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9.249.24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草原鹞 的原始碼
←
草原鹞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草原鹞.jpg|300px|缩略图|'''草原鹞''' [http://www.birdnet.cn/data/attachment/forum/201611/11/205512ge3va3zz42a2gmbv.jpg 原圖鏈接][https://www.bird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ordertype=1&tid=1895009 圖片來源]]] '''[[草原鹞]]'''<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928/14/4958641_594375652.shtml 草原鹞],360个人图书馆,2016-09-28</ref>(学名:Circus macrourus)别名:[[草原鹰]]、白尾鹞、泽鹞、泽鵟(北名)。隼形目鹰科鹞属的一个物种。体型中等,体重311-550克,体长435-520毫米。雄性成鸟眼先、额和颊侧白色,嘴须黑;头顶、背和覆羽石板灰色,褐色;尾羽有明显的灰白色横斑,中央尾羽灰色,具暗色横斑,尾上覆羽也具灰色横斑;耳羽灰色;第1枚初级飞羽银灰色,第2枚初级飞羽外翈灰,内翈黑色,颏、喉和上胸银灰色,余部白色。雌成鸟较雄鸟稍大。上体羽褐色,沾灰色,具不显的暗棕色羽缘;头至后颈淡黄褐色,各羽具暗褐色横斑。下体颏、和胸部皮黄白色,具褐色羽干纵纹。 草原鹞主要栖息在草原和开阔平原,偶见于林缘。主要食物为草原鼠类,也吃草原上的[[鸟类]]如百灵、鹨类,还吃蛙、蜥蜴和[[昆虫]]等。中国内分布于新疆,河北,长江下游江西、江苏,西藏南部,广西和海南。草原开荒种地、草原荒漠化十分严重,对此鸟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 形态特征 == '''雄鸟''':体型中等([[46]]厘米)的浅灰色鹞。翼尖具黑色的小楔形斑。甚似乌灰鹞,但腰部白色明显,头偏白,翼尖斑纹特别。次级飞羽基部缺少黑色线条。色彩比白尾鹞浅。雌鸟褐色,与雌白尾鹞的区别在飞行时缺少暗色后缘;与乌灰鹞的区别在具浅色后领环,且翼下覆羽缺少赤褐色横斑。初级飞羽与色深的次级飞羽、翼下浅色的前覆羽与深色的后覆羽、深色上胸与浅色下胸成对比。幼鸟较白尾鹞幼鸟两翼较长且细,与乌灰鹞的区别在飞行时翼尖完全深色。虹膜-黄色;嘴-黄色;脚-黄色 。 '''雄性''':成鸟体型中等。眼先、额和颊侧白色,嘴须黑;头顶、背和覆羽石板灰色,褐色;尾羽有明显的灰白色横斑,中央尾羽灰色,具暗色横斑,尾上覆羽也具灰色横斑;耳羽灰色;第1枚初级飞羽银灰色,第2枚初级飞羽外翈灰,内翈黑色,颏、喉和上胸银灰色,余部白色。 雌成鸟较雄鸟稍大。上体羽褐色,沾灰色,具不显的暗棕色羽缘;头至后颈淡黄褐色,各羽具暗褐色横斑,次端斑较宽阔,尾羽端缘黄褐色;翅飞羽黑褐色。下体颏、和胸部皮黄白色,具褐色羽干纵纹且较宽阔,覆腿羽和尾下覆羽白色,具不规则的淡棕褐色斑纹。幼鸟似雌成鸟。头顶和后颈深棕褐色,羽基白色;上体棕褐色;尾羽灰褐色。翅飞羽黑褐色;下体颏、污白色,胸、腹及尾下覆羽棕褐色。 虹膜[[橙黄色]];嘴黑褐色,嘴基[[淡黄色]];蜡膜暗黄色;脚[[土黄]],爪[[黑色]]。 野外鉴定:上体石板灰色,较乌灰鹞淡,且翅中无黑色横斑。翅下覆羽缺少暗栗或褐色点斑或横斑。翅端部黑色亦小<ref>[http://dict.youdao.com/search?q=bk:草原鹞 草原鹞的形态特征],有道搜索</ref>。 == 生活习性 == 经常在空中飞翔,觅食多在开阔的草原和草地上空,常接近地面慢慢地低空飞行,并不断地注视着地上猎物的活动,[[头向下左右环视]],见到猎物则突然快速俯冲,通过呈扇形散开的尾、大大张开的两翼和向前伸的脚的控制,使它能准而稳的降落在猎物身上将其捕捉。有时也站在地上等候取食,等待猎物出现后突然猛扑过去猎捕。捉到猎物后在地面撕开啄食。不善鸣叫,繁殖期求偶炫耀时,常发出“kiki-kiki-kik”叫声。 食性:主要以田鼠、黄鼠、跳鼠等[[啮齿动物]]以及野兔、蜥蜴、蝗虫、鸟类、雏鸟和鸟卵为食<ref>[http://dict.youdao.com/search?q=bk:草原鹞 草原鹞的形态特征],有道搜</ref>。 == 栖息环境 == 草原鹞主要栖息和活动于[[草原]]、[[关荒漠]]、干旱平原以及低山丘陵和[[平原森林]]地区,冬季有时也到河谷和村屯农田地带。 == 分布范围 == '''中国''': 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北省,天津市,重庆市,江西省,海南省,江苏省 。 '''世界''':原产地: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国、白俄罗斯、贝宁、博茨瓦纳、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中国、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冈比亚、格鲁吉亚、加纳、希腊、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马其顿、马拉维、马尔代夫、马里、马耳他、毛里塔尼亚、摩尔多瓦、蒙古、黑山、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尼泊尔、尼日尔、尼日利亚、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卢旺达、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塞拉利昂、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索马里、南非、南苏丹、斯里兰卡、苏丹、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多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干达、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赞比亚和津巴布韦<ref>[http://www.wowcn.org.cn/?p=1366 草原鹞的分布范围],湿地之友网,2017年4月6日</ref>。 == 繁殖方式 == 繁殖期[[4-6]]月,年产一窝。营巢于开阔的平原地上或土堆上,有时也在草丛和矮小的灌丛中营巢,多在草原凹陷干燥处。巢较简陋,大小为外径50厘米,内径15-20厘米。每窝产卵数为[[3-5]]枚,卵白色或淡蓝色,具淡红或褐色斑。卵的大小为40.1-50毫米×32.6-37毫米。如果卵损失了,通常还下补偿性的一窝,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30天。雏鸟晚成性。刚孵出的头一天由雄鸟喂养,雌鸟在巢中暖雏,以后雌鸟亦参与育雏活动。在雌雄亲鸟的共同喂养下,经过35-45天的育雏期,雏鸟才能离巢。孵卵时雌鸟换羽,而雄鸟在幼鸟开始飞行时才换羽<ref>[http://dict.youdao.com/search?q=bk:草原鹞 草原鹞的繁殖方式],有道搜</ref>。 == 保护级别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近危(NT)。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级保护动物]]<ref>[http://museum.ioz.ac.cn/topic_detail.aspx?id=195 草原鹞的保护等级],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共享服务平台</ref>。 ==参考资料==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Category:388 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
返回「
草原鹞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