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临川放歌(张静年) 的原始碼
←
临川放歌(张静年)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临川放歌'''<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1086204/pexels-photo-11086204.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临川放歌》'''是[[中国]]当代作家张静年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临川放歌=== 临川的美,从一条河流[[开始]]。 抚河,急湍或者缓和,伸开了比[[历史]]还漫长的强劲[[臂膀]]。此时,它与一座城交锋,在[[时间]]的侧翼,留下些许密码。细密的光波从河底透露出来,水上浮灯,水底沉鱼,甘愿担当延续光明的火油,用浑浊或[[清澈]],瘦瘠或丰盈,来诠释一方水土的丰收或饥馑,引领一代代人追求幸福的方向。此时,它在临川的胸襟喷薄,滚烫着似水流年的热度。 眼下翠色如屏,碧水的肌理禅意荡漾,波动如琴,仿佛涟漪小心地花开水面,剥开就能看见一座城的清秀之眉。这一枕河水,浸染了谁的笔端与长袍?投影在水花的怀抱里,许多[[闪烁]]的名词和擦亮双眸的[[历史]]胎记,彷佛是遥远的星辰,被葱茏的水岸,摇曳出千年一叹的观宇。 抚河与我,其实并不陌生。那时,初来的临川求学的我,每当复学的热潮随着六月来临,看书的[[平静]]被暑热与喧闹打扰,便觉得自己该外出走一走,该坐在河边,任凭思绪融入柔和的山水中。在我眼里,这是一块净土,一块良地。十多年前的我,还不知道,一条寻常的河流,有着那么些厚重的历史,逝去的、活着的,滔滔浪花翻滚穿越千年的梦,文的梦,情的梦,国的梦。如今,她如同一枚船桨,漾起了这里的[[往事]]。 从史料得知,临川自古以来经济发达,人文鼎盛,众多巨公鸿儒兴学化民,士绅热心办学,学子辛勤苦读。历唐宋元明清诸代,这里的书院有157所之多,孕育出2450名进士和众多卿相官吏。特别是北宋著名词人晏殊、伟大改革家王安石、文章大家曾巩、南宋心学大师陆九渊、明代剧坛伟人汤显祖等。东晋王羲之、南朝谢灵运、唐朝颜真卿、南宋陆游等曾在此为官。宋代诗人黄庭坚、梅尧臣、范成大、明代思想家李贽、徐霞客也都来过此地游览。这些名人学士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为这个熠熠生辉的才子之乡增添了光彩。 故地重游,像奔赴一场蓄谋已久的约定,七月雨后的一个下午,车轮在残留雨水的国道上蜗行,我靠在窗边看掠过的一卷卷写意风景,水雾蒸腾的山水草木仿佛被无形地指引,交替变幻地招展在我面前,给人诗意的冲动。此次旅程是一次重逢,十多年了,眨眼之间,车在路的尽头停住,临川向我亲切地敞开,她举着良辰美景的词牌,“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爆表了古城的颜值,历史文化名城的灿美与繁盛,延伸颂咏与歌吟,在力透纸背的书声里安放苍生天下。 沿河畔缓步踏上文昌桥,顺着狭长的光阴,可以看见数公里外一座规模并不大的庙宇开基立寺。正觉寺在历史长的寂静中打开,它有着与文昌桥极其相似的命运,在数次损毁和重建后波澜不惊安放着悠远,过滤着奔跑或者飞翔的祈望与心愿。立于高处的禅旨,却像一种尘世的清音,绽放于每个人的心空之上。 伴着流云地牵引,古风从古桥里挽出,淘出古意,从古意里淬出临川的大雅,从大雅里提炼出才乡最好的风骨。文昌桥横跨抚河两岸,这里厚重而璀璨,适宜养文字。一座古桥捕捉的沧桑,养活了一流河水,流水栓过白马与孤帆,浪花泊过马蹄与远方。 伫立桥头,看抚河流淌,与大江大河相比,既不见雄浑壮阔的水面,也没有一泻千里的奔放,然而它却带着前尘往事的信息,带着诗词文赋的浪漫多姿,以其特有的温润哺育了先民,成为了一条历史之河。 