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中央集权制 的原始碼
←
中央集权制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中央集权制</big>''' |- |<center><img src=https://f25.wenku365.com/file-convert/2021/07/11/15/35/60c897acf5cd96f98e029e6e98b606f2/img/1.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wenku365.com/p-42710886.html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中央集权制度 特征: 巩固中央的统治权力 起始: 战国时期出现,秦汉时期开始形成 延续时间: 2000多年 |} '''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权力]]体系,是以国家职能和权力与[[中央政府]]相统一、地方政府权力弱化为特征的[[政治制度]]。 在中国,这种形式起源于[[秦朝]],在清朝达到顶峰。这种制度通常与君主专制制度相比较,但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必然的联系。此外,还将其与具有更大地方权力的几种政治权力体系进行了比较。从那时起,这种政治制度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 专制体现了君臣关系;中央集权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目前,中国实行的是行政体制,而不是君主专制。<ref>[https://wenku.so.com/d/d2882299dbe08f7ec3bd4c68bc061a9c 中央集权制的演变及其评价]360文库</ref> == 概念 == 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而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 == 起源== '''称号''' 战国时,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尊号为王。秦王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因此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自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并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等。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传之无穷"。以上这些规定,都表明皇帝在封建国家中享有最高的权力和地位。 '''法律制度''' 战国时期,[[商鞅]]根据[[李悝]]的《法经》,"改法为律",成为秦国最早的成文法。 自孝公时起,《秦律》经过多次补充、修改,到秦统一六国后,已形成一部较完整的封建法典。 《秦律》早已佚失,它的具体内容,史书中只有零星记载。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秦代[[竹简]]一千余支,内容大部分是秦的[[法律]]及文书,为了解和研究《秦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标志着土地私有的确认。 ==建立 == '''概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且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定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统治,但明清时期,制度的强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皇帝制'''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超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而为一,号称"皇帝"。从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这些规定都表明皇帝的神圣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也使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三公九卿制''' 秦朝的中央机关实"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都直接为皇帝负责,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三公之下设九卿,具体是: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卫尉,掌管皇宫保卫;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廷尉,负责司法;治粟内史,负责租税和全国财政;宗正,管理皇室亲族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廷尉,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 '''郡县制''' 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彻底废除了古代的分封制度,把战国时期已经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叫郡县制,如郡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一郡之内辖若干县,县设县令或县长,此外还有县尉、县丞。一县之内再分为若干乡,乡之下有亭、里等,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 秦始皇所创立的上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基本上被后代的封建统治者所继承。 == 实行原因 == '''经济根源''' 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社会根源''' 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思想根源''' 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地理原因''' 由于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束缚了过多的劳动力,无法更多的发展商业与手工业。而且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 == 参考来源 == [[Category:570 政治學總論]]
返回「
中央集权制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