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7.162.10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清异录 的原始碼
←
清异录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清异录 </big>''' |- |<center><img src=https://img1.baidu.com/it/u=518213732,344752537&fm=253&fmt=auto&app=138&f=JPEG?w=250&h=361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g1.baidu.com/it/u=518213732,344752537&fm=253&fmt=auto&app=138&f=JPEG?w=250&h=361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清异录》最早完成于五代末至北宋初,是古代中国文言琐事小说。作为重要笔记,保存了中国文化史和社会史方面的很多重要史料,书中一半以上的条目分别被《辞源》和《汉语大词典》采录,其[[价值]]可见一斑。 =='''基本信息'''== * 作品名称; 清异录 * 作 者; 陶谷 创作年代 * 北宋; 文学体裁笔记 * 地 区; 中国 =='''简介'''== 《清异录》二卷,北宋,陶谷著,是一部[[笔记]],它借鉴类书的形式,分为天文、地理、君道、官志、人事、女行、君子、么麽、释族、仙宗、草、木、花、果、蔬、药、禽、兽、虫、鱼、肢体、作用、居室、衣服、粧饰、陈设、[[器具]]、文用、武器、酒浆、茗荈、馔羞、薰燎、丧葬、鬼、神、妖,共三十七门,每门若干条,共661条(菉竹堂本俞氏序云648条,而据其各门下所记条数相加乃得658条,核对各门所记条数,又多有与实际不符者。今参照涵芬楼本,各门多者去之,少者补之,定为661条)。此书多记唐、五代时人称呼当时人、事、物的新奇名称,每一名称列为一条,而于其下记此名称之来历。这些名称大多新颖奇特,许多还含有戏谑的意味。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典故、词语方面。此书所记的新奇名称因后代词人墨客的引用而成为典故,有些成为了汉语词汇的一部分。如人事门“手民”条曰:“木匠总号运斤之艺,又曰‘手民’、‘手货’。”今天称雕版工人为“手民”即由此而来。据统计,《辞源》据《清异录》立目引文,或仅引作书证的,约占《清异录》全书条目的三分之一。 《汉语大词典》所引则高达二分之一。其次是本书保留了社会史、文化史方面的大量材料,其中尤以饮食、烹饪方面的材料为丰富,约占全书条目的三分之一。比如茗荈门的内容,在明代就已引起人们的重视,被单独抽出收入专科丛书《茶书前集》 。1985年,李益民等将本书果、蔬、禽、兽、鱼、酒浆、茗荈、馔羞等八门点校注释,作为《中国烹饪古籍丛刊》之一出版。这都[[说明]]了本书在饮食、烹饪史方面的价值。本书在记载名物服饰、科技工艺、民俗民情等方面的价值可参阅前引张子才《北宋陶毂的〈清异录〉》一文。 =='''现存版本'''== 本文主要在考察《清异录》现存版本的基础上,考证某些散佚版本的情况,从而梳理《清异录》的版本源流。下文论述的11种版本(点校本不计)涵盖了现存的主要版本。各本叙录内容主要包括该本的著录情况、基本面貌、 版本特点以及部分善本在藏书家中的流传情况,个别版本有相关的考证。 1.《说郛》(百卷抄本)1卷本 (1)明钮氏世学楼抄本《说郛》本 《清异录》在此本《说郛》卷61,不分卷。卷首“清异录”下题小字“二卷宋陶谷撰号金銮否人”。此本抄写较工整,但脱文较多,其抄脱文字多于张宗祥校本。但此本也有张氏校本所不及的优点。如么麽门“虫使”、“腹兵”列为两条,与今传绝大多数本子相同,是正确的。而张氏校本误将两条合为一条。 (2)阮氏文选楼旧藏明抄本《说郛》本 《清异录》在此本《说郛》卷61,不分卷。卷首“清异录”下题小字“二卷宋陶谷号金銮否人”。此本多有校改之处,页眉有校语。未知何人所校。据校语特点可知,校者所据乃重编120卷本《说郛》本《清异录》。此本今藏国家图书馆。 (3)涵芬楼旧藏明抄本《说郛》本 《清异录》在此本《说郛》卷61,不分卷。卷首“清异录”下题小字“二卷”。