我回望此时的雅致,在另一个视角里,一条河将老城紧紧拥在怀里,超越时空,阐释一场超然尘世与事务的镌刻,它自我奔涌,重新建构,在幻变中继续飞升。 二 河水一直到达的地方,让我们往回走,沿着来时的肠径,当喧闹被[[理解]]成一种盛大的缅怀,这里的斜阳正悄然绕过屋脊。我把脚步迈得很轻,偌大的汤显祖纪念馆,凝聚所有的真诚与袒露,[[恍惚]]着那一片古意里的[[沉淀]]。仿佛汤翁依旧能感知老城的周遭,感悟其中的蕴意,把[[人间]]的[[美好]],交付出去,凝结中华[[文化]]里的厚重。 纪念馆古朴天然,如同江南园林一般精致巧妙。汤瓮的汉白玉雕像竖立在前,我被展板上书写的汤显主为官“四香戒”所吸引:“不乱财,手香;不淫色,体香;不诳讼,口香;不嫉害,心香。”与其他有抱负的[[传统]]文人一样,汤显祖排定了一生“立德、立功、立言”的理想顺序。修身立德当然是立身之本,实现政治抱负则是首要[[选择]],退而求其次才是著述。汤显祖“立功”不成,转过身来才以“立言”终老。 兜了一圈,这儿,有着我想要了解的东西。“临川四梦”在“四梦村”里依稀显现,过“三生桥”,桥上有“梦亭”,与对面的“瑶台”“壁照”“黄粱饭店”“破茧山房”遥相呼应。纪念馆里形象逼真地展示着汤显祖与《牡丹亭》的故事,故事里,有人从远方而来,为情,一身厮守。为戏,唱破歌喉。从此,一个少女在桃花灼灼里摇曳绯红的爱情,她转身,便是倾城一曲,淡然回眸,则是旷世芳心。 故事说南宋年间,一直被封建礼教所束缚的官家千金杜丽娘在梦中对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梦醒后因为相思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才子佳人冲破阴阳之隔,最终团圆。 “四梦台”上,剧情开始上演,雾开始凝冰,柳枝抱紧树杆,一段爱情演绎的传说,进入高潮,唱腔已略带嘶哑,隐含流徒的艰辛和沧桑,还有汨汨如水的真情,牵动所有被泪水洗亮的目光,流入许多谙知深浅的心田。牡丹月里乘风而来,春风十里,万千花光,化为仙境的赋予,超越时空演变为幕布下互为串联的璀璨与绝美。忽然,一位素衣女子翩然而至,“你就是杜丽娘?”我作揖道,她不回答,低眉颔首,礼貌地退到一边,隐约如梦中的蝴蝶。 我来回读着那些长卷画、唱段和插图,似乎听到了汤翁批评封建礼教的声音。49岁选择离开官场的汤显祖,在这部作品中倾诉着自己对生活和情感的理解。出身耕读世家,少有才名,5岁撰对,12岁写诗,14岁中秀才,21岁中举,但这份顺利,很快终止。直到34岁,第五次上京春试,方得跻身进士行列。他自请到南京做了掌管礼乐祭祀的一个闲散小官。仕途难有作为,心力交瘁的他广泛交游,醉心曲辞。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戏剧就是以梦幻的手法来表达人世间的沧桑冷暖。原配吴夫人在汤显祖中进士不久后早殇,这段感人至深的“人鬼情未了”的故事,不知其中是否暗含着对于发妻的怀念呢? 几年前我在苏杭旅行,体会吴越市井人家恬淡安宁的寻常生活,舟穿行于小桥流水之间,依靠在船窗边,耳畔不时传来昆曲绵柔的腔音。那昆曲,吴地方言,中州音韵,水磨腔,一字百转。如游园林,屏风遮路,花窗漏景,曲曲折折又别有洞天。据说地道的行舟赏曲应是在画舫之中,在阳春三月的如花美景中摆上一桌精致的船菜点心,在行舟的闲情惬意中,窗外姹紫嫣红,自己已是曲中人。昆曲是极慢的,据说这种戏种最初就是为了消磨时间而诞生,一句唱词要低回婉转个百折千回才唱到头。这样的慢声慢调从明末一直唱到清初,再唱到今时今日,又成为人们“慢活”的一种精神需求。当我放慢脚步,静下心来,追溯一个民族对美的梦想与追求,体悟一种“生津”“回甘”的精神享受,最终一定能找到心灵的宁静。江南之行,扩我以心胸,长我于视界,让我的心里增添了一份宛然释怀。离苏之后的心绪,还可以柔然的像亭台轩榭边的昆曲那样,婉约之音,最是低回情深,不怨幽。 回过神来,戏台上的戏打了个休止符号,纪念馆外,夏风习习,空气中似乎还遗存有昆曲的分子,如萤火虫般飞动,飘忽,承着“临川四梦”的节拍走进幸福,飞入寻常百姓家,飞到小桥流水中,飞跃大江南北,飞跃海阔天空。