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三叉草 的原始碼
←
三叉草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 三叉草</big>''' |- |<center><img src=https://p1.ssl.qhimg.com/dr/270_500_/t0118729f64a95a5a30.jpg?size=268x268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so.com/view?q=%E5%87%A4%E5%86%A0%E8%8D%89&src=tab_baike&correct=%E5%87%A4%E5%86%A0%E8%8D%89&ancestor=list&cmsid=858b4ce9ef30a50c17dbfcce24a08261&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82#id=5c2966c56d3ab14d6332e524fcca2472&currsn=0&ps=15&pc=15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多年生草本。根茎短细,斜升或[[匍匐]],有条状披针形鳞片,赤褐色。叶簇生,[[叶柄]]禾秆色,上面光滑,有四棱;生孢子囊的叶片矩圆状卵形;不生孢子囊的叶较小,小羽片矩[[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有尖锯齿。孢子囊群线形,连续排列于孢子叶边缘,但小羽片的顶部及基部无孢子囊分布,有羽片3-5对,下部的羽片有柄,向上无柄,有侧生小羽片1-3对,或有时仅为2叉,顶生小羽片特长,和其下的一对合生,小羽片披针形,除不生孢子囊的顶部有细锯齿外均全缘。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凤冠草 拉丁学名; Pteris ensiformis Burm. 别称; 凤凰草、凤尾草、[[三叉草]]、小凤尾、翠云草、[[山凤尾]]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科; 凤尾蕨科 种; 剑叶凤尾蕨 正文; 凤冠草 (《生草药性备要》) =='''异名'''== 凤凰草(《生草药性备要》),凤尾草(《岭南采药录》),三叉草(《广州植物志》),小凤尾、翠云草(《岭南草药志》),山凤尾、井边茜(《广东中药》)。 =='''来源'''== 为凤尾蕨科植物剑叶[[凤尾蕨]]的全草。 =='''植物形态'''== 剑叶凤尾蕨 多年生草本,高15~60厘米。根茎短细,斜升或匍匐,有条状披针形鳞片,赤褐色。叶簇生,叶柄禾秆色,上面光滑,有四棱;生泡子囊的叶片矩圆状卵形,长10~25厘米,宽5~15厘米,2回羽状分裂,有羽片3~5对,下部的羽片有柄,向上无柄,有侧生小羽片1~3对,或有时仅为2叉,顶生小羽片特长,和其下的一对合生,小羽片披针形,除不生孢子囊的顶部有细锯齿外均全缘;不生孢子囊的叶较小,小羽片矩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有尖锯齿。孢子囊群线形,连续排列于孢子叶边缘,但小羽片的顶部及基部无孢子囊分布。 生于溪边或林下阴湿处。分布华南、福建、台湾等地。 =='''采集'''== 春、夏、秋季采收。晒干。 =='''性味'''== 味淡微苦,性寒。 ①《岭南采药录》:"味苦,性微寒,有小毒。" ②《广东中草药》:"淡微苦微涩,性凉。" =='''功用主治'''==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治痢疾,疟疾,黄疸,淋病,[[下血]],血崩,跌打损伤,扁桃体炎,腮腺炎,疮毒,湿疹。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跌打折伤,或洗疳、疥疮,亦治痢疾,又退黄气。" ②《岭南采药录》:"专解腹中邪热诸毒,杀虫。治鼻衄,诸下血,血崩,血痢,便毒肿痛。其子内服,治心气痛。" ③《广州植物志》:"治疟疾及淋病。" ④《广东中草药》:"清热消滞,凉血解毒。治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扁桃体炎,咽喉炎,腮腺炎,夏天感冒发热,泌尿系感染,疖肿,皮肤湿疹。"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临床应用'''== 治疗各型细菌性痢疾(不包括暴发型) 用干品去根茎,切碎。每斤加水15斤煮沸1小时,过滤,残渣再加水10斤煮沸半小时,过滤。两次滤液合并,加热浓缩至每毫升含0.5克生药的浓度(即60毫升相当1两生药),加防腐剂备用。剂量:成人日服60~120毫升,1次或分次服,7天为一疗程。可同时用等量药液行保留灌肠,每日1次。经治疗85例,痊愈率57%,其中成人痊愈率达93%。治愈病例脓血便消失的平均时间为3.5天,大便成形为6.2天,大便次数转入正常为4.7天,体温下降为2.7天,腹痛消失为3.7天,大便培养转阴为5.5天。用药期间未见严重副作用,少数有呕吐、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停药后即好转。认为剂量大者,[[效果]]较好;一次服药比分次服药疗效高;加用灌肠不能提高治疗效果。<ref>[https://wenda.so.com/q/1553460133215550 三叉草的功效与作用], 360国学 ,2016.03.19</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返回「
三叉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