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166.4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苦闷的象征 的原始碼
←
苦闷的象征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苦闷的象征.jpeg|有框|右|<big></big>[https://img1.doubanio.com/view/subject/s/public/s2899477.jpg 原图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221890/ 来自 豆瓣网 的图片]]] 《'''苦闷的象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理论的专著。本书是厨川氏的亲属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发现的一部遗稿,由山本修二整理付梓。1924年初版于日本,1924年、1930年由鲁迅、丰子恺相继译成中文。 本书收编于《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 ==内容简介== 作者在书中借鉴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提出了“生命力受抑压而生的苦闷懊恼便是文艺的根柢,又文艺底表现法是广义的象征主义”的命题。全书围绕这一中心命题分创作论、鉴赏论、关于文艺根本问题的考察和文艺的起源4章。第1章运用弗洛伊德派的所谓“意识”、“无意识”、“前意识”的理论,说明了生命力是人类生活的根本,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它的本质就是挣脱“监察官”的制约,不息地追求自由和解放。内在生命力的欲求和外在生活的束缚力的尖锐冲突便形成了人间的苦闷。指出文艺创作就根源于这种人间的苦闷,这苦闷在自由的绝对创造的生活中被象征化,就成为文学作品。断言,“若不是隐伏于潜在意识的海底极深处的苦闷——即心的伤害底象征化物,就不是大[[艺术]]”。第2章提出,作家心胸中沉潜着的苦闷,是读者方面的心胸中也曾具有的经验,文学鉴赏就是作家和读者之间的响应和共鸣。文艺的鉴赏建立于作家的“产出的创作”和读者的“共鸣的创作”的两重创作之上。第3章运用上述基本理论,讨论了文艺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如文艺的价值、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灵感等问题,提出了文艺“常常暗示着大的未来”、灵感是“真的自我,真的个性”、“为人生的艺术”等主张。最后一章,考察了文艺起源问题,认为人类历史的普遍状态就是生的苦闷,文艺同原始宗教一样,都是从生的苦闷上生出来的象征的梦。 本书在30年代对中国文艺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今天也有一定的研究借鉴价值。 ==作者介绍== 作者厨川白村(1883—1923),[[日本]]文艺理论家,曾任京都帝国大学教授。著述甚丰,以《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近代文学十讲》、《文艺思潮论》等最具代表性。 ==相关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为书籍文献<ref>[https://www.docin.com/p-2901595.html 文献的概念],豆丁网,2008-11-13</ref>的综合性、科学性和知识性的工具书。选收[[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综合性科学、社会和人文科学、文学艺术的各个学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收书以专著为主,少数是全集、选集,以及在科学上有开创性的[[论文]]<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8a8612390100wqio.html 著作与论文的优势对比],新浪博客,2011-08-26</ref>,公认的有很高价值的单篇[[文学]]作品。以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为主要对象。 ==视频== ===<center> 苦闷的象征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梦的解析》弗洛伊德扛鼎之作,影响整个20世纪的精神分析巨著</center> <center>{{#iDisplay:b3226nt4aw1|560|390|qq}}</center> <center>咨询心理学知识1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心理动力学观点</center> <center>{{#iDisplay:y09681yaqxq|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040 類書總論;百科全書總論]]
返回「
苦闷的象征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