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9.183.7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烟台赫尔曼.格迈纳尔中学 的原始碼
←
烟台赫尔曼.格迈纳尔中学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中文名:烟台赫尔曼格迈纳尔中学''' '''创办时间:1991年''' '''类 型:省级规范化学校''' '''荣 誉:烟台市''' '''简介''' '''中国烟台赫尔曼·格迈纳尔中学'''是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创办于1991年,是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政府与国际SOS儿童村总部共同投资兴办的一所公办普通完全中学。学校以国际SOS儿童村创始人赫尔曼·格迈纳尔先生的名字命名。 英文名称:HERMANN GMEINER SCHOOL YANTAI CHINA 学校先后荣获“烟台市明星学校”、“烟台市安全文明校园”、“烟台市绿色学校”、“烟台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烟台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烟台市校本教研先进学校”和“省级文明单位”、“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级电化示范学校”、“山东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山东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山东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ref>[https://baike.sogou.com/v144835091.htm?fromTitle=%E7%83%9F%E5%8F%B0%E8%B5%AB%E5%B0%94%E6%9B%BC%E6%A0%BC%E8%BF%88%E7%BA%B3%E5%B0%94%E4%B8%AD%E5%AD%A6&ch=frombaikevr 烟台赫尔曼.格迈纳尔中学 搜狗百科网]</ref> '''赫尔曼·格迈纳尔''' 奥地利医学博士,著名的国际SOS儿童村组织创始人。伟大的国际主义者,慈善家,教育家。 赫尔曼·格迈纳尔博士于1919年6月23日出生于奥地利沃尔堡省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丧母,依靠父亲种地维持生活。他17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预科学习。第二次世界爆发后,应征入伍。二战结束后,在茵斯布鲁克大学学医,并获博士学位。他看到战后大批孤儿流落街头的悲惨情景,决心设法拯救孤儿,为他们创建新的家庭,使他们在幸福的环境里健康成长。于是世界上第一所SOS儿童村—奥地利茵姆斯特SOS儿童村在他的亲自主持下,于1949年创建起来了。经过三十多年艰苦创业,SOS儿童村事业已由一个国家发展成为国际性的慈善事业。以家庭形式抚养孤儿,是赫尔曼·格迈纳尔博士的成功创举,已被世界各国所采用。 赫尔曼·格迈纳尔博士是国际SOS儿童村的创始人,是国际SOS儿童村组织的第一任主席。他曾受到许多国家首脑人物的接见和授予奖章、勋章。 1984年11月,赫尔曼·格迈纳尔博士率国际SOS儿童村代表访华,与民政部领导会谈,达成在我国大陆筹建SOS儿童村的合作协议。在他的真诚合作和热情帮助下,我国很快在天津、烟台建成了两所SOS儿童村,为发展我国SOS儿童村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6年,赫尔曼·格迈纳尔先生去世,他的一生是为病人、为穷人、为最不幸的人奋斗的一生,他留给我们的爱人、爱SOS儿童村事业的格迈纳尔 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永远发扬光大。 '''SOSchildrenvillage''' 一种民间社 会福利组织 。宗旨是通过为那些失去父母的孤儿提供一个有“妈妈”的家庭式的生活环境,使他们重新获得母爱并享受“家庭”温暖。世界上第一所SOS儿童村由奥地利科学院名誉院士H.格迈纳尔医生于1949年在奥地利建立。