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5.215.14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社学 的原始碼
←
社学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社学1.jpg|350px|缩略图|右|<big></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803/3f29b2eca4bc4e71b96e4ded0b060a87.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44900107_174834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社学''',即村社所办学校,为地方[[小学]],主要[[教育]]八到十五岁的儿童或少年。社学始设于元代,明清沿袭。“州、县设学多在城市,乡民居住辽远不能到学者,于大乡巨堡,各置社学”。 在一些地区,社学是[[义务教育]]的重要承担机构。 ==历史== 元、明、清时期官府设立的学校,现多指社会学习。早期,创立于元二十三年。元制50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施引教化,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并以教劝农桑为主要任务。明承元制,各府、州、县皆立社学,以教化为主要任务,教育15岁以下之幼童;教育内容更包括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以及经史历算之类。清初令各直省的府、州、县置社学,每乡置社学一所,社师择“文义通晓,行宜谨厚”者充补。凡近乡子弟,年12以上,20以下,有志学文者,皆可入学肄(yi)业,入学者得免差役。社学是当时农村[[启蒙教育]]的一种形式,明清两代,社学成为乡村公众办学的形式,带有义学性质,多设于当地文庙。社学一直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地方文教机构,但在[[鸦片战争]]爆发后,广东人民亦曾利用它作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组织。 多层次办学、多形式兴教是[[江西]]古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诸多层次、诸种形式的办学中,不能不提到社学。社学是官立的用于启蒙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始创于元代<ref>[https://www.cidianwang.com/lishi/guanzhi/9/31589cg.htm 社学],词典网</ref>,至清末而终结。 清朝初期,[[台湾]]各地即普遍设有社学,并有“汉人社学”与“土番社学”之分。“汉人社学”,于始于康熙二十二年,台湾知府蒋毓英,于东安坊设置社学二所;至[[康熙]]末年,朱一贵事变后,社学制度逐渐废弛,义学代以兴盛,所有社学多变为义学。社学一辞,到了乾隆年间,成为诸子以文会友之场所,有[[文昌祠]]即设有社学,原来的意义近失尽失。“土著社学”,系专为熟番而设,康熙二十五年,诸罗县令樊维屏,在其辖区内四番社(新港社、目加溜湾社、萧垅社、麻豆社)各设社学一所,是为发端;康熙三十四年,台湾知府靳治扬到任之初,大量创设社学。乾隆年间为其鼎盛时期,嘉庆年间,由于熟番急速汉化,原来的土著社学,逐渐变成一般的汉民义学。 ==遗址== 说起100多年前的三元里农民抗英故事,有[[专家]][[学者]]认为,当时103乡农民之所以能行动如此整齐迅捷并最终取得胜利,关键就在于在[[广州]]周边农村中有不少名为“社学”的民间武装组织。日前白云区在辖区内发现了4座保存相对完整的社学遗址<ref>[http://news.gd.sina.com.cn/local/2005-05-30/1350835.html 白云区发现4座抗英社学遗址(图)],新浪网,2005-05-30 </ref>,揭开了这个一直十分神秘的民间组织的面纱。今天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164周年,白云区委邀请多位当年抗英义士的后代重聚[[三元古庙]]举行盛大纪念仪式缅怀先辈。本报老记者黄东生创作的以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为背景的历史[[长篇小说]]《世纪悲歌》也应邀在三元古庙举行首发仪式。 ==视频== ===<center> 社学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四川大学诚社学国学习礼课坐容 </center> <center>{{#iDisplay:p305657opv8|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中小學]]
返回「
社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