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22.248.10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糖 - 化合物 的原始碼
←
糖 - 化合物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reflist}}{{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糖 - 化合物 </big> ''' |- | [[File:T0199e39af916154ee9.jpg |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t0199e39af916154ee9.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281309&sid=5515554 来自 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糖类物质是多羟基(2个或以上)的醛类(Aldehyde)或酮类(Ketone)化合物,在水解后能变成以上两者之一的有机化合物。 在化学上,由于其由碳、氢、氧元素构成,在化学式的[[表现]]上类似于"碳"与"水"聚合,故又称之为碳水化合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糖 外文名称; sugar 别称; 糖果、甜食 主要原料; 植物,鲜果、[[蜂蜜]]等 是否含防腐剂; 否 主要营养成分; 单糖:葡萄糖,果糖等,双糖:蔗糖,乳糖等,多糖:淀粉,纤维素等,[[淀粉酶]] 主要食用功效; 提供能量,碳水化[[合物]] 适宜人群; 老幼皆宜,糖尿病患者除外 副作用; 龋齿,高血糖 储藏方法; 常温,阴凉干燥处 拼音; táng 制糖历史; 史前时期 人类就已知道从鲜果、蜂蜜、植物中摄取甜味[[食物]]。后发展为从谷物中制取饴糖,继而发展为从甘蔗甜菜中制糖等。制糖历史大致经历了早期制糖、手工业制糖和机械化制糖3个阶段。 早期制糖阶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有饴糖、[[蔗糖]],而饴糖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制饴 将谷物用来酿酒造糖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中国西周的《诗经·大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诗句,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连堇菜和苦苣也象饴糖一样甜。说明远在西周时就已有饴糖。饴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饴糖属淀粉糖,故也可以说,淀粉糖的历史最为悠久。 饴糖是一种以米(淀粉)和以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状,俗称麦芽糖。自西周创制以来,民间流传普遍,广泛食用。西周至汉代的史书中都有饴糖食用、制作的记载。其中,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第89篇"饧")记述最为详尽。书中对饴糖制作的方法、步骤、要点等都作了叙述,为后人长期沿用。时至今日,这类淀粉糖的甜味剂仍有生产,也有较好的市场,在制糖业中仍有一定地位。但通常所说的制糖是指以甘蔗、甜菜为原料制糖。 甘蔗制糖 甘蔗制糖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公元前 300年的印度的《吠陀经》和中国的《楚辞》。这两个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国,也是两大甘蔗制糖发源地。在世界早期制糖史上,中国和印度占有重要地位。 周代至汉代 在中国,最早记载甘蔗种植的是东周时代。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已有对甘蔗初步加工的记载。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有这样的诗句:"胹鳖炮羔,有柘浆些"。这里的"柘"即是蔗,"柘浆"是从甘蔗中取得的汁。说明战国时代,楚国已能对甘蔗进行原始加工。 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吴书·孙亮传》中,有"亮使黄门以银椀并盖,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献甘蔗饧……"的记述。交州在现今的广东、广西一带,与上述的楚国同是中国的南方,是甘蔗制糖最早的地区。甘蔗饧是一种液体糖,呈粘稠状,是将甘蔗汁浓缩加工至较高浓度(粘稠),便于储存食用。这里的加工技术已经提高了一大步。 东汉张衡著的《七辨》中,有"沙饴石蜜"之句。这里"沙饴"二字,是指制得的糖有[[微小]]的晶体,可看作是砂糖的雏形。 6世纪时陶弘景著的《名医别录》中写到:"蔗出江东为胜,卢陵也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大如竹,长丈余,取汁为沙糖,甚益人。"这里描述的种蔗区域更加广阔了,种蔗的技术也已提高,且已经制出砂糖。这种砂糖是将蔗汁浓缩至自然起晶,成为带蜜的糖。比先前的甘蔗饧的加工技术又提高一步。 唐宋年间 手工业制糖阶段 自战国时代开始从甘蔗中取得蔗浆以后,种植甘蔗日益兴盛,甘蔗制糖技术逐步提高,经近千年的发展,至唐宋年间,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作坊式制糖业。 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学习熬糖法。欧阳修、宋祁撰的《新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自通天子,献波罗树,树类白杨。