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五台山灵境寺 的原始碼
←
五台山灵境寺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五台山灵境寺</big> ''' |- | [[File:B219ebc4b74543a9b8f10b6a1e178a82b80114a9.jpg|缩略图|居中|[https://ss3.baidu.com/9f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baike/g=0;w=268/sign=f138b29f4b36acaf49e093f70be4bf26/b219ebc4b74543a9b8f10b6a1e178a82b80114a9.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4%BA%94%E5%8F%B0%E5%B1%B1%E7%81%B5%E5%A2%83%E5%AF%BA&step_word=&hs=0&pn=0&spn=0&di=1023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33574875%2C1119715141&os=105326696%2C4281379059&simid=40253435%2C894641277&adpicid=0&lpn=0&ln=100&fr=&fmq=1637058064556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ss3.baidu.com%2F9f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2Fbaike%2Fg%3D0%3Bw%3D268%2Fsign%3Df138b29f4b36acaf49e093f70be4bf26%2Fb219ebc4b74543a9b8f10b6a1e178a82b80114a9.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kwthj_z%26e3Bkwt17_z%26e3Bv54AzdH3FetjoAzdH3F89ba0nd_z%26e3Bip4&gsm=1&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dyTabStr=MCwzLDIsMSw2LDQsNSw3LDgsOQ%3D%3D 来自 百度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五台山灵境寺位于五台山南台山麓灵境村]],距台怀镇二十五里,[[是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原名金河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公元471年]]。灵境寺周边山灵水秀,处处显现着大自然的灵气,乃大福大圣之地,修行养生的灵境,闭关修行的圣地。 =='''历史沿革'''== 灵境寺位于五台山南台脚下,灵境村就是以灵境寺为名。寺庙坐落于锦绣山川,峰峦叠嶂的山区,泉水终年流淌,周边山上的野生台蘑极珍贵,受益优秀自然环境、土壤、气候的影响,当地农作物品质极佳,在五台山享有盛誉,有佛家素食之王美称的藜麦就生长在这里。灵境寺地处山灵水秀,大福大圣之地,是修行养生的灵境,也是古时佛教农业的兴盛之地,五台山里最重要的农禅农耕区。灵境取名就是仙灵之境的意思,古人认为此地是五台山里难得的殊胜之地,有助于修行、闭关开悟。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地球磁场和大自然气场不同一般的地方,正能量充沛的养生之地。 灵境寺是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原名“金河寺”魏文帝(471—499)时大兴土木建成“金河寺”时香火兴旺,高僧云集,《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一经出于本寺。此寺开山前,文殊菩萨曾影当地可建庙刹,有诗曰:“南台锦锈智仙山,古木参天花语香,文殊影示告农家,直指十里传妙法。” 公元574年,北周建德三年,周武帝废教,寺庙改作宅第,驱僧还俗,经像焚烧,五台山佛教寺庙一毁而光,本寺也未能幸免。 公元593年隋文帝(开皇十三年)重建寺庙,设斋、度僧,五台山佛寺重新香火兴旺。 此时古南台隐僧结草为庵,自行苦修,感化菩萨,坐禅有智,得悟山脚有灵,下山寻之。在原名“金河寺”遗址,重建寺庙。观辰(日义)东有光,细(日兆)似大佛,阿弥陀佛!天地造化之“仰天大佛”隐僧随即跪拜发愿,集众筹募,扩建重修,寺庙竣工后,改名灵境寺。 公元630年(唐太宗)时,佛教文化进入高潮,取经译经,同时五台山佛教文化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灵境寺僧众渐多,有书坊、经坛。僧人开荒耕种循序有节,僧众发展到200多人,当时灵境寺很有名气,有很多高僧大德慕名而来。 公元820年(唐宪宗;元和15年)日本奈良兴福寺高僧灵仙三藏,从南台入灵境寺,修道传法,受到灵境寺众僧欢迎,两年后灵仙三藏于本寺圆寂,为纪念日本高僧弘法功德,为其建塔一座名;三藏舍利塔,文革期间毁坏,现已修复。 公元1458明顺年间,灵境寺遭遇火劫,僧众散单,所留无几。 公元1465明成化年间,灵境寺重修,规模缩小,把仅存的一座伽蓝殿搁在寺外,到今为止。 