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5.208.18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海珠区博物馆 的原始碼
←
海珠区博物馆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海珠区博物馆.jpeg|有框|右|<big></big>[https://ss2.meipian.me/users/16394112/6b30d7fc27994f56be2d82cd1d54d579.jpg?imageView2/2/w/750/h/1400/q/80 原图链接][https://www.meipian.cn/21l84bpi 来自 美篇网 的图片]]] '''海珠区博物馆'''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宝岗大道龙涎里2号,为砖木结构,分为前后两进,东西两厢,呈正方形,座北向南,青砖围墙,建筑多用木雕、砖雕、壁画装饰,极具岭南建筑特色和[[艺术价值]]。该馆与邓氏宗祠同为一址。邓氏宗祠建于1895年,占地4700平方米,为邓世昌之母为纪念爱子,用清政府的抚恤金将祖居扩建而成。故又称之为邓世昌纪念馆。海珠博物馆是一座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是收藏和展示海珠历史[[文物]]的重要场所。馆内设有《海珠博物馆馆藏文物展》、《盆景雅石展》。 邓世昌纪念馆于1994年9月17日经[[中央宣传部]]批准成立。属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广州市海珠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坐落于海珠区宝岗大道的邓氏宗祠内,这里原为民族英雄邓世昌出生之地。 该祠为清未光绪年间(即1894年)[[邓世昌]]殉国后,由清政府颁发抚银建造而成,整座祠堂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为广州市少有保护完好的建筑物之一,现尚存邓世昌当年手植的萍婆树及古井等遗址。该馆常设陈列展览《邓世昌与甲午海战》<ref>[https://www.sohu.com/a/302874068_120051374 《甲午海战》朗读者:尔东老师] ,搜狐,2019-03-21</ref>,建馆以来,先后筹办各类展览20余个,还开展了多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至今己接待国内外观众近23万人,使该馆成为广州市一日游景点之一。 海珠博物馆与邓世昌纪念馆同为一址,成立于1999年9月。该馆成立后,积极地承担了抢救、挖掘、收集、[[保护]]、整理海珠区历史文物遗产的重任。几年来,该馆先后征集到各类文物1000余件,其中包括李文田、居廉、容庚、关山月等名家字画、画具一批;还征集到汉代木佣、汉鎏金刻纹盘、文澜砚、清[[乾隆]]龙耳盘瓶及明清家具一批;并挖掘和征集了区内的石墩、石狮、石碑等明清石刻等;复原了100多年前的邓氏宗祠门神,馆内新增加了“海珠宝鼎”、“九龙图”、“世昌井”等景物,并促使馆藏文物逐渐增加。 海珠博物馆通过一系列展览和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历史名人效应,打响了海珠区“文化立区”的文化品牌,再现其鲜明的民俗特色和近代岭南文化的风采,全面推进了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该馆正抓紧改造海珠博物馆和扩建邓世昌广场,继续抓好“一路”(邓世昌大街)、“一楼”(博物馆陈列大楼)、“一园”(邓氏宗祠花园)、“一场”(邓世昌纪念广场)等硬件设施建设。 馆内常年设有“邓世昌与甲午海战”专题陈列,举办了“中国舰艇百年沧桑”、“广州解放五十周年”、“海珠军民学习‘海空卫士’——王伟烈士活动”、“当代国防教育图片展”、“忠魂颂”等一系列[[国防教育]]的陈列展览和活动。1999年至今,共接待国内外观众近30万人次,对现役军人、残疾军人、老人及校中、小学生实行免费参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香港皇家警察协会、澳门消防协会等[[公务员]]团体也将该馆列为国情教育参观点。本馆设有音像室和课室,海珠区武装部每年组织入伍新兵到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 [[邓世昌纪念馆]]和海珠博物馆正以崭新的格局和面貌,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人物生平== 民族英雄邓世昌,1849年生于番禺县龙导尾乡(即现海珠区龙凤街)一个茶叶商人的[[家庭]]。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随着西方列强相继入侵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民族的灾难、人民的反抗,少年时期邓世昌受耳懦目染,使其从小立志发愤报国。 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18岁的邓世昌毅然投笔从戎,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航海知识,他勤奋好学,以优异的成绩于1871年毕业。服役于清朝海军,历任建威、海东云、振威、镇南、[[扬威]]、致远等舰管带,先后参与台湾、[[朝鲜]]、福建等地战事,并两次受清政府委派,前往英国接收清廷定购竣工的战舰。 1887年北洋水师组建完毕,邓世昌任致远舰管带。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开始强盛,蓄谋侵略中国。