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2.182.22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江汉桃花血样红(刘启华) 的原始碼
←
江汉桃花血样红(刘启华)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江汉桃花血样红'''<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8854560/pexels-photo-18854560.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江汉桃花血样红》'''是[[中国]]当代作家刘启华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江汉桃花血样红=== ——湘鄂西革命老区巡礼 春分时节,清明前夕,江汉平原腹地的洪湖[[革命]]老区,桃红柳绿,春和景明。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鱼叉梭镖,卷革命狂飙。无数的革命者不负初心使命,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克服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发动武装暴动,建立红色政权,巩固和扩大湘鄂西根据地。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谱写出一曲曲[[英雄]]壮歌。 90多年后的江汉大地,云蒸霞蔚,从容安祥。革命先烈们的足迹在哪里?他们的丰功伟绩,应该从哪里开始探询?他们的后代、革命老区的人民可好?和煦的[[春风]]拂过原野,金黄的菜花,酥手轻摇;殷红的桃花,娇笑不语。 东荆河南岸,戴家场镇“秋收暴动纪念广场”,由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碑名的“洪湖戴家场秋收暴动纪念碑”,巍巍耸立。前来拜谒的人们注目肃立,聆听刘绍南烈士的后人——绍南村支部[[书记]]刘胜讲解那段苦难又辉煌的历史:1927年9月10日,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江汉平原的共产党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戴家场秋收暴动,打响了鄂中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鄂中特委书记肖仁鹄、邓赤中,沔阳县委书记娄敏修、刘金山,沔南区委书记刘绍南,沔西区委书记胡幼松等率领暴动队员,舍生忘死,奋勇拼杀! 旋即,武装暴动的红色浪潮,此起彼伏;熊熊的革命烈焰,燃遍了水网密布的江汉湖区。 “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是当年土豪涂老五的涂家[[花园]],秋收暴动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我的祖辈刘绍南烈士就牺牲在这里。”刘胜手指蓝天白云下的洪湖大地,凝重的面色转为骄傲自豪:“我们洪湖老区,走出了[[英勇]]的红二方面军,走出了67位开国将帅。洪湖的[[莲藕]]香甜,洪湖的鱼畅销全国,洪湖的革命精神,我们要薪火相传,让先烈们打下的社会主义红色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 洪湖西岸,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周老嘴,这里[[曾经]]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色首府。蜿蜒近千米的老正街石板路,明清时代的古宅老商铺,粉墙黛瓦、飞檐翘角、错落有致、鳞次栉比。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旧址、中共湘鄂西省委旧址、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等48处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无声地向人们诉说那血与火的岁月所经历的沧桑风雨。 1928年初,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来到监利,领导、发动荆江两岸年关暴动,建立了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周老嘴是湘鄂西苏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直荀大道60号,柳直荀烈士纪念园。毛泽东同志的早年挚友柳直荀就牺牲在这里。纪念园中央,高大的汉白玉雕像柳直荀玉树临风,巨型红色词碑上,镌刻着伟人的不朽诗篇《蝶恋花·答李淑一》。多少才俊贤达到此,无不一掬英雄泪,扼腕长叹息。 