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6.63.10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熱傷害 的原始碼
←
熱傷害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熱傷害00.png|400px|缩略图|右|熱傷害[http://health.tcu.edu.tw/new/?page_id=2150 照片來自]]] '''熱傷害'''(Heat injury) ,指的正是因暴露在高溫環境中,或是因運動、工作產生大量的熱,導致[[體溫調節失衡]]的疾病。 人類屬於為恆溫動物,正常的體溫約在36度-37度,主要依靠腦幹中的下視丘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來維持人體溫度的恆定,算是身體中的「中央空調」,這也是為什麼不管我們身在寒帶或熱帶的國家時,不會像變溫動物根據當下的氣溫而調整體溫。體溫調節中樞透過四大熱傳遞方式:傳導、對流、輻射和蒸發,經由皮膚、[[毛細孔]]、血管和呼吸的搭配決定如何進行溫度恆定調節。比如說,當天氣熱的時候,我們會流汗,是因為體溫調節中樞感受到因環境造成而變熱的血液,除了使血管舒張讓血流速度變大使其可以快速傳遞到皮膚,同時也發出訊息告知皮膚汗腺和毛細孔,讓體內的水分及熱能藉由毛細孔蒸發出體外(水蒸發屬於吸熱反應),激烈運動時,每個小時的流汗量甚至能高達1~2公升,且呼吸頻率增加(會有喘的感覺),達到體內降溫的散熱效果,天氣冷的時候則反之。 當外界環境的溫度比體內溫度高時,身體藉傳導及輻射散熱的效果變差,此時主要靠流汗蒸發及對流散熱,濕度高低也會影響汗水蒸發的速度,尤其,台灣屬於平均相對濕度高的國家,就好比說民眾於台灣夏季出外遊玩時總會感覺悶熱,其中「熱」來自溫度對於人體的感受,而「悶」則是濕度帶給人們的感受,因此,艷陽高照之下需要同時注意溫度和濕度,有時溫度看似沒有很高,但濕度過高的話一樣會為人體帶來熱傷害喔! ==熱傷害的種類&症狀== ===種類=== 常見的熱傷害包含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中暑,其中以中暑為最需要小心的症狀,嚴重程度雖然與環境溫度相關,但嚴重程度與患者年紀及既有疾病亦有相關性。 ===症狀:=== 1.[[熱痙攣]]:是因在高濕熱環境下長時間活動時因流汗過多或在休息時補充過多開水而非電解質溶液(運動飲料),促使體液喪失和電解質流失,體內的鈉、鉀離子濃度相對偏低,形成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態,導致身體不自主骨骼肌收縮所造成的肌肉疼痛,可以持續1到3分鐘,容易發生於大腿、小腿與手臂。如果痙攣劇烈,甚至會影響腹壁肌肉,應盡快治療。 2.[[熱暈厥]]:常見在炎熱的環境中長時間站立(如軍隊中的訓練、學校的朝會),由於皮膚血管擴張幫助散熱,血液會在體內重新分配,使大量血液和因久站而回流不順的血液,跑到皮膚等周邊血管和四肢,導致腦部血流暫時不足,發生暫時性暈厥,與中暑不同的是患者的中心體溫大多是正常的,但若不即時進行相關處置,有可能引發更嚴重的中暑。 3.[[熱衰竭]]:雖說「衰竭」二字容易給人帶來嚴重的感覺,但其實主因是因為流汗過多,未適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而導致的血液循環衰竭,常出現大量出汗、疲倦、身體全身無力、頭暈、頭痛、說話喘、血壓降低、臉色蒼白等症狀,患者的核心體溫會上升,但很少會達到40°C,嚴重時可能會失去知覺,變成中暑。 4.[[中暑]]:為4種症狀中最嚴重的,大多是因為熱衰竭時未及時發現,中暑分成兩種類型,分別為傳統型中暑(classic heat stroke)和勞動型中暑(exertional heat stroke),傳統性中暑多指缺乏對於環境氣溫濕度改變的適應力,多發生在老人、小孩、慢性疾病患者,而勞動型中暑的患者則多發生在高溫高熱環境中工作的工作者,例如:國軍、勞工、農夫與運動員。皮膚因體溫調節中樞調節功能失常而無法散熱而呈乾燙潮紅狀態,患者此時會出現意識不清且體溫超過40°C(肛溫40°C、耳溫39.5°C、腋溫39°C),最後造成中樞神經異常,若不盡速處理可能會引發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瀰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的併發症,甚至死亡,中暑患者的死亡機率約為30%-80%。