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224.3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聖方濟各堂 (香港) 的原始碼
←
聖方濟各堂 (香港)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聖方濟各堂'''<br><img src="https://catholic.org.hk/2016updated/wp-content/uploads/2016/10/k%E8%81%96%E6%96%B9%E6%BF%9F%E5%90%84121.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catholic.org.hk/3143-2/ 圖片來自catholic]</small> |} '''聖方濟各堂([[英語]]:St. Francis of Assisi Church)'''是一座香港天主教教堂,由[[天主教香港教區]]管理。位於[[九龍]][[石硤尾]][[石硤尾街]]58號 (於[[聖方濟各英文小學]]內),聖堂建立於1956年。<ref>[https://catholic.org.hk/3143-2/ 聖方濟各堂],catholic</ref> ==歷史== 1860年代,聖方濟各堂的前身聖方濟各沙勿略堂設在[[九龍城區]],供往來大陸的傳教士應用;堂名是紀念16世紀到東南亞開教的[[耶穌會士]]聖方濟各沙勿略。 1930年,港英政府為擴建[[啟德機場]],以鄰近地皮交換聖堂原址。捐款資助興建聖堂的甘曼斯(Gomes)家人為紀念其先人,將聖堂改名為聖五傷方濟各堂,惟二次大戰時佔領香港的日軍為擴展機場,於1943年將新教堂拆毀。 [[寶血女修會]]於1930年代在[[深水埗]]建立了修院和診所,以修院的[[寶血堂]]舉行主日感恩祭。1953年,[[石硤尾大火]]令木屋區五萬多人無家可歸,政府遂興建大量徒置大廈,為災民提供棲身之所;教區在此時於災區附近興建新聖堂,並採用十多年前在九龍城被拆卸的教堂名稱。新建的聖五傷方濟各堂於1956年10月21日開幕,由[[白英奇]][[主教]]主持祝聖典禮 。 1966年,聖堂易名為聖方濟各堂。 ==建築風格== 前廳左右兩邊設有螺旋階梯,二樓擺設了面對聖堂木門的[[聖方濟各]]塑像。圓拱形是聖堂內不斷出現的建築主題,側牆的窗及兩個側祭台皆強調圓拱美學;祭台後的彩色玻璃窗描繪聖方濟各的故事。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0 建築藝術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聖方濟各堂 (香港)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