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9.5.17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爱新觉罗·溥伦 的原始碼
←
爱新觉罗·溥伦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100" align= center| '''<big>爱新觉罗·溥伦</big>''' |- |<center><img src=https://p2.ssl.qhimgs1.com/t0109e1bd755b8f7b0c.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360kuai.com/pc/9809af8fcc34b311f?cota=3&kuai_so=1 来自 快资讯网的图片]</small> |} '''<big>爱新觉罗·溥伦</big>''',(1874年11月10日-1927年1月21日),字彝庵,爱新觉罗氏,隶属满洲镶红旗。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五世孙,成哲亲王爱新觉罗·永瑆玄孙,贝勒爱新觉罗·载治第四子。过继给道光帝长子隐志郡王爱新觉罗·奕纬为嗣孙,[[袭封]]"贝子"爵位,时称"伦贝子"。1904年3月4日,贝子溥伦率清帝国代表团离京出席美国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在回国后受到[[重用]],任资政院总裁、农工商大臣,是宣统年间皇族内阁重要成员之一。 ==基本信息== 本名 爱新觉罗·溥伦 别称 伦贝子 <ref>[https://baike.so.com/doc/5822696-6035514.html 爱新觉罗·溥伦]</ref> 字号 字彝庵 所处时代 清末民初 民族族群 满族 出生时间 1874年11月10日 去世时间 1927年1月21日 爵位 贝子 ==生平= 溥伦的祖上是乾隆皇帝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曾与皇位失之交臂。 道光帝长子隐志郡王爱新觉罗·奕纬的长孙。 同治帝崩时,曾有望继大统,为慈禧太后所阻。光绪七年(1881年)袭贝子。二十年(1894年),加贝勒衔。三十三年(1907年)筹备资政院,与孙家鼐共同担任总裁。宣统三年(1911年)任庆亲王内阁农工商大臣。 担任资政院议长时,因弹劾军机案,与奕劻产生了极深的矛盾。辛亥革命爆发后,赞同清帝逊位。民国后,转而依附袁世凯,赞同洪宪帝制,受参政院长,许亲王双俸。 1904年3月4日,贝子溥伦率清帝国代表团离京出席美国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主持"一切赴会事宜"。事实上溥伦除了参加世博会活动外,还在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等城市进行了许多考察和会见。 ==姓氏起源== 古代的女真族人并不重视自己的姓氏,皆冠以部族名为姓。比如完颜部的人就很多姓完颜,叶赫部的人就大都姓叶赫。努尔哈赤远祖姓夹古,是爱新(旧女真"按出虎部")部族的远支。遂其一支都冠以觉罗。遂随部族冠姓爱新(满语:aisin,金的意思)又因其为远支,则冠以觉罗(满语goro或gioro,远支的意思)。遂称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其子皇太极建国清朝,效仿汉制,取消远支大宗之分,使爱新觉罗成为一个姓氏。由于古代女真族远支宗室划分详细,遂许多姓氏就出现了觉罗的划分:伊尔根觉罗、阿颜觉罗、舒舒觉罗、葛籣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扈伦(呼伦)觉罗、嘉木瑚觉罗、阿哈觉罗、伊拉拉觉罗、察拉觉罗等等。诸觉罗的前两(三)个字是地名或身份,后两个字是姓。 