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101.13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石山孜遗址 的原始碼
←
石山孜遗址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石山孜遗址22.jpg|350px|缩略图|右|[http://p1.pccoo.cn/bendi/20140312/201403122238506838.jpg 原图链接][http://image.baidu.com/search/redirect?tn=redirect&word=j&juid=088FE0&sign=ckoegziaek&url=http%3A%2F%2Fwww.huaibei.ccoo.cn%2Fbendi%2Finfo-103384.html&bakfurl1=http%3A%2F%2Fwww.huaibei.ccoo.cn%2Fbendi%2Finfo-103384.html&objurl=http%3A%2F%2Fp1.pccoo.cn%2Fbendi%2F20140312%2F201403122238516427.jpg 来自 淮北视窗 的图片]]] '''石山孜遗址'''位于中国[[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石山孜村(原属濉溪县平山乡,现实际由经济开发区新区管辖),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989年被列为第三批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山孜遗址于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7年、1988年由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会同淮北市、濉溪县文物部门进行过三次试掘。[[遗址]]地势略高于四周,南北长100米,东西宽160米,文化层厚约2米。出土大量[[陶片]]、器足等。遗址文化内涵较为丰富,有其自身显著特点,文化性质将有待进一步发掘考证。 ==简介== 遗址紧傍石山西北,地势略高于四周,由于历年[[黄河]]泛滥,表面覆盖沙土层厚约1米。遗址南北长100米,东西宽160米,文化层厚约2米。普查中发现文化层和红烧土,手制陶纺轮,大量锥形鼎足及陶片。其中鼎足最长者为11.8厘米,[[直径]]4.3厘米。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进行重点调查。1987年会同淮北市、濉溪县文物部门进行了首次试掘。开探方4个,揭露面积100平方米,除出土大量陶片、器足外,还出土了陶拍、陶饼、陶质器座、器底、器耳、器把、[[石斧]]、石折、石器坯料、角椎、角叉、蚌刀、骨质靴形器等。可辨别的[[陶器]]有[[钵]]、[[鼎]]、[[罐]]、盒、杯、盅等,其中有一完整[[炊器]]。陶质多为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红皮陶,少量黑陶及宽带纹彩陶,陶器纹饰多为附加堆纹(用泥系盘贴法),其次为划纹、戳纹、刺点纹、手掐纹、凹弦纹、指甲纹等。陶器最显著特点为手制,器形不规整,器壁较厚、较粗糙,甚至当时制作时留下的手纹尚清晰可辨。该遗址文化层厚,面积大,时代早,内涵较为丰富,受中原和长江流域诸文化因素影响较小,有其自身显著特点;或可代表[[淮北]]地区一种新的文化类型。文化性质将有待进一步发掘考证。 ==发现过程== 石山孜遗址位于烈山区古饶镇石山孜村,遗址南依石山,山上纯石无土,峭峰怪石林立。石山周围较为低洼,大[[雨]]过后,积水呈现护山河状。据清光绪《凤阳府志》记载:“宿州西北50余里有石山,周围上一里许,纯石无土,介然独峙,层层迭起,嵌空玲珑,如雕如画。”故老乡传此山为天庭中的神仙[[杨二郎]]担山时掉下的扁担楔子,又称为“飞来峰”<ref>[http://new.lieshan.gov.cn/content/detail/57c932417f8b9a0865605139.html 十里长山景区],烈山区人民政府,2019-02-12</ref>。 1984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石山孜遗址被文物部门发现。遗址处于石山的北侧,中间有一条宽4米东西向的村路穿过,路北沟内切面处文化层暴露明显,厚约1.5米,上距地表1米。五花土层呈不规则状,内含大量的颗粒状红烧土和各种陶片。路南沟内有大量贝壳堆积层,间有少量陶片和手制纺轮,质地多为泥质红陶,也有少数的蛋壳[[红陶]]和[[黑陶]],以及加贝砂灰陶。鼎足、足均为圆锥形,大小长短不一,质松火候低。陶片均无纹饰。 1987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复查,确定遗址东西长370米,南北宽350米,实际[[面积]]近12万平方米。 1988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对石山孜遗址组织第一次考古发掘,勘察面积100平方米; 1989年,石山孜遗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1993年又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50平方米。三次考古发掘共清理灰坑395个,墓葬16座,房屋遗址15处,出土陶、石、骨、[[角器]]等文物近500件<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d3005070102vg7g.html 石山孜新石器文化遗址],新浪博客,2015-5-19</ref>。 经过对出土[[文物]]的[[碳十四]]年代测定,石山孜遗址所处时代距今约7000年前。结合考古发掘各类出土[[文物]]遗存综合判断,石山孜遗址具有面积大、堆积厚、文化内涵丰富、出土器物特征明显的特点,时代明显早于邻近区域所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同中国早时期的新石器文化代表[[裴里岗文化]]遗址时代相近,但是文化内涵与裴里岗文化遗址又相互独立。 因此,石山孜遗址作为皖北区域[[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对深入研究皖北地区早期文明的起源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视频== ===<center>石山孜遗址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淮北文化巡礼之三:来自远古的呼唤 石山孜新石器文化遗址 </center> <center>{{#iDisplay:p0341qsiyqb|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返回「
石山孜遗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