戏曲的呈现百年历史文化沿袭,民间艺术百花齐放,独有的文化底蕴,最终抬高了临川的视角。千年梦都的光影编织的家园,敞开若谷的虚怀,接纳流云雾岚、斗转星移,引领一代人追梦的方向。悠扬的戏曲回荡在抚河两岸,翩飞水袖一抖一收带起的氤氲水汽浸润临川这座屹立了千年的古城,悠悠时光在此鲜活流转,历久弥新。 六百年的声腔音乐,四百年的词曲文学,昆曲,仿佛是一场永不谢幕的长剧。戏曲并未老去,那清亮悠远的婉转低吟、素衣水袖间的回眸一笑、家国大义中的慷慨凛然,历久弥新,青春昂扬。在传媒多元的当下,融入戏腔的国风歌曲优美而富有韵味,自媒体普及把艰涩难懂的戏曲唱段讲述得生动有趣,甚至在课堂里也流行起了昆曲兴趣课。在欣赏了著名作家白先勇与戏曲大师们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后,我便更加深入地去了解昆曲,蓦然有离古人很近、离传统很近的感觉。从临川笔下到昆曲场上,戏曲为美而生,赓续了千年文脉中的美学理想,也唤醒对爱对美对天然的向往。戏曲是传统的,也是活在当下的。它由当下的人来演,演给当下的人来看。当下媒介变迁和融合走向深入,戏曲也就开始以另一种方式热了起来。其中,一代代昆曲人的热爱与坚守,传承与创新,又何尝不是一种“至情”呢?“传承”与“创新”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做一些尝试,依旧青春无限中国戏曲,唯有借力、融合才能怒放,我们要这样去往前走。 三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当我正沿街走向文昌里的时候,心情依然像初见一样激动。历史走过的痕迹依旧清晰可见,历史留下的文明,就像一幅幅铺展开的图画,厚重我们的心灵。砖木瓦房,飞檐翘角,每一个细节,它们抱着各自的姓氏,保持着一个时代的体温,身体里流着复活的血液。生态之美、文化之光、和谐之韵,弥撒在古城优雅的意向组合中。 说到文昌里的由来,当地友人告诉我,文昌里的出现源自唐朝。当时拦河修筑了一段蓄水堤坝,因值文昌星,所以就命名为“文昌堰”,附近区域则被唤作“文昌里”。一个普通的水利工程,不经意间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一个千古不灭的文化符号。 风一点点从街头刮过,我忽然变成了容器,盛酒,也盛岁月。太多发光的人和左奔右突的故事入酒,想此刻的蓝图,每一碗都是风流,都是蓬勃的力量。在这里,仿佛看见多少朝代,在晨曦中苏醒,又都一一在夕阳下落幕。 踏着历史的平平仄仄回到过去,那时,抚河之上还没有文昌桥,住在文昌里的少年王安石便经常乘一叶扁舟往来两地。很多年后,王安石考取功名一路为官到了京城,两度任相,大力推行新政,在全国掀起的变法,提携优秀人才,构成了临川文化的才子核心群体。熙宁十年(1077年)六月,辞官归乡的王安石又一次来到文昌里,留宿正觉寺的当晚写下了:“仙事茫茫不可知,箨在空此见孙枝。壶中若有闲天地,何苦归来问葛陂。”文昌里见证了一代名相的心境变换,见证了历史的潮起潮落。 其实,翻翻中国的历史,每一次变革都要付出巨大代价,而其成效,有时取决于改革者的意志力或者说自始至终的支持态度。在跨时代的棋局中,那些饱读诗书的诸多乡贤,能够沟通四海信息,放眼社会潮流,吸纳时代空气,接受进步文化。这就是临川文化赋予了临川人民一种强大的意志力量,使之能够安守本心,对任何事都全力以赴、心无旁骛,达到一种专注于心的境界。因而,临川大地上,先民能够在特殊的文化氛围中超越农耕文化的特点,表现出一种开放进取的文化眼光。 让我们翻开《临川县志》,依托抚河黄金水道,数百年前,这里一派繁荣。随着文昌里水运优势的凸现,来此做买卖的商人越来越多,商铺、客栈、饭馆、茶号、药铺争相修建,食盐、粮油等主要物资不断汇聚,抚州的商人们,跟随船只,把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行销货物远及东南亚。如果沿着一只码头上岸,在数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那浓郁的人间烟火气依旧充斥着每一个角落。