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88.62.1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蔚州梆子 的原始碼
←
蔚州梆子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蔚州梆子</big> ''' |- | [[File:蔚州梆子.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蔚县秧歌 外文名称;Weixian County yangko dance 种类;传统戏曲 流行地区;河北蔚县 著名人物;刘海珍、王世宽、王蕊、张仲 |} 蔚县秧歌,亦称为'''蔚州梆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产生于旧时[[蔚州]](即河北蔚县和山西广灵、灵丘县一带),流行于[[河北]][[张家口]]地区和[[山西]]省雁北、晋北地区,并远及[[内蒙古]]自治区一些旗县。蔚县秧歌的产生年代不详。早期的蔚县秧歌是用"训调"(民歌)演唱,以"两小"(小生、小旦)或"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常在农村的"社火"中演出。代表剧目为《[[卖豆腐]]》、《[[借冠子]]》等。[[山西]]梆子流入[[河北]],蔚州是主要通道之一,因之蔚县秧歌深受其影响,不仅吸收了梆子的袍带大戏,并借鉴了梆子的音乐体制。<ref>[https://www.sohu.com/a/227629757_214291 塞外奇葩:蔚县秧歌] ,搜狐 2018-04-08 </ref> ==风格特点== 蔚县秧歌,产生于张家口地区蔚县。它来自民间,最早是明末清初民歌小调广泛流传时期,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蔚县秧歌最初并不叫秧歌,而叫做“赛”。“赛”的意思,有如南方的“赛歌”,是农民们在田间劳动时,你一句我一句,相互问答唱出来的很随意的山歌。至今,在蔚县秧歌的唱词和声腔里,还能找到像《羊坡羊》、《挂枝儿》、《四块玉》这些明、清民歌的一些痕迹。 蔚县秧歌的剧目,约有二百余出,其中有以唱"训调"为主的秧歌剧目,也有以唱"梆子"为主的梆子戏。像《[[打饼]]》(演武大郎与潘金莲的故事)、《[[捉虎]]》(演靳德山夫妇捉虎,小丑小旦戏)等,鲜见于其他剧种。 蔚县秧歌的乐队,文乐有板胡、笛、三弦等,武乐有板鼓、大提锣、铙钹、小锣等。 蔚县秧歌的行当,初期由小生、小旦、小丑组成,后受梆子戏影响,行当逐渐齐全。分红(老生)、黑(又分大花脸、二花脸)、生(小生)、旦(又分青衣、小旦、刀马旦、破脸旦)、丑等行。各行当的唱腔,小生与旦脚可唱【训调】,红唱【训调】较少,黑则不唱【训调】。【梆子腔】类唱腔,除黑有特定唱腔外,其他行当唱腔结构大致相同。 [[File:蔚州梆子3.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代表剧目== 据今存李家浅村戏楼的舞台题壁记载,清道光十九年(1839)农历二月二十八日,蔚县城东乡西合营的秧歌孙庆班,曾在此演出过《[[回龙阁]]》(《回笼鸽》)、《魁花玉》(《葵花峪》)、《打瓦罐》、《[[迎亲]]》、《卖肉》、《别窑》、《八卦》、《[[高平关]]》、《响马》、《别宫》、《招亲》、《[[下山]]》、《下书》、《重圆》、《三贵》、《[[玉杯]]》等戏。题壁人为西合营段祥。上列剧目中,既有蔚县秧歌初期的剧目,如《[[打瓦罐]]》、《迎亲》等,也有从梆子腔移植来的剧目,如《[[八卦]]》、《下山》等。这些剧目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经常上演。由此可见,最迟在清道光时期,蔚县秧歌已完成了由"两小戏"向行当齐全的大戏转化的过程。 ==代表人物== 清[[咸丰]]之后,蔚县秧歌发展迅速,至清末民初,已很兴盛,此时涌现了一大批深为当地群众欢迎的艺人。如九斤子(本名吴干)以唱工称著,有谓其唱大悠板(头性板),能夜传十里;余如陈珠子(本名田凤宝)、小红鞋(名李春,以蹻功见长)、跟心子(名赵枝)、[[徐才]](艺名鹞子生,长于武技)、[[徐义]](身段、架子功好,擅演《高平关》)、宝子(名徐永泉,唱做兼优)、王贵、王彻(笛师)、[[张进功]](琴师)、李昆扬(艺名一捆秧)、浪破碌碡、[[李善]]等。民国以后,著名艺人有[[刘海珍]]、王世宽、王蕊、张仲等。 ==传承现状== 蔚县秧歌早期的班社是以村为单位的季节性组织,做为"社火"的组成部分,由村"神诞社会"统一筹管,人员也只限本村村民,属自娱式的纯业余团体。至今,蔚县仍有一百多个此类的"社火"秧歌班。其中历史最久的是蔚县北水泉镇南井头村的秧歌班,自清道光年间建班后,一直保留至今。<ref>[https://www.360kuai.com/pc/98fba83e86d508b3c?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蔚县大秧歌为何也是我们张家口的瑰宝?] , 快资讯 2020-04-23 </ref> [[File:蔚州梆子2.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随着蔚县秧歌的不断发展,许多业余班社于清末开始涌向外村镇演出,逐渐出现了亦农亦艺的半职业戏班。这类班社称"档子班"、"抱股班"和"联村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此类班社在蔚县尚有二十多个。其中以鹿骨班(由蔚县西部和广灵、阳原两县艺人组成,善演文戏,以唱功赢人)和庄克永宁寨班(以蔚县东部艺人为主,除擅唱文戏外,还兼能武戏)影响最著,成为蔚县秧歌的两大中心。清末民初,以[[宝子]]、锁关、[[浪破碌碡]]、海珍红、[[徐义]]等组成的"档子班",曾进入[[张家口]]市,在大兴园演出,颇受欢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蔚县秧歌演出了配合戒烟运动的《[[烟鬼显魂]]》和反映蔚县农民革命斗争的《[[联庄会]]》,是为蔚县秧歌演出现代剧目之始。 1958年8月1日,成立了专业蔚县少年蔚剧团,使蔚县秧歌得到新的发展,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青少年演员,出现了屈登梅等第一代女演员。1978年该团解散。1979年中共蔚县煤矿党委,将散失的演职员请回,于1980年成立了蔚县煤矿剧团。此时农村的业余剧团也恢复了演出。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h0720by9mwq|480|270|qq}} <center>蔚县秧歌《花烛错》</center> {{#iDisplay:e0782r505fd|480|270|qq}} <center>蔚县秧歌《魏象枢》</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980 戏剧总论]]
返回「
蔚州梆子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