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5.220.23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碑帖 的原始碼
←
碑帖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碑帖</big>''' |- |<cente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q_70,c_zoom,w_640/images/20181013/08fe921e5379448ea55b3db2cac3b963.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m.sohu.com/a/259176596_183308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碑帖 |} '''碑帖''',过去俗称"黑老虎",它是一种既有[[文化]][[历史]]内涵,又有[[艺术品]]位和工艺加工的艺术品。 前辈为了记述前朝重要事情和隆重庆典等,把文学形式和[[书法家]]的手迹经过名匠刻手,刻凿在悬崖和[[石碑]]上,因此碑石就有多重性的艺术内容,还经过裱装成轴或册页,这样就成了碑帖(bēi tiè)。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称,实际"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将古人著名的[[墨迹]],刻在木板上或石上汇集而成。在[[印刷术]]发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以后人们为了学习[[书法]],或作历史资料都要学习这些文字资料。<ref>[https://www.sohu.com/a/417412613_761869 好书推荐 | 王羲之《兰亭序》碑帖,“天下第一行书”]搜狐</ref> == 基本含义== 碑帖,"碑"和"帖",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将歌功颂德、立传、纪事的[[文字]],先按字的点画墨道两侧,钩摹在石上,成"空心字",或是直接用红色颜料写在石上,即书丹上石,然后再经镌刻而立于某纪念处的称"碑",古代碑石上的字为书法名家、高手所书,字迹可供后人取法。将碑石上的字用薄纸、焦墨捶拓下来再经装裱的称为"拓本",通常也称为"碑"。 "帖"原是指书法家的墨迹真笔。为传播、学习需要,宋代以后出现将汇集的名家真迹,经钩勒上石或上枣木板,经镌刻捶拓,这样的汇帖刻本,也称"帖",如著名的有"淳化阁帖"、"宝晋斋法帖"。"碑帖"已合为一辞,用来泛指供学习书法取法的范本。----《古代碑帖鉴赏》 费声骞 "碑帖"常放在一起合称,其实"碑"主要指汉、魏、唐碑,按照类型来分,则有墓碑、庙碑、造像和[[摩崖]]等;"帖"则是指书人的书札或诗稿等。因为古代没有照相技术,只能依靠拓本流传,随着印刷术的提高,碑帖拓本专属收藏,流通渐少,因而所谓的碑帖收藏,实际上是指拓本(或拓片)收藏。 碑帖,过去俗称"黑老虎",它既是一种有文化历史内涵,又有艺术品位和工艺加工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品。 我们的前辈为了记述前朝重要事清和隆重庆典等,把文学形式和书法家的手迹经过名匠刻手,刻凿在悬崖和石碑上,因此碑石就有多重性的艺术内容,还经过裱装成轴或册页,这样就成了碑帖。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称,实际"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将古人著名的墨迹,刻在木板上可石上汇集而成。在印刷术发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以后人们为了学习书法,或作历史资料都要学习这些文字资料。为此,这些"碑帖"就有真实性、时间性、工艺性和艺术性。由于文化[[商品]]能在市场流通,也就有[[经济]]的[[价值]],所以鉴赏就成为重要手段。 认识古代留下的各种拓本,重要的是对原石的鉴别,由于原碑石被毁,因此,仅存的原拓本或孤本,就会价值连城。据史料记载,明代黄庭坚曾有记孔庙碑的"贞观刻",以千两[[黄金]]所购得。这说明了[[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的价值。然而到以后翻刻的"成武本"、"西安本",翻刻本的质量不及原拓本。 1920年,大收藏家罗振玉公开出售由他鉴定的明拓本《西安本庙堂碑》,价值140块大洋,张叔末藏《成武本庙堂碑》值120块大洋。 