公元1833清道光12年,有续隆老和尚化缘重建灵境寺,有正殿(华严三圣),东西偏殿,中殿(千手观音),天王殿,山门,僧舍等(庙内碑记)均为清代建筑。西殿内供有日本送灵仙三藏坐像。 明清时灵境寺成为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 灵境寺,岁月沧桑,兴衰变幻。在文革时又遭劫难。 现正在重建。阿弥陀佛! =='''现任主持'''== 灵境寺主持释悲胜(俗名;曹占国)1978年出生于吉林省松源市光明乡蒙古屯村,从小聪明好学,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由于家境贫寒,18岁初中毕业后,19岁拜师学习开车,由于心地善良,颇爱佛法,学车3年,时年22岁,学成后,对于佛法时有感悟,觉人生无常,犹如梦幻泡影,经父母同意后,发心出家修学佛法,只身徒步,来到山西省五台山代螺顶青峰禅寺拜宽遂法师为师,时年23岁,两年后经师同意参学于普济寺,遇南山寺慈真法师,拜师修学,一年后,发心受具足戒,经二师同意后,与辽宁省昌图县常泰寺受具足戒。时年26岁,参学一年后回山,发心修建道场,弘扬佛法。时年28岁,经师同意后,于五台山南梁沟关帝庙修建道场一处。2007年,被五台县宗教局正式任命为五台县灵境寺主持之今。现重建灵境古寺,恢复道场、弘扬佛法,使得正法久住,普渡众生离苦得乐。 =='''历史经历'''== 唐代时,五台山佛教同毗邻诸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里先说新罗僧人慈藏。他在贞观十年(636),率领门徒僧实等10余人来到五台山,巡礼求法两年,后受到唐太宗的礼遇。回国后把五台山带回的袈裟、佛头骨、舍利,分别安放于皇龙寺九层塔、通度寺戒坛和大和寺塔,又到溟州白头山开辟佛教道场,将白头山之大根脉叫做五台山。其五座台顶是:东台满月山,南台麒麟山,西台长岭山,北台象王山,中台风卢山。之后,即有净神大王儿子孝明在此隐遁修习,后被迎回即国王位(史称孝旺王),他以后大兴佛教,于神龙元年(’705)改创真如院,塑文殊菩萨圣像,这样就使溟州五台山,成了朝鲜著名的佛教圣地。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早在梁武帝时(522),中国的佛经佛像就传到了日本。隋唐时,日本天皇不断派遣使者、留学僧、学问僧、请益僧至唐学法。据说日本矶城郡的多武峰(山有五峰)亦称五台山,山中有人唐学生定惠在天智天皇八年(679年,即唐高宗调露元年),为其父(辅佐天智天皇的中臣镰足)仿照五台山大华严寺舍塔,修建的一座十三层塔。时隔50余年,南天竺的僧人菩提仙那(相随越南僧人佛哲)在五台山,梦见一个神人说:”文殊菩萨去了日本”。他于是同唐僧道璇,乘船渡海来到日本,受到了文殊化身的僧正行基并官员的欢迎,圣武天皇对菩提仙那礼遇有加,安排他们在大安寺讽诵《华严》。 当时日本的东大寺完工后,圣武天皇命人制作了大华严寺的匾额,挂在了东大寺(国之总寺)的南天门上。菩提仙那后来被任命为僧正,东大寺也成了日本研习《华严经》的圣地。荐,宪宗敕命担任梵文笔授、译语,与般若三藏等人于元和六年(811)译出了《大乘心地观经》。经文上呈皇帝,宪宗大加赞赏,并亲自为该经作序。般若三藏和灵仙三藏一起工作了八个月,建立了友好的情谊。般若三藏曾于贞元十年(794)三月,到五台山住了五个月,还授予五台山僧人智广悉昙学(智广在五台山写了一部《悉昙字记》,被空海带回日本收入《御请来目录》)。般若三藏的五台山之行,不能不引起灵仙三藏对五台山的无限眷念,所以他准备一番后,也于元和十一年(816)九月十五日来到五台山。灵仙三藏在五台山,瞻礼了大华严寺等一批著名寺院,在镇国道场金阁寺中住了两年,还在该寺自剥手皮(长寸,宽三寸),在上面绘制了佛像,镶造在金铜塔中,供于三层九楹金阁底层的文殊像前。 老之将至的灵仙大师,在中国的土地上整整呆了18年。或许正如日本佛教史家镰田茂雄所说,灵仙三藏还不是像最澄、空海那样的名门留学生,他是作为”学问僧”人唐的,因此他人唐后的命运,就显然与最澄、空海不同了(这就包含了他没有力量实现回国的愿望)。于是在以后的岁月里,他迁徙流转,相继移住在五台山的铁勤兰若和七佛教诫院,最后卓锡在南台南麓的灵境寺浴室院。长庆五年(825),日本嵯峨天皇赐灵仙三藏百金,由渤海僧贞素送到了铁勤兰若,灵仙三藏即回献天皇万粒舍利并新经等物。然而在太和二年(828),当日本淳和天皇再赐灵仙三藏百金,贞僧再次寻到五台山灵境寺时,灵仙三藏已给他的生命画上了句号,成为日本迁化于中国的唯一一个僧人。作为灵仙法孙的贞素,此时浮想联翩,泪如泉涌,他在《哭灵仙三藏诗》中悲恸地道:不犯尘心泪自涓,情因法眼奄幽泉。明朝傥问沧波客,的说遗鞋白足还。 灵仙三藏一生苦修苦行,为了宗教理想,最终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了中国,他是日本国内供奉的大德,中日文化交流的先躯者。正因为此,五台山的灵境等寺为日本佛教界所尊崇。1987年6月,中国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了”日本国灵仙三藏大师行迹碑”,日本东寺长者石山寺座主大僧正鹫尾隆辉撰写了碑文,在灵仙大师住过的金阁寺新建了”灵仙大师行迹碑”亭。在灵境寺西配殿内,供日本信徒送奉的灵仙三藏像,寺北山脚,日本朋友还出资为灵仙三藏新建了一座青白玉灵塔,以纪念这位中日文化交流的先躯者。 <ref>[https://www.sohu.com/a/14844537_184086 五台山灵境寺 ],百度, 2015-05-13 16:06</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五台山灵境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