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7.21.23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 的原始碼
←
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30114/4c96f807036f4929b81f0906ba52a093.jpe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629622167_121117482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95年,前身为“灾害性天气开放实验室”,1998年8月经中国气象局批准立为局属唯一的重点[[实验室]]<ref>[http://news.sohu.com/a/576187279_120733647 实验室的分类及其作用] ,搜狐,2022-08-12</ref>,并改名为“气象灾害研究实验室”,考虑到我院大气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学科交叉的特色,1999年12月经批准进一步拓展为“气象灾害和环境变化开放研究实验室”,并正式开始大规模建设。高校[[领导]]体制转变后,我校划归江苏和[[中国气象局]]共管,2000年9月被江苏省政府批准为“江苏省气象灾害和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2004年11经江苏省教育厅考察和评审,被江苏省确定为“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更名为“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 ==简介== 实验室成立于1995年,其前身为“灾害性天气开放实验室”,1998年8 月经中国气象局批准立为局属唯一的重点实验室,并改名为“气象灾害研究实验室”,考虑到我院[[大气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学科交叉的特色,1999年12月经批准进一步拓展为“气象灾害和环境变化开放研究实验室”,并正式开始大规模建设。高校领导体制转变后,我校划归江苏和中国气象局共管,2000年9月被江苏省政府批准为“江苏省气象灾害和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2004年11经江苏省教育厅考察和评审,被江苏省确定为“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并更名为“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完善了管理运行机制,形成了一支稳定高效的研究队伍,加强了与国内外的合作和[[交流]],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在国内外具有了一定的影响,明确了以气象灾害的监测、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为主要突破口的研究领域。 ==研究方向== (一)[[东亚]]季风区灾害性气候的形成机理与预测研究 东亚季风系统的变异及其影响研 究 东亚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 东亚季风区灾害性[[气候]]的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 (二)台风动力学与中尺度数值模拟研究 [[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台风动力学研究 台风变异机理及其数值模拟 中尺度天气[[系统]]数值模拟与预报技术研究 (三)云雾致灾机理与人工影响天气<ref>[https://www.sohu.com/a/198672582_100011033 什么叫人工影响天气] ,搜狐,2017-10-17</ref> 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雾灾形成机理研究 大气成分与云雾相互作用 云降水机制与人工影响[[天气]]技术 (四)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及影响评估 雷达[[卫星]]技术在气象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雷电的监测预警 ==机构设置== 灾害性天气和气候机理及预测理论研究。 目前,实验室设有一个[[办公室]]、6个研究室,固定研究和管理人员3 2人。其中,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8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2人,是一支以中青年为主体(占2/3)的老、中、青结合的科研队伍,学术带头人为[[博士生导师]]和中青年优秀学科带头人,其年龄和学历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年富力强,科研协作精神强。 为加强合作和交流,提高研究人员的水平,跟踪学科前沿,近几年派出国进行访问和合作的中青年学者15人,大部已学成归来。同时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等国科学家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多次进行学术互访。 ==参考文献== [[Category:303 科學教育及研究]]
返回「
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