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6.26.10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清白英名后人记(李光华) 的原始碼
←
清白英名后人记(李光华)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清白英名后人记'''<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9229575/pexels-photo-19229575.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清白英名后人记》'''是[[中国]]当代作家李光华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清白英名后人记=== 苦难童年 在父亲的遗物中,有一张毕业证最让我[[记忆]]深刻:在这张毕业证上,十多门课程里,三分之一是“5分”,有三分之二是“4”分,还有两门是“3分”(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学校参考苏联学制制定的5分制,5分为优秀,4分为良好,3分为合格)。这是父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于第三炮校毕业后得到的毕业证。父亲的毕业成绩,也许在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对父亲这样一个贫寒农家子弟,却又是何等不易! 第三炮校,全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炮兵学校”(即后来的南京炮兵学院)。而我的父亲,正是从第三炮兵学校毕业的一名学员。 父亲李垿,是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县(今莱西市)南岚乡水台村人,生于1926年。父亲出生的家庭十分贫寒,有四个兄弟,父亲行三。在父亲记忆中,我的爷爷奶奶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去世,四个兄弟互相拉扯着过日子,充满了苦难的前半生让父亲不堪回首。至今还记得父亲回忆往事,曾多次说过“我从小给地主放羊扛长工长大”的话语,以教育我们这些孩子珍惜现在的生活。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山东,军阀当道,土匪横行,百姓生活本就水深火热。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山东就全境沦陷,齐鲁大地陷入一片战火烽烟,百姓流离失所。在这样的环境中,父亲也曾遭遇过[[生命]]危险。他曾多次给我们说到他的一次惊险经历:一天晚上,父亲和大伯有事外出,走到一座桥边,恰遇一队日军正从急行军向桥边走来。当时双方距离已近,避无可避,逃无可逃。父亲和大伯无奈之下,赶紧跑到桥下躲藏起来。幸好当时日军可能也是在执行紧急任务,对四周未做侦查,便急匆匆过桥而去,父亲和大伯幸免于难。父亲曾说,如果他们当时被日军发现,以当时日军执行紧急任务的姿态和他们对中国老百姓的[[态度]],一旦发现两个小孩子就躲在桥下,可能泄露日军的军事秘密,那他和大伯必死无疑。母亲也说她小时候一旦遇到日军扫荡,才六七岁的她就要跟着大人“跑反”,当时的我怎么无法明白“跑反”是什么意思,追问母亲,才知道所谓“跑反”,就是逃难。 烽火征程 父亲后来曾回忆,1944年他19岁,在参加了地下党的大哥影响下,参加了八路军的地方部队,也参加过对日作战,但由于各种原因,他1944年参军的经历找不到人证明,后来的档案里也只能按照解放战争时期参军记录。按照政策,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军的军人享受待遇是不同的。父亲退休后,我曾建议父亲回老家或者部队去找人给自己证明一下抗战时期的参军历史,也许可以提高自己的待遇。父亲说,能证明自己参军经历的战友和同志要么牺牲,要么早就失去联系,当年就没法找到人能证明,现在更难。更何况,和那些牺牲的战友比起来,自己真的算是很幸运了。那些牺牲的战友,他们去找谁证明?就算证明了他们的功绩,对已经牺牲的他们又能有什么作用? 父亲不在意自己失去了应得的待遇,却对将自己从苦难中拯救出来的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充满了感激之情。他多次说,如果不是参军,他可能早就没了命,更不要说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参军后,父亲先是在莱西县清河区中队当战士,后又转入莱西县警卫营。由于为人正直,办事能力强,作战勇敢(父亲在战斗中脚部曾被三八式步枪子弹穿透负伤,留下终身伤疾),父亲被领导多次推荐到部队的[[教导]]队和教导营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也正因为有了一定的文化,1947年7月父亲转入了军分区警卫营炮班当了炮兵。此时已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仗越打越大,虽然胜利一个接着一个,但部队的伤亡牺牲也越来越多。父亲回忆道,当时的炮兵是技术兵种,也是部队的宝贝,部队指挥员十分注意对炮兵的保护,即使参战,由于炮兵相对步兵要远离火线,生存的几率要大的多。从这种意义上讲,父亲的确是幸运的。 建国后,父亲于1952年再次被部队送入南京第三炮兵学校学习炮兵专业。父亲十分珍惜这难得的机会,经过两年多的学习顺利毕业。通过这次学习,父亲不仅掌握了[[现代]]化的炮兵专业技术,也使自己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为以后的地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很快,父亲学到的炮兵技术就学有所用。1955年,父亲[[参加]]了一江山岛战役。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第一次三军联合作战,人民解放军经一天激战,歼灭国民党军1086人,彻底解放一江山岛。