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69.12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马铃薯青枯病 的原始碼
←
马铃薯青枯病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big>马铃薯青枯病</big>''' [[File:马铃薯青枯病.jpg | thumb | 300px | 右 | 马铃薯青枯病 <br> [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02imgmini.eastday.com%2Fmobile%2F20200218%2F20200218160313_71579303a0699c5d8d08bd32cf20a306_2.jpeg&refer=http%3A%2F%2F02imgmini.eastday.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13113778&t=5f443f24115e0671d74876fb44778fa6 原圖鏈接] ]] 马铃薯青枯病又称细菌性枯萎病,是马铃薯的严重的病害。高温、高湿、多雨的地区发病重,秋季多雨,秋马铃薯发病更重。种植带病种薯,连作地,地势低洼,土壤偏酸,易发病。发病初期,下部叶片白天萎蔫,傍晚恢复,2~3天后,不再复原,由下向上逐渐发展,4~5天后,病株茎叶萎蔫枯死。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马铃薯青枯病 别 名:细菌性枯蒌病、褐腐病 危害作物:马铃薯 为害部位:叶、茎、薯块 病 原:青枯假单胞菌 [[File:马铃薯青枯病1.jpg | thumb | 300px | 右 | 马铃薯青枯病 <br> [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www.haonongzi.com%2Fpic%2Fnews%2F20180406172517349.jpg&refer=http%3A%2F%2Fwww.haonongzi.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13113888&t=af3060c23a63f63d5d7f24e2d09472cd 原圖鏈接] ]] == 为害症状 == === 植株症状 === 马铃薯青枯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在[[马铃薯]]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生,但因幼芽萌动和苗期温度、湿度不适宜青枯菌,所以不表现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而在现蕾开花期症状明显。在田间,发病后先是植株顶部细嫩叶片或花蕾岀现萎蔫,紧接着主茎或分枝的上部岀现急性萎蔫,开始早晩可恢复,持续4-5天后,最后整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叶片仍保持青绿色,只是颜色稍淡,不凋落。以上过程在其他茎秆和植株上反复发生。在冷凉的条件下,植株在枯萎前,生长减缓,叶片发黄。随后,感病植株的叶片变成浅绿色,最后变成褐色,不发生卷曲和折叠。当病原菌来自于种薯时,植株出苗后立即死亡。若病原菌来自于土壤或污染的灌溉水时,枯萎发生在生长季的后期。病菌侵害植株的维管束,使茎基部和根的维管束变褐色,尤其是导管部分变褐腐烂。用手挤压切断的病茎,就有污白色的黏液从断面的变色导管中渗出。 === 块茎症状 === 块茎可能通过来自母株或在生长、收获及储藏过程中的[[外源病菌]]而染病。感病块茎有四个典型的症状:“黑眼”,“眼上的芽变黑(死亡)”,“在维管束环形成菌液滴”,“褐腐”。切开感病的块茎,可见维管束呈褐色,不需挤压切面就溢出白色菌脓,这是此病的重要特征,严重时外皮龟裂,髓部溃烂如泥。在维管束看似健康时,这种现象就会发生。在幼芽的萌发初期,芽眼死亡,随后变成黑色,细菌黏液开始从其中渗出。大量菌液从芽眼中分泌出来。如果黏液沾到了土壤,在收获时块茎的芽眼就会很脏。如果病菌是从芽眼和伤口进入块茎,则在侵入处会出现轻微的凹陷,在其周围表现出或多或少的褐色和红褐色腐烂。随着病菌的进一步侵染,维管束环变成灰褐色和褐色。最后,整个块茎被完全破坏。在感病末期,最初的褐腐症状迅速转变为其他类型的腐烂,散发出细菌性块茎[[软腐病]]的恶臭。 == 分布为害 == 亚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和欧洲都有分布,但以温暖、潮湿、雨水丰沛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严重。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已有报道,目前主要发生于长江流域的四川、湖南、湖北以及西南和华南的贵州、云南、广东、福建和台湾等省、自治区。江西、江苏、上海、山东、河南、安徽、北京、天津和辽宁南部也有发生。发病后引起严重损失,例如1978年湖南省新晃县发病面积占总面积的33.9%,发病率达30%~40%,枯死的地块占2.2%~2.3%。此病对马铃薯有潜伏侵染,贮存期可继续为害,引起块茎大量腐烂。 