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0.188.17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花灯戏 的原始碼
←
花灯戏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花灯戏的曲调</big> ''' |- | [[File:3466195c5db54571b194b591c6d5a37e.png|缩略图|居中|[https://p5.itc.cn/q_70/images03/20210122/3466195c5db54571b194b591c6d5a37e.png 原图链接][http://pic.sogou.com/d?query=%E8%8A%B1%E7%81%AF%E6%88%8F%E7%9A%84%E6%9B%B2%E8%B0%83&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3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中国各地的一种[[传统曲艺]]。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 =='''剧种简史'''== 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中国南方]]的江西、广西、浙江、湖南、湖北、云南、贵州、重庆、 四川,以及陕西等地,是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属于传统汉族民间小戏剧种。 花灯戏由花灯歌舞发展而来,俗称灯夹戏、花戏等。最早记载花灯艺术的典籍是清康熙二年(1663年)初的《平越直隶州志》,说“城市弱男童崽饰为女子装,群手提花篮灯,假为采茶女,以灯作茶筐,每至一处,辄绕庭而唱《十二月采茶》之歌”。这里记载的是遵义的玩灯习俗。而贵阳的玩灯习俗则见之于康熙年间田雯编辑的《黔书》,其中无名氏的《春灯词》有“椎髻花铃唱采茶”、“[[串作花灯蹀躞行]]”句。写贵阳近郊玩灯的情景。诗中“采茶”即《十二月采茶歌》。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花灯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特点'''== 花灯戏来自民间,剧本人物少,情节比较简单, 唱词和道白,通俗易懂,唱腔都是吸收民歌小调的特点,欢快明朗,表演动作活泼风趣,歌舞味很浓,多以表现生活的小喜剧见长,充满了泥土的芬芳 '''伴奏''' [[音乐方面]],湘西花灯戏声腔主要来源是[[灯调]],同时,也大量运用民歌小调为戏中的唱腔。本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专业剧团的相继建立,剧目空前丰富,音乐也从主要为曲牌体发展为曲牌体、板腔体和综合体三者并存的音乐体制,吸收丰富了打击乐,增强了音乐表现力,使戏曲化程度得到新的提高。 声腔分正调和小调两大类,另还有一种古老的尺调,仅一支曲子。伴奏乐器分为文、武场面,有大琴、套胡、战鼓等。湘南花灯戏音乐源于当地民歌、小调及其他民间歌曲。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化风俗音乐和外来的曲调。湘南花灯戏的过场音乐可分为吹打曲碑和丝弦曲牌两种。湘南花灯戏的打击乐,源于当地民间的打击乐,随着花灯戏艺术发展,引用和变化了一些祁剧的锣鼓点子。 '''套路''' 在表演艺术、脚色行当、舞台美术方面,这三种花灯戏也各呈特色。湘西花灯戏在表演艺术上继承了花灯歌舞的“套子”、“圈子”及千姿百态的扇法、幽默风趣的矮桩身段。艺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把各种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的不同动态,经过提炼加工,艺术地使用在“套子”和“圈子”中。新中国成立至今,花灯戏得到新生和发展。湘南花灯戏对传统剧目和音乐进行了收集整理,并创作了一批新剧目,不断提高了演出质量,涌现出了《划线》《[[十月花]]》《张木匠和妻》《十月小春》等一批优秀的剧目,参加省、地级会演。湘北湘西花灯戏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在最近的十几年里,湖南花灯戏又有了许多的发展。不少专业和业余剧团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创作出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剧目和挖掘整理出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内容的传统剧目,为湖南花灯戏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表演''' 花灯、茶灯、地花鼓等民间歌舞演出的盛况,明、清两代地方 志书有许多记载。其演出形式大体为两种:一是有人物故事的“丑、旦剧唱”,被称为地花鼓、竹马灯、打对子和对子花灯等;二是“联臂踏歌”的集体歌舞,习惯称为“摆灯”和“跳灯”。这些地花鼓、花灯等民歌舞形式,经过长期的演变,有的吸收戏曲的程式规律,逐渐发展成花鼓戏;有的则较多地保持着花灯的歌舞特点,搬演戏曲故事,被称为“灯戏”和“花灯戏”。由于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也由于流布地域的方言、音乐素材和风格以及受邻近姊妹艺术影响的不同,各种花灯戏在剧目题材、声腔结构、表演特点上,都各有特色,发展的历史过程也不尽相同。 '''传统剧目''' 剧目方面,几种花灯戏也各有特点。湘西花灯戏的传统剧目比较少,流行比较广的有《[[捡菌子]]》《盘花》《扯笋》《王三卖货》《卖花》等。湘北花灯戏的剧目比较多,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灯戏艺人集体创作的剧目。二是艺人们依据传统剧目移植、改编的一些剧目。湘南花灯戏随着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剧目也不断增多。历代艺人从社会生活和民间故事中吸取素材,创作了不少的剧目。此外,花灯戏在湘南乃至粤北一带流传,与其它剧种在交流吸收移植的过程中也丰富了花灯戏的剧目,据不完全统计,湘南花灯戏传统剧目约有130多个,其中大戏59个,中型戏33个,小戏剧目40余个。此外,还有对子调节目40个。 花灯戏的剧目多取材于旧小说、民间故事和民间小调等。传统剧目有《刘三妹挑水》(获1956年贵州省第一届工农业余艺术汇演二等奖)、《拜年》《[[放牛拦妻]]》《替嫁》《王二编诓》《洗裤玩灯》《幺爹劝赌》《姊妹观花》《上茶山》《杨三送妹》《万三掏菜》《巧英晒鞋》《苏幺妹挑郎》《盘查》等三百多出。从戏曲改编的剧目有《柳荫记》《玉簪记》《武二杀嫂》《蒙正赶斋》《杀狗劝夫》《平贵回窑》《仁贵投军》《风亭赶子》《辕门斩子》《陈姑赶潘》《石秀杀嫂》《五台会兄》《玉蜻蜓》《槐荫记》《三击掌》《王彦章摆渡》等数十出。根据民间唱本改编的条纲戏剧目有《红灯记》《二度梅》《八仙图》《蟒蛇记》《滴水珠》《昭君和番》《琵琶记》《白鹤传》等数十出。<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EVCMQMPC0525D87C.html 万载花灯戏的主要曲调有:“花灯调”、“小调”、“平调”三大类],网易订阅 2019年12月2日</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900 藝術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花灯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