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237.6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连云港市赣榆区抗日山革命烈士纪念馆 的原始碼
←
连云港市赣榆区抗日山革命烈士纪念馆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连云港市赣榆区抗日山革命烈士纪念馆.jpeg|有框|右|<big>革命烈士纪念塔</big>[http://upload.lyg1.com/20210219762e066a2aef8f133bbba6040e257343.jpg 原图链接][http://www.lyg1.com/lyg/2021-02-19/R00vfHBkTjXAoiTG.html 来自 连云港传媒网 的图片]]] '''连云港市赣榆区抗日山革命烈士纪念馆'''抗日山烈士陵园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王洪村抗日山南坡,由八路军115师教导二旅、山东军区、滨海军区军民于1941年春兴建,至1944年先后四次为抗战牺牲的先烈建塔树碑。1949年以后,党和政府又多次拨款整修护建,形成了由纪念塔、纪念亭、纪念堂、[[纪念碑]]、烈士冢和东西墓群为主的大型烈士陵园。1989年8月成为第二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ref>[https://www.sohu.com/a/411903071_120209902 国家A级旅游景区创建标准和相关资料集] ,搜狐,2020-08-07</ref>。 ==陵园简介== 赣榆区抗日山烈士陵园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区王洪村抗日山南坡。由[[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山东军区、 滨海军区军民于1941年春兴建,至1944年先后四次为抗战牺牲的先烈建塔树碑。 陵园现占地600亩,依山而建,分为墓区和陵园。墓区建有751座坟墓,安葬着800余位[[烈士]]的忠骨,墓碑上铭刻着3576位烈士英名。陵园共有8个坡段363级台阶。 ===陵园详介=== 陵园现占地600亩,依山而建,分为墓区和陵园。墓区建有751座坟墓,安葬着800余位烈士的忠骨,墓碑上铭刻着3576位烈士英名。陵园共有8个坡段363级台阶。 从第三坡段开始,建有小沙东海战烈士冢,冢高8.4米,冢前立有三联碑。东碑有[[陈毅]]同志题词“浩气长存”,西首碑是陈士榘同志题词“英灵千秋”,中碑是小沙东海战烈士冢,冢内安葬彭雄、田守尧等16位烈士。 第四坡段上建有[[波兰]]记者汉斯·希白的圆锥形纪念塔,高5.1米,上有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副政委黎玉、政治部主任肖华的题词。 第五坡段上建有一座用灰色[[花岗岩]]<ref>[https://www.sohu.com/a/381760223_120065839 花岗岩特点及其在景观中的应用品种],搜狐,2020-03-20</ref>砌成的六角亭式建筑——八路军抗日将领(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政委、滨海军区政委)符竹庭之墓,墓高5.2米,正面镶嵌着符竹庭的彩色铜像,铜像系熔炼30余公斤子弹壳铸成,两侧有罗荣桓、黎玉、肖华,原滨海区专员谢辉、参议高赞非等人的题词以及滨海区党委撰写的《竹庭悼文》;这座陵园当时也是由他选址建设,没想到1943年11月26日他在敌寇报复“扫荡”中壮烈牺牲,年仅31岁,遗骨就葬在了这座陵园里。 第六坡段是滨海军区抗战烈士纪念塔,塔高8.3米,正面是[[山东省]]临时参议会敬献的碑文,塔基座为五面,每面镶嵌着记录牺牲烈士的英名和战绩的石碑。 第七坡段是抗日烈士纪念堂,为193.5平方米的一层建筑,在纪念塔即将建成时,教导2旅政治部在文件箱中找到一本烈士花名册,为使烈士英名不被湮没,决定续建抗日烈士纪念堂,1942年8月开工,1943年7月7日建成,堂内展示了许多珍贵[[抗日战争]]史料;纪念堂前面是一座方锥体纪念柱,柱高4.15米,是当年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所立,正面题:“烈士英名垂千古”七字,东面为一一五师教导二旅政治部的《抗日烈士纪念塔续序》,北面为[[朱德]]同志的《抗日五周年挽八路军阵亡将士》,西面为《抗日烈士英名录》。 在山顶的第八坡段有建于1942年的抗日山烈士纪念塔和烈士纪念亭,纪念塔高10.4米,四面四角,1941年7月7日开工,1942年7月7日落成,塔顶造型为一手擎旗、一手持枪的八路军戎装塑像,塔身正面“抗日烈士纪念塔”七个大字,由[[书法家]]、当时山东纵队团长武中奇书写,东面是《抗日烈士英名录》和《抗日五年主要战绩》,北面是《抗日烈士英名录》,西面是二旅政治部的碑文。在纪念塔西侧是烈士纪念亭,用花岗岩砌成,高7.9米,六角。1944年7月7日在马鞍山建成初具规模的抗日烈士陵园后,马鞍山更名“抗日山”。