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真正学习鉴赏碑帖,成为许多收藏者的兴趣,从对碑帖的整体认识来说,鉴赏也是由表及里,有各个不同的侧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拓本的装潢,各种旧拓本特别是古拓本,有不同时期的式样,因此,"经折装"、"蝴蝶装"、"线装"等都反映出材料和裱装时代特征,再是对拓本纸张和拓本具体的墨色和效果,这则是对材料和技法的客观分析了。 南宋以后,碑帖的制伪高手越来越从拓法上和刻石上下功夫。所以进一步鉴别出书法的风格、用笔等,这就成了鉴赏中的主要依据。再有鉴别碑帖的辅助依据,即题签、[[印鉴]]、题跋等这些文字,都能帮助我们鉴定真伪。 '''引证解释''' 指石刻、[[木刻]]文字的拓本或印本,可供学习书法用。 明 [[曹昭]]《格古要论·古墨迹论上》:"用纸加于碑帖上。向明处以游丝笔圈却字画,填以浓墨,谓之响搨。" 清 [[钱泳]]《履园丛话·艺能·书》:"第一等有绝顶天资可以比拟 松雪 、 华亭之用笔者,则令其读经史,学碑帖,游名山大川,看古人墨迹,为传世之学。"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每天晚上他由书房归来,必须在祖父屋里背些《昭明文选》、《龙文鞭影》之类的文章,偶尔还要临摹碑帖,对些干涩的聪明对子。" == 简介 == '''碑帖''' 碑和帖是关于刻石文字的两个概念。碑是竖石,帖是横石(也有用木刻的)。从内容讲,碑是记叙当代的人或事,以志纪念。帖一般是将古代名人墨迹(书札、诗文等)摹勒上石。 碑帖都是刻石,在有纸、墨以后人们便用椎拓方法将铭文拓下来,这样容易阅读清楚,保存方便,流传益广。这里讲的碑帖,就指碑帖拓本。 历代碑帖是一座宝库,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哲学、风俗民情、文学艺术,可与史籍互相补证。现存于[[故宫]]的先秦时代的10个石鼓是石刻文字之祖。碑帖留下了自古至今无数名家的书迹,呈现出各种字体,各家流派的书法风格,实为中国书法之渊薮。 [[故宫博物院]]收藏各个时代碑帖数以万计,小部分是清宫旧藏,大部分是近五十年搜集入藏的。一批著名的鉴藏家如朱文钧、马衡、张伯英、吴兆璜、陈叔通、张彦生等相继将珍藏赠归故宫博物院,聚集了一批递藏有序的善本(宋拓、明拓和孤本)。 1899年以来,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五里小屯村殷墟出土了殷王占卜记事用的龟甲和兽骨,总计有十万余片。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作甲骨文,目前已发现的[[甲骨文]]字,约有五千多个。 殷墟甲骨刻辞是殷王占卜记事的实录,其内容包含了殷王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研究殷代历史丰富可靠的史料宝库。 故宫博物院所藏殷墟刻辞甲骨,来自拨交、征集和捐赠,约四千余片,著录于《殷虚书契续编》、《卜辞通纂》、《殷契佚存》、《殷契拾掇》、《殷契拾掇二篇》、《甲骨文合集》等书。 == 传拓方法 == 用墨把石刻和古器物上的文字及花纹拓在纸上的技术。是保存文物资料、提供临写楷模的重要方法。传拓技术,在中国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许多已散失毁坏的碑刻,因有拓本传世,才能见到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如汉西岳华山庙碑,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AD)地震时被毁,传世拓本遂为珍品;唐柳公权书宋拓神策军碑,因原碑已佚,仅有一册拓本传世,就成为孤本。传拓可将石刻、古器物铭文和细微的花纹清晰地拓出来,以弥补照相技术的不足。 碑帖传拓方法主要有擦墨拓、扑墨拓两大类,还有蜡墨拓、镶拓、响拓等。 '''擦墨拓法''' 主要工具是细毛毡卷成的擦子。擦子要卷紧缝密,手抓合适为宜,将毡卷下端切齐烙平,把湿纸铺在碑石上,用棕刷拂平并用力刷,使纸紧覆凹处,再用鬃制打刷有顺序地砸一遍,如石刻坚固,纸上需垫毛毡,用木锤涂敲,使笔道细微处清晰,切不可用木锤重击。待纸干后,用笔在拓板上蘸墨,用擦子把墨汁揉匀,并往纸上擦墨,勿浸透纸背,使碑文黑白分明,擦墨三遍即成。 '''扑墨拓法''' 传拓用的扑子用白布或绸缎包棉花和油纸做成,内衬布两层,一头绑扎成蒜头型,按所拓碑刻、器物的需要,可捆扎成大、中、小三种扑子。把扑包喷水潮润,用笔蘸墨汁刷在拓板上,用扑子揉匀,如用双扑子,可先在下面扑子上蘸墨,然后两扑子对拍把墨汁揉均,再往半干纸上扑墨,第一遍墨必须均匀,扑三四遍墨见黑而有光即可。传拓摩崖石刻等,因摩崖崖面粗糙,可用白布包谷糠、头发、砂粉、锯末等做成扑子,将双扑子蘸墨揉匀后再拓凸凹不平的摩崖刻字。陕西省[[西安碑林]]传拓工作者,用马尾鬃制成罗底,然后内衬毡子、旧毛料做成罗底扑子,只用单个罗底扑子和一块拓板,拓出的碑刻拓片效果也很好。 == 参考来源 ==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返回「
碑帖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