湘鄂西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周老嘴镇宣传委员张婧向前来祭拜的人们讲述那段艰苦卓绝的历程:“为了保卫苏维埃红色政权,仅监利县就有30多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我们周老嘴更是全民皆兵。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有10多万红军将士和革命群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洪湖苏区的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我们监利,是中国小龙虾第一县、全国水稻第一县、也是玻铝产业第一县。周老嘴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张婧追昔之后,开始抚今:“遵照总书记'我们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始终铭记缅怀革命先烈’的指示,我们周老嘴镇格外珍惜革命先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着力打造'特色古镇,旅游名镇,生态新镇,产业大镇,经济强镇’,奋进新征途,建功新时代,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加美好!” 龚场镇高红村三组,以前叫溜子河赵家台,是洪湖革命根据地核心区之一。从西安回来清明祭祖的夏昌红,讲述祖父辈的往事:“1929年,敌人趁红军主力转移之际,大搞反攻倒算,凡是参加农会的一律斩尽杀绝。我的祖父赵桂章(随养父姓)是赤卫队员,三祖父夏家祥是龚北区农会主席,两人同时被捕。地下党组织请一位前清赵姓遗老出面,把喝了断头酒的兄弟俩,从刑场上救了回来。红军战士李祖彬奉上级指示,半夜驾船回村侦查敌情,船刚靠岸,就被白匪军乱刀戳死。” 李祖彬烈士的遗腹子李先其,膀阔腰圆,膂力过人,是划龙舟的好手。赵桂章之子赵传明和他组成的龙舟队,在周边乡镇的竞赛中,从来就是第一。 洪湖老区港汊纵横,也是[[屈原]]流放途中经过的[[地方]]。每逢端阳,河岸万头攒动,河面锣鼓铿锵,龙舟号子震长空,破巨浪,闹动百里水乡。高亢的龙舟号子,唱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蹉跎[[岁月]],唱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艰苦年代,唱到新中国劳动人民翻身解放,唱到今天的繁荣富强。 划了一辈子龙舟的李先其,离世前对龙舟仍是依依不舍。乡亲们遵从其生前遗愿,将他划过的龙舟木板做成棺椁,把他安葬在父亲牺牲的地方。 把龙舟号子唱到古都西安的,是赤卫队员的孙子夏昌红。他自小受父辈影响,耳濡目染,尽是龙舟。成年后的夏昌红长得虎背熊腰,是龙舟赛场的赳赳儿男。 2001年5月,第一次到西安过端午节的夏昌红,看到灞河、浐河偌大的水面空荡荡的,便下定决心,把家乡划龙舟的传统传播到这里。 20多年来,夏昌红在西安从带领湖北乡亲划龙舟,到组织、策划、承办西安历届的龙舟比赛,先后培养龙舟学员1000多人。中华龙舟大赛组委会特邀夏昌红为赛会吹号助威。西北首府西安,一时出现了为争看龙舟赛而万人空巷的壮观场面。让中华民族的传统龙舟文化在大西北扎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夏昌红,被央视等媒体誉为“西飘的湖北龙舟人”、“亚洲龙舟第一号手”。 东荆河北岸,杨林尾镇段湾村,风和日丽,春光明媚。鄂中特委纪念碑前,马达安烈士的孙子马志山,在讲述爷爷和父亲马立炳的故事。 马达安是中共沔阳县委委员,跟着鄂中特委书记邓赤中,参加过戴家场暴动、沔城暴动。10岁的儿童团员马立炳拿着红缨枪,为苏维埃政权放哨站岗。 由于叛徒出卖,马达安与邓赤中不幸被捕,被敌人装在麻袋里沉入东荆河。革命遗孤马立炳被姑妈收养。妄图斩草除根的白匪冲进其姑妈家,用刺刀到处乱戳。身材瘦小的马立炳钻到床底下,紧贴床下的横木身体悬空,躲过了匪军刺杀。 1948年,共产党解放了江汉老区,马立炳参加解放军,投入到解放全中国的战斗。复员后的马立炳担任生产队长,领导乡亲们兴修水利,发展生产。1958年11月,马立炳等数万江汉老区汉子,带着干粮和简陋的工具,在丹江口水利枢纽工地日夜奋战,为汉江流域的水利水电建设及后来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作出了无私的奉献。今天,一江清水送北京,共和国的第一代农民工如马立炳这个群体,就是这项世纪工程中的功臣! 邓赤中烈士的家乡张沟,是全国黄鳝产业第一镇。坐落在通州河畔的全国网箱养鳝第一村——先锋村,是辛亥革命元老张难先的故乡。 张难先侄重孙、先锋村第一书记张泽新,在村里的鳝文化展示馆,向各地慕名而来的取经者介绍脱贫致富的创业之路。 先锋村地势低洼,饱受水患侵扰。作为革命老区,先锋村党支部体谅国家的困难,坚持不向上面伸手要救济,而是靠勤劳智慧,走科学创新之路,发展水产养殖。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先锋村首创网箱吊养法,引领张沟镇、仙桃市乃至湖北省的养鳝产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张泽新继续热情洋溢地介绍:“今天的先锋村,家家挖鱼塘,户户挂网箱。