,就整整23年了。原来这里就是乱石荒沟,整个沟里没有一棵树,种上庄稼也长不成个样子,就是人们放羊的地方。现在,4800亩荒山荒沟全部绿化,种植油松、侧柏等34种树,累计造林并管护6200亩,植树10万余株,栽核桃树1万株,培育优质红枣1万株,酸枣接大枣5千株,四旁植树1万株,培育各种优质苗木150亩,容器油松侧柏100万苗。老高嘿嘿嘿地笑着,说,北京和雄安新区选中了我种植的五米油松300多株。我坐的离老人最近,能看出来,他的脸上充满了一种说不出的自豪。 坐在旁边离他不远的兴县县委宣传部武部长说,老高不仅在这里植树造林,还在这里办了不少好事,建成水井10孔,100立方高位水池一座,基本农田600亩,水泥路5公里,田间道路2公里,架设高架线3公里,建成九曲黄河阵、晋绥生态碑林、小型生态广场、办公楼、弥陀寺院、健身场地、采摘园、120师学校校外实践基地等等。 老高羞涩地摆摆手,说我这个人就是爱栽树,也没有别的。栽了这么多树,我怕我离开人世后,着火呀,人们砍树呀,破坏森林,我就想把文化的东西搞进来,通过文化来教育人、感化人。武部长也同意我的想法。我就找吕梁佛教协会,在这里修建了个弥陀寺院。另一项就是黄河文化九曲碑林,纪念碑林,计划立360通,现在己经立了88通,都是做出历史贡献、文化成就的晋绥英雄人物,以及兴县籍人士,比如贺龙、关向应、李井泉、续范亭等,比如孙嘉淦、张旺等,比如牛友兰、刘少白、牛荫冠等,比如高如星、田东照、李万林、贾宝执等。目的就是教育后一代,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树林。另外,我还修了一个九曲黄河阵。这是一个非遗文化,过去黄河两岸的人,正月里都要游九曲黄河阵,祛除百病,一年通顺,吉祥如意。过去建的不太好。去年武部长给我从省里争取了20万元,我重新整修,提高了水平,做了围墙,几个亭子,大门,今年正月里来的人就很多。下一步还要增加灯光和音响。总之,文化的东西,都是从保护树的目的出发的,同时也传承了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我要努力把九曲黄河阵和晋绥生态碑林搞成全吕梁、全山西的精品,把乡村旅游发展起来。把这一切都做好,我的心里就也安然了,息心了,我就到快乐地到那边的世界去了。 大家都欢笑着鼓掌,纷纷说老人真会讲话。 老高羞涩地摇着头,说大概就是这些,我也就是一个爱栽树,也没有做出什么值得夸赞的事。今天大家冒着雨来到这里,真的就是一个缘份。我虽然文化不是太高,但是,我知道宣传的力量很大。和各位著名的作家比起来,我真的不好意思说,我也是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好多前年,我把我植树造林的生活,写成一篇文章,叫《我的低碳生活》,参加了全国的征文大赛活动,还得了个二等奖,得了奖金2000块钱,还有一个数码相框。 哎呀!呀哟!我们都热烈鼓掌,欢叫了起来,朝老高竖起了大拇指,说你是一个老“文青”! 老高脸红彤彤地笑着说,不行,不行,业余文学爱好者。他笑着说,那篇得奖的文章出来,我女儿在省财经学院当老师,正好和我们县里郭颖书记的侄女在一个办公室。她们看这个文章时,正好让郭颖书记的老伴去看侄女时也看到了。老伴回家后就给他老汉说,郭颖书记也就知道这件事了。结果,过了几天,郭颖书记就到我这里走了一趟,看了半天,也没说个甚。结果,到年底的时候,他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他说,老高,我把全县的小流域治理工程都看完了,还是数你付出大、做的好,政府帮助你一下,你打个报告,给你点经费,支持你一下。我懵了,说打多少呢?他说你说多少就多少。我说那就十来万吧?他睁大眼睛说,噫?你修建个房子,改善一下居住条件,修得好一点,给你50万元。 啊呀!我们又欢叫了起来,说,好,好,这下可好啦! 老高接着说,后来,他又碰上我了,问我,房子盖的怎么样?我说盖好了。他又问,花了多少钱?我说70多万。他又说,你再打个报告,政府再支持你10万。你们看,这就是宣传的力量。我知道,你们这些笔杆子没有权,也不能给我签字,不能给我钱,但是,你们回去后用你们的笔杆子写出文章,很快就会在那些报纸、杂志、微信上登了出来,领导看见了,又会来看我,又会给我支持和鼓励的。不过,我也年岁大了,干不动了,宋家沟的这些资产,我是不会交给子女继承的,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我会以党费的形式,全部无偿交给国家,让它为黄河、周边的老百姓发挥更大的效益。 我们都哈哈哈地大笑了,说老高真的是个明白人。 老高羞涩地笑着说,你们冒着雨从大老远的地方跑来看我,我真的是三生有幸。我本应该引上大家看看我种的那些树,看看那些文化生态碑林,看看九曲黄河阵,可惜外面的雨下得太大,天又黑了。我们还是到前面的院子里吃晚饭吧。这里也没什么好吃的,都是自家种下的绿色食品,毛豆、玉米、南瓜、豆角角,自已喂的猪的猪肉,自己喂的鸡下的鸡蛋。 