此本抄写甚为潦草,错字甚多,且多将前条之尾抄作后条之首,几不可读。此本即张宗祥校本所据六部明抄本之一。今藏国家图书馆。 2.《说郛》(涵芬楼排印百卷本)1卷本 《清异录》在此本《说郛》卷61。192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出版。此本《说郛》系张宗祥先生据原北平图书馆藏隆庆、万历间残抄本、傅氏双鉴楼藏明抄本三种(弘农杨氏本、弘治十八年抄本、吴宽丛书堂抄本)、涵芬楼藏明残抄本、瑞安孙氏玉海楼藏明残抄本等六种明抄本校理而成。张氏此本校正了书中大量讹字,比通行的菉竹堂本系统的本子少了许多讹误。但此本自陈设门以下较菉竹堂本缺文甚多。以缺文最严重的几门为例:器具门缺文28处,计308字;文用门25处,281字;武器门9处,70字;茗荈门12处,135字,四门缺文总计达794字。缺文数量如此之大,当为《说郛》编者收录《清异录》时的有意删削。 3.菉竹堂刊2卷本 (1)铁琴铜剑楼旧藏明叶氏菉竹堂刊本 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17著录。此本2卷,2册,半页10行,行18字,白口,四周单边。卷首有俞允文序、王凤洲来翰及叶恭焕序。有“古里瞿氏记”、“铁琴铜剑楼”、“范潜和印”等印记。卷前页题“乾隆乙未季冬得。武□记”。卷2末题“隆庆六年壬申叶氏菉竹堂绣梓印行”。此本卷2第23页脱去。今藏国家图书馆。 按,此本俞允文序云:“叶伯寅氏有元时孙道明抄写宋陶谷《清异录》六卷,凡十五门,二百三十事,遗缺过半。后复得抄本,不第卷次,凡三十七门,六百四十八事。比道明本为备,而文独简略,讹谬亦多。然道明本虽遗缺,殆为谷书。而简略者,则《说郛》所载陶宗仪删定本也。今参校勘正十有二三,而疑误难正者并复存之。”由此可知,菉竹堂本《清异录》所依据的主要是两个本子,不分卷的《说郛》抄本和孙道明抄6卷残本。《说郛》抄本37门,648条,条数大体完备,但每条内容有删削,很简略。这个《说郛》抄本与前面三种明抄本《说郛》本应该同出一源。孙氏抄残本只有15门,230条,条数不到全书一半,但每条内容比较完备,这一点正是孙氏抄残本胜过各个明抄《说郛》本的地方。菉竹堂本正是因为吸收了孙氏抄残本的这个优点,才得以胜过各种明抄《说郛》本。 关于孙氏抄残本的卷数问题,因为涉及《清异录》是否存在6卷本的问题,因此有必要略加讨论。孙氏抄残本的卷数各家著录颇有差异: 钱曾《述古堂书目》(《丛书集成初编》收《粤雅堂丛书》本)卷3小说家:“陶谷《清异录》十卷,补遗一卷抄。” 汪氏旧藏抄本《钱遵王述古堂藏书目录》无“补遗一卷”。 《也是园书目》卷5小说类:“陶谷《清异录》四卷,补遗两卷。” 丁瑜点校本《读书敏求记》卷3杂家:“陶谷《清异录》四卷,补遗二卷。至正二十五年,华亭孙道明借果育斋本手录。二十六年又得清常静斋藏本仇校,正讹易舛,不下三四百字,复补足丧葬、鬼、神、妖四类,及天类一则、鱼类三则,始为全书矣。” 海山仙馆本《读书敏求记》同。 延古堂本、沈氏重刻本、管廷芬校本《读书敏求记》均作“补遗一卷”。 王国维编《传书堂书目》卷3:“《清异录》四卷,明抄,四册。” 王国维编《传书堂藏书志》:“《清异录》四卷,补一卷,宋陶谷撰,明钞本,孙道明跋,至正二十五年,又二十六年。前四卷自‘妆饰’至‘薰燎’共九门,孙明叔所传果育斋本,又从常清静斋藏补‘丧葬’、‘鬼’、‘神’、‘妖’四类及天类一则、鱼类三则,始为全书。然实乃此录下卷也。天一阁藏书。” 按,综合以上两家藏书的5种书目(共10个版本)可知,《述古堂书目》著录的“十卷”应是“四卷”之讹,而各本著录主要差异在补遗的卷数:或无补遗、或作“补遗一卷”、或作“补遗二卷”。 因孙氏抄残本已佚(或笔者未考见),故各家歧异颇不易断。幸而有王国维的《传书堂藏书志》 可资参考。据此目可知,传书堂藏本孙氏抄残本的卷次是妆饰、陈设、器具三门为卷1,文用、武器两门为卷2,酒浆、茗荈两门为卷3,馔羞、薰燎两门为卷4,丧葬、鬼、神、妖四门为补遗1卷,所补天类1条、鱼类3条附在最后。各类相加,恰为15门,共239条,与菉竹堂本俞允文《序》所云“凡十五门,二百三十事(条)”相合,据此可知传书堂藏本孙氏抄残本就是菉竹堂本所依据的孙氏抄残本(或其抄本)。那么菉竹堂本俞允文《序》所云“叶伯寅氏有元时孙道明抄写宋陶谷《清异录》六卷”,其“六卷”应该是正文4卷,补遗2卷,即《传书堂藏书志》所载葬、鬼、神、妖四门为补遗1卷,天类1条、鱼类3条为1卷。