网箱养鳝面积达到4500亩,网箱9万口,年产值近两亿元。先锋村建有全国最大的黄鳝贸易市场,拥有全国黄鳝销售的定价权。在黄鳝出产季节,每天有40万斤鲜活的黄鳝游到北上广,游出国门。” 由点及面,有了先锋村的示范带动,仙桃市黄鳝养殖面积超过10万亩,鳝鱼年产量达6万吨,占全国黄鳝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仙桃市因此被中国水产与流通协会授予“中国黄鳝之都”的称号。 在先锋村产业道上,张沟镇党委书记毛中阳向取经者们谈今后的发展前景:“我们将紧紧围绕打造'产城融合先行区、黄鳝产业第一镇’目标,以更大格局、更高标准、更宽视野,着力创新引领,强化品牌培育,做实黄鳝产业综合体,实现黄鳝苗种繁育、黄鳝养殖加工、黄鳝饲料研发生产新突破,高质量推进黄鳝产业示范带建设,加快把黄鳝产业培育成百亿支柱产业,擦亮仙桃市'中国黄鳝之都’金字招牌。” 艳阳高照,春意融融。先锋村委会门前广场,几位晒太阳的村民,聊起了是农村好还是城市好的话题。张辉灿烈士的孙子,50出头的村民张年春的观点淳朴实在:“我祖辈当年闹革命流血牺牲,就是为了让我们后辈人过上幸福生活。如今我们先锋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6万元,家家户户住清一色的楼房,天然气、自来水、网络、下水管网样样配套齐全,空气质量比城里好,环境胜过城里的公园,为什么要去城里呢?我要留在家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哩。” 沙湖镇中邦红军坝纪念碑,记载着那段峥嵘岁月:1931年,国民党军挖开长江大堤,借水“围剿”红军,苏区一片汪洋。在贺龙同志领导下,驻扎中邦的红军同当地群众一道,奋战28昼夜,修筑了一道长15里的堤坝,堵住了洪水,使红土、丰乐两垸11万亩农田免遭水灾,保障了沙湖一带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筑坝期间,红军战士还打败了国民党军三十四师发动的六次袭击。 红军坝南侧,苍松翠柏掩映着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烈士张荫远、张学志、张学进三兄弟长眠于此。 多年从事本土历史人文研究的学者吴国荣,面对前来瞻仰的人们,讲述张荫远冒着生命危险掩护董必武同志那段故事: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董必武同志也遭到敌人的通缉。时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的吴德峰,共产党员杨光华,陪同董必武同志,摆脱国民党特务的跟踪,从汉口集家嘴附近码头,搭乘小火轮,在长江支流通顺河边的小集镇尤抜上岸,转移到沔东北区地下党负责人张荫远的家——张家大屋。敌人闻讯赶来,张荫远请董必武等人隐藏到自家夹墙里面,巧妙地骗过敌人,董必武等同志方得以转危为安。 红军坝村委会后面300米处,荷塘蛙鸣,柳浪闻莺。这里是电影《洪湖赤卫队》韩英扮演者王玉珍儿时的家园。 “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沔阳沙湖位于江汉湖区的最低洼处,常年受长江汉江洪水的夹击,十年淹九水。旧社会的人们,只有背着三棒鼓,抱着渔鼓筒,外出流浪,沿门乞讨卖唱。 为讨到果腹的食物,灾民们变着法子唱最好听的歌,跳最好看的舞蹈。逃荒要饭的歌舞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演绎,江汉湖区竟然成了远近闻名的歌舞之乡,音乐之乡。 “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①”。所以,当革命的烈火在江汉大地点燃的时候,乡民们一呼百应,争先恐后地参加红军,为的是日后能够跟着共产党过上好日子呀! 八十年前,沔阳又发大水,沙湖中邦一片汪洋。乡亲们无一例外,出门逃荒。王玉珍的父亲荡着小木船,船舱里,幼小的王玉珍依偎在妈妈怀里,离乡背井,开启了“诗与远方”的艰辛历程。 王玉珍家的小木船,沿着通顺河漂流到长江,再顺着长江漂流到汉口。王玉珍一家同其他灾民一样,为吃上一口饭,在汉口最底层社会艰难挣扎。迎着解放的曙光,饥饿的少女王玉珍,凭着江汉水乡人的唱歌天赋,误打误撞进了硚口歌咏班,走上了革命音乐艺术家的道路。天籁之音“洪湖水浪打浪”遂唱响天下。 彭场——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镇,国家应急与防护物资储备基地;全国非织造布制品生产基地;全国非织造布原材料供应基地;中国最大无纺布制品加工出口基地。 彭场镇万古垸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当地负责收集整理烈士资料的学者郑朝阳手指前面的通顺河,泪眼婆娑:“河边的武圣宫,是白匪屠杀革命者的刑场。数十位共产党人在这里惨遭杀害。烈士们的鲜血,把河水染得通红!” 风雨过后,必现万丈彩虹。陶万清烈士的家乡何场村,1968年出生的孙爱民,怀着改变家乡面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从社办企业的农民工,到下海生产简单的塑料袖套鞋套,发展到担任仙桃市非织造布产业协会会长,带领乡亲、同行们打造全球最大的无纺布产业集群。