爱新觉罗氏统治中原初期,子孙并未按照辈分命名,康熙年间才开始采用汉人按辈分取名的方法。康熙初年,几名皇子曾先后以"承"、"保"、"长"三字命名,康熙二十年才固定划一采用"胤"字,其中康熙帝之子雍正的名字为胤禛,孙辈用"弘",曾孙辈用"永"。乾隆时,又根据他作的一首诗,定了后人用"永"、"绵"、"奕"、"载"。道光时定了"溥"、"毓"、"恒"、"启",咸丰时定"焘"、"闿"、"增"、"旗"。1938年修续爱新觉罗氏宗谱的同时,溥仪又添了12个字,"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参加世博会== 1902年,当美国确定在圣路易斯举办世博会之后,特派专使来中国宣传世博会并向清政府发出了参展邀请。慈禧太后召见了美国专使,询问了世博会的有关情况。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先生邀请慈禧太后出席世博会,慈禧以老迈不能远行为由婉拒了康格的邀请,但慈禧太后接受了美国对清政府的邀请,答应康格派亲王与会,以示与美国的亲睦。1900年庚子事变后,清政府和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陷入僵局,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和夫人率先打破了僵局。康格夫人首先邀请各王府的福晋和格格们到美国公使馆做客,作为回报,各王府的福晋和格格也邀请康格夫人到自己的王府做客,于是康格夫人成了各王府福晋和格格的朋友,成为王府的常客。带领福晋和格格们去美国公使馆做客的是慈禧太后的养女荣寿固伦公主(恭亲王奕欣的长女),由于荣寿公主和其他福晋、格格的对慈禧太后不断美言康格夫人,慈禧太后多次接见了康格夫人,与康格夫人有了较深的私人情谊。在庚子事变摧毁西方国家公使馆后,妇女外交在清政府与西方国家恢复正常外交关系中起了重要作用。 康格夫人得知慈禧太后决定清政府参加世博会之后,便去游说慈禧太后,提出让画家给慈禧太后画一幅油画在世博会展出,这令慈禧太后惊讶不已,因为中国皇帝和皇后的画像从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示过。康格夫人解释说,各国首脑的画像都在世博会展出,英国女王的画像也展出,并且在世博会展出太后画像也会让西方人士对太后有良好的印象。慈禧太后终于答应了康格夫人的要求,于是康格夫人请美国女画家凯瑟琳·卡尔给慈禧太后画像。1903年8月间,卡尔小姐在康格夫人的带领下去颐和园拜见慈禧太后,开始给慈禧太后画像。 慈禧太后决定清政府参加美国世博会后,到底派那位王公率团参展,一时还定不下来,在盛宣怀、端方和两江总督魏光焘、两广总督岑春煊等重臣的建议下,1902年底,慈禧太后最终任命溥伦贝子为清政府世博会参展团的正监督,负责"一切赴会事宜"。同时还任命黄开甲为副监督。 黄开甲是晚清首批留美幼童之一,曾在耶鲁大学学习,熟悉美国情况。黄开甲先期赴美,负责具体布展事宜。清政府为世博会的参展下了血本,据当时上海的《东方杂志》披露,清政府调拨府银75万两用于参展。在搭建"中国村"的过程中,设计师向黄开甲提出建造清朝皇宫的局部模型,这等大事黄开甲不敢擅自做主,他赶紧给在北京的溥伦发电报请示。溥伦感到很为难,他也不敢决定把清朝禁宫复制到美国展出。年轻的溥伦很机灵,他灵机一动,决定把自己府邸的客厅和卧室原样复原送世博会展出。 1904年3月4日溥伦贝子率代表团离开北京,4月17日溥伦一行抵达旧金山,当天晚上在哥伦比亚大剧院观看了演出并与当地华人见面。次日溥伦到中国会馆接见参展的中国绅商并出席了当晚的宴会。4月19日溥伦从旧金山启程前往华盛顿,4月26日溥伦受到了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接见。 溥伦在旧金山很受当地华人的欢迎,都想一睹其尊荣。4月22日华人报纸《中西日报》刊登了溥伦贝子的照片,当日报纸被一抢而光。次日,该报纸为满足"不得其玉照为憾者",特意加印了溥伦贝子的照片随报附送。 