<ref>[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77&pid=10747 人體的體溫調節機制],熱傷害-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ref> [[File:熱傷害02.png|400px|缩略图|居中|熱傷害[https://www.typc.mohw.gov.tw/?aid=509&pid=51&page_name=detail&iid=775 照片來自]]] ==熱傷害怎麼產生?== 身體熱能過多的原因: (1)人體產熱過多,可見於身體因為激烈運動、特殊生理疾病 (例如[[甲狀腺亢進]]等)、或服用增加代謝的藥物 (例如[[安非他命]]、[[古柯鹼]]等) 而導致身體製造過多的熱能; (2)另一種原因是因身體吸收了過多外在環境給予的熱能,常見於陽光直射處或高溫密閉的環境中,尤其在小孩、老人或是行動不便者特別要保持警覺,因為這些人可能因為無法自行脫離高熱環境,讓身體不斷吸收熱能而導致熱傷害的發生。 人體可透過四種方式散發身體的熱能:傳導、對流、輻射、蒸發。傳導是皮膚接觸到溫度較低的物體時,直接將熱能轉移出去,傳導在人體體溫調節約占2%的散熱量。對流則是皮膚將熱能轉移給環繞在身體皮膚週邊的冷空氣或水,透過空氣或水的流動而帶走熱能,故風速或水速大時,透過對流所散發的熱能就會增多。輻射則是在環境溫度較低時,透過電磁波形式將熱能轉移出去 ; 不過在大太陽的高溫環境下,人體不只無法藉由輻射散熱,反而會因輻射自外界吸收熱能而導致熱傷害,故在高溫時,最重要的散熱方式是蒸發 : 人體可藉由呼吸或排汗來散熱,透過水分的蒸發帶走身體的熱能。值得注意是,若是空氣濕度過高,或是穿著衣物阻礙排汗時,蒸發散熱的能力就會減少,即可能造成身體熱能的堆積而造成熱傷害,因此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更要保持警覺預防熱傷害的產生。 中暑為熱傷害中最嚴重的疾病,會導致意識躁動、抽搐、昏迷、橫紋肌溶解、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中暑為什麼會這麼嚴重呢?我們可以把人體想像成一部汽車,這輛汽車平常為了行駛需要燃燒燃料,此時自身會產生熱能,若在高溫環境下,外在環境也會將熱能傳到汽車上;而汽車本身配置有散熱裝置,但若散熱能力趕不及熱能的累加,汽車就可能過熱而故障;人體也是一樣,身體熱能產生過多或散熱不足,就可能會造成熱傷害的產生。<ref>[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77&pid=10740 熱傷害怎麼產生?],熱傷害-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ref> ==引發熱傷害的三大因素== *因素一 環境 [[File:熱傷害03.png|350px|缩略图|居中|熱傷害-因素一[https://www.wbgt.env.go.jp/zh-tw/doc_prevention.php 照片來自]]] *因素二 身體 [[File:熱傷害04.png|350px|缩略图|居中|熱傷害因素二[https://www.wbgt.env.go.jp/zh-tw/doc_prevention.php 照片來自]]] *因素三 行為 [[File:熱傷害05.png|350px|缩略图|居中|熱傷害因素三[https://www.wbgt.env.go.jp/zh-tw/doc_prevention.php 照片來自]]] ==誰是高危險族群?== 其實任何人都可能發生熱傷害,但其中又以嬰幼童、65歲以上長者、慢性疾病患者、戶外工作者等為高危險族群。 [[File:熱傷害07.jpg|400px|缩略图|右|熱傷害[https://health.gvm.com.tw/article/63906 照片來自]]] ===嬰幼童:=== 小朋友的成長階段一般分成新生兒期(1個月內)、嬰兒期(2個月-1歲)、幼兒期(1-3歲)、學齡前期(3-6歲)以及學齡期(6-12歲),隨著年齡越小發生熱傷害的機率越高,寶寶的中樞神經系統和體溫調節系統的下視丘尚未發育完全,且因為身形較小、新陳代謝快速、體表水分的蒸散速度會讓出汗量較大,又加上3歲以下的寶寶對於「冷」的認知以及本能反應表達都還沒有完全,面對環境溫度的改變沒有自主能力,需要家長幫忙多加留意寶寶的情形。 ===65歲以上長者:=== 年長者通常因為皮膚汗腺萎縮和循環系統功能下降,使得比較不容易排汗,導致身體的散熱效果不佳,有些老人家的行動比較不方便且有可能居住在鄉村等距離醫療場所較遠的地方,又加上年長者的保守觀念,遇到熱傷害導致身體不適的狀況,往往不願意及時就醫,這是特別需要注意的部分。 ===慢性疾病患者:=== 例如[[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心臟疾病]]、[[肺部疾病]]、[[代謝疾病]]與[[精神疾病]]患者,此類族群因為身體部分系統和器官已出現警訊,有可能會有自理能力不足的情形,一旦遇上高溫,有可能使得病情加重,甚至是引發[[心臟衰竭]]。 ===戶外工作者:=== 通常是指營建工人、農夫、體育選手、軍人等需要長期直接暴露在陽光下工作的群眾,相對於其他職業,環境變化的影響性對於這些職業族群較大。<ref>[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77&pid=10748 誰是高危險族群?],熱傷害-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ref> ==預防熱傷害的方法== [[File:熱傷害06.jpg|350px|缩略图|右|熱傷害[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 照片來自]]] 1. 保持涼爽: 建議穿著輕便、透氣性佳的衣物,並盡量保持環境溫度合宜。室內可加裝遮光窗簾減少日照曝曬,或關閉部分電源以減少熱源。外出時,無論時間長短,都不能將幼兒獨自留在密閉、靜止的車中,以免日照曝曬造成幼兒體溫升高,而導致健康疑慮。 2. 補充水分: 炎炎夏日應特別留意補充身體所需的水分,一般而言,每日建議攝取2000cc的白開水,且以常溫水為佳,若大量飲用冰飲恐導致腸胃不適;若從事戶外活動或大量流汗時,可適當補充[[電解質]],以免造成熱衰竭。然而,不建議以酒精飲料或含糖飲料來取代白開水,以免身體流失更多的水分。此外,飲食上也可多攝取蔬果,除了補充水分外,維生素、[[礦物質]]也有助維持身體的正常運作。 3. 提高警覺: 上午10點至下午4點是陽光與[[紫外線]]較強的期間,建議減少外出;即便正午外出時,最好要加戴防曬衣物、帽子等做好防曬。若出現噁心、嘔吐、頭痛、抽筋、體溫上升等症狀時,建議應立即離開高溫環境,並將衣物解開、散熱,並盡快補充水分與電解質,若不適症狀加劇時,則建議立即就診。<ref>[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0f0adffcd6e1211cee5e09cc1235c75e7571ff23c8887176f651411dd56a7e2d 預防熱傷害的方法],熱傷害-健康</ref> ===急救5步驟:=== 1、「蔭涼」:把患者移動到蔭涼通風處,使其不要繼續待在發生熱傷害的地點。 2、「脫衣」:有時候可能是患者的衣物穿得不夠透氣或是緊繃導致熱傷害發生。 3、「散熱」:若所待的地方處於不易排汗的環境,需要藉助來自外力的幫助使患者可以快速的散熱、降溫的效果。 4、「喝水」:需患者意識清楚才能進行此步驟,避免患者無法自行吞嚥水而產生其他危險。 5、「送醫」:若是在任一處理過程中發現患者的情況已經超出可以面對的情況,不能有任何猶豫或自我逞強的情形發生,應該盡快尋求醫護人員的救助。<ref>[https://www.chshb.gov.tw/node/219112664 熱傷害急救5步驟],熱傷害-彰化衛生局</ref> [[File:熱傷害08.jpg|350px|缩略图|居中|熱傷害[https://www.chshb.gov.tw/node/219112664 照片來自]]] ==視頻== 認識熱傷害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DRl1WHhSSU}} 面對高溫、熱傷害的侵襲~你需要知道的事!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7WmkmDLX1k}} 高溫襲擊,小心熱傷害!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GTdlEFFSlo}} ==外部連結==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77&pid=10740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0f0adffcd6e1211cee5e09cc1235c75e7571ff23c8887176f651411dd56a7e2d 健康] *[https://www.chshb.gov.tw/node/219112664 彰化衛生局] == 參考資料 == {{Reflist}} [[Category:410 醫學總論]] [[Category:418 藥理學;治療學]]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熱傷害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