父亲当时任20军60师炮兵团2营4连指导员,在战斗发起前,他的连队登上距离一江山岛不远的头门山岛,挖掘坑道,构筑炮兵阵地,苦练炮兵技战术,做好了一切战斗准备。战斗中,父亲充分发挥自己在第三炮校学到的炮兵知识,与连长一道带领连队打出了全团命中率最高、摧毁敌军目标最多的战绩,受到团里的表扬。父亲[[回忆]]说,一江山岛战役给他印象最深刻的,还不是自己的大炮,而是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我们空军的飞机从天上飞过,去轰炸国民党军队占领的大陈岛等岛屿,经常能听到我们的海空军击落敌人的飞机和击沉敌人的军舰的胜利消息。是的,对于父亲他们这代用“小米加步枪”战胜“飞机加大炮”敌人的战士,还有什么比用先进武器战胜敌人更值得惊喜呢? 一江山岛战役也成为了父亲戎马生涯中最后一次战斗经历。对父亲而言,解放战争不是在1949年,而是在1955年一江山岛战役之后才真正划上了句号——一个光荣而圆满的句号。 1958年,父亲从部队转业。本想回到山东青岛老家的父亲却接到上级命令:百废待兴的祖国到处需要干部,部队转业干部一律不准回老家,必须去支援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当时上级给了父亲三个地方选择:黑龙江的北大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贵州。这三个地方,哪怕是几十年后的[[现在]]也谈不上是富庶之地,哪能与有“山东明珠”之称的青岛相比?对于组织这样的安排,父亲不是没有犹豫过---谁不知道山东人是中国最热爱故乡的人?谁又不愿意在条件更好的故乡过上幸福的日子? 然而,忠诚是那个[[时代]]军人最光辉的品质。父亲接受了组织的安排,脱下军装,来到了贵州省仁怀县(今仁怀市),从此,“钱塘卸甲,夜郎归田”,父亲在贵州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征程。 清白英名 来到贵州后,父亲在仁怀先后担任过区长、银行行长、粮食局局长、物资局局长等职务。父亲把山东人吃苦耐劳和军人认真负责的的优秀品质发挥的淋漓尽致,无论在什么岗位,做什么工作,都能尽快入门并成为行家里手,他的工作能力是公认的。否则,在计划经济时期最让人高看一眼的粮食局局长、物资局局长等职务也落不到父亲头上(至于银行行长就不必多说了)。只是父亲“不会当官”。他到地方后,担任了多个职务,但起点就是终点,一直都是平级。后来有人告诉我,父亲犯了官场上最大的忌讳,就是“直言”。无论在什么岗位,只要看到不合理的现象他就会提意见,多次得罪了人而不自知。这样的性格,又怎能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呢? 但是,无论在什么岗位,哪怕是在当时人看来最有“油水”的粮食局局长、物资局局长职务上,父亲都是兢兢业业工作,清清白白做人。母亲后来说,哪怕是在那[[特殊]]的十年中,父亲的清白也让他躲过了一场灾难。当时有人查单位的账本,想抓父亲的辫子,但没有查到一丝证据,最后也只好无可奈何地放手。1987年10月,父亲离休。当时我们6个兄弟姐妹只有两个姐姐参加工作,生活压力很大。我至今记得,1988年,我考上了中专,只是100多元的学费就让父亲费尽了力气——当时家里就连这一百多元都拿不出来。最后还是父亲去找亲友借了钱,才让我走进了学校。后来家里给大哥修房子,又欠下了两万多元的外债,这笔债务,后来父母和大哥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才还清。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离休的父亲也没有凭着自己的老资格向组织伸手要求帮助,而是自己开了家不到10平方米的早餐店解决全家的困难。-那时候,父亲已经是年过60的桑榆之年,他如同在单位[[工作]]一样,顶着满头白发,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开店,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碗早餐,然后端到客人面前,却丝毫不在乎别人用异样的眼光围观曾经的“李局长”是怎样为顾客服务。 父亲的清廉正直在本地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哪怕是在他已经去世20多年后的今天,在一些场合,很多老年人在知道我是李垿的儿子后,纷纷告诉我:“你的父亲是个真正的老干部,敢说真话,敢说实话”,“你父亲开会,凡是工作有错的他就要提意见,弄的领导下不来台”,“你的父亲是个干实事的人”,等等。 是的,父亲“不会当官”,他的职务一辈子“原地踏步”。但他对国家的忠诚、对军队的热爱以及他的吃苦耐劳和认真负责的品质,却一直影响着我们兄弟姐妹:我的两个姐姐嫁给了两位参加过南疆自卫还击战的军人;我自己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对国家发展和军队建设的[[热情]]和[[兴趣]],并曾写过一些有关人民军队[[历史]]和中国武器装备建设的文章在各类媒体发表,也参与了多次慰问退伍军人和资助贫困家庭的社会公益活动...... 回想去世二十年的父亲往事,我坚信,[[父亲]]活着的[[时候]]做人清清白白,心里坦坦荡荡;当父亲离开这个世界去见他的首长,他的战友们时,他一定能毫无愧色地以一个战士的身份进入那长长的队伍中。因为,父亲作为一个党员,一个人民军队的战士,他一辈子没有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应该做什么,应该坚持什么。 他是真正的“不忘初心”。<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963138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李光华,[[贵州]]仁怀人,贵州省作协、贵州省诗人协会、遵义市作协、仁怀市作协会员,笔名月映冰河。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清白英名后人记(李光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