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131.5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經義考補正 的原始碼
←
經義考補正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S1340069 0002.png|缩略图|粵雅堂叢書·第六集·經義考補正:卷五]] [[朱彝尊]]撰《[[經義考]]》<ref>[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608041 《[[經義考]]》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ref> 三百卷,為[[清代]]以前最完整之經學目錄;惟由於此書所涉範圍過廣,疏漏難免。[[羅振玉]]撰『目錄』八卷,『校記』一卷;[[翁方綱]]、[[王聘珍]]亦撰'''《經義考補正》'''<ref>[https://ctext.org/searchbooks.pl?if=gb&searchu=ctp:work:wb133303#ctp:wb133303 翁方綱《經義考補正》]</ref>十二卷,1997年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亦出版排印本'''《(點校補正)經義考》''',凡此,對從事經學研究者之助益,無庸贅述。 ==經義考補正‧通志堂經解目錄序== [[File:538253822 m.jpg|缩略图|經義考補正‧通志堂經解目錄序1]] 清秀水[[朱彝尊]]撰《[[經義考]]》三百卷,每一書前列撰人姓名、書名、卷數,其卷數有異同者,則注某作書幾卷,次列存、佚、闕、未見字,次列原書序跋,諸儒論說,及其人之爵里。彝尊有所考正者,卽附列案語於末。([[四庫全書]]總目卷八十五)博徵傳世之書,識其存佚,提衡衆家之論,判厥醇疵。見淺見深,咸網羅而不失,識大識小,悉隱括以靡遺。論說有資於考鏡,見聞可藉為參稽。較陳振孫之解題,更加繁富,比晁公武之書志,尤覺精詳。(卷首盧見曾進書表)上下二千年間,原原本本,使經傳原委,一一可稽,可云詳瞻矣。<ref>按:當作贍字 </ref> (四庫提要)故清毛奇齡序其書云:「非博極窮書,不能有此。」皆非溢美之辭也。 然草稿粗定,卽以次付梓。其宣講、立學、自序四種及補遺,屬草未具,不幸遘疾。(卷首朱稻孫識語)故其書亦頗有闕失。 序跋諸篇,於本書無所發明者,連篇備錄,未免少冗,一也。隋書經籍志,凡於全經之內專說一篇者,如易類之繫辭注,皆與說全經者通叙前後,俾條貫易明,後世宗之。經義考乃以專說一篇者,附錄全經之末,遂令時代參錯,於例亦為未善,二也。所註佚、闕、未見,以四庫所錄校之,往往其書具存。三也(以上四庫提要。按四庫未錄而其書尚存者,又復不少。已佚而清人有輯本者尤多。)爾雅類下,宜列訓詁、六書諸目,(翁方綱經義考補正序)四也 [[File:538276589 m.jpg|缩略图|經義考補正‧通志堂經解目錄序2]] 。所著錄諸書,有不詳其所自來者,使人覽之茫然,於例亦不純一,五也。今存之書,往往但載史志及前人目錄所載卷數,又書名或與今傳本不同,卷數與今傳本或異,或尚存之書失記卷數,或不分卷之書多至數百葉而誤作一卷,或誤以篇為卷,或撰人名字仕履有誤。