该病是维管束病害,幼苗和成株期都可发生,典型症状为叶片、分枝或植株呈急性萎蔫,有时,只一个分枝枯萎或一丛植株茎基部维管束变为黄色或黄褐色,受病块茎的芽眼变浅褐色,溢出菌脓,切开病块茎,维管束呈黄色或褐色,重者呈环状腐烂。<ref>[https://www.59baike.com/a/209564-31 马铃薯青枯病,植物百科2020-04-15] </ref> == 病因 == 病原物为青枯病假单胞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Smith) Smith],菌体杆状,长1.5~2.5微米,直径0.5~0.7微米,无芽胞,无荚膜,有端生鞭毛1~4根或无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不能使葡萄糖产酸,与其它假单胞菌的重要鉴别特性是能积累聚β-羟基丁酸盐,不利用DL-精氨酸,41℃时不能生长,不产生荧光色素,有些菌株在含酪氨酸的培养基中能产生褐色素。青枯病菌有明显的变异或分化。按菌落特征可分为野生型和变异型,前者菌落质地稀,乳液状,不规则形或近圆形,较大(一般2~5毫米以上),具致病力,在含氯化三苯基四氮唑的普通培养基上菌落大,边缘白色,中央粉红色带有环状螺纹; 后者菌落质地粘稠,乳脂状,圆形,很小(1毫米左右),致病力弱或无致病力,在含TZC的普通培养基上菌落很小,边缘浅蓝色或白色,中央暗红色。根据此菌在合成培养基中对3种二碳糖(即乳糖、麦芽糖和纤维二糖)和3种乙醇(即甜醇、甘露醇和山梨醇)的氧化作用,在种下可区分为4个生化变种(Biovar.),中国已发现3个生化变种,即生化变种2号、3号和4号。青枯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不同地区和不同寄主来源的细菌分离物(或菌株)对不同的植物的侵染力有明显差异,按其差异,国际上将青枯病菌区分为5个生理小种,在自然情况下侵染马铃薯的为小种1号和3号。小种1号除侵染茄科的许多植物外,还可侵染其它一些农作物和林木、牧草及中草药等植物。小种3号的寄主范围较窄,主要侵染马铃薯,也可侵染[[番茄]]、茄和少数几种[[茄科]]杂草。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 病菌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侵入薯块的病菌在窖里越冬,无寄主可在土中腐生14个月至6年。病菌通过灌溉水或雨水传播,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也可透过导管进入相邻的薄壁细胞,致茎部出现不规则水浸状斑。青枯病是典型维管束病害,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妨碍水分运输导致萎蔫。该菌在10一40℃均可发育,适为30一37℃,适应pH6-8,适pH6.6,一般酸性土发病重。田间土壤含水量高、连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 == 防治方法 == (1)实行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4年以上轮作,与禾本科进行水旱轮作。 (2)选用抗青枯病品种。 (3)选择无病地育苗,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 (4)病株后,撒生石灰消毒。 (5)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喷施植宝素7500倍液或爱多收6000倍液,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五四○六3号菌500倍液,可改变微生物群落。还可每667m2施石灰100—150kg,调节土壤pH值。 (6)药剂防治用南京农业大学试验的青枯病拮MA一7、NOE一104,于定植时大苗浸根;也可在发病初期用硫酸链霉素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农抗“401”500倍液、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一500倍液、5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4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灌根,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3-0.5L,隔10天1次,连续灌2—3次。<ref>[http://www.1988.tv/bch/show-1608.html 马铃薯青枯病用什么样的农药防治?,火爆农化招商网2015-05-15] </ref> == 相关视频 == <center>农技专栏|马铃薯科学种植(八):常见病害及防治</center> {{#iDisplay:f0303mbgfot|780|460|qq}} </center> <center>马铃薯的病虫防治技术</center> {{#iDisplay:u0535x6b5oq|780|460|qq}} </center> == 参考来源 == [[Category: 370 植物學總論]]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
返回「
马铃薯青枯病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