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18.5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论语·雍也 的原始碼
←
论语·雍也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论语·雍也</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img.mianfeiwendang.com%2Fpic%2F2e60aca68d9aff06d2c147efe382cf9970d55121%2F1-810-jpg_6-1080-0-0-1080.jpg&refer=http%3A%2F%2Fimg.mianfeiwendang.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74002115&t=8a432381c8f52af578dcbf3f59efa315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8%AE%BA%E8%AF%AD%C2%B7%E9%9B%8D%E4%B9%9F&step_word=&hs=0&pn=2&spn=0&di=7169026086108397569&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2669815070%2C408372991&os=527710258%2C664586693&simid=2669815070%2C408372991&adpicid=0&lpn=0&ln=949&fr=&fmq=1671410123742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img.mianfeiwendang.com%2Fpic%2F2e60aca68d9aff06d2c147efe382cf9970d55121%2F1-810-jpg_6-1080-0-0-1080.jpg%26refer%3Dhttp%3A%2F%2Fimg.mianfeiwendang.com%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auto%3Fsec%3D1674002115%26t%3D8a432381c8f52af578dcbf3f59efa315&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4twgujtojg1wg2_z%26e3Bv54AzdH3F15vAzdH3Fdjmawvwmb1lwuuam1dv890jujnbdvull0a1cc8d8&gsm=1e&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dyTabStr=MCwyLDQsNiwxLDUsMyw3LDgsOQ%3D%3D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作品名称;《雍也》 作者;孔子及其弟子 创作年代;春秋时期 作品出处;《论语》 文学体裁;文言文 |} '''论语·雍也'''篇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共包括30章,该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ref>[https://www.360kuai.com/pc/9ff906fc51bc744f4?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论语雍也篇21],快资讯 , 2021年4月11日</ref> ==本篇引语== 雍也篇是论语中第六章节。 本篇共包括30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敬鬼神而远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本篇里有数章谈到颜回,[[孔子]]对他的评价甚高。此外,本篇还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原文】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①。” 【注释】 ①可使南面:古时尊者的位置是坐北朝南,卿大夫听政时都是面南而坐。指出仕为官。 【译文】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评析】 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天子、诸侯和官员听政都是面向南面而坐。所以这里孔子是说可以让冉雍去从政做官治理[[国家]]。在《[[先进]]》篇里,孔子将冉雍列在他的第一等学科“德行”之内,认为他已经具备为官的基本条件。这是孔子实行他的“学而优则仕”这一教育方针的典型事例。 【原文】 6-2 仲弓问子桑伯子①。子曰:“可也,简②。”仲弓曰:“居敬③而行简④,以临⑤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⑥大⑦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释】 ①桑伯子:人名,此人生平不可考。 ②简:简要,不烦琐。 ③居敬:为人严肃认真,依礼严格要求自己。 ④行简:指推行政事简而不繁。 ⑤临:面临、面对。此处有“治理”的意思。 ⑥无乃:岂不是。 ⑦大:同“太”。 【译文】 仲弓问孔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评析】 孔子主张办事简明扼要,不烦琐,不拖拉,果断利落。不过,任何事情都不可太过分。如果在办事时,一味追求简要,却马马虎虎,就有些不够妥当了。所以,孔子听完仲弓的话以后,认为仲弓说得很有道理。 【原文】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①,不贰过②,不幸短命死矣③。今也则亡④,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 ①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 ②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③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41岁。 ④亡:同“无”。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评析】 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解析二== 【原文】 6-4 子华①使于齐,冉子②为其母请粟③。子曰:“与之釜④。”请益。曰:“与之庾⑤。”冉子与之粟五秉⑥。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⑦急不济富。” 【注释】 ①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2岁。 ②冉子:冉有,在《[[论语]]》中被孔子弟子称为“子”的只有四五个人,冉有即其中之一。 ③粟:在古文中,粟与米连用时,粟指带壳的谷粒,去壳以后叫做米;粟字单用时,就是指米了。 ④釜(fǔ):古代量名,一釜约等于六斗四升。 ⑤庾(yǔ):古代量名,一庾约等于二斗四升。 ⑥秉:古代量名,一秉约等于十六斛(hú),一斛约等于十斗。 ⑦周:周济、救济。 【译文】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却要给她八百斗。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 【评析】 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这是从儒家“仁爱”思想出发的。孔子的“爱人”学说,并不是狭隘的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他又认为,周济的只是穷人而不是富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种思想符合于人道主义。 【原文】 6-5 原思①为之②宰③,与之粟九百④,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⑤乎!” 【注释】 ①原思:孔子弟子原宪,字子思。 ②之:用法同“其”,他的,指[[孔子]]而言。 ③宰:家宰,管家。 ④九百:九百斛或九百斗。 ④邻里乡党:古代地方单位的名称,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译文】 原思任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他不肯受。孔子道:“别推辞,有多的,给你地方上(的穷人)吧!” 【原文】 6-6 子谓仲弓,曰:“犁牛①之子骍且角②。虽欲勿用③,山川④其舍诸⑤?” 【注释】 ①犁牛:牛。古代祭祀用的牛不能以耕牛代替,系红毛长角,单独[[饲养]]的。 ②骍(xīnɡ)且角:祭祀用的牛,毛色为红,角长得端正。 ③用:用于祭祀。 ④山川:山川之神。此喻上层统治者。 ⑤其舍诸:其,有“怎么会”的意思。舍,舍弃。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译文】 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评析】 孔子认为,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在于自己应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干。