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30.13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炒肝 的原始碼
←
炒肝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炒肝'''<br><img src="https://pic.pimg.tw/bluehero/1359911037-4126852711.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bluehero.pixnet.net/blog/post/31644723-%5B%E9%A3%9F%E8%A8%98%5D-%E5%8C%97%E4%BA%AC-%E5%A7%9A%E8%A8%98%E7%82%92%E8%82%9D%E5%BA%97 圖片來自痞客邦]</small> |} '''炒肝'''是[[北京]]的一种传统[[小吃]],以[[猪]]的[[肝脏]],[[大肠]]等为主料,以[[蒜]]等为辅料,以[[淀粉]][[勾芡]]做成的北京[[小吃]]。最初吃炒肝时讲究沿碗周围抿并要求搭配着小[[包子]]一块吃,但现在吃炒肝早已没有那么多讲究了。 ==起源== 北京的'''炒肝'''是由[[宋代]]民间食品“熬肝”和“炒肺”发展而来的。但是更常见的说法是,炒肝是[[前门]][[鲜鱼口胡同]]的[[会仙居]]在1900年前后<ref>北京市崇文区饮食资料汇编.p163</ref>在白汤杂碎的基础上,去掉猪心、猪肺,并用淀粉勾芡而发明的。因此,会仙居被认为是炒肝的创制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会仙居与[[天兴居]]合并。1997年12月,北京[[天兴居]]制作的炒肝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华名小吃]]称号。 因'''炒肝'''的配料中有猪的[[心脏]]和[[肺]],故而当时京城曾流传“炒肝不勾芡——熬心熬肺”的[[歇后语]],这句歇后语引起会仙居掌柜的不悦,遂从炒肝的配料中出去心脏和肺,却又因此落下“会仙居炒肝—没心没肺”的歇后语,至今炒肝的配料中仍然没有心和肺。 另一种说法认为,炒肝源自[[满族]]按照[[萨满教]]习俗杀猪祭神、并分食祭肉后,将肠、肚等内脏烩成一锅由众人分食的习惯。满族入关建立清朝后,将这一习惯带至北京。由于满洲王公贵族、[[八旗]]佐领等大户人家按习俗每日均杀猪,因此剩余大量祭肉及肝、肠、肚、肺等下水,无法食尽,遂出售给小贩,逐渐发展出[[白煮肉]]、炒肝、[[卤煮火烧]]等多种小吃。炒肝中的“炒”字并非汉语中用油翻炒之意,而是源于满语“colambi”,此字虽译自汉语“炒”字,但意思更为广泛,烹、炒、煎、熬均称之为“炒”。炒肝虽为水煮,但最终熬为浓汁,余汤极少,因此使用“炒”字而不用“煮”字(满语为bujumbi)。另一种北京传统小吃“炒红果”也是将红果炖熟、熬为浓汁而成。<ref>《京城旧俗》,[[爱新觉罗·瀛生]],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 7540209690</ref> ==炒肝食俗== 北京人傳統吃'''炒肝'''並不用湯匙筷子,而是整碗端起來喝。所以從前若有人吃炒肝用匙筷,老北京人一看就知道此人必為外地人。 一碗炒肝配豆浆,一笼包子蘸点醋,很多北京人就好这一口。 ==制作方法== 猪肠用碱、盐浸泡揉搓,用清水加醋洗净后再煮。开锅后改用文火炖,锅盖盖好使肠子熟透而不跑油。烂熟后切成5分长的小段,俗称“顶针段”再将鲜猪肝洗净,用刀斜片成柳叶形的条。再将猪肝洗净切片备用;将熟猪油倒入炒锅内,用旺火烧热放入[[大料]],再依次放入[[黄酱]]、[[姜]]末、[[酱油]]及[[蒜泥]],炒成熟蒜泥备用;将猪骨汤烧热,放入猪肠在一起炖,最后放入猪肝、酱油和熟蒜泥、生蒜泥等调味料搅匀,待汤沸后,立即用[[淀粉]]匀芡,再煮沸即成。 ==歇后语== *猪八戒吃炒肝——自残骨肉 *你这人跟炒肝似的——没心没肺 *炒肝不勾芡——熬心熬肺 *会仙居炒肝——没心没肺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餐飲業]]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炒肝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