就这样,跟着老高走进山脚下树林里那个小院,三眼窑洞,一间厦房。老高的老伴、儿子儿媳、大孙子,还有附近村里的几个老汉,已忙碌着给我们做饭上菜。窑洞对面的蓝色铝合金板大棚里,摆的三大桌,和厦房里的一桌,整整四桌。大盘的连枝带叶的毛毛豆,热气腾腾的玉米棒子、南瓜瓣瓣、土豆块儿,金黄色的妙家鸡蛋,香喷喷的红烤肉、手抓排骨肉、肉丸子,还有凉拌西红柿、地皮莱、皮冻,一会儿,又上来了又喧又白的大馒头,大碗的大烩菜。一会儿,又端上来了一瓶瓶沙棘汁和兴县自己生产的“品鉴”牌白酒。这是我有生以来吃得最难忘的一顿饭。雨在上面拍打着铝合金板棚顶,大珠小珠落玉盘,噼哩叭啦,噼哩叭啦,给我们伴奏着音乐,我们却在下面吃得愉快,吃得痛快,吃得豪放。有的桌子上,喝着酒,竟唱起了民歌山曲…… 老高这天晩上也喝得很高兴,举着酒杯过来和我们一桌一桌敬酒,一个一个喝酒,我们也都祝老高身体健康,事事如意。 天已经大黑了,吃完饭,我们都从院子里出来了。老高穿着雨衣,站在小道上,和我们一个人一个人握手告别。 雨,还在下着,唰唰唰的,淅淅沥沥,忽急忽慢,若紧若缓,充满了不一样的深情厚意。 最后,我们都上了大巴车了。老高上了大巴车,又和我们一个个握手,依依不舍。我能看出来,他今晚虽然喝了些酒,但是脑子里很清楚,心里很快乐,很高兴。我们大家也都很快乐,很高兴。 何为汾酒之魂 汾酒厂已经去过好几次了。 这次我们不同以往,首先去的是一个不大为人所知的地方。但是,这个地方对于汾酒的生产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众所皆知,酿酒肯定是离不开水的。酿酒师傅常说的一句话,“曲是酒之骨头,水是酒之血液”。由此可见,水,对于酿酒的十分重要。俗话也说,“名酒产地,必有佳泉”。杏花村汾酒好喝,主要得益于这里的水好。汾酒老酒坊原址有一口井,井旁盖有一个亭子,名为“申明亭”。里边有一通碑,上有《申明亭酒泉记》,说这口古井里的泉水,“其味如醴,河东桑落不足比其甘馨,禄裕梨春不足方其清冽”。这里的“桑落”、“梨春”都是山西当时有名的井泉。清代《汾阳县志》里也有这样的记载,“神品真成九酝浆,居然迁地弗能良。申明亭畔新淘米,水重依稀亚蟹黄。”都是赞美杏花村汾酒厂的水质之好。可见,好水对于汾酒的生产之珍贵。 水,尤其是佳泉好水,对于我们人类而言,都是非常宝贵的不可缺少的资源,所以,我们对于大自然中的每一滴水,都应该珍惜,而不能浪费。而这次到汾酒厂采风,首先要去的这个地方,每年可以为汾酒厂节约地下水200万吨。它就是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的污水处理站。 在濛濛细雨的飘洒中,工作人员引着我们在高大的污水处理设备平台上进行细致参观。我们看见黑色、凝重,并含有臭味的污水,经过一道又一道物理和化学的处理,最后变得清澈透亮,无色无味。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他们的这个污水处理站,最早是从1987年投资620多万元开始筹建的,到1991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处理量为4500m吨。1999年又投资900万元做为“中水利用”工程进行扩建,扩建后的处理规模达到了8000m吨。就是将已达标排放的污水进行再处理,经石英沙、无烟煤过滤,氯气杀菌消毒后,进行再次利用。现在他们采用活性污泥法进行处理,主体工艺为“A/O法+过滤+消毒”,处理后的水质可以达到一级A类排放标准。工作人员说,厂区生产和生活的污水,经过这个处理站处理,达到回用标准后,都可以再次综合利用,大部分用于锅炉房除渣、除尘、人工湖补水和道路洒水的生产用水,居民养鱼、浇花、洗车、冲厕等的生活用水,剩余的水,或无偿供给周边农村的村民灌溉农田,或输送至文峪河。 从设备平台上下来后,工作人员说,现在汾酒工业生态园醉仙湖里的水和汾酒生活区里居民的生活用水,用的都是这里经过处理后的水。大家的兴趣陡增,都说要到工业生态园里看看。工作人员欢欣鼓舞,笑着说,好好,我们上游览车,上游览车! 细雨无声地下着,还有风轻轻地吹拂着。我们的心情也清爽利落,一会儿就坐满了四五个白色的“汾酒旅游”游览车。汾酒文化景区的道路极具特色。纵有杜牧路、傳山路、巴金路、廋信路、尽善路,横有酒都大道、牧童南路、醉仙南路、醉仙北路、清香大道。文化味道浓厚,一路走,一路游,道路宽阔,四处绿树成荫,处处鲜花盛开,让人心情愉快,舒适柔软。边游览着,坐在车上的工作人员边说,随着用水压力的增大,他们公司已于2020年4月17日决定进行再次提标改造,计划投资2000万元,对污水处理站进行扩建,再增加污水处理厂量6000吨,现在正由山西五建进行建设,扩建完成后,日处理污水能力将达到14000吨。听了他讲的话,我的心情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望着灰色天空下细雨斜飘中美丽景观,随着游览车的缓缓前行,我的心情却茫茫然,目光寡欢。