国际SOS儿童村组织总部设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儿童村采用小家庭分养方式 ,每个家庭有6~8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孤儿,他们之间以兄弟姐妹相称,由一个妇女充当家庭中妈妈的角色。该妇女要有献身精神,喜欢孩子,爱护孩子,并能教育孩子,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这位母亲角色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与正常家庭中的母亲一样。每一个儿童村有15~20个家庭 ,每个家庭都 有自己独立的住宅。进入就学年龄的孤儿,可就近上学,这些孤儿进入青年期后 ,迁至SOS青年宿舍居住,直到完全独立走向社会。 1984年11日 ,由国际SOS儿童村赞助,在中国天津市和烟台市建立中国SOS儿童村,并于1986年10月开始收养孤儿。 (附加图片:中国SOS儿童村儿童过生日情景)SOS儿童村是一个国际性的民间慈善组织,其办村宗旨是以家庭方式抚养、教育孤儿,并用SOS这个国际上通用的求救信号,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帮助那些在灾难中幸存的孩子。 五十多年前的1949年,奥地利的医学博士海尔曼?格迈纳尔先生目睹了由于二次世界大战的灾难性影响,使无数各种年龄的儿童和青少年沦为战争悲剧的受害者,就决心寻找一种能适合孤儿特殊需要的生活方式。在精心的探索中,提出了以家庭方式抚养、教育孤儿的伟大设想,并首先在奥地利泰罗的伊姆斯特镇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SOS儿童村,通过这种生活方式,使那些在灾难中幸存的孩子重新获得母爱和家庭温暖。在他的呼吁和努力下,第一所SOS儿童村获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功。 1959年,在伊姆斯特SOS儿童村建村十年后,在格迈纳尔先生及有志于儿童村事业人们的努力下,奥地利、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先后建起了20个SOS儿童村。当时,大约有一百万朋友以固定的捐献方式支持SOS儿童村。 1961年在奥地利成立了国际SOS儿童村总部。1969年,在第一所SOS儿童村建成二十年之后,不仅欧洲,而且在亚洲、南美洲已有70多所SOS儿童村建成或在计划中,世界上最大一所四十一户的SOS儿童村在越南西贡落成,村长是第一个SOS儿童村的第一批孩子成长起来的经济学博士、现任国际SOS儿童村组织主席赫尔姆特?库廷先生,这时支持SOS儿童村的朋友已达200多万人。 1979年在伊姆斯特SOS儿童村建村三十年之际,SOS儿童村的项目已达143个,其中不仅有儿童村还有青年公寓、格迈纳尔大学、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同年在巴拉圭建起了第一所SOS儿童村医院。这时,已有60多个国家四百多万朋友在支持SOS儿童村的工作。 1985年,赫尔曼·格迈纳尔先生亲自为中国的烟台、天津两处SOS儿童村奠基。同年,为SOS儿童村事业操劳的格迈纳尔主席积劳成疾,当时亚洲地区SOS儿童村负责人赫尔姆特·库廷先生当选国际SOS儿童村组织主席。 1986年,赫尔曼·格迈纳尔先生去世,他的一生是为病人、为穷人、为最不幸的人奋斗的一生,他留给我们的爱人、爱SOS儿童村事业的格迈纳尔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永远发扬光大,同时,我们对他表示深深的怀念。 今年,2005年,SOS儿童村事业已经走过了五十六年的光辉历程,全世界已经在五大洲一百三十一个国家建立了439个儿童村、326所青年公寓、250所幼儿园、162所格迈纳尔学校、131所职业技术培训中心、296所社交中心、51所格迈纳尔医疗中心、10所紧急救助项目,总计各类组织机构1665个。 在我国,继烟台、天津两处SOS儿童村之后,又有齐齐哈尔、南昌、成都、福建莆田、拉萨、乌鲁木齐七个SOS儿童村相继落成,北京SOS儿童正在筹建中。随着格迈纳尔先生以家庭方式抚养、教育孤儿的思想进一步发展,烟台、天津、齐齐哈尔、南昌、成都、开封又建成六处青年公寓和烟台格迈纳尔中学、齐齐哈尔职业技术学校,又把孤儿教育向前推进一大步。 国际SOS儿童村总部,1961年成立,地址在奥地利。赫尔曼·格迈纳尔先生任第一任主席直至去世。现任主席海尔姆特·库廷先生 '''国际呼救信号SOS''' Save Our Souls(救救我们); SOS小史 船舶在浩瀚的大洋中航行,由于浓雾、风暴、冰山、暗礁、机器失灵、与其它船只相撞等等,往往会发生意外的事故。当死神向人们逼近时,“SOS”的遇难信号便飞向海空,传往四面八方。一收到遇难信号,附近船只便急速驶往出事地点,搭救遇难者。 