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1.192.17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老子的孤独(李仪) 的原始碼
←
老子的孤独(李仪)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老子的孤独'''<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8245632/pexels-photo-8245632.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老子的孤独》'''是[[中国]]当代作家李仪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老子的孤独=== 在额济纳,我站在重新恢复来水的居延泽畔,想象着当年老子来到此地的样子,想象着老子临风独立,苍茫浩远的神态,想象着老子居于高山之巅的那种遗世孤独...... 那时,弱水浩荡,汇入流沙,这里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居延大泽。老子站在泽畔,但见他白发飘舞,须眉皓然,倚在青牛的肩前,望着烟波浩淼的水泽,兀自发呆。也许这无边的水域让他的大脑更加澄澈,他觉得这一辈子倡导和尊崇的“道”,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印证。 是的,老子出关,这一路的奔波,近乎仓皇,他心思缜密但又过于敏感,这不能不让他感到孤独,也只有到了这里,他才稍稍松懈一下。他说着家乡的方言,当地放牧的狄人听不懂他说的话,但他无须说话,他只要眼前这浩淼的水泽,这就足够了,他觉得自己此刻就是这一片无边的、至阴至柔而又充满力量的水泽。 就这样,当暮霭四起的时候,水面上就随风飘荡出一个老人的声音:“道可道,非常道...... 现在的人们,也许很难想象老子所处的那个时代,那时,平王迁都洛邑,天子控制能力减弱,各诸侯国都对思想学术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态度,允许发表不同意见,这样在当时社会动荡,兼并战争接连不断的同时,还伴随出现了一个文化思想空前活跃,诸子百家相互争鸣的学术局面。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而老子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老子又叫李聃、老聃,出关之前,他在周做的是一个管理藏书的官员,这使他有机会博览群书,并进而形成自己对“贵柔”、“自然”、“无为”和“道”的认识。在当时文化风气的推涌下,老子像其他的学问家一样,著书立说,课业授徒,并以他深邃的学术思想,惊动了当时的学人,这当中就包括在鲁国广收弟子的孔子,于是就有了孔子率弟子前往周畿洛邑的求教,史称孔子问礼于老子。 老子见孔子,讲了什么,众说纷纭,无非就是老子向孔子传授“至道”的理论,但是孔子通过与老子的对话和交流,学问大进,弟子日增,为创立儒家学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又叫孔丘,这时他才30多岁,正是心盛如炽的年华,有着远大的抱负,这一点从孔子在黄河边发出的感慨可以得到证实。那天老子送孔子返鲁,行至黄河之滨,孔子见河水滔滔,滚滚不息,于是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慨年华易逝,志向难伸。听孔子如此说,老子道:人和天地一样,都是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没有什么可悲的。只有顺其自然,才能本性不乱;违背自然规律,整天在仁义之间奔波,把功名利禄放在心上,只能自添烦恼。 今天,我们当然不可妄议前贤,但从上述的对话中,还是不难推测老子与孔子的关系,很明显,两人谈的并不是一回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人在学术上的分野。 孔子最后一次见老子是20多年后的事情,那时周室刚刚发生过持续十几年的内乱,各方为争正统来回[[打杀]],[[血流成河]]。老子此时思想已经臻于纯熟,他目睹百姓疾苦,为生灵悲哀,[[鄙视]]人间的争斗,[[倡导]]不争之德,但是充斥于眼前的纷争总是不断,也许就是从那时起,在老子的心中,深深种下了孤独的根苗,于是他采取消极的态度,隐居起来。 这时我们会看到,孔子虽比老子年轻许多,但在政治方面显然要比老子精明许多,例证就是他在动乱期间,能够[[权衡利弊]],处理好与各方的关系,所以孔子的这次来访,就让老子感受到了[[压力]]。老子知道,现在的孔子已经今非昔比,孔子的那一套说教虽说在各国没有得到完全[[采纳]],但作为有势力的民间政治学术集团,它的背后是得到当权者支持的。于是这最后的会面,双方都不免感到[[尴尬]]。 孔子来到时,老子刚刚[[沐浴]]过,正在院子里晾头发,于是他们的对话就在院子里开始。孔子说:我熟读先人[[典籍]],自以为研究得很透了,可是我走遍各国,君主只肯欣赏而不付诸行动。唉,先生总是讲道的作用,看来于今也是难行啊。老子沉吟了一会儿,然后说:如果双方想的不是一回事,道怎么可行?孔子不[[甘心]],又追问:这么说道是难以行得通喽!老子看了孔子一眼,垂下[[眼皮]]说:道是时刻不可以[[忘记]]的。老子言毕,不再复言。 这次会面,对双方都很[[刺激]],也促使两人的[[思想]]发生很大变化。孔子觉得君主解决不了人类的共性问题,道也不应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唯一的办法就是克己复礼,而这就要重新整理先人的典籍,以此来教育天下的人。孔子返鲁以后,就开始着手做这项工作,给后人留下被称为中华瑰宝的《六经》。 <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李仪,笔名易安,上海人。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老子的孤独(李仪)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