只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会受到重用。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统治者来讲,选拔重用人才,不能只看出身而抛弃贤才,反映了举贤才的思想和反对任人唯亲的主张。 【原文】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①不违仁,其余则日月②至焉而已矣。” 【注释】 ①三月:指较长的时间。 ②日月:指较短的时间。 【译文】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评析】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将“仁”贯穿于自己的行动与言论当中。所以,孔子赞扬他“三月不违仁”,而别的[[学生]]“则日月至焉而已”。 【原文】 6-8 季康子①问:“仲由可使从政②也与?”子曰:“由也果③,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④,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⑤,于从政乎何有?” 【注释】 ①季康子:他在公元前492年继其父为鲁国正卿,此时孔子正在各地游说。8年以后,孔子返回鲁国,冉求正在帮助季康子推行革新措施。孔子于是对此三人做出了评价。 ②果:果断、决断。 ③从政:担任官职,管理政事。 ④达:通达、顺畅。 ⑤艺:有才能技艺。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评析】 端木赐、仲由和冉求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在从事国务活动和行政事务方面,都各有其特长。孔子所培养的人才,就是要能够辅佐君主或大臣从事政治活动。在本章里,孔子对他的三个学生都给予较高评价,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担任重要职务的能力。 【原文】 6-9 季氏使闵子骞①为费②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③者,则吾必在汶上④矣。” 【注释】 ①闵子骞:孔子弟子,姓闵,名损,字子骞,比孔子小15岁。 ②费(mì):季氏的封邑。 ③复我:再来召我。 ④汶上:汶水之上。在汶上,是说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 【译文】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担任费邑之宰,闵子骞告诉来人说:“请你妥善地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有人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评析】 季氏想请闵子骞担任自己封邑的长官,但闵子骞牢记着孔子所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邦无道则隐”的教导,不愿意出仕。于是告诉来召他的人说宁愿跑到[[齐国]]去也不愿意做官。朱子对闵子骞的做法极为赞赏,他说:处乱世,遇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比取辱”,而闵子骞却能不惊不辱,应付自如。他既没有口出怨言,愤然而去,也没有屈身权贵,自甘其辱,而是在彬彬有礼的辞谢中显示了坚定地决心,这是一种 极高的人生智慧,值得后人[[学习]]。 ==解析三== 【原文】 6-10 伯牛①有疾,子问之,自牖②执其手,曰:“亡③之,命矣夫④,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释】 ①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孔子认为他的“德行”较好。 ②牖(yǒu):窗户。 ③亡:一作失去解,一作死亡解。 ④夫:语气词,相当于“吧”。 【译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原文】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②,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③。贤哉回也。” 【注释】 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②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③乐:乐于学。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原文】 6-12 冉求曰:“非不说①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②而废,今女画③。” 【注释】 ①说:同“悦”。 ②中道:中途。 ③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译文】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评析】 从本章里孔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原文】 6-13 子谓子夏曰:“女①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注释】 ①女:同“汝”,你。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子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 【原文】 6-14 子游为武城①宰。子曰:“汝得人焉尔乎②?”曰:“有澹台灭明③者,行不由径④,非公事,未尝至于偃⑤之室也。” 【注释】 ①武城:鲁国的小城邑,在今山东费县境内。 ②焉尔乎:此三个字都是语助词。 ③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武城人。 ④径:小路,引申为邪路。 ⑤偃:言偃,即子游,这是他自称其名。 【译文】 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得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评析】 孔子极为重视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他问子游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对举贤才的重视。当时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都重视接纳人才,尤其是能够帮助他们治国安邦的有用之才,这是出于政治和国务活动的需要。 ==解析四== 【原文】 6-15 子曰:“孟之反①不伐②,奔③而殿④,将入门,策⑤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注释】 ①孟之反:鲁国大夫,名侧。 ②伐:夸耀。 ③奔:败走,撤退。 ④殿:殿后,在全军最后作掩护。 ⑤策:鞭打。 【译文】 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军队溃败的[[时候]],他走在后面掩护全军,将近城门,便鞭打着马匹,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不肯快走的缘故。’” 6-16 【原文】 子曰:“不有祝鮀①之佞,而②有宋朝③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注释】 ①祝鮀(tuó):字子鱼,卫国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辩受到卫灵公重用。 ②而:这里是“与”的意思。 ③宋朝:宋国的公子朝,《[[左传]]》中曾记载他因美丽而惹起乱子的事情。 【译文】 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也没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会上处世立足就比较艰难了。” 【原文】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①,何莫②由斯道③也?” 【注释】 ①户:门. ②何莫:为什么不。 ③斯道:孔子的路,孔子的仁政,礼治学说。 【译文】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其实仅是一个比喻。他所宣扬的“德治”、“礼制”,在当时有许多人不予重视,他内心感到很不理解。所以,他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原文】 6-18 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③,文胜质则史④。文质彬彬⑤,然后君子。” 【注释】 ①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②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③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采。 ④史:言辞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⑤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译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评析】 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文】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①之生也幸而免。” 【注释】 ①罔:诬罔不直的人。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评析】 “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直即直心肠,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虚伪、奸诈是对立的。直人没有那么多坏心眼。直,符合仁的品德。与此相对,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们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这只是他们侥幸地避免了灾祸,并不说明他们的不正直有什么值得效法的。 【原文】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他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评析】 孔子强调了兴趣、爱好对于“学”的重要作用。学习的态度可以分为“知之”、“好之”、“乐之”三个层次,随着层次推进,好学的程度也在加深,学习的效果也必然会更好。孔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讲求在修德、为学中得到快乐。在这里,他告诉弟子们,如果立志于仁德之道,就应该“乐道”,将追求仁德当做快乐的事。 【原文】 6-21 子曰:“中人①以上,可以语上②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注释】 ①中人:具有中等才智的人。 ②上:上等、高深的学问。 【译文】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才智中等水平一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 虽然求仁之心人人都有,但不同人的智力、悟性是截然不同的,有德有愚,有聪有钝,孔子正确的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这种差异,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要求根据学生的悟性水平来决定教学内容,这对我国以后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任意显,不可以语上”也告诉我们,对有些智力层次、修养层次比较低的人,深奥的道理是讲不通的。这时就应该考虑其他办法了,而不是在这些人身上浪费口舌。 【原文】 6-22 樊迟问知①,子曰:“务②民之义③,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 ①知:同“智”。 ②务:从事、致力于。 ③义:道德。 【译文】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评析】 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他还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张以卜筮向鬼神问吉凶。所以,孔子是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作用的。 【原文】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①;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①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通“智”。乐(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的爱好像流水一样善变,智谋层出不穷,有仁德者的意志像山岳一样坚定,巍然屹立;聪明人勇于实践,有仁德者静思默运。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这正如朱熹在 《[[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 非他莫属.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浅见】 古之注者皆论仁智之分,则不能得其要也,亦非中庸之道。夫智者向仁,仁者本乎智,本不可分。子以水比智,以山比仁,则知山水之不可分也。山无水则无生,水无山则死。故仁智者则处必依山靠水,安则静,行则动,心中无碍则安,安有好则乐,乐则寿。是谓仁智者乐山水,亦动亦静,乐且寿。 ==解析五== 【原文】 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 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 【评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了“道”的范畴。此处所讲的“道”是治国安邦的最高原则。在春秋时期,齐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较早,而且实行了一些改革,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家。与齐国相比,鲁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保存得比较完备,所以孔子说,齐国改变就达到了鲁国的样子,而鲁国再一[[改变]],就达到了先王之道。这反映了孔子对周礼的无限眷恋之情。 【原文】 6-25 子曰:“觚①不觚,觚哉?觚哉!” 【注释】 ①觚(ɡ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 【译文】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评析】 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副实,主张“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让人不能容忍的。 【浅见】 此乃子以物喻世。觚,二升之酒器,上圆下方,时或人改之,如此则不能称觚也。是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世道不兴,而引子之叹也。世人当各司其职,安守本分,则[[名正言顺]],天下安矣。此语至极则如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非真不为也,乃为此则不安分矣。要之,当得其大义。 【原文】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①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②也,不可陷③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释】 ①仁:这里指有仁德的人。 ②逝:往。这里指到井边去看并设法救之。 ③陷:陷入。 【译文】 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评析】 宰我所问的这个问题的确是比较尖锐的。“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对此,孔子的回答似乎不那么令人信服。他认为下井救人是不必要的,只要到井边寻找救人之法也就可以了。这就为君子不诚心救人找到这样一个借口。这恐怕与他一贯倡导的“见义不为非君子”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了。 【浅见】 此章诚可见子之真性情,仁智而非愚也。井有仁可从乎?从即从之于井,从之于井不能救而反陷自身,非仁也,愚也。此犹喻昏君可忠乎?忠于此君则失大道于天下,非忠也,愚也。故子曰君子可逝不可陷,因君子智而可察也;可欺不可罔,因君子仁且智也。被欺而逝乃仁,不罔不陷乃智也。而唯其不罔不陷,乃可行于大道。 ==孔子及论语介绍== 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着名的有七十二人。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 参考来源 == <center> {{#iDisplay:q0015stf3z6|480|270|qq}} <center>《晋如说儒》《晋如说儒》第十四讲:《论语·雍也篇》</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 650 中國史料]]
返回「
论语·雍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