(羅振玉經義考目錄序)六也。朱氏引書,皆現存者,惟阮孝緒七錄已佚,而僅見於隋書經籍志注文,稱『梁有某某書卷若干』者。而朱氏皆直書七錄,一似七錄至今存者,似有未合。然據法應著『隋志著七錄云云』,方合於例,而其亦繁累無取。且此事本亦人所共知,朱氏不為欺人。(章學誠史學考釋例。按朱氏引書,如崇文總目、直齋書錄解題等,亦已亡佚,而當時又無輯本,當係引自文獻通考經籍考,俱不加說明。雖云不為欺人,究亦不足為法。)七也。序跋固多附載本書,亦不乏錄自文集或他書者,而俱云某某曰,不明其出處,八也。所著錄之序跋,或删其歲月。(翁方綱復初齋文集卷三十二跋竹垞文稿。<ref>按:翁方綱與朱彝尊</ref> 琯按經義考所引序跋之年月,<ref>按:喬衍琯 </ref> 删落殆盡。蓋朱氏於序跋實多未能錄自原書,而頗自他處轉鈔,年月不可悉考,如文集所載序跋,卽每無年月,因並可知者亦删之。蓋其例使然,非如翁氏所言「小吏鈔胥之脫漏」。)九也。元明以下,或僅據書目甄錄,並序跋亦未多載,十也。(鄭堂讀書記卷三十二)。 經義考旣未盡善,後人遂頗思補正。清謝啟昆之小學考等,自成一書,卷帙亦富,固無論矣。(章學誠撰史考釋例,用謝氏語,故有「予旣為朱氏補經考」云云。)四庫提要等書目於引用經義考時 ,亦每指陳其闕失,亦姑不計。其撰為專書,文獻可徵者,計有:[[沈廷芳]](見杭州府志、隱拙齋詩文集、東湖叢記),[[馮浩]]、[[朱休承]](俱見國朝未刋遺書志略),[[錢東垣]](見嘉興縣志、鄭堂讀書志、書目答問)<ref>按:原訛間,今徑改.</ref> ,[[林國廣]]、[[陸茂增]]、[[胡爾榮]](見杭州府志),[[翁方綱]]、[[羅振玉]]諸家。然多未見傳本,僅翁、羅二家之書存。 [[File:538287983 m.jpg|缩略图|經義考補正‧通志堂經解目錄序3]] 翁書名經義考補正,凡十二卷,其次第一依經義考,卷首有目次。其書頗引史志及諸家書目,考其異同,賈公彥周禮疏條云:「應將公彥序略曰以下三十一行删去,另載公彥序周禮廢興一篇於此。」春秋古經條指陳朱氏所引王觀國說自相矛盾。杜預春秋釋例條補錄劉蕡序。<ref>按:教育部國語辭典【蕡】艸-12-16 注音一式 ㄈㄣˊ 解釋 雜草的香氣。說文解字:蕡,香艸。草木果實很多的樣子。玉篇˙艸部:蕡,草木多實。詩經˙國風˙桃夭:桃之夭夭,有蕡其實。毛亨˙傳:蕡,實貌。擾亂。墨子˙天志下:故墨子言曰:是蕡我者。則豈有以異是蕡黑白甘苦之辯者哉! 【劉蕡下第】 注音一式 ㄌ|ㄡˊ ㄈㄣˊ ㄒ|ㄚˋ ㄉ|ˋ 注音二式 liu fn shi d 相似詞 相反詞 解釋 劉蕡,字去華,幽州昌平人,生卒年不詳,唐代進士。性沉健善謀,通曉春秋,常言古代興亡諸事,有救世之心。唐文宗年間,於舉賢良對策時,極力勸諫皇帝誅殺權奸、宦官,惜不為皇帝賞識,遂落第。典出新唐書˙卷一七八˙劉蕡傳。比喻考試不中,名落孫山。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劉蕡下第千年恨,范丹守志一生貧。</ref> 程公說春秋分記條云:程氏著有左氏始終三十六卷,通例二十卷,比事十卷,竹垞未採應補入。卷十一、卷十二據金石增補者尤多。<ref>按:翁方綱的金石學 </ref> 如朱氏于隸釋、隸續所載石經,删去其殘字而引其跋尾,但殘字旣不載,則跋尾亦無從考證。故為之補入。凡此俱足有功於朱氏書。 李慈銘越縵堂日記云:「閱翁方綱朱氏經義考補正。