当清晨阳光洒向街道,市井的生活从吱吱呀呀的开门声中苏醒。烧饼铺里阿婆揉搓着面团儿,等待着第一锅烧饼出炉。早点铺里的芋糍、煎饼滋滋作响。巷口转角处的泡粉店, 那些顺滑的粉条在开水锅里上下翻腾着,五分钟即可起锅,汤汁鲜美。巷陌路口,赶集的、坐轿的、摆摊的、饮茶的,应有尽有,热闹非凡。而这种浓郁的商业气息已延续了数百年,从走街串巷挑担的行商到门庭若市的坐商,许多善于经营的人在这里做起了买卖。也有人从这里出发,走向五湖四海。 耳旁突然响起李玉刚唱的那首带有古典韵味的《清明上河图》, “绫罗飘起遮住日落西,奏一回断肠的古曲,抬起画面如此的美丽,孰不知是谁的墨笔‥‥‥”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变使老街区逐渐淡化和削弱了作为传统商业区的功能,因为船运早就被其他更先进的运输工具所替代,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景象,也已一去不复返了。随着一栋栋高楼将天空撑得更加辽阔,笔直的道路将体内的淤积迅速打通,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工作正式启动,几度兴衰的古街决心抓住抚州发展的历史机遇,为2万多汤翁乡人唤醒乡愁与文化自信。 文昌里虽然还在,却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文昌里了,只是,文昌里古街活化石般的风貌却得以保存了下来。今天的文昌里,更像是一个露天的博物馆,把千年历史一一再展示出来。茶楼酒肆、书场戏舍,匾额旗招、朱阁重檐。店铺琳琅满目,老字号商铺流光溢彩。老街人流如织,岁月祥和。 侧耳倾听,便是在这片悠长深邃的古街里,不知哪一声孩啼又预示着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便是在一个普普通通母亲的怀里,从古代到现代,从今天到明天。我[[感受]]到了那飞散的生命活力,那石板缝隙里顽强生长的苔藓,青砖墙边缘处偷偷钻出的小草,无边无涯,浸润万物。如蒲公英般,落到哪里就能在哪里生根发芽,飘到哪里就能在哪里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时空。我看到了一种浸润于文化底蕴的奋斗,饱含着对先辈敬畏的[[改革]],我感受到了永不言弃的跳动的脉搏。闲适而坚定的行走于古街,面对时代的大潮,临川人正在悄然的接过发展的接力棒,刚柔相济,传承历史古蕴,发扬现代[[精神]]。正如王安石诗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临川人正努力的放眼世界,正视自己,发展自己,他们深知[[自己]]骨子里流淌的便是坚守改革事业的血液。 四 真正的美厌恶纸上谈兵,沿着横街彳亍在文昌里的时候,天色已晚,暮色像一张悄无声息的大网,卸去盛夏喧嚣。旧貌换新颜文昌里每个角落,具有江南传统特色的民居星罗棋布。顺着三角巷、东乡仓、太平街、高士第、儒林第、双峰第一路徜徉,门前宽敞的庭院,参天大树在夸台楼榭之间时隐时现,拾级踏上纵横交错的砖石,赣东传统风格的店铺和中西合璧的民国风格民宅交错,增加了一丝雅致与清新的色彩,让人感受到人工造势的创新与建造者的别具一格。凝练的建筑群,让一个个心事沉下去,耐心地向我们讲述着,昨天的那些深藏在岁月深处的秘史。临川之笔饱饮时光雨露的汉字,书写波澜壮阔的文墨江湖,多少求知的眼睛想在一张榜上题写自己的名字。难以忘怀廊檐下那位美梦般的女孩诗书年华,在逐水而居的人们搭建起的复古式橱窗下延伸着怎样的故事开篇。 比风景更美的,其实是临川人对人文的悉心关爱。都说生态是金,人文其实也是金,一片失却了人文的土地,无异于一个人丢失了灵魂,即使每天锦衣玉食,充其量也就是一具行尸走肉,早已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在时下处处都以新为美的中国,有多少人文胜景都已被经济发展的浪潮无情吞没,有多少人文胜景都不幸成为久远的传说。