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诸蔗,柞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说明在中、印频繁的文化、科技交流中,其中也有制糖技术的经验交流。 从唐宋开始形成的手工业制糖以来,制糖技术逐步得到发展,一些新的技术、新的工艺相继出现,土法制取的白糖、冰糖等新品种也相继出现,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制糖的理论著作。 公元674年,中国发明用滴漏法制取土白糖。该法用一套漏斗形的陶器,配以瓦缸和其他小设施,将蔗汁熬至相当浓度后倒入瓦溜(漏斗形陶器)中,从上淋入黄泥浆,借助黄泥浆的吸附脱色制取土白糖。白糖的出现,标志着制糖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土法制糖在中国沿用了千余年。 唐大历年间(766~779),四川遂宁一带出现用甘蔗制取冰糖。冰糖的制作,为制糖业增添了独特的产品。 唐宋制糖手工业昌盛,所产之糖的品种和质量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糖产品]]不仅销售国内各地,还远销波斯、罗马等地,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广泛兴起的制糖手工业,扩展至全国的很多区域,如现今的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等地。宋、元期间,大量的闽、粤移民至台湾,同时也带去了种蔗制糖技术。由于台湾气候适宜于种植甘蔗,制糖业很快得到发展,并成为中国主要制糖基地之一。 8世纪中叶,中国制糖技术传到日本。13世纪左右,传入爪哇,成为该岛糖业的起源。15~16世纪,中国的侨民也在菲律宾、夏威夷等地传播制糖法。 在长期的制糖实践中,很多制糖方法逐步被总结出来。 北宋王灼于 1130年间撰写出中国第一部制糖专著──《糖霜谱》。全书共分7篇,内容丰富,分别记述了中国制糖发展的历史、甘蔗的种植方法、制糖的设备(包括压榨及煮炼设备)、工艺过程、糖霜性味、用途、糖业经济等。1637年初刊的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卷六(《甘嗜》)中,记述了种蔗、制糖的各种方法,比《糖霜谱》一书更系统、更详尽。这些方法,在中国民间一直沿用到20世纪。书中记述的采用牛拉石辘(或木辘)多次压榨取汁的方法(压榨法),与现代的甘蔗多重压榨原理相似。在蔗汁澄清方面,书中首次总结了石灰法澄清工艺,其原理在现代的制糖业中仍有沿用。"甘嗜"中总结的具有系统性的压榨取汁、石灰法澄清、浓缩煮糖等手工业制糖工艺,成为现代机械化制糖的工艺基础。 印度制糖术的传播 当中国的甘蔗制糖技术向外传播的时候,世界上的另一个甘蔗制糖发源地印度,也不断向各国传播甘蔗制糖技术。7世纪,阿拉伯人把印度的甘蔗种植技术传入西班牙、意大利。自此,地中海沿岸开始有甘蔗种植,随后甘蔗的种植技术又传入北美洲的一些国家。15世纪末,哥伦布将甘蔗制糖技术传至西印度群岛,很快又传至古巴、波多黎各。15世纪20~30年代,甘蔗制糖技术先后传到墨西哥、巴西、秘鲁等,不久,甘蔗制糖业在南北美洲都发展起来。 甜菜制糖与机械化制糖 机械化制糖阶段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甜菜制糖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制糖业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制糖业的机械化。 甜菜制糖业的兴起 长期以来,用来制糖的主要原料是甘蔗,而甘蔗只能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寒冷地区则不能种蔗制糖。18世纪末期,一种新的制糖原料──甜菜终于被发现,给制糖业的发展带来重大突破。 1747年,德国化学家A.马格拉夫发现甜菜块根中含有蔗糖,但未受到重视。1786年,马格拉夫的学生F.K.阿哈尔德在柏林近郊试种甜菜成功,实现了从甜菜中提取蔗糖并开始进行甜菜的选择和育种工作。1799年阿哈尔德发表论文,宣告可以用甜菜制糖。1802年,阿哈尔德在东欧西里西亚附近的库内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甜菜糖厂。同年,俄国也建成一座甜菜糖厂。1811年,法国又建成一座甜菜糖厂。此后,欧洲各国相继建厂,甜菜制糖业很快兴起。1810年,俄国的甜菜糖厂已达10座。1824年,乌克兰开始建立甜菜糖厂,此后15~20年间,已发展到67座,乌克兰遂成为俄国的主要产糖区。 甜菜制糖业在欧洲的迅速崛起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原因。19世纪初,拿破仑对不列颠岛实行封锁,英国则从海上对欧洲大陆实行经济封锁,欧洲海上运输因之受阻,一些急需物资和食品如甘蔗糖等无法从海上运往欧洲大陆,这种情形客观上促使了欧洲甜菜制糖业的迅速发展。不久,甜菜制糖技术便越过大西洋,传播到美洲,继而传播到亚洲,遍及世界各地。 机械化制糖业的发展 甜菜糖的发源和生产主要是在欧洲,而19世纪又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先进的工业和发达的科学技术,给制糖业实行机械化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现代机械化制糖的工艺和设备大多始于欧洲的甜菜制糖业。19世纪初至19世纪60年代的这段时间,是机械化制糖工业的主要形成时期,许多制糖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涌现。甜菜制糖业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了渗出提汁、糖汁加灰二次碳酸饱充清净、多效蒸发、真空煮糖结晶和离心分蜜成糖等基本技术。 19世纪初期,良好的吸附剂骨炭已应用于甜菜糖汁的脱色,并取得了较好效果。1821年,东巴勒将甜菜块根切成薄片,以热水浸渍提取糖分,改变了早期用压榨甜菜取汁的做法,成为渗出法的先导。到1830年,东巴勒发明渗出法。