竹垞之書,捃摭繁富,誠不能無舛漏,補正之事必不可少。惟覃溪實不知學,<ref>按:教育部國語辭典【覃】襾-6-12 注音一式 ㄊㄢˊ 解釋 1.延及、蔓延。詩經˙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頌讚:比類寓意,又覃及細物矣。 2.深。如:覃思、覃深。ㄑ|ㄣˊ chn(06519) 【覃】襾-6-12 注音一式 ㄑ|ㄣˊ 解釋: 姓。如明代有覃應充。ㄊㄢˊ tn(02543)</ref>僅一二訂其卷數錯誤之字,篇帙寥寥。而時闌入其詆訾近儒,皮傅宋儒之謬論。<ref>按:翁方綱之失 </ref><ref>按:李慈銘與翁方綱</ref> 蓋覃溪初亦依傍漢儒,<ref>按:翁方綱</ref> 思亦以考據自見。旣而碩學輩出,其陋日形。又為戴東原所譏,遂老羞成怒,逞肊妄訾。<ref>按:翁方綱與漢學</ref> 於是罵朱竹垞,<ref>按:朱彝尊</ref> <ref>按:翁方綱與朱彝尊</ref> 罵紀曉嵐,<ref>按:紀昀</ref> 罵阮芸臺。<ref>按:阮元</ref> 及陳恭甫致書直爭其失,<ref>按:陳壽祺</ref> 而覃溪底蘊全露,而覃溪亦老不可復為矣。<ref>批:重二而字似嫌冗冗贅</ref> <ref>按:陳壽祺與翁方綱</ref> 是書自言本與丁小雅共為之,<ref>按:丁杰</ref> 其中小有補益,當出小雅之手也。」(同治癸酉五月二十九日)<ref>按:翁方綱的學術成就</ref> [[File:538301146 m.jpg|缩略图|經義考補正‧通志堂經解目錄序4]] 翁書誠多片言隻字之訂正,李氏詆訾方綱,亦頗言過其實。<ref>按:翁方綱之失</ref> <ref>按:李慈銘與翁方綱</ref> 且補正經義考者多家,所存者羅氏校記篇帙尤少,惟翁書最早且較詳。書成乾隆五十七年自刻於蘇齋叢書中,後又刋入粵雅堂叢書第六集,叢書集成則以鉛字排印。茲據粵雅堂本影印,列入書目續編。卷首有乾隆五十七年自序,卷末有道光庚戍伍崇曜跋。<ref>按:當作戌字!</ref> 據自序翁氏於丙申([[乾隆]]四十一年)錄存丁杰所考數十條。<ref>按:[[翁方綱]]與[[丁杰]]</ref> 後三年又得門人[[王聘珍]]相助。書中丁杰按、聘珍按諸條是也。<ref>按:王聘珍</ref> <ref>按:王聘珍與翁方綱</ref> 復初齋文集丁小雅傳稱,<ref>按:丁杰</ref> 嘗補正經義考序尾年月,其事未成。 納蘭容若輯刻通志堂經解,收宋元人解經之作百六十種,何焯手勘其目,方綱因時有以不全本別為目錄以眩人者,故就其原刻次第,略敍原委,錄為目以備檢查,據自跋云曾與丁小雅共相商榷。足與經義考相發明,亦刻入粵雅堂叢書,今一併印行。 方綱字正三,<ref>按:翁方綱</ref> 一字忠叙,<ref>按:翁方綱</ref>號覃溪,<ref>按:翁方綱</ref> 一號蘇齋,<ref>按:翁方綱</ref> 順天大興人。幼年家貧,年十二補府學生,十五擧於鄉,二十成[[乾隆]]十七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ref>按:教育部國語辭典【散館】 注音一式 ㄙㄢˋ ㄍㄨㄢˇ 解釋: 舊制翰林院庶吉士於登第入庶常館肄業,三年期滿,以考試分別授職,稱為散館。 