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6.217.21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金怡濂 的原始碼
←
金怡濂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金怡濂''',江苏常州人,中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开拓者,"神威"超级计算机总设计师,有"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美誉。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003年第三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唯一获奖者, 2010年5月国际永久编号"100434"这颗小行星以金怡濂的名字命名。 金怡濂作为运控部分负责人之一,参加了中国第一台通用大型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此后长期致力于电子计算机体系结构、高速信号传输技术、计算机组装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先后主持研制成功多种当时居国内领先地位的大型计算机系统。在此期间,他提出具体设计方案,作出很多关键性决策,解决了许多复杂的理论问题和技术难题,对中国计算机事业尤其是并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贡献卓著。 <ref>[https://baike.so.com/doc/5656951-5869602.html] </ref>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金怡濂 (计算机专家) | 圖像 = [[File:Jin.jpg|缩略图|center|[http://scitech.people.com.cn/NMediaFile/2017/0109/MAIN201701091506000562013399108.jpg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929年9月5日 | 出生地点 = 天津市 | 國籍 = 中国 | 别名 = | 職業 = 计算机专家 | 活跃时期 = 2001年 | 知名原因 =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003年第三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唯一获奖者, 2010年5月国际永久编号"100434"这颗小行星以金怡濂的名字命名。金怡濂作为运控部分负责人之一,参加了中国第一台通用大型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此后长期致力于电子计算机体系结构、高速信号传输技术、计算机组装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先后主持研制成功多种当时居国内领先地位的大型计算机系统。在此期间,他提出具体设计方案,作出很多关键性决策,解决了许多复杂的理论问题和技术难题,对中国计算机事业尤其是并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贡献卓著。 | 知名作品 = 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开拓者</br></br></br></br></br></br> }} == 人物经历 == 1929年(民国十八年)9月5日,金怡濂出生于天津。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金怡濂进入天津耀华小学。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毕业于耀华中学。 同年秋,金怡濂考取了清华大学电机系,和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是同届同班同学。一年级时住8人一间的大宿舍,晚上没法自习,每天晚饭后就早早去图书馆,或者是在晚上可以不熄灯的大餐厅占个位子,自习到寒宵夜重时。 1951年,刚毕业的金怡濂和系里其他5名同学被分配到部队。 1956年,[[周总理]]亲自领导制定中国《科学技术发展12年远景规划》,其中,"计算技术"成为重点发展的学科,根据远景规划,中国政府迅速选派了一个有20人组成的进修队赴苏联学习计算机。27岁的金怡濂非常幸运地成为其中一员。 1956-958年,在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进修电子计算机技术。 1958年,回国后的金怡濂参加了中国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104机的研制。此后金怡濂没有离开过计算机研制领域,迄今已逾50余载。即使单位从北京迁到大西南的山沟里,且这一去就是整整20年。 1963年,随着全国性的"三线"建设热潮,金怡濂所在的研究所秘密迁往大西南。在这个相对封闭的恬静山谷,金怡濂和同事们的主要精力是满足大型计算机的迫切需求,同时腾出一定力量,着手第二代机型:大型晶体管计算机的研制。 1992年,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金怡濂出任主任。金怡濂把目标瞄向千亿次。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1994-2000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和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 2001年,金怡濂领导设计的"神威II"巨型计算机运行速度达到13.1万亿次,无论从峰值速度,还是持续速度,均超过了当时世界上性能最高的计算机。 2003年2月28日,第三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主持。金怡濂院士是本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唯一获奖者,江泽民主席向金怡濂颁发了获奖证书和500万元的奖金。 == 主要成就 == 科学研究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末,金怡濂作为技术骨干、运控部分技术负责人,相继参加了中国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和多种通用机、专用机的研制。 20世纪70年代初,金怡濂敏锐地认识到双机并行在性能、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性上比单机将有较大提高,提出了双机并行计算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案。70年代后期,金怡濂与其他科学家一起,主持完成了多机并行计算机系统的研制,取得了中国计算机技术的突破。他运用Markov链随机过程方法,分析主存供数矛盾,提出了混合互连网络方案,解决了多机系统中互逢拓扑结构的难题;运用叠堆原理,分析、解决了小信号高速传输问题;提出系统重新组合,运行、维护两个系统并行互不干扰的思路,提高了机器的可用性。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微处理机芯片迅速发展,金怡濂预见到大规模并行处理计算机将成为国际巨型机发展的主流,提出了基于通用CPU芯片的大规模并行计算机设计思想、实现方案和多种技术相结合的混合网络结构,解决了240个处理机互连的难题,从而研制出运算速度达到当时国内领先水平的并行计算机系统,实现了中国巨型计算机向大规模并行处理方向的发展,中国巨型计算机研制进入与国际同步发展的时代。 20世纪90年代,他撰写了"《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的发展和我们的对策》"等专论,倡议抓住机遇,发展大规模并行计算机,使中国赶上世界巨型机技术先进水平。 == 人才培养 == 金怡濂通过科研实践以及带研究生,为国家培养了上百名优秀科技人才,有的已成为工程院院士,有30余名科技干部走上了科研领导岗位。 == 论文 == {| class="wikitable" |- ! 人员 !! 作品 !! 刊物 !! 时间 |- | 金怡濂,[[黄永勤]],[[陈左宁]] || 高性能计算机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 || 《中国工程科学》|| 2001,3 |- | 陈左宁,金怡濂 || 基于多虚空间多重映射技术的并行操作系统 || 《[[软件学报]]》 || 2001,12 |- | 金怡濂 || 资源共享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1983,4 |- | 金怡濂 || 对年轻人才要善于引导委以重任 || 《中国人才》 || 2013,1 |- | 金怡濂 || 高速信号传送中的容性负载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1983,5 |- |金怡濂 陈玉霜 || 多处理机系统互连网络性能研究 || 全国计算机体系结构会议 || 1986 |} , == 社会任职 == 2001年,金怡濂任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同时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 1994年-2000年,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同时还担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 == 获奖记录 == 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二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 == 人物评价 == 五十多年来,金怡濂和他的研究集体在发展民族计算机事业的道路上取得很多重大的创新成果。他是一个具有很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严谨求实作风的科学家。(中国侨网评) 金怡濂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主持完成了中国多台大型、巨型计算机的研制,系统和创造性地提出了巨型机体系结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案,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特别是巨型计算机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评)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金怡濂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