但由于未找到理想的澄清方法,取得的糖汁不易澄清。1840年,库尔曼发明二氧化碳饱充法,在澄清糖汁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1843年多效蒸发罐的发明使糖汁得以蒸浓。同时,采用高效能的离心分蜜工艺使糖膏中糖晶粒和糖蜜完全分离,得到的不再是带蜜的糖,而是干净的砂糖。1849年,卢梭发明了碳酸法制糖工艺。1849年,应用二氧化硫漂白糖汁取代成本较高的骨炭,糖汁的清净技术进一步提高。1859年,佩里耶和波塞茨将碳酸法改良为双碳酸法,澄清效果显著提高,但糖汁的沉淀颗粒仍不易除去。1864年,德耐克发明过滤机使糖汁沉淀颗粒得以分离。同年,奥地利人J.罗伯特制成间歇式渗出罐组,它与双碳酸法清净工艺相配合后被普遍采用。20世纪发展了连续渗出器,逐渐取代了罗伯特渗出罐。至此,较完善的碳酸法制糖工艺基本形成,成为现代制糖技术的先导。 由于甜菜制糖大部分工艺也适用于甘蔗制糖,因而很快被甘蔗制糖业所采用,但甘蔗制糖和甜菜制糖在澄清工艺上有较大的不同。在取汁方面,甘蔗糖厂仍基本上采用压榨取汁方式,18世纪末甘蔗制糖已采用了三辊压榨机。 19世纪初期,真空结晶(煮糖)罐制造成功。中期,已开始用蒸汽机带动压榨机,并开始采用离心分蜜机。此后,随着制糖工艺渐趋成熟和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的设备不断出现,制糖业遂进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阶段。 中国机械化制糖历史 中国机械化制糖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中国机械化制糖的酝酿、探索时期。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机械化制糖热潮,但未形成机械化制糖工业体系,制糖业基本上还处于手工业阶段。1949年后,不断发展成为完整的现代制糖工业体系。 1878年,英商怡和洋行在香港设中华精糖公司,机器购自英国,以土糖为原料生产精炼糖,每日能处理4000担土糖。1880年,怡和洋行又在广东汕头角石开设分厂。此外,英国商人在香港的太古洋行也创办太古炼糖公司。继英国之后,美国、日本等商人也来中国建立机械制糖厂,制糖工艺、技术、设备均从外国引入。由于社会动荡、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这些糖厂未能长久生存下去。 1905年,中国东北开始种植糖用甜菜。1908年建成一座日加工甜菜350吨的甜菜制糖厂(阿城糖厂)。 1915年又建成一座日加工甜菜 350吨的甜菜制糖厂(呼兰糖厂)。 1916年,日本人在中国东北成立"南满洲制糖株式会社",并在沈阳郊区建立一座日加工500吨甜菜的奉天糖厂,1917年投产。1922年又在铁岭建成铁岭糖厂,这两座糖厂都于1926年停产。 1920年,北京溥益公司在山东济南兴建溥益糖厂,于1921年投产,1929年停产。 1938年,日本在吉林省范家屯建立"新京制糖所",后改为吉林省制糖厂。 20世纪30年代以前,不论是甜菜制糖厂,或是甘蔗制糖厂,或是精炼糖厂;不论是外资兴办,或是民族资本创办的糖厂,都没有成功,中国的机械化制糖业未能形成,仍然处于手工业制糖阶段。牛拉石辘压取甘蔗的古老制糖法依然盛行,土糖寮、土糖房、小作坊式的制糖遍布城乡民间。糖的产量及质量都不及先进国家。尚需大量进口食糖。1929年,食糖进口量达最高峰(7.4亿千克),价值银一万万两,居全国进口货物的第二位。 30年代开始,中国限制洋糖任意进口,保护国内糖业的发展。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严重经济危机,许多公司、商人急于推销滞销的货物和积压设备。中国成为他们资本输出的一大市场。例如,美国的檀香山铁工厂,捷克斯可达工厂,即在此时来到广东,推销他们积压的制糖设备。广东省的军阀企图通过创办糖业,充实自己经济实力,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政治地位,极力支持、兴办机械化制糖业。广东制糖历史悠久,制糖原料(甘蔗)丰富,客观上也利于制糖业的发展。1933年8月至1936年1月,在檀香山铁工厂、捷克斯可达厂两家厂商的承包下,在广东建成了市头、顺德、东莞、新造、惠阳、揭阳等 6座机械化制糖厂。其设计的总生产能力为每天压榨甘蔗7000吨,每天产白糖700吨。机器设备全部由外国进口,工艺技术、设备规模都是空前的。广东遂成为全国机械化制糖业的重要基地。 广东兴办机械化制糖业的热潮,也波及可以用甘蔗制糖的其他省份,继之纷纷建立机械化糖厂。但由于时局动乱,工业基础薄弱,这些新式的机械化制糖厂,未能得到发展和繁荣,不少糖厂被迫关闭、停业。 20世纪以来,台湾省机械化制糖业发展较快。最早的机器制糖厂建立于1901年,至1945年,全省已有42家机械化制糖厂。1934~1943年间,台湾糖业发展迅速,糖产量剧增,并有大量出口。1938~1939年制糖期,机制糖产量达到137万吨。 1949年后,中国大陆的制糖业不断得到发展。甘蔗制糖业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海南、四川等地。甜菜制糖业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新疆等地。甘蔗糖与甜菜糖的产量之比约4:1。发展到 80年代,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制糖大国之一。 =='''近代发展'''== 我国糖料及食糖产量面积上升 经过建国以来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中国糖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全国糖料播种面积由1949年186.2万亩扩大到2003年2485.5万亩。其中,甘蔗从162.3万亩增加到2113.5万亩,甜菜从23.9万亩增加到372万亩(见图2)。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甜菜种植面积近几年呈萎缩趋势,在东北和粮食,也就是大豆和玉米争地。