因为补遗部分内容较少(所补“丧葬”、“鬼”、“神”、“妖”等四门共仅13条,加上天类1条、鱼类3条也不过17条),故有时著录,有时不著录。而著录时,对于所补的天类一条、鱼类三条,有时另记为一卷,有时不记。这样各本著录补遗卷数的差异也就可以理解了。 据此可知,菉竹堂本俞允文《序》所云“孙道明抄写宋陶谷《清异录》六卷”,是指正文4卷加补遗2卷而言,并不是说《清异录》全书为6卷。有人却误读此《序》,以为《清异录》原书为六卷。如清汪諴《振绮堂书目》卷3杂记类书云“《清异录》二册,二卷,原书六卷”,清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小说类云“《清异录》六卷”即是。影响更大的是,1927年上海涵芬楼排印张宗祥校订《说郛》本《清异录》下题小字云“六卷”。张氏校订《说郛》依据的是明抄本。但今查涵芬楼旧藏明抄本《说郛》本、明钮氏世学楼抄本《说郛》本、阮氏文选楼旧藏《说郛》本《清异录》下题小字均曰“二卷”。而且《说郛》编者陶宗仪在其《南村辍耕录》卷16“药谱”一条云“《清异录》二卷,乃宋陶翰林谷所撰”。则不知张氏何所据而云然。这一点也引起了后来学者的疑惑。台湾学者昌彼得先生著《说郛考》,在考《清异录》时先说“此(涵芬楼排印《说郛》本)作六卷,系传写之讹”,接着引用了菉竹堂本俞允文《序》后又说“是元时其书有分六卷者” ,前后歧异,就是因为误读了俞允文《序》。 (2)陶氏涉园旧藏明叶氏菉竹堂刊本 此本4册。无俞允文序、王凤洲来翰及叶恭焕序。卷2最末两页脱去,配补。卷首有“胡銕槑(引者按,即‘铁梅’)家藏书”、“阳湖陶氏涉园所有书籍之记”、“四明张氏约园藏书之印”等印记。此本先为胡铁梅所得,后流入陶湘涉园。陶氏涉园书散出时,为张寿镛购得,张氏约园之书后由其子女捐北京图书馆。今藏国家图书馆。 (3)朱氏结一庐旧藏叶氏菉竹堂刊本 朱学勤《结一庐书目》旧版、邵懿辰、邵章《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卷14、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9、王重民《中国善本书目提要》杂家类杂考均著录 。此本4册。卷首有俞允文序、王凤洲来翰,无叶恭焕序。此本末页(卷2第74页)脱去后半页。卷内有“结一庐藏书印”、“复庐赘婣沪上所得”、“南陵徐乃昌校勘经籍记”、“积余秘笈识者宝之”、“乃昌校读”等印记,则此书先归朱学勤结一庐,后为徐乃昌积学斋所得。今藏国家图书馆。 4.明陶元柱脩群馆刊2卷本 此本当据菉竹堂本重刻。杜信孚纂辑《明代版刻综录》著录此本,云“明万历陶元柱脩群馆刊” 。此本分上下两卷,半页10行、行20字,四周单边。无序跋。卷上首题“明松陵陶元柱校”、末题“元柱校于白门客舍”,卷下末题“元柱校于脩群馆中”。卷内有“春草闲房”、“曾居无悔斋中”、“红豆书屋”、“池北书库收藏”、“无悔斋藏”、“惠栋之印”、“定宇”、“无悔斋校书记”等印记,则此书先归金俊明春草闲房,后分别为王士禛池北书库、惠栋红豆书屋、赵元方无悔斋所收藏,赵氏书多捐北京图书馆。今藏国家图书馆。 5.《宝颜堂秘笈》4卷本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15、张之洞《书目答问》卷3、邵懿辰、邵章《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卷14、傅增湘《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第2册卷11上均著录。明末陈继儒(1568-1649)辑丛书《宝颜堂秘笈》,收《清异录》于此丛书《汇秘笈》部分中。此本当据菉竹堂本重刻,唯分为4卷,不同于菉竹堂本2卷。此本半页9行、行19字,四周单边。卷首有俞允文序、王凤洲来翰,无叶恭焕序。《宝颜堂秘笈》有明绣水沈氏刻本、清初重修本、1922年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本,故此本今多有流传。《丛书集成初编》曾影印此本《清异录》,使此本流传更广。只是《丛书集成初编》所据底本不佳,兽名门、酒浆门有数页残缺。 6.《说郛》(120卷本)1卷本 丁仁《八千卷楼书目》卷14、邵懿辰、邵章《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卷14、傅增湘《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第2册卷11上均著录。