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什么是最好的父母 的原始碼
←
什么是最好的父母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www.kfzimg.com/sw/kfzimg/2518/020b852ef20a10da3a_n.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ook.kongfz.com/451353/5832042587/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small> |} == 内容简介 == ●物质丰富的时代,养育孩子的烦恼似乎更多了,大家对孩子有了更高的要求,又时刻担心孩子养不好,父母每日每夜面对着诸多养育困惑,由此而产生了大量的焦虑、担忧、恐慌、烦躁,而这些都只是浮于表面的感受,问题的根源在于不知道究竟什么样的父母才是真正的好父母。 ●日本顶级心理大师、村上春树一生推崇的心灵导师河合隼雄,用朴实的语言轻巧地破解父母的48个养育困惑,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娓娓道破养育本质。抛开高深的心理学术语,用智者般的人生禅语,谈天说地间让万千父母豁然开朗。 ●本书汇集河合先生毕生心理咨询经历中,深深困扰父母的疑惑。囊括从孩子出生到学龄期到青春期再到成年的完整成长历程,帮你看清养育与人生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以及养育的本质。在这本书里,你能找到让孩子和自己都获得幸福的玄机。 ●日本顶级心理学大师经典养育著作,畅销20年,影响两代日本人。 河合隼雄是日本心理学界重量级人物、荣格学派精神分析大师,是日本心理治疗领域无可争议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也是村上春树一生推崇的心灵导师。这本书在日本畅销20年,影响了两代日本人的育儿观。 ●48个直击心灵的问题,化解父母内心深处的烦恼和焦虑 本书汇集河合先生毕生心理咨询经历中,深深困扰父母的48个疑惑,以谈心般的话语娓娓道破,帮你看透养育的本质,以及养育与人生的关系,化解内心焦虑和困惑。 ●河合先生亲传学生、北师大心理学部教授张日昇倾情翻译作序,细腻还原河合先生语风,温情再现河合先生的养育智慧。 ●日本超人气作家村上春树、日本天后作家吉本芭娜娜、绘本大师几米一致推崇。 ●童书作家、三五锄教育创始人粲然盛赞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 作者简介 == [[河合隼雄]] ●临床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家,日本心理学界重量级人物、箱庭疗法之父。他是获得荣格学派分析家资格的di一位日本人,是日本心理治疗领域无可争议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历任京都大学教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日本文化厅长官。2007年,河合隼雄去世后,日本民众曾感慨:“日本再无心理大师。” ●他是日本超人气作家村上春树的良师益友,日本天后作家吉本芭娜娜的心灵导师,绘本大师几米的灵感来源。 ●河合隼雄一生著作多达300余种,涉及学术专著、心理学普及读物、心理治疗方法、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心灵成长、与名人的对谈等。著书有《神话与日本人的心灵》《心的处方笺》《心灵晴雨图》《[[心的栖止木]]》《[[大人的友情]]》《[[共鸣的灵魂]]》《[[爱哭鬼小隼]]》等。 == 原文摘录 == 这些深奥的问题从很久以前就存在着,只不过主要由那些天才代替我们去思考罢了。可到了现代,我们普通大众也不得不面对这些曾经只有天才们才需要面对的生死问题、哲学问题。 当今社会变化得太快了,以至于父母的人生经验几乎派不上什么用场,可父母却很容易忘记这一点。刚才那位父亲年轻时候的“苦读”跟现在的“苦读”,其中的含义完全不一样。即便他想着不要让孩子经历跟自己一样的辛苦,但如果不能从本质上来考虑的话,也是难以做到的。这就好比说,无论父母的算盘打得多好,也没法教孩子怎么用电脑。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经验是不值得夸耀的。 == 书评 == 这样的内容怕是很难跟育儿书联系起来吧。可是,这本书恰是一本育儿问答集:无论是中文书名《什么是最好的父母》,还是日文书名『Q&A こころの子育て―誕生から思春期までの48章』(google机翻“育儿之道问答:从出生到青春期48章”),都单刀直入,宣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按理说类似的育儿问答书之前也读过一些,比如《郑玉巧育儿经》、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多尔多的《孩子出生以后》,但终是没有这本这么触动人。