我们人类的污水污物处理能力越强大,从另一个方面告诉我们,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越来越下降。这说明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损害力和破坏力已经承受不了了,不能够通过自我修复完成了。回忆我们小时候,也是这个季节,天天到河里洗衣服洗澡,河里的水依然是清澈的、透亮的、甘甜的,我们依然可以喝,可以饮。现在都已经一去而不复返。只有依靠我们人类自觉自醒的修复处理,大自然才能无怨无悔地再次亲近我们,无怨无悔地为我们人类再次服务和奉献。就是越在这个时候,我们越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地听一下大自然的心声,细细地体会一下大自然的实身处境与内心的艰难。 汾酒工业生态园到了,我们纷纷下车,走进公园里,欣赏着各色各样的鲜花,观看着那些绿枝飘拂的柳树、绿叶茂密的槐树,抚摸着那些生机蓬勃的绿草;还有的,情不自禁地走到醉仙湖边上观鱼戏水;还有的,登上亭台,爬上楼榭,坐在喷泉边,凭风远晀,浮想联翩。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个生态园林占地15万平方米,种植有60多种花卉树木,绿化面积占到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六,里边有喷泉、亭台楼榭、小桥流水,十几组酒文化雕塑点缀其中。这里的水都是使用的污水处理站经过处理后的废水再利用。这,不但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他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雨停了。天也放晴了。夕阳灿烂无比。我们的心情也愈发的清朗爽快。工作人员说,我们步行到杏花园里参观汾酒博物馆吧! 汾酒集团公司从20世纪60年代就十分注重企业文化和酒文化的建设。这个汾酒博物馆,我已经参观过好几次了,里边的内容还是比较清楚的。它于1987年就建成开馆。2007年又进行重新布展。它占地40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你酒文化展示,下层为国藏酒库,可以说是同行业中建馆最早、规模最大的酒文化专题博物馆。 天下何人不知山西杏花村汾酒?汾酒是“国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它与中华文明一样源远流长,历经五千余年,从诞生起,经过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和魏晋时期,终于到南北朝时期,再次进行革命,从满天下的清一色“浊酒”中,经过人类的技术进步,豹变为“清酒”,色近于水,酒香纯正,可口清香,名为“汾清”。《北齐书》卷十一载:“初,孝瑜养于神武宫中,与武成同年相爱。将诛杨愔等,孝瑜予其谋。乃武成即位。礼遇特隆。帝在晋阳,手敕之曰:'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其亲爱如此。”遂成为当时全国首屈一指的“国家名酒”,从此翻开了长达1500多年韵辉煌名酒史。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苏轼、王安石、傅山等历代大诗人、作家都有提到汾酒的著名诗篇。直至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的万国博览会上,荣获巴拿马赛会甲等大会,又使汾酒“名闻海外”、“中外驰名”。引得当时许多伟人和名人都对它青睐有加。鲁迅先生虽不善饮,却喜好汾酒,他在《鲁迅日记》中曾三次提到朋友赠送汾酒的事。毛泽东主席喜欢喝汾酒,在西柏坡招待米高杨时,喝的就是汾酒。席间,主席笑道:“我相信,一个中药,一个中国菜,这将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两大贡献。等革命胜利后,我在北平用最陈年的老白汾酒和最好的中国菜请你吃饭。” 汾酒的特征是:清香纯正、醇甜柔和、自然谐调,余味爽净。即清、正、甜、净、长。其口感是:入口绵,落口甜,饮后余香,回味悠长。酒不仅是水禾精华的产物,而且是天地人的和谐之物。酿造汾酒的主要原料是高粱、大麦、豌豆,辅料为谷糠和稻壳。高粱是酿造汾酒的重要原料,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出酒率的高低与汾酒质量的好坏。汾酒的生产的主要工艺流程,为“一磨、二润、三蒸、四酵、五馏、六陈”,但是,“清”却是汾酒香型独特的关键。