1894年,日本首先侵入朝鲜,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同年9月16日,邓世昌指挥致远舰随北洋水师增援朝鲜,在次日回国返航途中,在黄海与日本舰队遭遇,双方展开激战。 邓世昌临危不惧,奋勇杀敌,在弹药将尽之时,为扭转战场局面,毅然驾舰与[[日本]]主力战舰“吉野”相撞,不幸中弹沉没。邓世昌义不独生,自沉于黄海,他殉国时仅46岁,为表彰邓世昌忠君报国的壮举,清政府对他从优抚恤,在[[山东]]威海为其建祠立碑。光绪帝以其为国捐躯,按照提督标准给于抚恤,追赠太子少保,赐祭葬,并袭骑都尉职,谥壮节,入祀京师昭忠祠。 一百多年来,民族英雄邓世昌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激励着国人奋发图强。 ==宗祠历史== 邓氏宗祠始建于1834年,邓世昌在中日甲午海战中英勇殉国后,其族人用清廷抚银扩建为现今规模。1994年建馆,经全面修葺,旧貌新颜,昔日风采重现。邓氏宗祠已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民国]]38年(1949)秋,邓氏族人字祠堂内创办“世昌小学”。后曾改作妇产院。 1957年开始,邓氏宗祠为广州市结核病防治二所使用。“[[文化大革命]]”期间,祠内不少文物散失,附属建筑物受到不同程度破坏,部分附属用地亦被违章占用。 1989年12月,邓氏宗祠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8月,在邓氏宗祠建立邓世昌纪念馆。整座建筑恢复了[[清代]]式样,祠堂的木雕亦精心复原,并涂上油漆,重现了邓氏宗祠的原貌。展品陈列线长80米,通过近600张图片和复印件、[[雕塑]]<ref>[https://www.sohu.com/a/451093627_120822739 中国的传统雕塑有几种,你知道吗?],搜狐,2021-02-19 </ref>、模型、文字说明等,反映邓世昌青少年时代、甲午海战及其战后影响,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邓世昌纪念馆常年举办“邓世昌与甲午海战”展览,以中日甲午海战为主题,介绍邓世昌的生平及其爱国事迹,是广州市及海珠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9年9月,海珠博物馆依托邓世昌纪念馆成立并开馆,两馆珠联璧合、同映生辉,常年对外[[开放]]。2000年,广州市将该馆纳入“广州市一日游”的B线中,是广州市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邓世昌纪念馆于1994年纪念邓世昌殉国100周年时设立。馆址邓氏宗祠始建于1834年,后用邓世昌殉国的抚恤金扩建,成为一座三路、两进、三院、两庑,占地4700平方米的典型岭南[[祠堂]]式建筑。祠内大殿、两庑和附祠已辟为陈列室。大殿和两庑的《邓世昌与甲午海战》史迹陈列,展出文物、照片、文献、模型、雕塑、蜡像等200件,较详细地介绍邓世昌的生平事迹。东侧的附祠举办《中国船舰百年沧桑》图片展,展出甲午海战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军舰图片100多幅和部分军舰模型,反映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覆灭后,近百年来中国海军几经重建,几经挫折及建国后人民海军建立、发展壮大的历史。 ==景点介绍== 邓世昌纪念馆落址于广州市海珠区邓氏宗祠内,轩昂气派的岭南祠堂建筑占地4700平方米,碧墙灰瓦,掩映在寻常巷陌的榕荫中。[[庭院]]呈船台状,三路两进三院的格局风情典雅,通敞透亮,移步换景。有石额楹联、通花木雕点缀,更兼重门纳画、木石风神,端庄肃穆,古朴洗练。 邓世昌纪念馆是为纪念清末着名爱国将领、抗日民族英雄邓世昌而建立的名人纪念馆,于1994年9月17日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正式对外开放,1995年被命名为首批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园存有邓世昌手植苹婆树一株,枯木逢春的[[灵芝]]两枚,古树婆娑数棵。“云台功首、甲午名留”,睹物思人,英雄精神养育着中华民族无数风流人物之人格襟怀,激浊扬清,重塑民族大义。 邓世昌纪念馆位于1994年为纪念民族英雄邓世昌殉国100周年而成立的名人纪念馆。馆址设在邓氏宗祠内,是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出生地,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现馆内设有《邓世昌与甲午海战展》和邓世昌亲手种植的苹婆树和他使用过的世昌井。 1999年,海珠区政府依托邓世昌纪念馆建立了海珠博物馆,两馆同为一址。海珠博物馆是一座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是[[收藏]]和展示海珠历史文物的重要场所。馆内设有《海珠博物馆馆藏文物展》、《盆景雅石展》。 门票价格:免门票。 ==视频== ===<center> 海珠区博物馆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广州博物馆形象宣传片</center> <center>{{#iDisplay:k31294l9dkd|560|390|qq}}</center> <center>盆景展的盆景都是精品</center> <center>{{#iDisplay:t3226no1fhv|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069 博物館学]]
返回「
海珠区博物馆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