2004年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许多糖农改种其他作物,甜菜糖厂很难征到定单,闲置了很多压榨能力。 甘蔗亩产从1949年的1.6吨提高到2003年的4.27吨,甜菜亩产从0.8吨提高到1.67吨。总体上看糖料亩产近20年来都呈比较平稳的上升趋势(见图3)。甘蔗亩产最高地区是广西,每亩达到4.6吨;甜菜亩产最高的地区是新疆,由于高糖甜菜品种推广速度较快,亩产已经高达3.12吨。随着高糖品种推广速度的增加,甘蔗和甜菜亩产还有望进一步提高。 与糖料面积同步起伏的是糖料和食糖的产量。全国食糖产量由1949/1950榨季的26.1万吨提高到2002/2003榨季的1063.7万吨(其中,甘蔗糖产量由24万吨提高到940.6万吨,甜菜糖产量由2万吨提高到124.1万吨)。如图4所示,我国甘蔗糖产量一路上升,03/04榨季达历史最高水平944万吨;而甜菜糖产量却呈下滑趋势,如今只有59万吨,占总产量的份额只有5.9%,相当于历史最高水平1991年的36%。 蔗糖生产向优势地区集中 90年代以来,我国甘蔗生产区域布局发生了剧烈变化。由于东南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结构调整,甘蔗生产局逐渐向西部地区转移。甘蔗原产地如广东、海南、福建的种植面积在过去十年间大幅度下降。广东和福建的蔗糖产量分别下降46%和77%。全国甘蔗业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地区集中。目前最大的蔗糖基地广西种植面积已在1000万亩以上,占全国总面积的45%以上;广西、云南、广东、海南和新疆五大产区产糖量为960万吨,占全国产糖总量的96%,其中广西和云南产量占全国的58%和19%。 制糖企业发展迅猛 我国制糖企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全国机制糖厂由1949年的3家增加到2000年的539家。2000年我国糖业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结构调整,国家拿出120多亿资金关闭破产150家制糖企业。经过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全国糖厂由539家减少到359家,保留制糖能力780万吨,其中甘蔗和甜菜糖厂分别为340家和19家、制糖能力分别为695万吨和85万吨,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海南、新疆、内蒙和黑龙江等省区。2002/2003榨季,全国共有制糖生产企业(集团)213家,开工糖厂315家,其中:甜菜糖生产企业(集团)39家,糖厂40家;甘蔗糖生产企业(集团)165家,糖厂266家;炼糖企业9家。产糖量超过10万吨的糖业集团已有20个,合计产糖670万吨,占全国产糖量的67%。 制糖业共有工业职工20多万人,与糖业生产相关的农业人口近4000万人;已经建成了包括糖业教学、科研、设计、设备制造、土建安装的体系,可以自主进行糖业研发、建设。糖厂综合利用也获得了巨大发展,以食糖副产品蔗渣、废(菜)丝、废蜜为原料的产品有:纸、纸浆板,纤维板,食用、药用、饲料酵母,甜菜颗粒粕,柠檬酸,味精,糖蜜酒精等。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以食糖为原料或辅料的食品共有3000多个品种。 =='''化学分类'''== 糖类物质是多羟基醛或酮,据此可分为醛糖(aldose)和酮糖(ketose)。 糖还可根据碳原子数分为丙糖(triose),丁糖(terose),戊糖(pentose)、己糖(hexose)。最简单的糖类就是丙糖(甘油醛和二羟丙酮)由于绝大多数的糖类化合物都可以用通式Cn (H2O)n表示,所以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糖类是碳与水的化合物,称为碳水化合物。发现有些糖如鼠李糖(C6H12O5)、脱氧核糖(C5H10O4)并不符合碳水化合物通式;此外,有些有机化合物的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之比恰好是2:1,如甲醛(CH2O)、乙酸(C2H4O2),符合碳水化合物定义,但不是糖类。所以称糖为碳水化合物并不恰当,只是沿用已久,至今仍有人使用。 糖还可根据结构单元数目多少分为 单糖 (monosaccharide):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常见单糖有葡萄糖(CH2OH-CHOH-CHOH-CHOH-CHOH-CHO)、果糖(CH2OH-CHOH-CHOH-CHOH-CO-CH2OH)、核糖(CH2OH-CHOH-CHOH-CHOH-CHO)和脱氧核糖(CH2OH-CHOH-CHOH-CH2-CHO) 低聚糖 又称寡糖(oligosaccharide):由2~10个单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具有营养意义的低聚糖是双糖,也较为普遍。常见双糖有①蔗糖,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中,尤以甘蔗和甜菜中含量最高,故名。蔗糖分子是一个葡萄糖分子和一个果糖分子缩合而成。②麦芽糖,又称饴糖,甜度约为蔗糖的一半。麦芽糖分子由两个葡萄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③乳糖,因存在于哺乳动物的乳汁中而得名。乳糖分子由一个葡萄糖分子和一个半乳糖分子结合而成。 多糖 (polysaccharide):由几百个乃至几万个单糖分子缩合生成,通式为(C6H10O5)n,最重要的是淀粉与纤维素。均一性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半纤维素、几丁质(壳多糖);不均一性多糖:糖胺多糖类(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等)。 结合糖 (复合糖,糖缀合物,glycoconjugate):糖脂、糖蛋白(蛋白聚糖)、糖-核苷酸等。 糖的衍生物 糖醇、糖酸、糖胺、糖苷eshiwei其化学式为C6H12O6。 =='''生物学功能'''== (1) 提供能量。植物的淀粉和动物的糖原都是能量的储存形式。 (2) 物质代谢的碳骨架,为蛋白质、核酸、脂类的合成提供碳骨架。 (3) 细胞的骨架。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是原核生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4) 细胞间识别和生物分子间的识别。细胞膜表面糖蛋白的寡糖链参与细胞间的识别。一些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含有糖分子或寡糖链,构成细胞的天线,参与细胞通信。红细胞表面ABO血型决定簇就含有岩藻糖。 =='''分解代谢'''== 葡萄糖的分解代谢途径主要有三条,根据其反应条件、反应过程及终产物的不同而分为:1)在不需氧时进行的无氧氧化(糖酵解);2)在需氧时进行的有氧氧化;3)生成磷酸戊糖和NADPH的磷酸戊糖途径。 =='''人体吸收'''== 糖包括蔗糖(红糖、白糖、砂糖、黄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淀粉、糊精和糖原棉花糖等。在这些糖中,除了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其余的糖都要在体内转化为基本的单糖后,才能被吸收利用。 =='''主要功能'''== 糖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热能。每克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产生4千卡能量,人体所需要的70%左右的能量由糖提供。此外,糖还是构成组织和保护肝脏功能的重要物质。 =='''相关研究'''== 益处 许多研究人员研究证实,只要适量摄入,掌握好吃糖最佳时机,对人体是有益的。如洗浴时,要大量出汗和消耗体力,需要补充水和热量,吃糖可防止虚脱;运动时,要消耗热能,糖比其他食物能更快提供热能;疲劳饥饿时,食糖可迅速被吸收提高血糖;当头晕恶心时,吃些糖可升血糖稳定情绪,有利恢复正常;饭后进食点糖食品,可使人在学习和工作时,精神振奋,精力充沛。据报道,美国科学家对千余名中小学生实验表明,饭后吃一些巧克力,下午1-2节课打瞌睡者才2%,而对照者(不吃巧克力)却高达11%。此外,对数百名驾驶员试验发现,当他们按要求每天下午2点吃点巧克力、甜点心或甜饮料时,车祸要少得多。 吃糖不会引发肥胖 我国许多食品营养及医学界专家认为,单纯性肥胖是由于总热量的摄入与消耗之间失去平衡所致,不能把肥胖归结于糖。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特别工作小组对食糖研究的结果,认为食糖引发肥胖是没有根据的。理由是:每汤匙食糖含热量16卡,而每汤匙黄油或其他脂类食物含热量是100卡,所以食糖不是使人发胖的原因。 瑞典几位医学家的研究更进一步证实,食用糖不会导致人体内形成脂肪层,这一研究成果被称为"小型革命"。根据医学家的观察,胖人的食物中脂肪总是比糖多,所以减肥的人首先应减少食用脂肪性食物。欧洲的主要饮食营养学家、瑞典的阿斯特鲁认为,如果不滥食过多脂肪食物,那就可以安心地提高糖的用量,而不必担心肥胖。 适量食用不影响健康 由于报道糖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文章越来越多,一些片面宣传的舆论使人们对进食糖顾虑重重,感到"吃糖可怕"。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特别工作小组对食糖研究的结论是:食糖除导致龋齿外,对引起其他疾病是没有根据的。作为合理搭配饮食的一部分,吃糖如同吃其他东西一样,只要食用适量,是不会有碍健康的。 能量供应 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是大家熟悉的糖,而且还是直接供应人体能量的物质。蜂蜜中含有果糖和葡萄糖。果糖是最甜的糖。果糖、蔗糖与葡萄糖的甜味的比例,根据实验测定是9:5:4。 有关各种糖的热量 麦芽糖 100(克) 热量331千卡 蔗糖 100(克) 热量389千卡 绵白糖 100(克) 热量396千卡 白砂糖 100(克) 热量400千卡 蜂蜜 100(克) 热量321千卡 泡泡糖 100(克) 热量360千卡 奶糖 100(克) 热量407千卡 棉花糖 100(克) 热量321千卡 胶姆糖 100(克) 热量368千卡 马蹄软糖 100(克) 热量359千卡 花生牛轧糖 100(克) 热量432千卡 芝麻南糖 100(克) 热量538千卡 鲜桃果汁糖 100(克) 热量397千卡 酸三色糖 100(克) 热量397千卡 酥糖 100(克) 热量436千卡 水晶糖 100(克) 热量395千卡 荷氏冰球柠檬茶口味薄荷糖(无糖) 22(克(g)) 热量8千卡 什锦糖果 100(克) 热量399千卡 巧克力(维夫)[朱古力威化] 100(克) 热量572千卡 巧克力(酒芯) 100(克) 热量400千卡 巧克力 100(克) 热量586千卡 没有甜味的糖 是不是所有的糖都有甜味呢?不是。例如,牛奶中有4%的乳糖,乳糖是没有甜味的糖。反过来说,是不是有甜味的都是糖呢?也不能这样说。例如乙二醇、甘油虽有甜味,但都不是糖。最常见的无味糖就是米饭中的淀粉。 =='''注意事项'''== 蔗糖不宜大量摄入 蔗糖是含有最高热值的碳水化合物,过量摄入会引起肥胖、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龋齿等疾病。 空腹不宜大量食用 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空腹大量吃糖,会使血液中的血糖突然增高,破坏机体的酸碱平衡与体内各种有益微生物的平衡,不利于人体健康。 过多食用影响儿童发育 吃糖过多可影响体内脂肪的消耗,造成脂肪堆积;吃糖过多,还可以影响钙质代谢。有些学者认为吃糖量如果达到总食量的16-18%,就可使体内钙质代谢紊乱,妨碍体内的钙化作用。据日本一项调查表明,小儿骨折率有所增加,他们认为糖过多是造成骨折的重要原因。 吃糖过多,会使人产生饱腹感,食欲不佳,影响食物的摄入量,进而导致多种营养素的缺乏。儿童长期高糖饮食,直接影响儿童骨骼的生长发育,导致佝偻病等。