《清异录》在此本卷120。此本4卷,半页9行、行20字。此本于内容删削甚多。原书条目661条,此本仅收400条,删去261条。且其所收条目内容亦多有删削。如女行门“黑心符”条,原文1100多字,此本仅30余字。120卷本《说郛》有明末刻本、清初重修本、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明刻本,故此本今亦多有流传。 7.《唐宋丛书》1卷本 《奕庆藏书楼书目》卷5、丁仁《八千卷楼书目》卷14、邵懿辰、邵章《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卷十四、傅增湘《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第2册卷11上均著录。此本分卷、行款、断板情况全同120卷本《说郛》本,故二者所据当为同一板片。傅增湘云:“明人有书帕本,往往刷印此书(一百二十卷本《说郛》)数十种,即称某丛书,余尝见《唐宋丛书》即是也。” 昌彼得亦曾指出这一点。 此可见明人刻书之习。 耿文光《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99、沈德寿《抱经楼藏书志》卷48、杨绍和《海源阁书目》小说家类琐记之属、丁仁《八千卷楼书目》卷14、张之洞《书目答问》卷3、邵懿辰、邵章《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卷14、傅增湘《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第2册卷11上、罗振常《善本书所见录》卷3、郑振铎《西谛书目》小说家琐记之属均著录。此本出于菉竹堂本 。此本与《表异录》合刻,分上下2卷,半页11行、行20字,左右双边。卷首有陈世修序,序末署“古盐官陈世修勉之氏追凉潄六阁下漫识”。《表异录序》末署“康熙戊子冬盐官陈世修”。此本写刻甚精。传世本尚多,而且已经在古籍拍卖市场出现。 (1)傅增湘校跋潄六阁本 此本4册,傅增湘据明抄《说郛》本校陈氏潄六阁本。傅增湘《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云“《清异录》不分卷,明弘治十三年 钞《说郛》本,在卷六十一。余藏。余曾据以校康熙陈氏刊本”。 此本卷末有傅氏跋语:“明写本《说郛》六十一卷收此书,取校此刻,殊多异字。自十月下旬校起,垂一月方毕。人事纷杂作,辍作不常,良用为愧。丁巳十一月廿六日增湘记。”按,傅氏所据之《说郛》即张宗祥校本《说郛》所用底本之一,故其校语多与张宗祥校本《说郛》本(即涵芬楼排印百卷本《说郛》本)相合。此本今藏国家图书馆。 (2)最宜草堂重印本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67著录。此本据潄六阁本原版重印。《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为“清康熙间陈世修潄六阁刻乾隆间最宜草堂印本” 。今检此本全同潄六阁本,唯避至“历”字,所避乃挖改,故有不及改者。今传世本尚多,也已经在古籍拍卖市场出现。 9.《四库全书》2卷本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43著录:“《清异录》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则其底本乃浙抚采进本。当时浙江巡抚为三宝,由他署名的《浙江采集遗书总录》己集说家类总类著录:“《清异录》六卷刊本。右陶谷辑,多摘采隽语异闻,凡分门三十有九。”按,此目云“凡分门三十有九”,“九”当为“七”之误。又此目作“六卷”,当为“二卷”之误,证据有二:一,此目另收《表异录》二十卷,云“刊本,右明提学昆山王志坚辑,亦陶谷《清异录》之类也,故海宁陈氏于谷书合刻之”,则此本即康熙陈氏刻本。陈刻本分上下2卷,凡37门。陈氏为浙江海宁人,其刻书为浙抚三宝收集献于朝廷是很自然的。二,《四库全书》本《清异录》即据以上三本参校而成,而《四库总目》云“二卷”,且不云有六卷本者。 此外,四库采进本中尚有马裕家藏本和武英殿本(见吴慰祖校订《四库采进书目》之《两淮商人马裕家呈送书目》、《武英殿第一次书目》),当为馆臣之参校本。