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中医基础理论 的原始碼
←
中医基础理论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www0.kfzimg.com/sw/kfz-cos/kfzimg/adeeffec/7e1ef1c7e5bc8402_s.jpg width="260"></center> <small>[https://book.kongfz.com/1937/7478886600 来自 孔夫子网 的图片]</small> |} 《'''中医基础理论'''》,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ISBN:9787514913125。 读书,可以与时俱进,开阔自己,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是全球[[文化]]<ref>[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5-10/14/nw.D110000gmrb_20151014_1-13.htm 文化的作用是什么],光明网,2015-10-14</ref>科技知识扩容和更新的需要,是知识<ref>[https://www.sohu.com/a/110337865_464088 什么是知识?],搜狐,2016-08-13</ref>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防治原则等。 ==目录== 中国传统医学丛书序 前言 目录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一、有利的社会背景 二、医药知识的积累 三、对自然及生命现象的观察 四、朴素的辩证法对医学的渗透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一、理论框架的建立 二、治疗技术的发展 第三节 中医学的创新与发展 一、医学理论的创新 二、治疗技术的进步 三、预防保健医学的发展 第二章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整体观念 一、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四、整体观念与[[医学]]模式 第二节 辨证论治 一、病、证、症的概念 二、辨证 三、论治 第三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起源与形成 二、阴阳 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阴阳学说的现代研究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起源与形成 二、五行 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关系 第四章 脏象学说 第一节 五脏 一、心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肾 第二节 六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第三节 奇恒之腑 一、脑 二、女子胞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现代研究 一、肾的研究 二、脾的研究 三、肺的研究 第五章 气血津液学说 第一节 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二、气的生成 三、气的功能 四、气的运动 五、气的分布与分类 第二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功能 四、血的循行 第三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气和血的关系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 第五节 现代研究 一、气本质的研究 二、气血相关理论的实验研究 第六章 经络学说 第一节 经络与经络系统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四、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七、十二经脉的常见病症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生理作用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功能 三、奇经八脉的常见病症 第四节 十二经别 一、十二经别的循行 二、十二经别的功能 第五节 十五别络 一、十五别络的分布 二、十五别络的功能 第六节 经络的生理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七节 现代研究 一、经络现象的研究 二、经络路线的客观检测 三、经络实质的研究 第七章 体质学说 第一节 体质的概念及体质学说的形成 一、体质的概念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基础 一、体质与脏腑 二、体质与气血 三、体质与经络 四、影响体质的因素 第三节 体质的分型特征 一、阴阳五行分类及特征 二、临床体质分型及特征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分析发病倾向 二、说明病理变化 三、决定辨证施治 四、指导养生防病 五、提高人口素质 第五节 现代研究 一、理论研究 二、临床研究 三、实验研究 第八章 病因学说 第一节 六淫 一、风邪 二、寒邪 三、暑邪 四、湿邪 五、燥邪 六、火(热)邪 第二节 疠气 一、疠气的致病特点 二、影响疠气发生和流行的因素 第三节 七情内伤 一、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二、七情致病的特点 第四节 饮食不节与劳逸失度 一、饮食不节 二、劳逸失度 第五节 外伤 第六节 痰饮、瘀血 一、痰饮 二、瘀血 第七节 胎传 第八节 现代研究 一、现代医学关于季节、气候对人体影响的认识 二、情志致病机理的现代研究 三、血瘀本质的现代研究 第九章 病机学说 第一节 发病原理 一、邪正与发病 二、内外环境与发病 第二节 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气血失常 四、津液代谢失常 五、内生“五邪” 六、经络病机 七、脏腑病机 八、“寒”、“热”本质的现代研究 第十章 防治原则 第一节 预防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三、防止疾病的复发 第二节 治则 一、治病求本 二、正治与反治 三、治标与治本 四、扶正与祛邪 五、调整阴阳 六、调整脏腑功能 七、调整气血关系 八、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参考文献== [[Category:040 類書總論;百科全書總論]]
返回「
中医基础理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