儿童多吃糖如果又不注意口腔卫生,则为口腔的细菌提供了生长繁殖的良好条件,容易引起龋齿和口腔溃疡。 为了避免龋齿、近视、软骨症、消化道等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家长不要让孩子吃太多的甜食。 糖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之一 糖是人体三大主要营养素之一,是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糖供给人体的热能约占人体所需总热能的60~70%,除纤维素以外,一切糖类物质都是热能的来源。 糖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有机化合物。糖类主要以各种不同的淀粉、糖、纤维素的形式存在于粮、谷、薯类、豆类以及米面制品和蔬菜水果中。在植物中约占其干物质的80%,在动物性食品中糖很少,约占其干物质的2%。 过多食用易患相关疾病 有些专家认为:糖比烟和含酒精的饮料对人体的危害还要大。世界卫生组织曾对23个国家人口死亡原因作了调查后得出结论:嗜糖之害,甚于吸烟,长期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会使人的寿命缩短20年。因此,世界卫生组织于1995年提出"全球戒糖"的新口号。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食糖摄人过多会导致心脏病、高血压、血管硬化症及脑溢血、糖尿病等。 长期高糖饮食,会使人体内环境失调,进而给人体健康造成种种危害。由于糖属酸性物质,吃糖过量会改变人体血液的酸碱度,呈酸性体质,减弱人体白血球对外界病毒的抵御能力,使人易患各种疾病。 长期嗜好甜食的人,容易引发多种眼病。有关专家还提出老年性白内障与甜食过多也有关。他们调查了50例白内障患者,发现其中有34%的患者有酷爱甜食的习惯,他们认为,这与葡萄糖代谢障碍有关。 含糖的危害 至于吃糖,有的人喜欢持续好几分钟含着一块糖,这其实是坏习惯。因为人的口腔有一种乳酸杆菌,能使糖发酵产生乳酸。糖含在嘴里的时间越长,产生的乳酸越多,发生龋齿的机会就越大。 糖不宜吃过多 一般所指的"糖分"通常是指游离糖即添加糖,包括葡萄糖、蔗糖(砂糖、啡糖)、糖浆等,化学结构上属于单醣及双醣类。每克糖所含的热量约4卡路里,如果摄取过量而无法及时消耗,多余的热量就会转化成脂肪。此外,含有添加糖的食物、饮品摄取过多会令血糖快速上升,导致血液中胰岛素增加;胰岛素会令身体更有效率地储存脂肪,引发肥胖,会增加患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现行国家标准'''== GB 15571-1995 食品添加剂 葡萄糖酸钙 GB/T 15665-1995 豆类 配糖氢氰酸含量的测定 GB 8270-1999 食品添加剂 甜菊糖甙 GB/T 13803.3-1999 糖液脱色用活性炭 GB/T 12496.9-1999 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 焦糖脱色率的测定 GB 1445-2000 绵白糖 GB/T 5418-1985 全脂加糖炼乳检验方法 GB 8817-2001 食品添加剂 焦糖色(亚硫酸铵法、氨法、普通法) GB/T 2677.9-1994 造纸原料多戊糖含量的测定 GB/T 10496-2002 糖料甜菜 GB/T 4789.24-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糖果、糕点、蜜饯检验 GB/T 5009.28-2003 食品中糖精钠的测定 GB/T 5009.55-2003 食糖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T 745-2003 纸浆 多戊糖的测定 GB 9678.1-2003 糖果卫生标准 GB 15203-2003 淀粉糖卫生标准 GB/T 16286-1996 食品中蔗糖的测定方法 酶-比色法 GB/T 17779-1999 食品添加剂 L-苏糖酸钙 GB/T 18932.1-2002 蜂蜜中碳-4植物糖含量测定方法 稳定碳同位素比率法 GB/T 18932.2-2002 蜂蜜中高果糖淀粉糖浆测定方法 薄层色谱法 GB 17399-2003 胶基糖果卫生标准 GB/T 18932.22-2003 蜂蜜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检测法 GB 10617-2005 食品添加剂 蔗糖脂肪酸酯 (丙二醇法) GB/T 19464-2004 烷基糖苷 GB/T 19566-2004 旱地糖料甘蔗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GB/T 19634-2005 体外诊断检验系统 自测用血糖监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B 7657-2005 食品添加剂 葡萄糖酸-δ-内酯 GB 7658-2005 食品添加剂 山梨糖醇液 GB 13104-2005 食糖卫生标准 GB 13509-2005 食品添加剂 木糖醇 GB 15108-2006 原糖 GB 317-2006 白砂糖 GB/T 20365-2006 硫酸软骨素和盐酸氨基葡萄糖含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法 GB/T 20379-2006 淀粉衍生物 葡萄糖浆、果糖浆和氢化葡萄糖浆成分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GB 8276-2006 食品添加剂 糖化酶制剂 GB/T 20885-2007 葡萄糖浆 GB/T 20882-2007 果葡糖浆 GB/T 20883-2007 麦芽糖 GB/T 20881-2007 低聚异麦芽糖 GB/T 20880-2007 食用葡萄糖 GB/T 21323-2007 动物组织中氨基糖苷类药物残留量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 GB/T 21533-2008 