许多人都认为“SOS”是三个英文词的缩写。但究竟是哪三个英文词呢?有人认为是“Save Our Souls”(救救我们);有人解释为“Save Our Ship”(救救我们的船)有人推测是“Send Our Succour”(速来援助);还有人理解为“Suving Of Soul”(救命)……。真是众说纷纭。其实,“SOS”的原制定者本没有这些意思。 事情还要追溯到本世纪初。1903年第一届国际无线电报会议在柏林召开,有八个海洋大国参加了会议。考虑到航海业的迅速发展和海上事故的日益增多,会议提出要确定专门的船舶遇难无线电信号。有人建议用三个“S”和三个“D”字母组成的“SSSDDD”作为遇难信号,但会议对此没有作出正式决定。 会后不久,英国马可尼无线电公司宣布,用“CQD”作为船舶遇难信号。其实这只是在当时欧洲铁路无线电通讯的一般呼号“CQ”后边加上一个字母“D”而已。海员们则把“CQD”解释为“Come quick, danger”(速来,危险)。因为“CQD”信号只是在安装有马可尼公司无线电设备的船舶上使用,所以这一信号仍然不能算作是国际统一的遇难信号。况且,“CQD”与一般呼号“CQ”只有一字之差,很容易混淆。 1906年,第二届国际无线电会议又在柏林召开。会议决定要用一种更清楚、更准确的信号来代替“CQD”。美国代表提出用国际两旗信号简语的缩写“NC”作为遇难信号。这个方案未被采纳。德国代表斯利亚比-阿尔科无线公司的一位专家建议用“SOE”作遇难信号。讨论中,有人指出这一信号有一重大缺点:字母“E”在莫尔斯电码中是一个点,即整个信号“SOE”是“···— — —·”,在远距离拍发和接收时很容易被误解,甚至完全不能理解。虽然这一方案仍未获通过,但它却为与会者开阔了思路。接着,有人提出再用一个“S”来代替“SOE”中的“E”,即成为“SOS”。在莫尔斯电码中,“SOS”是“···— — —···”。它简短、准确、连续而有节奏,易于拍发和阅读,也很易懂。 在宣布“SOS”为国际统一的遇难信号的同时,废除了其他信号,其中包括当时普遍使用的“CQD”。但“SOS”并没有马上被使用,电报员们仍然偏爱于“CQD”,因为他们大多数过去是在铁路系统工作的,习惯使用“CQD”。 1909年8月,美国轮船“阿拉普豪伊”号由于尾轴破裂,无法航行,就向邻近海岸和过往船只拍发了“SOS”信号。这是第一次使用这个信号。直到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之后,“SOS”才得到广泛使用。 另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SOS这三个字母无论是从上面看还是倒过来看都是SOS,当遭遇海难,需要在孤岛上摆上大大的“SOS”等待救援的时候,头顶上路过的飞机无论从哪个方向飞来都能立刻辨认出来。 如Save Our Souls(拯救我们的生命!),Save Our Ship(拯救我们的船只!),Stop Other Signals(停止发送任何其他信号!),Sure Of Sinking(船就要沉了!)等。真是这样的吗? 其实,S.O.S.是国际莫尔斯电码救难信号,并非任何单词的缩写。鉴于当时海难事件频繁发生,往往由于不能及时发出求救信号和最快组织施救,结果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际无线电报公约组织于1908年正式将它确定为国际通用海难求救信号。这三个字母组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是因为它的电码 ...---...(三个圆点,三个破折号,然后再加三个圆点)在电报中是发报方最容易发出,接报方最容易辨识的电码。 在1908年之前,国际公海海难求救信号为C.Q.D.。这三个字母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尽管很多人认为它是Come Quickly, Danger.(快来,危险!)的首字母缩写。虽然1908年国际无线电报公约组织已经明确规定应用S.O.S.作为海难求救信号,但C.Q.D.仍然有人使用。泰坦尼克海难发生初期,其他船只和救助组织之所以没有能够及时组织施救,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明白船上发报员开始发出的过时的C.Q.D.求救信号。直到整个船只都快没入大海才发出了S.O.S.求救信号,但到了此时谁可能还有如此的回天之力,拯救那些无辜的即将永远葬身海底的灵魂呢? ==參考文獻== {{reflist}}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烟台赫尔曼.格迈纳尔中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