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8.101.21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翰林院庶吉士 的原始碼
←
翰林院庶吉士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翰林院庶吉士</big>''' |- |<center><img src=http://pic172.huitu.com/pic/20211108/58760_20211108162208412060_0.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so.com/view?q=%E7%BF%B0%E6%9E%97%E9%99%A2%E5%BA%B6%E5%90%89%E5%A3%AB&src=tab_www&correct=%E7%BF%B0%E6%9E%97%E9%99%A2%E5%BA%B6%E5%90%89%E5%A3%AB&ancestor=list&cmsid=b8999955f8a95584302d3045e55e2d5a&cmras=6&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93#id=5873660da45dc29b030135ecc1d8abb8&currsn=0&ps=60&pc=60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庶吉士 别名: 庶常 说明: 翰林院之下者称庶吉士 相关人物: 陈敬宗、李德章、杨廷和、张居正 主要职务: 起草诏书 |} '''庶吉士''',亦称庶常。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HMB06920542OOEB.html 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如果没有通过考试会有什么后果?] 网易</ref> == 历史进程 == [[明太祖]]洪武初年,选进士于六部诸司及翰林院之下观政。翰林院之下者称庶吉士,六部之下者称观政进士。 永乐二年(1404年)始,专隶于翰林院,选进士之长于文学及书法者充任。由科举进士中排名前列,有潜质者被授予庶吉士的身份,让他们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 [[明英宗]]以后惯例,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编修。另外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称为"选馆"。 明代的翰林为政府储材之地。英宗后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故此庶吉士号称"储相",能成为庶吉士的都有机会平步青云,例如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即是庶吉士出身。清朝时汉人大臣中,亦多出于翰林庶吉士。 清[[雍正]]以后,选官更为严格,由皇帝主持之朝考决定。庶吉士一般为期三年,期间由翰林内经验丰富者为教习,授以各种知识。三年后,在下次会试前进行考核,称"散馆"。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授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 == 著名人物 == '''陈敬宗''' [[陈敬宗]](1377年-1459年),字光世,浙江慈溪人。是永乐二年的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在[[文渊阁]]学习,参与修订《[[永乐大典]]》。修书完毕后,授官刑部主事。 '''李德章''' 李德章(1481年-1540年),云南永昌人,官至翰林院庶吉士,后被贬在京城负责保管珠宝玉器,在一次宫廷失火时,发现熔化的珠玉浇水凝固后具有晶莹透亮的色彩。返乡之后,他就用永昌盛产的[[玛瑙]]、[[玉石]]、[[琥珀]]等原料烧制成了"永子"。嘉靖皇帝敕令将永子列为[[贡品]]。 '''杨廷和''' [[杨廷和]](1459年10月15日-1529年7月25日),字介夫,号石斋,汉族,四川新都人,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杨慎]]之父。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为武宗、世宗两朝宰辅,权倾天下。 杨廷和年少成名,成化十四年进士,授检讨,弘治时侍皇太子讲读。正德七年出任[[首辅]]。嘉靖三年,因"大礼议"与世宗意不合,罢归故里,后被削职为民,卒于乡。隆庆初复职,追赠太保,谥号文忠。著有《杨文忠公三录》。 '''张居正''' [[张居正]](1525年-1582年),湖北江陵人,晚明时期著名内阁首辅,被[[梁启超]]誉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相貌英俊,敢于做事,极其富有智略。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中进士,授庶吉士,受到当朝重臣徐阶赏识,步步高升。后于万历元年(1573年)[[明神宗]]即位后在李太后的支持下以内阁首辅身份推行考成法、一条鞭法等新政,同时加固边防,使得从正德以来积贫积弱的大明王朝焕然一新--新政使每年国库充盈大量白银。考成法提升了原本极其低下的工作效率。[[一条鞭法]]以及清丈田亩等措施有力地打击了土地兼并。在边防上,任用李成梁、戚继光、王崇古等名将,并且着力改善了与蒙古鞑靼部落的关系。但由于改革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加上张居正权高震主,引起明神宗不满。1582年,张居正去世后随即被明神宗抄家,剥夺官阶。 '''梁清宽''' 梁清宽,字敷五,直隶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清初政治人物。为清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二甲第一名进士(传胪),选庶吉士,散馆授弘文院编修,官至吏部侍郎。梁清宽为明代重臣[[梁梦龙]]曾孙。他与堂弟梁清远、梁清标皆科甲折桂,人称"一门三进士"。 '''何世璂''' [[何世璂]](1666年-1729年),字澹庵,又字坦园,号铁山,[[山东]]新城县陈庄人。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任《大清一统志》纂修官。[[康熙]]五十九年,出任[[山西]]省副主考官。后充充"圣祖实录馆"纂修官。雍正元年四月,出任江西正考官。历任[[浙江]]学政,两淮盐运使、贵州巡抚、署理直隶总督。 '''潘绍烈''' 潘绍烈(1796年一1881年),字子骏,号西村,今莱芜市莱城区张家洼办事处杨家镇村人。乙酉科拔贡,戊子科举人,己丑科联捷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武英殿协修,敕封文林郎散馆。后为元氏县(今[[河北]]省)知县,随任瓯宁县(今福建省)知县,回家丁忧三年不再复出,至本县汉源书院任主讲,善书法,对境内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曾国藩幼从父学。道光十三年(1833)入县学为秀才。翌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中举人。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 '''蔡元培''' [[蔡元培]](1868年一1940年),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是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其72年的人生历程,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党政府时代,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创者。 蔡元培家学渊源,有着极其深厚的私塾功底,[[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秋天,他参加乡试,一举考中举人,浙江省中举者共有155人,蔡元培名列第23名。21岁的年龄就踏上了[[科举制度]]的快车道。 乡试的第二年举行恩科[[会试]],蔡元培接着在1890年春天进京赶考,又顺利考中贡士。考中贡士后,要经过殿试才能成为进士。蔡元培考中贡生后,因殿试朝考的名次均以字为标准,自量写得不好,主动要求留待下一科殿试再考,回家刻苦练习书法。 1892年春,蔡元培自我感觉可以了,赴京参加殿试,一举获二甲第34名,被选为庶吉士。 == 参考来源 == [[Category:人文社科藝術人物]]
返回「
翰林院庶吉士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