究其原因,大概就是它与其说是在教家长如何养孩子,不如说是在告诉家长怎样认识自己吧。 初读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觉得很特别,而且问题似乎也很“大路货”,比如,“明明现在条件更好了,为什么孩子的问题反而更多了?”“孩子的养育不尽如人意,是母子关系导致的吗?”“我能顺利地把孩子养好吗?”有点老生常谈的味道。但是,读不过几页,作者的神奇之处就开始显现出来: “光靠说‘是你不好’‘你给我好好反省’这样的话就可以了结的问题,根本称不上是问题。”(P007) “母亲自己拼命地不想只做‘母亲’这个角色,努力作为‘个体’而活着,但却一再试图把自己的孩子放进‘好孩子’这个毫无个性的框架里。”(P018) “若是不去寻找孩子大哭的原因,而是一味地想止住哭声,就走错了方向。”(P033) “‘普通就挺好’这种话是很简单粗暴的。一般来说,这样想的父母根本不关心孩子怎么想,只是因为认定普通即幸福,所以就硬要孩子变得普通。这只不过是父母自作主张又敷衍了事地把脆弱的幸福观强加在孩子身上了。”(P035) ……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当我读完整本书,再返回去看《前言》的时候,才注意到,其实作者早早就给这本书定下了调子: “养育孩子根本不能按照指南来。有很多家长,就是照着指南书去养育孩子,结果事情反而越来越糟。”(PⅨ) “大人们认为自己是出于对孩子的‘爱’而拼命地做了很多事,结果却把大人和孩子的欢乐全都扼杀。……如果父母自己慌乱着急,却对孩子说什么‘自由成长’,那可就真是滑稽之谈了。”(PⅪ) 如果说有哪本书是越读越精彩,全都读完才能体会到它的妙处,这本一定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个有俩娃的父亲,在读这本书过程中,我一直在检讨自己对孩子的养育;有没有过自认为育儿真理在手的时候呢?有没有过把孩子的成长作为一种炫耀的时候呢?有没有强拧着孩子做自己心目中的“好孩子”甚至是“牛娃”的时候呢?有没有过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倾泻在孩子身上的时候呢?或者更进一步讲,自己与孩子之间逐渐增多的矛盾,到底是单纯的亲子矛盾还是自己的社交障碍在孩子身上的体现呢?纯然的孩子大概根本就不会像成人之间一样世故地把隔阂掩盖起来吧? 这本书是在一个共读群里读完的,每天打卡的时候,看到很多自己有共鸣的内容跟共读群友有重叠,就明白了,作者的确是向父母发出了灵魂拷问。而这种拷问恰是本书中文版书名:什么是最好的父母? 一本极为精彩的书,还是多引一点它自己的话吧: “人是什么?我们好像在一定程度上知道答案,可认真思考的话,会发现其实我们也没有那么懂吧?而个性正是存在于我们不知道的部分里。如果只做绝对确定的事的话,那就等于只在熟悉的圈子里活着,个性也就无从谈起。……认同孩子的个性其实非常不容易的。一到孩子的事上,家长们总会容易太过心急。明明知道要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但眼前却总想把孩子塞进确定的形状里。养育孩子其实也是一样的。有的家长想着为了孩子好,只让孩子去做那些早已经知道答案的、确确实实的事,这样的家长只会把孩子的人生塞到所有人的最大公约数里面而已,孩子的个性也会一直被压制下去。”(P102—103) “父母可不能总是忍不住过去跟孩子说点儿什么,因为人是在感受伤痛的过程中成长的。如果一直没受过伤的话,无论多么注意,总有一天还是会摔倒的。……人是不可能不受伤就获得成长的,而且不管自己和别人多么亲密,人的本质终归是一个人存在。这种体验是非常重要的。”(P128) “有人能在犯错之后沉迷于责怪自己,然后轻易地认为这样一切就都过去了。‘他已经在反省啦’,寥寥数语就可以顺理成章地逃避他人的责备。正因如此,所有人们全都熟谙此道。但这只是在反省而已,没有做出任何实际的行动。……‘我认为这也是我们做父母的错’,‘我觉得是我们教育方式有问题’。面对说着这些话的人,就算问他一句:‘那你是怎样反省的呢?’他们也只能说出‘我在反省’这种话。这时,我就会说:‘那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吧,这种无用的反省您以后还是别做了。’”(P143) “这种无用的反省您以后还是别做了”,一句扎心的话,想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229208/ 豆瓣网]</ref> ==參考文獻== {{reflist}} [[Category:文學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什么是最好的父母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