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②”。2020年元月,当新冠疫情突如其来的时候,国家急需大量的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用品。彭场镇360多家无纺布企业,争分夺秒与病毒抢时间,过年一律不休息,加班加点,满负荷生产。 防疫命令一旦下达,中岭村老党员、松青塑料公司董事长彭松柏连夜通知村民,赶来上班。烈士傅玉书的孙子,车间主任傅四火说:“新冠病毒就是凶恶的敌人,我要发扬祖辈奋勇杀敌的精神,为国家努力工作,分忧解难。” 革命老区彭场日产防护服5万件、口罩3000万个。贡献了湖北全省80%、全国40%、全球15%的防护物资。为防控新冠病毒疫情,作出了重大贡献。 陈场镇幼松村,天蓝地绿水清。胡幼松烈士纪念碑,岿然屹立。 胡幼松,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历任沔西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国工农革命第五军副军长、中共潜江县委书记等职。1930年4月,胡幼松带领游击队参加谢场乡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遭敌人偷袭,不幸被捕,面对威胁利诱,坚贞不屈。胡幼松被敌人砍断双腿,用铁丝穿透锁骨,双手钉在门板上,抬着游街示众,沿途高呼革命口号,壮烈牺牲。 “荆楚楷模”——原胡幼松烈士纪念馆馆长唐敦新,自幼受胡幼松烈士事迹熏陶感染,倾大半辈子心血,收集革命文物62件,整理革命斗争史料及先烈生平事迹42万多字,奔走呼吁建馆立碑。他数十年如一日,为参拜者义务宣讲烈士故事,从不收取分文。40多年来,他累计接待参观者70万人次,讲解1200多场。每到动情之处,74岁的唐敦新声泪俱下,听众无不为之动容。 胡幼松烈士亲手创建苏维埃政权的谢场乡,如今是桃花盛开的地方。公路两侧,延绵十多里,成了桃花的海洋。灼灼桃花一朵朵,一团团,一簇簇,姹紫嫣红,婀娜多姿,奇香四溢,斗艳争芳。 “桃花小镇”剅河每年举办的“桃花文化旅游节”,是江汉平原春天的传统盛会。四处游客纷至沓来,共赴热烈奔放的“桃花之约”。 “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仙桃市桃树研究所所长许先平,在向游人讲解:“我们江汉老区的土壤,气候,特别适合桃树的种植。桃子品种多,味道好,产量大。从5月到10月,都有鲜美的桃子销往全国各地。” 56岁的许先平,为改变老区贫穷落后的面貌,高中毕业后开始从事桃树品种的选育和规模化生产经营,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35年来矢志不渝,不断创新,培育出“仙桃一号”等10多个优良品种。在江汉平原,采用许先平培育的品种和栽培技术种植的桃树,面积超过了30万亩。 千娇百媚的桃花,沐浴着春风,花枝乱颤。游客们纷纷投入花海拍照,留得人面桃花相映红。 “许爷爷,这里的桃花为什么这样红呀?”一群佩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异口同声地发问。 许先平语重心长地说: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浸透了江汉大地。鲜红的桃花,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永存。同学们要好好学习,继承先烈的遗志,将来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李小双体操学校校长谢涛,带着学生们来到桃林边上,被眼尖的游客认出来了:“谢校长,你们仙桃是'亚洲体操之乡’,出了多少世界冠军呀?” “也就出了李小双,李大双,杨威,郑李辉,廖辉,昌雅妮,王雨寒,辜梓豪等8个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 “东京奥运会体操冠军管晨辰也是你们学校[[培养]]的吗?” “管晨辰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她来自革命老区石首桃花山。” “我们还要加倍努力,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世界冠军。”谢涛谦虚的口气有些不满足,却显示出老区人民特有的不服输的血性和豪气遍野的桃花烂漫天际,[[绽放]]如火,血样红。<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9734495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刘启华,[[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电影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江汉桃花血样红(刘启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