博物馆里展示的资料,有微生物专家方心芳的《汾酒酿造情形报告》,他专门对其酿造过程的“清”做了详细的说明,“人要清神,气要清新,水要清净,酒醅要清蒸,用具要清洁。大曲地缸发酵,清蒸二次清,一清到底。”他与汾酒老作坊的老掌柜杨德龄一起总结出汾酒酿造工艺流程的七大秘诀:“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其甘,曲必得其时,粮必得其实,器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湿,火必得其缓。”汾酒集团公司一直在传承“中华酒脉”,将“清香汾酒、文化汾酒、绿色汾酒”做为经营理念,将“酿粮酒、储老酒、售好酒”做为工作理念,从而肩负起四大神圣使命,“为民族传承国宝,让清香更久远;为公众酿造美酒,让身心更愉悦;为员工创造成功,让生活更美好;为股东多创红利,让汾酒更卓越。”提出了“汾酒,中国酒魂”的响亮口号。并且,把创造汾酒酒魂,做为“一种理想,一种信仰,一种思想,一种纲领,一种责任,一种力量”,认为它是“方向,她代表过去,更指向未来”。 从汾酒博物馆出来后,我在杏花园里溜达着,在碑林的老式古门上,看见了这样的一幅对联,“汾醪养正气,兹氏合古风”。望着它,我沉思良久。我又坐在院里的石凳上,心里一直在琢磨,究竟何为汾酒之酒魂?汾酒博物馆大厅里作家张石山先生写的《汾酒赋》里,说得极好,“天人契合,顺应阴阳;积健为雄,绝艺纯儴。”“百代良工巨匠,万般持护,神而化之,天成地就此玉液琼浆。”其实,这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自身内心之间的和谐统一,融于一体,共生共荣,正是汾酒真正的酒魂。 因为,只有达到这种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共荣,这个世界才能实现天清地宁。 好一个“清”字,她才是汾酒真正的酒魂。 贾家庄的“生态观” 来到汾阳贾家庄不知有多少次了。总是觉得每次来,每次都会感到它有新的变化。 贾家庄人爱琢磨,有胆识,总是对美好的生活有一种不可阻挡的向往和坚忍不拔的追求。贾家庄人最早是在1997年就提出了建设生态园的想法。贾家庄人一开始的“生态观”很朴素,就是要过上富日子、好日子。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尚风行“土地下户”,“个体单干”。第二代当家人邢利民在坚守“集体经济”不动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实行了“三田到户、一集中、五统一”的管理办法,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带领群众大办集体企业,全村人集资出力,历经18个月的艰苦鏖战,把外人预算投资5800万、建设周期不下3年的特种水泥厂,仅仅花了3000万就建成了。经过数年的励精图治,特种水泥厂迅速成为贾家庄村的支柱产业。从此,这里变成了一块富的流油的土地,被树为全省小康示范村的标杆典型。但是,在大力发展村办企业,特别是在管理特种水泥厂的过程中,邢利民发现,必须要注重绿色环保,否则,经济效益再好也不行。1997年夏天,他到云南出差,发现云南自然生态旅游特别兴旺。一下子,“自然生态”的理念就上了他的心。从云南回来,他马上召开党员干部会,和村两委班子的人一起研究讨论,做出了全村人都想不到的决定,要建设“贾家庄生态园”,而且要逐步关停产品供不应求、正大把赚钱的特种水泥厂。人们都想不通,说这是要干甚哩?邢利民掏出心来,向大家解释,关掉水泥厂谁都心疼,可每天生活在污染的环境里,赚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呢?人们不说话了。他说,生态很重要,我们要建贾家庄生态园,要把赚来的钱花在改善居住环境、美化村容村貌上来,今后还要努力打造高标准的文化生态旅游村。1997年秋天,贾家庄生态园工程就正式上马了。把过去的两座砖瓦窑和养鱼场的废地,进行了翻天覆地的大改造、大扩建、大绿化、大美化。1999年8月,贾家庄生态园正式开园。原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亲自为生态园剪了彩。一开园,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每天考察、参观、旅游的人络绎不绝,仅两个月就先后接待游客40000多人,直接经济收入15万元。不仅引来了外地的游人,关键是安排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200多人,村里年老的、病弱的和妇女们都有了活于,摆摊的、卖饭的、做小吃的,村里一下了就发展了25个个体饮食摊点、10个游乐玩具、旅游纪念品销售点,增加了各种大小旅游运输车20多辆。 