典試江西、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典試】 注音一式 ㄉ|ㄢˇ ㄕˋ 注音二式 din sh 相似詞 相反詞 解釋 主持考試之事。明史˙卷七十˙選舉志二:故事,閣臣典試,翰、詹一人副之,時已推禮部尚書顧秉謙,特旨命國祚。</ref> 湖北,二十九年督學廣東,歷三任八年。四十四年,典江南鄉試,擢司業,<ref>按:教育部國語辭典【國子監司業】 注音一式 ㄍㄨㄛˊ ㄗˇ ㄐ|ㄢˋ ㄙ |ㄝˋ 解釋: 職官名。國家設立最高學府的副校長。儒林外史˙第七回:一直來到京師,周學道已陞做國子監司業了。 遷洗馬。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洗】水-6-9 注音一式 ㄒ|ˇ 注音二式 sh 相似詞 相反詞 解釋 以水或溶劑滌除汙穢、汙垢。如:洗衣、洗碗、一貧如洗。詩經˙大 雅˙行葦:或獻或酢,洗爵奠斝。西遊記˙第四十八回:只見陳家老者,著 兩個僮僕,掃開道路,又兩個送出熱湯洗面。清除、洗雪。如:洗罪、洗冤。後漢書˙卷六十五˙段熲傳:洗雪百年 之逋負,以慰忠將之亡魂。 殺、搶。如:一幫搶匪把全村的人都洗了。古代用以盛水的盥洗器具,似今日的臉盆。儀禮˙士冠禮:夙興設洗,直于東榮。ㄒ|ㄢˇ shin(07109) 【洗】水-6-9 注音一式 ㄒ|ㄢˇ 注音二式 shin 相似詞 相反詞 解釋 植物名。即大棗。鼠李科棗屬,落葉喬木。葉互生,卵形,邊緣具鈍鋸齒。夏季開 淡綠色花,成聚繖花序。核果呈長橢圓形,成熟時為金紅色。爾雅˙釋木:洗,大棗。 姓。如明代有洗光。ㄒ|ˇ sh(06827)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洗馬】 注音一式 ㄒ|ㄢˇ ㄇㄚˇ 解釋:職官名。漢為東宮官屬,太子外出,則導威儀;晉以後職掌圖籍,隋稱司經局洗馬,歷代因襲,清末廢。【太子洗馬】 注音一式 ㄊㄞˋ ㄗˇ ㄒ|ㄢˇ ㄇㄚˇ 解釋:職官名。漢始置,太子外出時,在前導威儀。見續漢書志˙第二十七˙百官志四。按:洗、先,字形結構有無部首爾!又先、前疊韻,甚且同聲.詞:【洗2馬】1.在馬前作前驅。《韓非子‧喻老》:“ 句踐 入宦於 吳 ,身執干戈為 吳王 洗馬。” 王先慎 集釋:“洗、先,古通。謂前馬而走。《越語》‘其身親為 夫差 前馬’是也。古本賤役,至 漢 始以此名官。”2.官名。本作“先馬”。 漢沿秦置,為東宮官屬,職如謁者,太子出則為前導。晉時改掌圖籍。隋改司經局洗馬。至 清 末廢。</ref> 五十五年,扈蹕山東,<ref>按:教育部國語辭典【扈蹕】 注音一式 ㄏㄨˋ ㄅ|ˋ 解釋:隨從皇帝出行。唐˙韋嗣立˙上巳日祓禊渭濱應制:乘春祓禊逐風光,扈蹕陪鑾渭渚傍。亦作扈駕。</ref> 擢內閣學士。嘉慶元年,與千叟宴,四年左遷鴻臚卿。<ref>按:教育部國語辭典【鴻臚】 注音一式 ㄏㄨㄥˊ ㄌㄨˊ 解釋:職官名。周置大行人之職,秦稱為典客,北齊稱為鴻臚寺。主掌朝貢慶弔的贊導相禮。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頌讚:故漢置鴻臚,以唱拜為讚,即古之遺語也。 教育部國語辭典【鴻臚寺】 注音一式 ㄏㄨㄥˊ ㄌㄨˊ ㄙˋ 解釋:古代掌朝貢慶弔典儀的官署。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過了奉天門,進到奉天殿,裡面一片天樂之聲,隱隱聽見鴻臚寺唱:『排班。』 </ref>十九年又預瓊林宴,<ref>按:教育部國語辭典【瓊林宴】 注音一式 ㄑㄩㄥˊ ㄌ|ㄣˊ |ㄢˋ 注音二式 ching ln yn 相似詞 相反詞 解釋 本指宋代皇帝於瓊林苑設宴款待進士。後泛指在禮部宴請新科進士的宴會。亦稱為恩榮宴、聞喜宴。戲曲劇目。宋代故事戲。見打棍出箱條。</ref> 賜二品銜。二十三年(公元一八一八)卒,年八十六。<ref>按:翁方綱之生卒</ref> [[File:538331303 m.jpg|缩略图|經義考補正‧通志堂經解目錄序5]] 方綱擅書法,<ref>按:翁方綱的書法</ref> [[乾隆]]十九年,與[[朱珪]]、[[盧文弨]]等奉詔寫詔明文選。<ref>按:當作昭字!</ref> <ref>按:文選</ref> <ref>按:昭明文選</ref><ref> 按:教育部國語辭典【盧文弨】 注音一式 ㄌㄨˊ ㄨㄣˊ ㄔㄠ 注音二式 l wn chu 相似詞 相反詞 解釋 人名。(西元1717~1795)字召弓,號磯漁,又號抱經。清浙江餘姚人。乾隆時進士,官至侍讀學士。著有群書拾補、儀禮注疏詳校、抱經堂文集等。 </ref>其目力過人,至老不衰,每歲新正於十粒芝麻上各寫四字,<ref>按:【新正】 注音一式 ㄒ|ㄣ ㄓㄥ 解釋 1.農曆正月。唐˙方干˙新正詩:每見新正雪,長思故國春。宋˙歐陽修˙驀山溪˙新正初破詞:新正初破,三五銀蟾滿。2.農曆正月初一。唐˙薛逢˙元日田家詩:相逢但祝新正壽,對舉那愁暮景催。宋˙陸遊˙壬子除夕詩:老逢新正幸強健,卻視徂歲何崢嶸。</ref> 至卒之年不輟,然寫至第六粒而目力頓眊,<ref>按:教育部國語辭典【眊】目-4-9 注音一式 ㄇㄠˋ 注音二式 mu 相似詞 相反詞 解釋 老人。漢書˙卷六˙武帝紀:哀夫老眊孤寡鰥獨或匱於衣食,甚憐愍焉。眼睛看不清楚的樣子。孟子˙離婁上: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 </ref>遂於正月二十七日卒。<ref>按:翁方綱之生卒</ref> 生平精心汲古,博覽多聞 ,尤精於金石之學,抉摘精審,剖析確當。<ref>按:翁方綱的金石學</ref> 著述甚富,有兩漢金石記二十二卷、粵東金石略十二卷、蘇米蘭亭考八卷、復初齋文集三十五卷、詩集六十六卷、蘇詩補注八卷、米海岳年譜一卷、元遺山年譜一卷、多收入自刻之蘇齋叢書。 [[丁杰]]字小雅,<ref>按:丁杰</ref> 浙江歸安進士,[[王聘珍]]字實齋,江西城南拔貢生。 民國五十七年歲次戊申二月二十日喬衍琯識於望雲樓 ==參考資料== *[https://www.ntl.edu.tw/public/Attachment/99259312673.pdf 經義考補正 - 國立臺灣圖書館] *[https://blog.xuite.net/oscarsun72/twblog/133332848-%E7%B6%93%E7%BE%A9%E8%80%83%E8%A3%9C%E6%AD%A3%E2%80%A7%E9%80%9A%E5%BF%97%E5%A0%82%E7%B6%93%E8%A7%A3%E7%9B%AE%E9%8C%84%E5%BA%8F 經義考補正‧通志堂經解目錄序] [[Category:中國古籍]]
返回「
經義考補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