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5.149.2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王熙 的原始碼
←
王熙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王熙1.jpg|缩略图|王熙:字'''叔和'''。[[高平]][[山阳郡]](今[[山东]][[微山县]])人。与[[王粲]]同族。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编著了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 '''王熙''',(201—280年),字'''叔和'''。[[高平]][[山阳郡]](今[[山东]][[微山县]])人。与[[王粲]]同族。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 ==基本情况== 王熙幼年时代是在缺衣少食的贫寒中度过的。严酷的生活现实,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谦虚沉静的性格。他特别喜爱医学,读了不少古代医学典籍,并渐渐学会了诊脉治病的医术。他在开始行医的时候,因为家境贫穷,衣衫破旧,人们瞧不起他。他只好背着药箱四处流浪,常常食宿无着。由于他对脉学很有些研究,慢慢也治好了许多疑难病人,请他看病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他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逐渐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32岁那年他被选为[[魏国少府]]的[[太医令]]。魏国少府中藏有大量历代著名医典和医书,存有许多历代的经验良方。王熙利用当太医令这个有利条件,阅读了大量的药学著作,为他攀登医学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王熙经过几十年的精心研究,在吸收[[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古代著名医学家的脉诊理论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终于写成了中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脉学专著——《[[脉经]]》,计10万多字,10卷,98篇。《脉经》总结发展了西晋以前的脉学经验,将脉的生理、病理变化类列为脉象24种,使脉学正式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一门科学。 [[File:《脉经》1.jpg|缩略图|左|王熙:王熙写成了中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脉学专著——《[[脉经]]》,计10万多字,10卷,98篇。]] 达官贵族家庭,宗族中数代是权势显赫的贵族,亦有名震当时的文人学士。由于家庭优越的生活及学习环境,使得叔和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从小兴趣广泛,少年时期,已博览群书,通晓经史百家。后因战事频繁,时局动荡,为避战乱,随家移居荆州,投奔荆州刺史刘表。当王熙侨居荆州时,正值张仲景医学生涯的鼎盛时期,加上王熙与仲景弟子卫汛要好,深受其熏染,逐渐对医学发生兴趣,并立志钻研医道。后因战事频繁,时局动荡,为避战乱,随家移居荆州。 当王熙侨居荆州时,正值张仲景医学生涯的鼎盛时期,加上王熙与仲景弟子[[卫汛]]要好,深受其熏染,逐渐对医学发生兴趣,并立志钻研医道。他寻求古训,博通经方,深究病源,潜心研读历代名医著作,遵古而不泥古,虚心向有经验的名医求教,博采众长,医术日精,名噪一时。由于其医术高明,公元208年,当[[曹操]]南下征战[[荆州]][[刘表]],王熙被推选为曹操的随军医生。其后任王府侍医、皇室御医等职。后又被提升为太医令。 ===个人贡献=== (清·[[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推测王熙也为张仲景之亲授弟子)他寻求古训,博通经方,深究病源,潜心研读历代名医著作,遵古而不泥古,虚心向有经验的名医求教,博采众长,医术日精,名噪一时。由于其医术高明,公元208年,当曹操南下征战荆州 表,王熙被推选为曹操的随军医生。其后任王府侍医、皇室御医等职。后又被提升为太医令。 他不但精通中医经典方书,而且于脉学颇有研究。唐·甘伯宗《名医传》称:王熙性度沉静,尤好著述,究研方脉,静意诊切,调识修养之道。宋·张杲亦称其:博好经方,尤精诊处,……深晓疗病之源。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编著了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 脉学在中国起源很早,扁鹊就常用切脉方法诊断疾病了。切脉是祖国医学诊断学之“望、闻、问、切”四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当时仍不为一般医家所重视,如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中指出,有一些医生缺乏脉学知识的掌握,或者对于脉学不大讲求,这样临床诊断不明,对于病患者说来是很危险的。因此,为了解决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正确应用脉诊诊断的问题,迫切需要一部脉学专著。 王熙搜集了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佗等古代医家有关脉学论述,并加上自己的临床体会和见解,终于写出了这部著名脉学专书。 经过连年的战争,许多书简(当时还没有发明纸,书都是写在竹简上的)都散落佚失或残缺不全了,即使是几十年前才完成的《伤寒杂病论》也是同样的命运。 作为太医令的王熙(太医令相当于今天的最高级医院的院长)深知这部医学医著的伟大价值,心中十分不忍,便下定决心使这部旷世的奇书恢复其真正的面貌。于是他搜集仲景旧论,到各地寻找该书的原本,终于成功地得到了全本的《伤寒杂病论》,并加以整理和修复,将其保留了下来,就是今天见到的《伤寒论》。但书中只有伤寒部分的内容,没有找到杂病的那一部分。直到唐朝,人们发现了一本已经被虫蛀了的小册子,里面的一部分内容正与《伤寒论》相同;另外还有一些内容,是论述杂病的文句,当时尚未见诸于世,但其文风和词藻却与《伤寒论》极为相似。从形式上来看,这本小册子是一种摘抄本,并非完整的内容。虽然有些遗憾不能得到原本,但终究是一大收获,于是将伤寒部分的内容删去,将杂病部分整理出版,取名《金匮要略》。 虽然只是不完整的内容,但这部分关于杂病的论述,为后世医家处理许多棘手的医学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而王熙对《伤寒论》的整理使得《伤寒论》能够流传至今,功莫大焉。 除了上述有关脉学和整理《伤寒杂病论》之外,王熙在养生方面还有一些精辟的论述。王氏在养生学上属于医家养生流派,主张从起居饮食方面进行谓摄,以求得长寿,却病延年。他提出饮食不可过于杂乱,要适量,是中国早期对饮食制度养生的最早的较系统的论述。<ref>清·[[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ref> ===人物评价=== 当然后世对此评价褒贬不一,贬之者责其窜乱仲景原义。如喻嘉言攻击曰:“仲景之道,人但知得叔和而明,孰知其因叔和而坠!”褒之者则认为王熙编次《伤寒论》有功千古,尤其当该书处于存亡危急之际,王熙使之保存并得以传世,其贡献之大不可泯灭。正像金代成无己称:“仲景《伤寒论》得显用于世,而不堕于地者,叔和之力也。”宋·林亿曾曰:“仲景之书及今八百余年,不坠于地者,皆其力也。”清·徐大椿亦称:“苟无叔和,焉有此书?”的确,王熙在整理中医古文献时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是值得称赞的。若没有王熙的整理,今天也许就很难知道张仲景在医学上的成就。他这种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功绩,是值得铭记的。 王熙严谨的治学态度,还体现在他对前人文献的引用上。如《脉经》中就引用了大量古文献,他在引用文献时,或以标题形式列出,或以文后加注的形式注明文献出处,便于读者根据所引文献的出处,找出原始文献,他这种严肃而忠实的态度也是他的伟大之处,值得后世效法。在其故乡山东省邹城市今建有叔和中医院,家乡的后人以这种方式怀念这位杰出的医学家。<ref>[http://ren.bytravel.cn/history/2/wangxi.html 首页 > 山东省 > 济宁 > 微山县人物 王熙 [晋][公元201年-280年,魏晋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博雅旅游网]</ref><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1024/16/521701_697750209.shtml 王叔和、王熙、《脉经》及其相关医学伪史 2017-10-24 李香愚]</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医学家]] [[Category:南北朝时期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王熙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