2017年年底,第三代当家人邢万里以全票当选了贾家庄村的党总支书记。其实,他在更早的时候,已经参与上了村里的事务。上过山西大学,又在外面闹荡创业挣了钱的邢万里,认为文化才是“生态观”里最重要的东西。他为了把生态园里的文化体育广场真正做活做强,不花村里一分钱,自己倾其全力投资把北京生存岛文化传播公司的拓展培训项目,引进了贾家庄,落地生根。每年有上百个团队、近万人来这里参加活动,不仅公司自身有了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带动了贾家庄村相关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邢万里和贾樟柯是“发小”、“玩伴”。他把贾樟柯这张蜚声国际的“名片”,招回了村里,丰富了贾家庄的“生态观”,从2017年8月开始至今,已经举办七届“86358贾家庄电影短片周”活动,每年都会很多国内外的年轻导演,带着他们新摄制的作品,来贾家庄观摩交流,学习提高。2019年5月,首届“吕梁文学季”在贾家庄盛大开幕,全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纷涌贾家庄,在这里目睹莫言、余华、苏童、叶兆言、梁晓声、李敬泽、西川、于坚等著名作家、诗人的讲演风采,在“种子影院”看电影,在“浪潮书店”看新书,在文化广场看晋剧,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充满了“文学”的日子。 第一届“86358贾家庄电影短片周”,我有幸被聘为评委,参加了影片观摩活动,我在这里小住了一周。2019年5月的“吕梁文学季”,我有幸被选入五名“文学作者”之一,参加了全部活动,又在这里小住了一周。活动之余,我抽清晨和黄昏的时间,在这个美丽的小乡村逛了个遍。腾飞路、村史展览馆、益智图书馆、马烽纪念馆、贾街、汾州民俗文化园、汾州食府、生态园、恒鼎工业文化创意园等,都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工业文化创意园里的“作家村”。 贾家庄与作家似乎有着一种特殊而深远的情缘。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之际,贾焕星、武士英、宋树勋、邢宝山等第一代共产党人,带领贫苦百姓,成立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百把镢头闹革命”,“改碱治水拔穷根”,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郭沫若来到贾家庄,挥毫题词,“杏花村外贾家庄,红旗高举在汾阳”。马烽、西戎等“山药蛋派”作家,挂职汾阳县委副书记,长期蹲点贾家庄,与村里的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写出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词人乔羽来村里深入生活,写出了传唱不衰的经典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贾家庄人怀着对文化、文学和作家的敬畏之心,竟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冯玉祥、费正清、林徵因、梁思成、万德生、卫天霖等海内外文化名人在汾阳峪道河寓居过的六座民国式“洋楼”别墅,一比一复制到贾家庄,建成全国第一个乡村“作家村”,热忱欢迎全国的作家们到这里体验生活,创作佳作。 在这次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授牌暨“新时代和美乡村”主题实践活动中,我又一次来到贾家庄小住。我要看看现在贾家庄的“生态观”里,又有了什么新内容、新变化和新发展。 我们参观了村里新新建的观宇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看到火红的全氧窑炉里,一只一只造型典雅的玻璃酒瓶,经过火与光的热烈锤炼,徐徐而出。看到一只一只白色透亮的玻璃酒瓶,经过喷釉流水线,变成了一只一只黑漆发亮的散发着古雅气息的酒瓶,仿佛陶瓷瓶一样的质感,再经过烤花流水线,那些精美的红黄金色套色的“汾酒20年陈酿”的字迹花纹,一一仿佛刻在了酒瓶的上面,然后加盖、打包、装箱等等,都是那么的行如流水。工人们都是坚守各自的岗位,全心投入,一丝不苟,认真工作。负责人告诉我们,这是杏花村汾酒开发区的包装材料制造配套企业,2020年8月28日建成投产,拥有先进的全氧窑炉、自动拌料系统、制氧站、喷釉线和烤花线,日产玻璃瓶20余万只,深加工能力每天40000日,实现年产值3.5亿元,安排就业村民500余人。我们参观了村里的杏花村酒业集团的粮储有限公司。看到一个又一个白色的、高大粗壮的酿酒高粱储存仓,拔地而立。