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52.14.118.5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正理经 的原始碼
←
正理经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正理经</big> ''' |- |[[File:正理经.jpg|缩略图|居中|[http://book.kongfz.com/Czhexue/m1847403527661692hk5b97k6559k6587k5316v6/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正理经 外文名: Nyaya sutras 作 者: 足目·乔答摩 目 录: 共五卷,每卷两章 |} '''[[正理经]]'''(Nyaya sutras)是[[足目·乔答摩(Aksapada Gautama)]](公元前3世纪)的著述。经文共五卷,每卷两章。 依据正理经,有获得正理的四种量: 现量(感觉),比量(推理),譬喻量(类比),圣言量(可靠的口头证言)。经文隐含的开发出了一种因果理论。因和果在本性上应当是同类的(homogeneous),但是果是一个新的开始而不是已经包含在因当中。佛教经论认为的所有事物在本性上都是空的(negative)(因为事物的本性由它与其他事物的差别构成)被否决了,还有所有事物都是恒常或所有事物都是无常的也被否决了。这两个观点都不符合经验。所以,导致的形而上学接受了两类实体: 恒常的和无常的。整体是在构成它的部分之外之上的新的实体。还有, 神是宇宙的实质原因被否决了。神被看作是直接有效的原因,而人需要在 神的控制和协作下生成他们的结果。<ref>[http://book.kongfz.com/Czhexue/m1847403527661692hk5b97k6559k6587k5316v6/],孔夫子旧书网 , </ref> ==主导思想== 正理经的终极目的是达成解脱,就是说免除诸苦--而解脱是通过16句义(范畴)获得的,它们是: 正理的量(pramana, mean); 正理的所量(prameya, object); 疑(samshaya, doubt); 目的(prayojana, purpose); 见边(drstanta, example); 宗义(siddhanta, conclusion); 论式(论证的要素)(avayava); 思择(tarka, argumentation); 决断(nirnaya, ascertainment); 论议(vada, debate); 诡论议(jalpa, disputation); 坏义(破坏性批评)(vitanda); 似因(hetvabhasa, fallacy); 曲解(chala, quibble); 倒难(jati, refutations); 堕负(导致辩论失败的各种情况)(nigrahasthana)。 ==五支论式== 1. 山上著火了(宗(pratijna): 对要证明什么的陈述)。 2. 因为它在冒烟(因(hetu): 理由的陈述)。 3. 冒烟的东西都著火了,厨房就是个例子(喻(udaharana): 由实例支持的普遍规则的陈述)。 4. 山也是如此(合(upanaya): 应用规则于此个例)。 5. 所以山上著火了(结(nigamana): 达成结论)。 正理论式的典型性特征是它对例证的坚持--它暗示出正理派[[逻辑学家]]想要确定的不只是形式的有效性还有实质上的真实。五类似是而非的"因"(hetu)要被辨别出来: 不确定的(savyabhicara),它导致多于一个结论;矛盾的(viruddha),它反对要确定的结论;有争议的(prakaranasama),它引起与要确定的结论同一的问题;反问的(sadhyasama),它自身也是未证明的;不和时宜的(kalatita),它被引述为"没有在它还有效的时间内应用"。 ==目录== 正理经目录 第一卷 第一章 第一节 序论 第二节 量 第三节 所量 第四节 疑惑 第五节 动机 第六节 实例 第七节 宗义 第八节 论式 第九节 思择 第十节 决定 第二章 第一节 论议 第二节 论诤 第三节 论诘 第四节 似因 第五节 诡辩 第六节 误难 第七节 负处 第二卷 第一章 第一节 疑惑的探讨 第二节 量的全面探讨 第三节 现量的探讨 第四节 全体的探讨 第五节 比量的探讨 第六节 现在的探讨 第七节 譬喻量的探讨 第八节 声量的探讨 第九节 特殊声的探讨 第二章 第一节 量数--四量的确立 第二节 声的无常性 第三节 声的变化 第四节 语言及其能力的探讨 第三卷 第一章 第一节 灵魂与感官的不同 第二节 灵魂与身体的不同 第三节 对“视觉器官是独立的”这一见解的探讨 第四节 灵魂与意的不同 第五节 灵魂的永恒性 第六节 身体的性质 第七节 感官与那些元素 第八节 感官的多样性 第九节 感官的对象 第二章 第一节 觉的无常性 第二节 刹那灭 第三节,觉是灵魂的属性 第四节 觉的生灭性 第五节 觉不是身体的属性 第六节 意 第七节 身体由于不可见力而形成 第四卷 第一章 第一节 [[行动与过失]] 第二节 三类过失 第三节 再生 第四节 否定世界以空性为质料因 第五节 以主宰神[自在天]为原因的世界观探讨 第六节 “偶然性所产生”的世界观探讨 第七节 “一切皆无常”的世界观的探讨 第八节 “一切皆常”的世界观探讨 第九节 “一切皆个别”的世界观探讨 第十节 “一切皆非存在”的世界观探讨 第十一节 关于事物之数的诸见解探讨 第十二节 结果的探讨 第十三节 苦的探讨 第十四节 解脱的探讨 第二章 第一节 真理性认识的产生 第二节 部分和全体 第三节 无部分的微尘 第四节 驳否定外界存在 第五节 扩大真理的认识 第六节 拥护真理的认识 第五卷 第一章 第一节 误难的分类及(1)同法相似、(2)异法相似 第二节 误难:(3)增益相似(4)损减相似(5)要证相似 (6)不要证相似(7)分别相似(8)所立相似 第三节 (9)到相似不到相似 第四节 (11)无穷相似(12)反喻相似 第五节 (13)无生相似 第六节 (14)疑惑相似 第七节 (15)问题相似 第八节 (16)无因相似 第九节 (17)义准相似 第十节 (18)无异相似 第十一节(19)可能相似 第十二节(20)可得相似 第十三节(21)不可得相似 第十四节(22)无常相似 第十五节(23)常住相似 第十六节(24)果相似 第十七节六种立量论法 第二章 第一节 负处的概述及(1)坏宗--(5)异因 第二节 负处(6)异义--(9)缺义 第三节 负处(10)不至时(11)缺减(12)增加 第四节 负处(13)重言 第五节 负处(14)不能诵--(17)避遁 第六节 负处(18)认许他难--责难不可责难处 第七节 负处(21)离宗义(22)似因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210 宗教學總論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正理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