6月初溥伦贝子率代表团抵达圣路易斯,住在乔治·华盛顿旅馆,并且住了两个月之久,其间溥伦出席了世博会开幕式,应邀参加了各种庆典,并举行了多场大型宴会款待各国嘉宾。 世博会开展后,以中国古典建筑形式建造的"中国村"引起了轰动效益。"中国村"里溥伦贝子府的客厅和卧室尤其引人注目,客厅和卧室都铺设华丽的中国地毯,客厅摆放有做工精细的紫檀座椅和桌几,桌几上装饰精美的中国瓷器,墙壁上还挂有中国画;卧室里摆放一张硬木花罩床,花罩镶金,雕刻异常精美,床上铺锦被,花罩两侧挂刺绣床帘。《东方杂志》转引一篇英文报道说:"溥伦王子住室的华丽的复制品位于英国和比利时展区之间。┅┅在万国博览会上,中国皇室的展品是溥伦王子住所的复制品。在寝室中间放着一个开启的宝亭,有一座宝塔,还有插着百合、牡丹和玟瑰的金鱼池;王子的寝床、客厅和画室,到处是世界最高雅的刺绣极品,中国的地毯制造艺术就是在地板上也能看到--建筑物在红色、金色和兰色中集中地装饰出华丽,同样的奢华在花园中也表现出来,那后花园是由专员夫人(指溥伦夫人)亲自设计的。"这是西方人民众第一件见到清朝皇族成员的居室,自然充满了惊奇,以至于美国的媒体将其称之为"夏宫"。仅凭溥伦的客厅和卧室,溥伦想不在西方国家出名都难。 "中国村"是座中国古典庭院式的建筑,位于英国馆和比利时馆之间,由牌楼、门楼、八角亭、水池和一座五开间的厅堂组成,被西方媒体誉为是"本届博览会上最漂亮的东方建筑典范"。展览期间,"中国村"内还演出京剧,并演奏中国民歌"茉莉花",这是"茉莉花" 最早在西方国家奏响。1904年9月25日的《纽约时报》曾这样报道中国京剧和《茉莉花》:"热闹的'中国村'出现中国戏曲与音乐表演--来自古老的中国,充满创新的音乐。中国音乐,诚如中国文化一般,经过几个世纪以来的精雕细琢,如今就展现在万博会的'中国村'……听过中国音乐的人,将为其铿锵有力的声音所折服。以锣钹、唢呐、胡琴等中国乐器,显出吹、拉、弹、唱这几种中国音乐的表征;采用五声音阶,使用简单音符,可以组合令人难忘的美妙音乐。音乐对中国人而言,可谓天人合一的最佳意境。"又说"在'中国村'的中国戏院,来自中国的京剧演员,顶着华丽抢眼的传统服饰与羽毛头饰,在中国传统音乐的背景中,以特有的肢体语言传神地把中国古老故事一幕幕介绍给观众。有一首流传已久、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乐曲《茉莉花》(Lily Song),可为听者带来好运。"京剧和"茉莉花"能够成为西方人最熟悉的中国戏曲和乐曲,与负责"一切赴会事宜"作为正监督的溥伦贝子在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上的推广有很大的关系。 在本届世博会,中国各商会带去的商品大受欢迎,瓷器、茶叶、丝绸、地毯等几乎销售一空。中国茶磁赛会公司的红茶、绿茶获得本届世博会的超等文凭(最高奖)和金奖,美国白克兰公司全部收购了零售之外的四万余磅中国茶叶,并与中国茶磁赛会公司当场订立了销售茶叶的合同,由白克兰公司作为中国茶磁赛会公司在美国的代理商。另外,中国启新洋灰公司的参展的马牌洋灰(即水泥),也获得了本次世博会的金奖。本届世博会中国参展的商品拿了大大小小的奖有100多个,通过这次世博会,有力地推进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作为率团参加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正监督的溥伦贝子当时成了国内外的新闻人物,美国报刊记者多次对溥伦贝子进行采访,上海的《东方杂志》把溥伦贝子的照片登上了封面,并连篇累牍地报道世博会"中国村"的情况。卡尔小姐所画的慈禧太后画像在特派官员的护送下,从上海用邮轮运抵旧金山后,租了一辆专列直接送往圣路易斯世博会美术馆。6月19日,溥伦率代表团前往美术馆为慈禧太后画像举行盛大的迎接仪式,典礼从下午4点一直持续到晚上9点。慈禧太后画像并没有在"中国村"展出,而是在美术馆展出,被放在正厅(美国展区),以示美国政府对慈禧太后的重视。慈禧太后的油画像被镶嵌在硬木雕刻的穿衣镜框内,与其他参展的嵌在油画框内的画像不同,显示了浓郁的中国装饰特色。这是西方民众第一次见到慈禧太后的容貌。