负责人告诉我们,分两期建设的10万吨储存仓,已经于2022年9月投入运营。他们通过“粮食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采取订单种植、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方式,利用自身仓储及省内规模最大烘干塔的优势,为村民提供耕种管收、粮食检验、烘干、加工、仓储等一站式现代服务。 我知道,邢万里上任党总支书记后,以“酒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贾家庄清光绪年间就有“厚德昌”酒坊,上世纪60年代,村里又把多种经营搞得红红火火,开办了粉坊、豆腐坊、酒坊、油坊等“八大坊”,当时的“脑袋红酒”就很受欢迎。这几年,他们酿造的“盛世贾家庄”、“贾家庄20年陈酿”等酒,2019年荣获“第20届比利时国际烈性酒大奖赛”全奖,还有新酿造的“中国庄园白酒”已经成为山西白酒的新品牌。现在又有了粮储公司、观宇玻璃制品公司、创意包装公司,更是如虎添翼, 成为白酒一条龙全产业链。现在,贾家庄农业、文旅、酒业、培训,几大板块,齐头并进,至2022年底,经营性集体固定资产达到12.2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2万元。 我们参观了贾家庄和山西农业大学合作的“山西省现代农业油料产业技术体系核心示范基地“。我望着广阔无垠的绿色田野,望着一片又一一片丰收在望的红高粱、饱满谷穂和玉米,望着一排又一排已经成熟发黄的毛豆、琬豆、绿豆、查豆,望着一垅又一垅的绿油油的花生、蔍麻,望着一块又一块的生长旺盛的各种中草药基地,呼吸着已经久远久远的新熟的各种粮食作物的清香气息,在地边的“梦泉”石台前,弯下身子,用手掬起一股清凉清凉的泉水,俯首喝下去,那个人间清爽真是美得不可言说。再看清溪渠边,几个乡村少年正在清洗自行车,亦是清纯美妙不可言。一下子,仿佛回到了小的时候,夏季黄昏时分的乡村故土,心里顿感亲切、温柔、湿润和甜蜜。缓缓站起身来,抬头远眺蓝天白云下的广阔田野里,一行行高大逼直的绿树,一条一条宽阔平坦的田间小道,把大地装饰的更加美丽,更加富有生气。这可真的是一片“希望的田野”啊! 我们进村入户,和村里小四合院里的老大娘、老大爷们聊天忆旧,细说村里的新变化,“村庄改造”,升级村容村貌,投资上千余万元,开展大暖供热、污水管网改造、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环境整治、乡村景观绿化美化,一天一个样;“旅游升级”,正在将现有的4A级景区打造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真正实现“旅游让生活更美好,旅游让百姓更幸福”。 我们深入村里的幼儿园、小学校、初中学校和职业高中,和教师们座谈,和校长、教导主任交流,倍感欣慰和感动。清晨里,我们在工业文化创意园里散步,望见新建的山西电影学院那一盘又一盘银色电影胶片铁盒式的教学大楼,已经高高耸立起来。一起散步的汾阳文友们告诉我们,工业创意文化园西面的山西大学杏花酒学院,也已经破土动工。我真的是为贾家庄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是全中国目前少见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有的乡村之一。 离开贾家庄之前,我又一次漫游了贾家庄生态园。登上6米高的9级台阶,只见园内鸟儿欢叫,花儿盛开,一片树木葱绿之中,亭台楼阁耸立其中,顿感视野开阔,心旷神怡。走过又宽又直的“正阳路”,畅游花卉园、葡萄园、农业科技园,直逢迎宾大瀑布,游览文化体育广场,环绕占地33亩的“福泽湖”,在“福寿路”上散步,右侧是666米曲阵道沿种植999棵柏树的“九曲柏林园”,园内依次为读书宫、理想宫、进取宫、奋斗宫、修养宫、幸福宫、天才宫、戒己宫、长寿宫等9个宫,绕出来后,来到湖水码头,是三星殿、植物园、“天下第一根”的老树根,前面就是又宽又长的“康庄桥”,在这里,可以仰望耸立龙山顶的如椽“笔塔”,高27.5米,上有人民作家马烽亲笔书写四字,“文运昌兴”。 出了生态园,见贾家庄的大街上人来人往,两旁的商铺小摊,各种各样的吃食和日用品,繁茂旺盛,丰富多彩。只见一排排、一行行路灯灯柱上,镂空镌刻着贾家村的治村格言,“共同富裕,和谐发展”。我想,这就是贾家庄人最朴素、最直白、最理想、最感人、最恒久的“生态观”。 马烽晚年的自撰春联 每次到贾家庄,我都要到村中心的“马烽纪念馆”里,走一走,看一看,去拜谒我的老乡、我的人生导师马烽先生。 马烽是我们孝义人。汾阳王大庄是他的外祖父家。七岁时,父亲去世,家道破落,他和两个姐姐、一个妹妹,只好随母亲从孝义居义村来到汾阳大王庄生活。十六岁读完高小后,他从孝义参加了革命。