临川人的坚守尤为难能可贵,贵在他们呵护人文的信念从未动摇。信念不动摇,人文就会得到良好的传承,一片土地就有讲不完的故事。故事就是历史,历史就是财富。这是临川人对人文的深厚情结,昨天,他们以关爱人文为己任,今天,大美的人文让他们比任何一个地方的人都拥有无比自豪的神情。 夜色,点亮霓虹。晚风随之而来,华灯初上,柔润的彩灯把秀美的楼宇、廊亭勾勒得轮廓毕现,逶迤连绵的红灯笼,放射出温馨柔和的光芒,古街沐浴在火树银花、流光溢彩的夜色之中,绚丽夺目。沿街的商铺也开始忙碌起来,临川牛杂、全羊汤、藕丝糖、糖水地瓜粉、南丰鱼丝飘出阵阵香气。美食是一种渗入器官的东西,品尝人间烟火中一个个恣意俏皮的小吃,当美食沁入鼻息,经过味蕾,与情境、与肠胃妥帖,我像一个久违的食客,将四面八方的食材化作文字,以散文为碗钵,佐以故事人情之盐,从千里之外的江湖到灵魂深处的家乡,我把对饮食变迁沧海桑田的记忆蒸炒煎炸,在胃里存在一会儿。所以说,渗入器官的东西,容易让人记住。 我喜欢这里的大街小巷不时上演不倒翁、变脸、木偶戏等演出。金银錾刻、紫砂壶、白浒窑、傩舞面具、木雕等一批非遗技艺也秉承着文化的祭奠,擦拭明媚。而以正觉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玉隆万寿宫为代表的道教文化和以圣若瑟大教堂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使得文昌里成为多元宗教、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和谐共生的活态展示馆。 都说“大成者,融天下”,如果将这里的一切以及精神进行浓缩的话,那正是这一个“融”字。是古今文明的融会贯通,是特色与文化的交融互补,是多元融合后的无限升华,是兼容包并的双赢精神。 夜晚八点钟,实景演出《寻梦牡丹亭》,在全息数字影像、巨型圆环投影装置等现代科技的演绎下悄然而至。巧具匠心的水面舞台在月夜下泛着幽幽的蓝光,暗紫的天幕下,156米长、9米高的山水文化墙透出历史般的庄重与安详。戏音婉转于于自然的舞台上,空间里穿插着迷离而斑驳的旋律,摇落似雪的月光像雪花。此时举杯邀月也会混淆夜晚的梦境,在一往情深的氛围中应做的,只宜于屏心静气,尽量地把自己的脚步融入那天籁的韵律中去。这时,五彩缤纷的彩灯与错落有致的古建筑交相辉映,墙上反射着古诗词、“临川四梦”的戏剧造型的光影。不禁又想起汤翁,400多年前,汤翁凭借戏曲作品创作构筑了追求自由和真爱的“临川四梦”。而今,汤翁后人自强不息,也圆了百姓安居梦、古建保护梦、文化复兴梦和休闲旅游梦,以凤凰涅槃般的重生实践着对历史记忆的留存和唤醒。 夜已深,游人散去,喧闹声也小了,可我依然贪恋着眼前的氛围。回到驿馆,辗转反侧,久不能入眠,美丽的夜色在脑海里一幕幕像电影胶片一样来回播放。 我把所有的感知都交错成最美的风景,写下这里安逸里的繁荣。从赣抚粮仓,到新兴工业之城、活力之城,立于时代潮头,抚州将文化上积存的自豪与自信融入血肉骨骼,以文化涵养城市,以生态润泽城市,改革动力不断燃起,人民福祉不断改善。与这里有关的故事,都在伸手可及的地方融入了一系列国家战略。才乡儿女踔厉奋发,将幸福演绎成一种时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有梦有戏,幸福叠加。 我要放歌,仿佛今日的临川挡不住日益明媚的召唤挑开一层层华章锦绣,演绎着一曲宏伟诗章,在朝阳中华丽转身。凝聚历史的积淀厚重的一座城,鸟群越过云霞奋力织出震撼的锦缎幸福地飞翔在光华的岁月里,写进无限的荣光。<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4214228 个人图书馆网]</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临川放歌(张静年)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