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抗日山烈士陵园”建园60周年时,县政府邀请[[东南大学]]建筑系专家又对陵园重建进行了整体设计。 ===纪念塔=== 70多年来,抗日烈士纪念塔历经风雨沧桑,依旧巍然屹立,它已经成为抗日山烈士陵园的形象标志和[[精神]]丰碑,它象征了中华民族抵御外强,光复河山的伟大决心,证明了中国人民永不可辱。“抗日烈士纪念塔”这7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是由八路军老战士、军旅书法家武中奇先生用苘把子蘸墨直书其上的,可谓一字值千斤。 武老先生曾将这笔迹拓下过,1983年武中奇在[[北京]]举办的书展中就有这份拓片,后被军事博物馆收藏。在1942年7月7日纪念塔的落成典礼上,罗荣桓、陈光、肖华、黎玉、谷牧、陈士榘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塔下合影留念,这张合影照片现陈列在第二坡段的革命烈士纪念馆中。每年各地群众前来瞻仰先烈、凭吊忠魂时,总会在此合影,以作纪念。 ===集会广场=== 抗日山烈士陵园主题景区的每一个坡段,建筑风格迥异,特色非常鲜明。陵园的第一坡段主要是陵园大门和纪念广场,占地面积达3600多平方米,可一次容纳1万多游人,每年清明节期间,苏北、鲁南等地数十万群众前来陵园,瞻仰先烈,凭吊忠魂,一些大型集会、纪念活动等,就是在这片广场上进行的。抗日山原名马鞍山,位于赣榆县西部苏鲁两省交界处,主峰[[海拔]]173米,气势恢弘,景色秀丽,蔚为壮观,素有“中国抗日第一山”之美誉。1941—1944年间,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以及滨海军区的广大军民曾四次兴工为死难烈士树碑建塔,抗日山由此而得名。 抗日山风景区占地2000多亩,有大小景点20余处,主体景观抗日山烈士陵园占地360多亩,依山而建,分为八个坡段,363级台阶,由抗日烈士纪念塔、纪念堂、纪念碑、碑廊、国防园、盆景园、集会广场、马鞍石、景观亭、神龟泉等景点组成。抗日山烈士陵园始建于1941年7月,第一座纪念[[建筑物]],抗日烈士纪念塔于1942年7月落成。陵园墓区中有751座烈士墓,安葬着800余位烈士的忠骨,塔碑上铭刻着3576位烈士的英名。 ===民族之光=== 先烈之血,民族之光。先烈们为[[民族]]独立和解放甘洒热血、英勇捐躯,他们的事迹永远闪射着民族精神的光辉。他们不仅受到后辈的景仰,在当时也是激励抗日军民奋勇杀敌的旗帜。1941年3月,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与山东纵队2旅联合展开赣榆战役,歼灭日伪军1600余人,扩大了滨海抗日根据地。滨海军民在胜利之时更加怀念牺牲的勇士,因而准备建立“抗日烈士纪念塔”。教导2旅政委符竹庭亲自踏勘选址,选中赣榆县西部马鞍山巅。 纪念塔自1941年7月7日开工,1942年7月7日落成。[[山东]]军区举行落成典礼,公祭抗日烈士。 纪念塔即将建成时,教导2旅政治部在文件箱中又找到一本烈士花名册,为使烈士英名不被湮没,遂决定续建抗日烈士纪念堂。1942年8月开工,1943年7月7日建成。同一天,滨海区召开大会,悼念于当年3月牺牲的黄海小沙东海战烈士,决定将烈士遗体移葬抗日山。同年11月26日,符竹庭牺牲,滨海区军民在马鞍山南麓为竹庭将军修建陵墓。1944年7月7日,在偏僻荒凉的马鞍山,竣工建成初具规模的抗日烈士陵园。[[马鞍山]]遂更名“抗日山”。滨海区军民在这里举行5000人大会,为抗战7年来牺牲的烈士举行公祭。 登上抗日山顶峰,仰望巍峨耸立的纪念塔。塔顶造型为一手擎旗、一手持枪的八路军戎装塑像。塔身正面“抗日烈士纪念塔”七个大字,由书法家、当时山东纵队团长武中奇书写。当年修建纪念塔时,曾遍寻当地秀才撰写塔铭,无奈秀才书法虽然技法讲究,但总感风骨不足。请来部队中的青年团长武中奇题写。找不到斗笔,就用当地一种麻扎成刷子代笔。武中奇满腔豪气,如椽大笔挥洒出“抗日烈士纪念塔”塔铭。秀才们自叹弗如,赞道:“[[共产党]]、八路军中人才济济,何愁日寇不灭!” ==视频== ===<center> 连云港市赣榆区抗日山革命烈士纪念馆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连云港市,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迎祭扫高峰</center> <center>{{#iDisplay:m3237mjlkds|560|390|qq}}</center> <center>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缅怀革命先辈曾经光辉的足迹</center> <center>{{#iDisplay:y3219r9v5ju|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069 博物館学]]
返回「
连云港市赣榆区抗日山革命烈士纪念馆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