1952年,马烽从北京回到山西,到汾阳县挂职县委副书记,在贾家庄长期蹲点生活,和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创作出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孙老大单干》《饲养员赵大叔》《三年早知道》《自古道》《韩梅梅》《我的第一个上级》《老社员》《停止办公》《大阳刚刚出山》等优秀作品,上世纪80年代,他创作的小说《野庄见闻录》,与孙谦创作的电影“农村三部曲”《咱们的退伍兵》《山村锣鼓》《黄土坡的婆姨们》,也和贾家庄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他与这里的村民们结下了很深的整整半个世纪的情缘。2004年2月,82岁的马烽先生因病不幸在太原去世,贾家庄人十分悲痛。邢利民第一时间赶到太原,向这位与贾家庄气息相投、命运与共的老朋友挥泪告别,并代表贾家庄全体村民郑重承诺,等到有一天,一定要把马老请回贾家庄,让他和他的精神世世代代和贾家庄人在一起。一年后,“马烽纪念馆”在贾家庄建成开放。那座马老曾经住过的院子被布置成展室、放映厅等,陈列了马老大量的生前照片、手稿、书籍、物品等等,院子中间安放了特意请美术家创作的马烽雕塑铜像。坐在藤椅上皱眉凝思的马老,永远和贾家庄人在一起同甘共苦,思索谋划未来。 2022年6月18日,是马烽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贾家庄人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我应邀参加了这个活动,第一次在纪念馆北面正楼一层的窑洞里,瞻仰了马老晚年从1991年至2004年撰写的春联的书法展。展的这些春联,我陆陆续续从马老生前晚年创作的散文中也看过,但经与马老一起供过事的、原省文联常务副主席、书法家赵望进整理并书写出来,按时间顺序全部展览出来,却是那样的震撼人心。这十几幅春联,都是马老生前自编、自写,在晚年十三年,每年的春节在前门和后门展贴过的内容。形式上虽然不很符合春联的联律,有的甚至就是顺口溜、打油诗,但是,它自由随意,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实事求是,豁达幽默,记实事,抒真情,励自志,充分表现出了马老一生乐观向上的精神,反映出他老人家晚年的人生规迹和人生态度。因此也是马老留给我们后人的一部最宝贵的人生教材。 1989年12月,67岁的马烽先生被中央一纸调令,调到中国作家协会任党组书记。1952年马烽为了深入生活,创作农村恍,从中国作家协会青年部副部长职位离开北京,回到山西。33年后,这是“二返长安”,到中国作协任职。只不过,这一次是去任中国作协的“第一把手”。但是,他没有要住房,没有要办公室,就住在中国作协招待的,也就是鲁迅文学院前身所在地的两间房子里,自己搭个小煤汽灶,妻子段杏绵给他做饭兼照顾他。就这样,勤勤恳恳,一干就是五年,从1989年12月到1994手10月,马老和夫人又是“京华五载”,这其间得到了什么呢?中国作协的干部职工普遍评价是“五个一”:没捞一分钱,没要一间房,没长一级级别,没提出一个错误口号,没整过一个人。倒是工作下了一身的病。御职回到山西后,又把已经创作的长篇小说《龙村纪事》修改完正式出版,又写了一个中篇小说《袁九斤的故事》,再就是抱病帮助作家张石山和他女儿梦妮共同改编创作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吕梁英雄传》出主意、拉大纲。马老曾在晚年的口述实录的最后说,“这辈子的写作生涯也就这样了。我爷爷共有8个儿子,3个女儿;我父亲有3个儿子,4个女儿;我大哥1个儿子;我3个儿子,1个女儿。这辈子也没有任何要求了。我利用过大年全家团圆的机会,与妻子儿女们签下了一份协议书,商定我死后将遗体捐献给人民的医学研究事业。”(《栎树年轮:马烽自传·口述实录·宙之诠释》,周宗奇编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530页)可见马烽先生晚年对病离生死是很能看得开的,其乐观坦荡、幽默豁达的心态是与众不同的。 当然,这种人生的心态和人生的态度,自然要反映到马老那些年所写的春联上的。1991年腊月三十,马老从北京回山西过年,只见家已从旧平房搬到新二楼。此时,传说太原可能闹地震,左邻右舍都在议论,新楼旧房哪里最安全,并且各执一端,争论不休。马老当晚编了春联:“不管新楼旧房牢固就好,无论炎夏寒冬无病即佳。”自己写好后,除夕时展贴于自家门口。1992年的春联,他自编自写道:“京华虽好还是回家来最好,山珍海味不如家乡饭对味。”1993年春节前夕,马老从[[北京]]回到太原过年,只见楼前那拆了的旧房还是老样子,破砖瓦块,遍地都是,于是随手写了这副春联:“面对残垣断壁何时是了,他年高楼耸立天日全无。”