蜂蜜中淀粉糖浆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GB/T 22221-2008 食品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16285-2008 食品中葡萄糖的测定 酶-比色法和酶-电极法 GB/T 22222-2008 食品中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16258-2008 棉纤维 含糖试验方法 定量法 GB/T 22255-2008 食品中三氯蔗糖(蔗糖素)的测定 GB/T 9695.31-2008 肉制品 总糖含量测定 GB/T 12033-2008 造纸原料和纸浆中糖类组分的气相色谱的测定 GB/T 9695.17-2008 肉与肉制品 葡萄糖酸-δ-内酯含量的测定 GB/T 13211-2008 糖水洋梨罐头 GB/T 22428.4-2008 葡萄糖浆干物质测定 GB/T 22428.1-2008 淀粉水解产品 还原力和葡萄糖当量测定 GB/T 22428.3-2008 葡萄糖干燥失重测定 GB 21909-2008 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T 5513-2008 粮油检验 粮食中还原糖和非还原糖测定 GB 4578-2008 食品添加剂 糖精钠 GB/T 7702.18-2008 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 焦糖脱色率的测定 GB/T 22539-2008 糖参分等质量 GB/T 22491-2008 大豆低聚糖 GB/T 5009.7-2008 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 GB/T 5009.8-2008 食品中蔗糖的测定 GB/T 22957-2008 河豚鱼、鳗鱼及烤鳗中九种糖皮质激素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 8272-2009 食品添加剂 蔗糖脂肪酸酯 GB/T 23495-2009 食品中苯甲酸、山梨酸和糖精钠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23533-2009 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制剂 GB/T 23529-2009 海藻糖 GB/T 23528-2009 低聚果糖 GB/T 23532-2009 木糖 GB/T 23746-2009 饲料级糖精钠 GB/T 23747-2009 饲料添加剂 低聚木糖 GB/T 23874-2009 饲料添加剂木聚糖酶活力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 GB/T 23822-2009 糖果和巧克力生产质量管理要求 GB/T 23823-2009 糖果分类 GB/T 15672-2009 食用菌中总糖含量的测定 GB/T 25247-2010 饲料添加剂 糖萜素 GB/T 9289-2010 制糖工业术语 GB/T 10498-2010 糖料甘蔗 GB 19176-2010 糖用甜菜种子 GB/T 26762-2011 结晶果糖、固体果葡糖 GB 8816-1988 食品添加剂 异构化乳糖液 GB 8820-1988 食品添加剂 葡萄糖酸锌 GB/T 10499-1989 糖料甘蔗试验方法 =='''常见糖的分类'''== 根据糖的精制程度、来源、形态和色泽,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精制白砂糖:简称砂糖,为粒状晶体,根据晶体的大小,有粗砂、中砂、细砂三种。特点是纯度高、水分低、杂质少。国产砂糖含量高于99.45%、水分低于0.12%,并按标准规定分为优级、一级、二级三个等级,均适用于面包和面点生产用。 二、粗砂糖:属于未精制的原糖,纯度低、杂质多、水分大、颜色浅黄,如国产的二号糖和进口的巴西糖、古巴糖。 三、绵白糖:晶体细小均匀,颜色洁白,质地软绵,纯度低于白砂糖,含糖量98%左右,水分低于2%,因成本高,用于高档食品。 四、赤砂糖:粒状晶体,颜色棕黄色,杂质较高,但可作特殊用途。 五、红糖(片糖、黄糖):一般由土法榨制得,杂质最多,纯度最低,但有其特殊风味及其在烘焙中着色快,也有一定的应用。 六、红糖粉:纯度比红糖高些,且秤取方便,比红糖使用量大。 七、冰糖及冰片糖:不方便秤取,成本高、应用较少,且限于高档食品。 八、葡萄糖粉及葡萄糖浆:由淀粉通过酶催化或在酸存在下经水解作用得到葡萄糖浆再经喷雾干燥后即得粉状葡萄糖,一般含水8%。 九、麦芽块及麦芽糖浆:由大麦、小麦经麦芽酶作用水而得,我国生产的成品一般称饴糖。 十、转化糖浆:由蔗糖与水在盐酸存在下,加热制得。其特点是粘度低、透明好。是做广式月饼的必须原料。 十一、果葡萄糖浆(异构糖浆):把转化糖浆中的一部分葡萄糖在葡萄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果糖。工业上生产的果葡萄糖浆其异构转化率在42%,此时的甜度与蔗糖相等。若再提高转化率,则可得到更高的甜度。 十二、蜂蜜:植物蜜腺的分泌物、甜度较高,60%~80%是人体容易吸收的单糖,且有特殊风味。 十三、糖蜜:糖厂制糖时,糖浆经浓缩后剩下的母液,杂质最多。但具有特殊的香味,生产全麦面包时常有采用。 十四、焦糖是一种糖食,以接近或超过115℃的温度熬煮白糖,使呈现浅黄色近乎咖啡色,并带有焦香味,即得焦糖。一般用做布丁的时候才使用。多吃有害。 =='''其他相关信息'''== 一种三氯蔗糖的合成方法,其特征是以蔗糖为原料,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在硫酸盐固体酸催化剂或吸附在高分子载体上的硫酸盐固体酸催化剂作用下与乙酸乙酯发生酯交换反应,生成蔗糖-6-乙酸酯,蔗糖-6-乙酸酯再经氯代、醇解反应生成三氯蔗糖。本发明具有工艺简单、产品纯度高、生产成本低等优点,非常适合工业化生产。 《糖》还是一本小说,作者棉棉;叙述了一个"问题女孩"红和她在青春迷途中邂逅的几个同样有"问题"的少男少女的故事。 作为甜味物质,白糖、红糖和冰糖经常为人们食用。