由于在庚子事变中,慈禧太后默许义和团和清军摧毁了东交民巷西方国家驻京公使馆,使得西方民众对慈禧太后印象极坏,伦敦《泰晤士报》曾这样评论慈禧太后:"她是个蛇蝎心肠的女人。"卡尔小姐所画的慈禧太后端庄、高贵,在万人瞩目之中,多少起到了康格夫人对慈禧太后所说的让西方人对慈禧太后有良好印象作用。世博会尚未闭幕,溥伦就回国了。世博会闭幕后,溥伦委托清朝驻美公使梁诚将这幅慈禧太后油画像赠送给了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并在华盛顿举行了盛大的赠送仪式,罗斯福总统代表美国政府亲自接受了慈禧太后画像。后来罗斯福总统将这幅慈禧太后画像转给华盛顿国家博物馆,一直保存至今。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先生也参观了本届世博会,并作出了如下评价:"此会为新球开辟以来的一大会。" 溥伦贝子赴美达4个月之久,除率团参加世博会之外,其实还有其他的使命。1904年3月9日,以盛宣怀为主的几位大臣向慈禧太后密奏一份《奏为密陈大计折》 ,主要内容是要选派亲贵大臣考察美国新政,沟通外交,因为在列强中,美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盛宣怀还特意写了《奏请伦贝子在美恭候朝命》折子作为《奏为密陈大计折》的附片。溥伦赴美期间,除了出席圣路易斯世博会的各项活动外,他还游历了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各大城市,考察了美国的宪政,会见了美国的地方官员及华人在美的成功人士。溥伦向各地华侨和记者表示了自己急图自强、振兴国脉以改变积弱局面的决心。在向华侨演讲中,溥伦承诺,回国后,将"披肝沥胆,向西太后进立宪改革之言。"溥伦在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要向西方学习、振兴国家。他认为教育是根本,对美国的普及教育制度表示钦羡,他指出中国普通民众,尤其是女子,教育是缺失的。在中国让女子接受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禁忌,只有当中国女子不再有束缚时,她们才能发挥才智。溥伦地表示,回国后,他将在教育方面进行努力。这篇专访刊登于1904年6月4日的《纽约时报》上,题为《溥伦王子将解决中国妇女问题》,次日,《纽约时报》又发专文,评价溥伦为清皇室中"最为民主的成员"。显然,溥伦贝子的行踪和讲话已超出了清政府世博会正监督的责任范畴,具有明显的宪政含义。1905年清政府名正言顺地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赴西方国家考察宪政,与这次溥伦贝子暗地里考察美国宪政的有关联,溥伦贝子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清政府进一步了解西方国家宪政的愿望。 ==妻妾子嗣== 嫡夫人叶赫那拉氏,佛佑之女。 继夫人瓜尔佳氏,荫禄之女。 第一子奉恩镇国公毓嶟 第二子头品顶戴毓嵻 第三子未有名 第四子头品顶戴毓崇 ==贝子溥伦府== 溥伦府位于北京大甜水井胡同21号(含19号)。该府坐北朝南,东西两路之间为府门,面阔三间,为五檩大式硬山灰筒瓦,上带正脊吻兽。门内一字照壁把宅院分为东西两路。西路一进院有倒座房五间,为五檩小式硬山合瓦建筑。正房为七檩前后廊大式硬山灰筒瓦建筑,东有耳房二间,为小式硬山合瓦建筑。 此府的建筑格局并不符合清初规定的贝子府制度,说明清代后期王公数量增加,很多府第是用民间大宅改造,王公的身份只能在大门上有所表现。目前东路为民居,西路为医院和民居。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揭密生活]]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爱新觉罗·溥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