1994年是农历狗年,马老72岁了,感慨万千,写了此联贴于门上,“过了七个狗年老当益壮不可能,奋斗半个世纪继续革命没问题”,依旧乐观向上的态度跃然纸上。1995年的春联写道:“年老体弱心有余而力不足,因陋就简热无多且发萤光。”终于御职还老还乡了,大感一身轻松,高兴之余,1996年的春联,前门是:“调进京调出京[[服从]]分配,未开花未结果叶落归根”,横批是“回来就好”。1997年,前门是:“冬离大地树先醒,春到[[人间]]花待开。”横批是“院小绿浓”。后门的对联是:“闯过七六七六岁,迎接二零零二年。”横批是“突破八十”。其“7676之意,是说他的两位老战友李束为和孙谦都是活了76岁,而他的[[理想]]是要活到80,而2002年,他就整整80岁了。其洋洋得意的样子和充满希望的决心,扑面而来。 马老家前门的院子很小,路很窄。他家的后院比较[[宽敞]]。所以,他家的人和客人出出进进,都主要是走后门的。因而,马老自然而然也就将前门作了后门,又将后门作了前门。后来,每年贴春联时,马老也是把他编写的的主要春联贴在后门上。人们看马老家的春联也主要是看后门上的春联。 1998年,后门的春联是:“五官磨损勉强可司职,四肢老化凑合能运行。”横批是“将就生活”。是说这一年他虽已办了离休手续,但还是山西省文联主席,有时还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等待召开“文代会”后彻底御职。马老把这些大众化、[[通俗]]化的词句写进[[春联]],让人耳目一新,增添了几分幽默之感。前门的春联是:“右竖高烟囱权当擎天柱,左悬灯招牌疑是夜彩虹。”横批是“自我安慰”。是写马烽、西戎、孙谦、王玉堂(笔名甘夫)等四位老作家共住的一排小楼,南边不足30米,就是一座10层高楼,距马老家前门10多米处,就是两根黑乎乎、直挺挺的大烟囱刺破天空,而夜晚闪闪发光的“南华门宾馆”霓虹灯招牌,又晃得他老人家睡不安宁,但老人在乱中取安,闹中取静,乐观开朗之态度由此可见。 1999年春节,马老家前门后门的两幅对联一长一短。前门是:“对面楼高阳光少,门前院窄花草多。”横批是“以多补少”。自作多情,安慰自己,春风不嫌庭院窄,雨露偏爱花草疏。后门的长联是:“闯过七十六周岁超过孙李已成定局,迈向九十一高龄寿比王老无此可能。”横批是“顺其自然”。超过老战友李束为、孙谦,已是77岁的老人,值得高兴,但比起91岁高龄的老战友王玉堂,恐怕是“无此可能”,但也要“顺其自然”,为之努力争取。 2000年春节,马老家后门的春联是:“大气污染无能为力,小屋冷暖自我调节。”横批是“有苦有甜”。他对前门那两个高高的烟囱冒出的滚滚黑烟感到无可奈何,好在屋里的冷暖自己可以调节。马老有肺气病,受不得冷气,每年秋末受冷气袭击,就喘不上气来了,所以,不等到单位供暖在,他自己就先用电暖气增加室温了。前门的春联是:“跨越两世纪可谓高寿,步入新世纪从一算起。”横批是“大小由之”。迈入新世纪的信心与乐观由此可见一斑。 2001年春节,马老家后门上的春联写道,“年老多病[[日常]]生活尚能自理本人福,自我保健少给家属增添烦恼阖家安。”横批是“这就不赖”。前门上的春联是:“欢庆新春步入廿一世纪,再过一年凑足八十高龄。”横批是“人寿年丰”。风趣之中见幽默,快乐之中充满了奇望。 2002年,马老后门上的春联写着,“福如彩云岁月似梭酸甜苦辣皆有趣,寿比南山病榻苦伴晚辈孝敬情更浓。”横批是“品味人生”。2003年,后门的春联是:“打倒流感病毒人人拥护,呼吸新鲜空气个个欢迎。。横批为“就是难办到”。,那一年是全民抗击“非典”之年,马老编的春联留下了真实的记录。前门的春联则是:“安居并州城畅饮黄河水,活在严冬里可餐夏季菜。”横批是“还要怎活”。 2003年后半年,马老的病情就不断加重,说话非常[[困难]]。9月4日,因急性右心衰导致病危住进了CCU8号病房。后来稍微好一些了,头脑依然很清楚。我参加了12月下旬召开的山西省第六次文代会,听到了大会代读的马老给与会[[作家]]的公开信,[[眼睛]]为之一亮,心想他老人家的病情也许好点了。到了2004年[[春节]],马老让妻子段杏绵帮他编写春联。段师母以他老人家的口气编写了这样一副春联:“往年春联自编写,今冬病榻苦度日。”横批为“企盼春暖”。这一副老夫老妻合作的对联,透出了一份说不出的痛心与无奈。马老很满意,请人写出贴在院子的后门上,发出了“企盼春暖”的对生命的热切呼唤。谁知过了大年不久,也就是2004年1月31日,这位人民作家便与世长辞,享年82岁。这副春联也就成为了老人家最后的生命绝唱。<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马明高,1963年8月生,[[山西]]省孝义市人,复旦大学中文系第三届作家班和鲁迅文学院第三届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吕梁八章(马明高)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