此二本皆2卷,未知其究为何本。从今四库本的情况来看,二本当皆属菉竹堂本系统。馆臣对书中的忌讳字有删改。如女行门“黑心符”条“夷狄犬彘”被篡改为“残忍刻薄”。 10.光绪陈启元庸闲斋刻2卷本 傅增湘《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第2册卷11上著录。此本据潄六阁本翻刻,分卷、行款全同潄六阁本。卷前题“光绪乙亥冬十月陈氏庸闲斋重刊”。卷首有陈世修序。 11.《惜阴轩丛书》2卷本 丁仁《八千卷楼书目》卷14、张之洞《书目答问》卷3、邵懿辰、邵章《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卷14、李盛铎《木犀轩藏书目录》午册、傅增湘《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第2册卷11上均著录。道光间李锡龄辑《惜阴轩丛书》,收《清异录》,分上下2卷,2册,半页10行、行22字,四周单边。卷首有俞允文序,无王凤洲来翰及叶恭焕序。卷首题“三原李锡龄孟熙校勘”。此本亦据菉竹堂本重刻 。《惜阴轩丛书》有道光间宏道书院刻本、光绪间长沙重刻本,故今传世本尚多。 12.现代点校本 (1)《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标点本 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出版《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1册收《清异录》。此本据四库本标点,据其前言,曾以《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宝颜堂秘笈》本参校,无校勘记,又未参校涵芬楼排印《说郛》本,故讹误处尚多。如《女行门·黑心符》,四库本将“夷狄犬彘”篡改为“残忍刻薄”,标点本未能更正。《人事门·呷大夫》,四库本“两人”误作“西人”,标点本仍作“西人”。《人事门·不动尊》,四库本“宣武刘”下脱“训”一字,“薄游”上脱“其子”二字,标点本仍脱此三字。《释族门》中《寒灰道者》与《舍利头》本为两条,四库本误连为一条,且多讹误,标点本一仍其旧,未予更正。以上四库本之讹误,涵芬楼排印本均不误。 (2)《全宋笔记》点校本 2003年,大象出版社排印出版《全宋笔记》第一编之二收《清异录》。此本以菉竹堂本为底本,校以四库本、涵芬楼排印《说郛》本及120卷《说郛》本,于各页页眉出校勘记。此本校正了菉竹堂本的不少错误,较善,唯于吸收涵芬楼排印《说郛》本优点时稍嫌保守。如《君道门·大昏元年》,涵芬楼排印本作“王曦绍僭号,跳梁闽越”,菉竹堂本脱“跳”字;《君道门·孟蜀吊伐》,涵芬楼排印本作“昭远仆厮材”,菉竹堂本“厮”讹作“厕”;《官志门·肉雷》,涵芬楼排印本作“或有问不承”,菉竹堂本“问”讹作“令”;《器具门·卢州大中正》,菉竹堂本“炉既深”下脱“火正燃,举其炽者,若”八字,涵芬楼排印本有此八字;《器具门·漆方士》,此条末菉竹堂本脱“公薨,无效颦者。惜哉”七字,涵芬楼排印本有此七字。以上诸条菉竹堂本讹脱之处,排印本均未据涵芬楼排印本补正,似乎稍嫌保守。 =='''作者简介'''== 陶谷(903-970)五代至北宋人。字秀实,邠州新平(今陕西彬县)人。本姓唐,因避后晋高祖讳而改姓陶.陶谷父唐涣,领夷州刺史,唐季之乱,为邠帅杨崇本所害。当时陶谷尚幼,随母柳氏嫁至杨崇本家。陶谷十余岁时文章就写得很不错。后晋时起家校书郎、单州军事判官。曾写信给宰相李崧,李崧甚重其文。时和凝亦为相,同奏为著作佐郎、集贤校理。改监察御史,分司西京,迁虞部员外郎、知制诰。后晋天福九年(943),加仓部郎中。后周显德三年(956),迁兵部侍郎,加承旨。显德六年,加吏部侍郎。宋初,转礼部尚书,依前翰林承旨。北宋乾德二年(964),判吏部铨兼知贡举。再为南郊礼仪使。累加刑部、户部二尚书。开宝三年(970),卒,年六十八,赠尚书右仆射。善于隶书。著有《清异录》等。<ref>[https://m.meishij.net/html5/zuofa/xiangcaohaihuangyuzidoufu.html 清异录], 360 ,</ref> =='''参考文献'''==
返回「
清异录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