制糖方法并不复杂,把甘蔗或甜菜压出汁,滤去杂质,再往滤液中加适量的石灰水,中和其中所含的酸,再过滤,除去沉淀,将二氧化碳通入滤液,使石灰水沉淀成碳酸钙,再重复过滤,所得滤液就是蔗糖的水溶液了。将蔗糖水溶液放在真空器里减压蒸发、浓缩、冷却,就有红棕色略带粘性的结晶物析出,这就是红糖。想制造白糖,须将红糖溶于水,加入适量的骨碳或活性炭,将红糖水中有色物质吸附,再过滤,加热,浓缩,冷却滤液,一种白色晶体--白糖就出现了。白糖比红糖纯的多,但仍含一些水分,再把白糖加热至适当温度除去水分,就得到无色透明的块状大晶体--冰糖。可见,冰糖的纯度最高,也最甜。 说起甜味物质,人们很自然想到糖精,糖精并非"糖之精华",它不是从糖里提炼出来的,而是以又黑又臭的煤焦油为基本原料制成的。糖精没有营养价值。少量糖精对人体无害,但食用糖精过量对人体有害。所以糖精可以食用,但不可多用。 适当食用白糖有助于提高机体对钙的吸收;但过多就会妨碍钙的吸收。冰糖养阴生津,润肺止咳,对肺燥咳嗽、干咳无痰、咯痰带血都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红糖虽杂质较多,但营养成分保留较好。它具有益气、缓中、助脾化食、补血破淤等功效,还兼具散寒止痛作用。所以,妇女因受寒体虚所致的痛经等症或是产后喝些红糖水往往效果显著。红糖对老年体弱,特别是大病初愈的人,还有极好的疗虚进补作用。另外,红糖对血管硬化能起一定预防作用,且不易诱发龋齿等牙科疾病。 =='''糖类'''== 糖类 糖 单糖 寡糖 多糖 聚糖 N-聚糖 O-聚糖 戊聚糖 己聚糖 蛋白聚糖 糖胺聚糖 复合糖类 糖肽 拟糖物 费歇尔投影式 椅型构象 船型构象 哈沃斯投影式 赤[藓糖]型构型 苏[糖]型构型 乳糖系列 新乳糖系列 球系列 异球系列 神经节系列 阿马道里重排 糖形 糖型 异头物 天线 血型物质 路易斯血型物质 β消除 糖化 糖基化 N-糖基化 O-糖基化 葡糖基化 去糖基化 缩醛 半缩醛 缩酮 半缩酮 酮糖 糖苷 糖基 糖苷配基 糖苷键 还原末端 核心糖基化 末端糖基化 过碘酸氧化 过碘酸希夫反应 卡斯塔碱 苦马豆碱 血糖稳态 [细菌]十一萜醇 岩藻糖苷贮积症 半乳糖血症 半乳糖唾液酸贮积症 黏多糖贮积症 呋喃糖 吡喃糖 丙糖 苏糖 来苏糖 赤藓糖 二硫赤藓糖醇 赤藓酮糖 戊糖 核糖 核酮糖 阿拉伯糖 木糖 己糖 己醛糖 己酮糖 葡萄糖 果糖 左旋糖 右旋糖 甘露糖 阿卓糖 阿洛糖 半乳糖 古洛糖 己糖胺 艾杜糖 阿洛酮糖 山梨糖 山梨糖醇 塔格糖 塔罗糖 庚糖 环庚糖 景天庚酮糖 辛糖 辛酮糖 辛酮糖酸 β脱氧岩藻糖 农杆糖酯 糖二酸 糖醇 醛糖酸 醛糖 糖醛酸 氨基糖 葡糖胺 半乳糖胺 N-乙酰葡糖胺 N-乙酰半乳糖胺 葡糖醛酸 脱氧葡萄糖 脱氧核糖 脱氧糖 七叶苷 果糖苷 岩藻糖 葡糖酸 葡糖酸内酯 葡糖醛酸内酯 葡糖醛酸基 艾杜糖醛酸 甘露糖醇 甘露糖醛酸 柚皮苷 野尻霉素 N-甲基脱氧野尻霉素 樱草糖 鞘氨醇半乳糖苷 鼠李糖 泰威糖 阿糖胸苷 唾液酸 尿苷二磷酸-糖 尿苷二磷酸葡糖 葡糖转运蛋白 糖核苷酸转运蛋白 核苷酸糖 鳄梨糖醇 果胶酯酸 神经氨酸 N-乙酰神经氨酸 N-羟乙酰神经氨酸 酰基神经氨酸 胞壁酸 N-乙酰胞壁酸 链霉糖 二糖 蔗糖 海藻糖 乳糖 别乳糖 麦芽糖 纤维二糖 纤维二糖醛酸 几丁二糖 槐糖 龙胆二糖 昆布二糖 蜜二糖 N-乙酰乳糖胺 荚豆二糖 乳糖酸 玉米黄质二葡糖苷 松二糖 毒毛旋花二糖 链霉二糖胺 三糖 龙胆三糖 纤维三糖 松三糖 棉子糖 潘糖 四糖 水苏糖 五糖 六糖 七糖 八糖 天冬酰胺连接寡糖 高甘露糖型寡糖 纤维寡糖 唾液酸寡糖 脂质几丁寡糖 脂寡糖 葡聚糖 右旋糖酐 愈伤葡萄糖 植物糖原 短梗霉聚糖 石耳葡聚糖 半乳葡萄甘露聚糖 大脑蛋白聚糖 脂磷酸聚糖 磷脂酰肌醇聚糖 山梨聚糖 琥珀酰聚糖 木葡聚糖 酵母聚糖 肽聚糖 假肽聚糖 琼脂糖 糖原 杂多糖 淀粉 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 副淀粉 环糊精 糊精 极限糊精 麦芽糖糊精 纤维素 半纤维素 木聚糖 磷壁酸 脂磷壁酸 糖醛酸磷壁酸 胆红素二葡糖醛酸酯 肝素 硫酸乙酰肝素 透明质酸 硫酸角质素 硫酸软骨素 硫酸皮肤素 乳糖胺聚糖 海藻酸 阿拉伯聚糖 半乳聚糖 阿拉伯半乳聚糖 昆布多糖 香菇多糖 壳多糖 葡糖胺聚糖 地衣多糖 小核菌聚糖 木[质]素 木素纤维素 糖蜜 荚膜多糖 角叉聚糖 亮藻多糖 果聚糖 菊糖 岩藻多糖 同多糖 甘露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 葡甘露聚糖 果胶 多乳糖胺 多唾液酸 糖缀合物 糖原蛋白 抗冻糖蛋白 包膜糖蛋白 血型糖蛋白 内皮唾液酸蛋白 唾液酸黏附蛋白 无唾液酸糖蛋白 无唾液酸血清类黏蛋白 唾液酸糖蛋白 载唾液酸蛋白 髓鞘寡突胶质糖蛋白 α1酸性糖蛋白 T-H糖蛋白 核心O-聚糖 糖萼 糖基化蛋白质 布雷菲德菌素A 唾液酸糖肽 N-乙酰胞壁酰五肽 万古霉素 糖基磷脂酰肌醇 糖基磷脂酰肌醇化 嗜异性抗原 长萜醇寡糖前体 脂多糖 β蛋白聚糖 聚集蛋白聚糖 突触蛋白聚糖 基底膜结合蛋白聚糖 双糖链蛋白聚糖 短蛋白聚糖 软骨蛋白聚糖 饰胶蛋白聚糖 纤调蛋白聚糖 肌养蛋白聚糖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 透凝蛋白聚糖 光蛋白聚糖 神经蛋白聚糖 NG2 蛋白聚糖 细胞核蛋白聚糖 骨甘蛋白聚糖 骨黏附蛋白聚糖 串珠蛋白聚糖 黏结蛋白聚糖 纤维蛋白聚糖 双栖蛋白聚糖 睾丸蛋白聚糖 丝甘蛋白聚糖 凝血调节蛋白 多能蛋白聚糖 角蛋白聚糖 凝集素 植物凝集素 麦胚凝集素 同工凝集素 C型凝集素 胶原凝素 共凝素 选凝素 P型凝集素 I型凝集素 髓鞘相关糖蛋白 半乳凝素 网柄菌凝素 血凝素 白细胞凝集素 大豆凝集素 利马豆凝集素 四联凝[集]素 海胆凝[集]素 糖胺聚糖结合蛋白质 甘露糖结合蛋白质 蓖麻毒蛋白<ref>[https://hanyu.baidu.com/zici/s?query=%E7%B3%96&srcid=28232&wd=%E7%B3%96 糖 ],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文學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糖 - 化合物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