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9.103.5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發泡錠 的原始碼
←
發泡錠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發泡錠.png|230px|thumb|有框|右|發泡錠。[https://heho.com.tw/archives/13865 原圖鏈接]]] '''發泡錠'''(英語:effervescent tablet,[[中國]]大陸稱作泡騰片,也稱水溶片),是一種藥片類型,當它接觸水或其他液體的時候就會分散溶解成為溶液,並在此過程中釋放[[二氧化碳]],一般用於承載藥物,或生物[[酶]]洗劑等清潔用品。 ==概述== '''發泡錠'''是設計成可溶於水並釋放二氧化碳的片劑。它們是將粉末形式的成分壓縮成緻密團塊的產品,將其包裝在泡罩包裝中,或者將密封乾燥劑包裝在瓶蓋中並加入乾燥劑,並以粉狀或顆粒狀出售。通常先製成顆粒,然後製成片劑。 ==歷史== ===礦泉鹽與水果鹽=== 發泡錠用作[[製藥]]和[[飲食]]業的產品已有兩個多世紀了。追溯到1800年代末,最初是在那個時代的水療熱潮中掩蓋了用作治療劑的苦水的味道。[[科學家]]開始發現各種鹽(例如,勞氏鹽和瀉鹽)的化學組成和生理益處。這些鹽是在礦泉中發現的,自羅馬帝國以來,被用作健康溫泉,人們可以在那裡沐浴,飲用礦物質,為健康而喝水。 這些發展導致嘗試使用現成的成分複製在這些天然存在的礦泉水中發現的鹽混合物。混合這些鹽,尤其是[[碳酸鹽]]酒石酸鹽和酒石酸鹽-[[檸檬]]味等與檸檬酸或[[酒石酸]]的泡騰劑混合使用特別受歡迎,掀起了新的“水果鹽”的熱潮。 ==原理== '''發泡錠'''的原理是利用可溶性[[有機酸]]和鹼性的[[金屬]]碳酸鹽類組成,如果這種混合物接觸到[[水]],就會產生二氧化碳。常使用的酸,例如:檸檬酸、酒石酸等,鹼類則以碳酸鹽類和碳酸氫鹽類為主,例如:[[碳酸鈉]]、[[碳酸氫鈉]]([[小蘇打]])等。以檸檬酸和碳酸氫鈉的反應為例: 反應式為:C<small><small>6</small></small>H<small><small>8</small></small>O<small><small>7</small></small>+3NaHCO <small><small>3</small></small>→3H<small><small>2</small></small>O+3CO<small><small>2</small></small>+Na<small><small>3</small></small>C<small><small>6</small></small>H<small><small>5</small></small>O<small><small>7</small></small> ===與其他藥劑類型對比=== 相較於一般[[膠囊]]錠劑,發泡錠的劑型,可藉由將藥物改變成液體形式來提高吸收效率及生物利用度(英語:bioavailability (BA))。在1992年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中指出,在一項針對六位自願者的試驗中,一般錠劑的生物利用度只能達到發泡錠的27%。換言之,同樣有效成分製作成發泡錠,沖泡成為液體形式後吸收,可以達到傳統錠劑將近4倍的生物利用度。 典型的例子,如碳酸鈣是一種最為廣泛使用作為補充[[鈣質]]的化合物,一般作成膠囊錠狀型態。食用碳酸鈣錠劑必須先溶解於[[胃酸]]中,再帶入到[[腸]]道吸收。但是,對於老人和小孩,胃酸的分泌量較少,食用碳酸鈣錠劑時沒有充分的胃液混合,可能在沒有充分溶解下就通過胃部,進入腸道,在無法消化的情況下又經過排泄的方式排出體外。 但是碳酸鈣做成發泡錠的形式,因為事先已經在液體中溶解,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減少在胃部崩解的過程,可以快速進入到腸道吸收。其次,許多研究指出,發泡錠會增強吸收有效成分。這是因為氣泡產生的二氧化碳反應可誘發細胞旁徑通路(paracellular pathway),擴大細胞與細胞間的空間,可增強有效成分的滲透率與吸收率。 ==成分== 適用於發泡錠的活性成分可分為以下幾類: * 難以消化或對胃有損害的成分; * 對pH值變化敏感的成分,如[[胺基酸]]和[[抗生素]]; * 需要大劑量服用的成分; * 對光照,[[氧]]氣或濕度敏感的成分; * 其他。 ==優點== 營養學者普遍認為不需要刻意使用發泡錠做為平時的營養補充品,但針對特定情況及族群時,發泡錠劑型仍有下列優點: # 適用於年長者:年長者使用發泡錠劑型的[[鈣片]],因可完全溶解在水裡,會幫助減少脹氣和便秘的不適。 # 年紀很小的孩子、無吞嚥能力者:因吃不下大顆粒藥錠,或是保健食品的錠劑,此時發泡錠劑型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同時也可補足大量水分,但是需注意保健食品的各種含量有無超標,避免引起其他身體不適。 # 減少藥物苦味:有些藥物或營養素的苦味比較重,製成發泡錠後,會因為添加甜味劑的緣故將苦味給掩蓋掉了,而且碳酸氣泡也有暫時麻痺[[味蕾]]的效果,幫助將令人感到不適的味道降到最低,以利服用。 # 可容納大劑量的藥物:因為不用考量到吞嚥問題,所以發泡錠的體積可做得比一般錠劑大,也就可以容納3-10倍有效成分或[[營養]]素的劑量。 # 對於酸鹼較敏感的藥物:發泡成分會使得[[胃]]內pH值提升,有利於「對酸敏感」藥物的口服吸收率,像是胺基酸或抗生素等成分藥物,在胃酸pH值太低的環境下,容易變性和失去藥物活性。 ==注意事項== ===限鈉者的使用=== [[台北市]][[汐止]]國泰綜合醫院藥劑科藥師吳淑英指出,市售的發泡錠或發泡飲產品,每錠鈉含量約280毫克,佔去了成人每日鈉建議攝取量的十分之一。對於限鈉攝取者,這樣的發泡錠劑型產 品是不適合的。(衛福部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量為2400毫克)<br> 需要限鈉者有高[[血壓]]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腎]]功能缺損,[[肝硬化]]患者,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賀爾蒙]]和[[類固醇]]等藥物患者<ref>[https://heho.com.tw/archives/13865 發泡錠的使用陷阱 原來它鈉含量很高!]Heho健康網站</ref>。 ==相關新聞== ===直接服食釀悲劇=== [[中國]]大陸浙江省一位粗心的媽媽,拿發泡錠餵給18個月大的孩子吃,發泡錠裡的檸檬酸遇上碳酸氫鈉,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成為致命凶器。發泡錠碰到口水,一下子冒出大量二氧化碳,孩子手腳突然抖動,緊接著劇烈咳嗽嘴唇變成青紫色,緊急送醫搶救,因為腦部缺氧過久,回天乏術窒息死亡。曾有人做過試驗發泡錠放入水中,水整個翻動了起來,力度相當明顯,主要是讓[[維他命C]]或是藥物快速溶解釋放出來。一般藥房都買的到,中國大陸[[浙江]]這位粗心的母親,直接拿給幼兒服用,釀成悲劇<ref>[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56382 致命凶器!媽媽拿「發泡錠」直接餵兒子 竟害男童窒息身亡]SETN三立新聞網</ref>。 ===正確服用方法=== 發泡錠還沒完全泡開,千萬不要飲用,也別跟[[可樂]][[汽水]]一塊服用,別讓一時疏忽,以免釀成難以挽回的悲劇。正確服用方法一定要放在一個容器裡,倒上溫開水,充份的冒泡以後,讓這個藥片整個溶解了才可飲用。發泡錠會產生大量氣體,千萬別放在密閉容器中。有記者實際操作,發泡錠在密閉容器中加水,不斷把蓋子蓋回,蓋子又不斷被彈了出來,化學老師老師也說了,如果放到書包裡,兩邊壓緊了,蓋子彈不出來可能就爆炸了。瓶蓋就在老師的手中彈開,如果吞到肚子裡,恐怕傷及[[食道]]跟腸胃。 ==影片==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8j8GFgf4KQ |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43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發泡錠當藥片吃 1歲半童窒息身亡|三立新聞台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AHV1GvTvrQ&feature=emb_logo |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43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維他命C發泡錠 過量恐腎結石 }} ==參考資料== {{reflist}}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 [[Category:418 藥學;藥理學;治療學]]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發泡錠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