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0.139.2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楊昌棟 的原始碼
←
楊昌棟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www.kfzimg.com/G06/M00/09/73/p4YBAFr4KEOAWFjWAAG3OHI04QU695_s.jpg width="230"></center> <small>[https://mbook.kongfz.com/2233/899961579/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small> |} '''楊昌棟'''(1897 — 1983),福建知名神學教育家,福州天安堂主任牧師。 神學(古希臘語:Θεολογια,拉丁語:theologia,英語:Theology)一詞,廣泛指稱所有對神([[上帝]])這個主題展開的研究或學說<ref>[https://www.churchchina.org/archives/090909.html 每個人都是神學家——路德對神學的理解【注1】],教會</ref>。神學一詞的希臘文Θεολογια是由Θεος(即“神”)和λογος(即“邏各斯/話語/學說”)兩個字組合,字面上便有建立人類對上帝正確認識的學說之意。為宗教研究<ref>[https://www.doc88.com/p-1384323183487.html 宗教研究],道客巴巴,2014-03-20</ref>的一個領域。 ==简介== 楊昌棟,1897年(光緒23年)11月30日出生於[[福建]]平潭梧井村(今蘇沃鎮)的一個貧寒農家。其祖輩信奉佛教,1882年,其父率全家改信基督教。楊昌棟有一姐四兄,他最小。父母見他自幼聰慧,就節衣縮食供他讀書。自5歲起,他斷斷續續就讀私塾,稍大些便參與部分勞動,如割草、放牛等。14歲,他到福清龍田融美學校(教會學校,今福請第三中學)讀書;三年後,入福州格致書院(教會學校)求學,學費由學校資助。 1919年,楊昌棟積極參加“五四運動”。他回平潭聯合一些進步青年學生上街遊行,宣傳抵制日貨,揭露貪官污吏、土豪劣紳與奸商朋比作惡的卑鄙行徑。“五四運動”使他認識到:惟有發展教育,才能增長人民的知識,喚起人民的覺醒。從此,他立志爲教育事業獻身,故而勤奮學習。他的英語成績尤爲突出,早在[[學生]]時代,就曾爲英華書院的一位外籍教員做翻譯。1921年秋,他從格致書院畢業後,又考上福建協和大學(同年兩校合併)。僅三年半,他就修完四年課程,以優異成績獲得文學學士學位。 1925年初,他回平潭開宗中學(後改爲嵐華中學,今平潭一中)任校長。是年秋,入燕京大學宗教研究院深造。三年後,獲神學碩士學位。他的碩士論文是《基督教在中古歐洲的貢獻》,後經補充、修改成書,被收入《燕京宗教學叢書》,並於1936年由上海廣學會書局出版,又於2000年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再版。該書對基督教在中古歐洲的社會、政治、思想、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貢獻進行了系統研究和全面闡述,其史實資料豐富,爲國內外同類課題難得的專著。燕京大學教授劉廷芳稱:“……在華文著述中,還未有(此類)專書”。 燕京畢業後(1928年),楊昌棟赴平潭蘇沃教堂擔任牧師,並建立了一些支堂。1930年他應聘就任福清融美中學(首任中國人)校長。1933年秋,他赴美國耶魯大學留學,僅一年,就修完全部課程,獲社會學博士學位,論文是《對中國福建平潭農村社會調查及其改革方案》。他懷著改變家鄉貧窮落後面貌的目的,在留美期間,深入到美國15個偏遠農村教區、10個農村和黑人學校以及2個農村社會活動中心作[[社會]]調查,瞭解了許多有用的方法和經驗,再結合中國文化和基督教信仰,對中國農村的家庭、生育、人口、教育、衛生、文化、勞動、技術、生態等方面提出許多改革設想。 1934年,楊昌棟學成回國,任福州協和農業職業學校校長,力持勤工儉學,使許多貧苦學生得到就學機會,爲福建農業培養了一批批技術人才。1938年,楊昌棟兼任福建協和道學院院長,把道學院學制改爲5年(第一年學聖經,第二、三年接受農業職業教育,第四、五年學神學)。1941年,日寇入侵福建,美國衛理公會在福建沿海的10所中學組成衛理聯合中學,楊昌棟任校長。“聯中”先遷往閩清,再遷至順昌。國難當頭,經費缺乏,設備簡陋,他帶領師生克服困難,勤儉辦學,發展生産,自力維生。1942年秋以後,他專任道學院院長;1945年秋道學院遷回福州,更名爲福建協和神學院,他仍爲院長。他分別與金陵協和神學院、福建協和大學、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合作,凡具[[高中]]畢業的本院神學生,兩年後可按需要再分別前往這三所院校進修至畢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辦學經費緊缺,而且國共鬥爭也反映到學校中來。在多次推辭不掉的情況下,于1947年夏到1949年初,楊昌棟受聘爲福建協和大學代理校長,校內設文、理、農三個學院。爲了提高教學質量,他對教師隊伍進行整頓,聘請來鄭作新(理學院教授,世界著名鳥類生物學家)、嚴叔夏(文學院教授,嚴複之子)、李來榮(農學院教授)等教授;同時也選送一批優秀青年教師前往美國進修或留學,如林蘭英(後來是我國半導體研究所所長)、趙修復(後來是我國著名昆蟲學家)、林一(後來是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員),以及後來成爲福建師範大學教授的金雲銘和林恩卿等人。“協大”坐落于福州郊區魁歧村,楊昌棟力主:學校聯繫農民,[[教育]]服務農村。這種辦學宗旨立刻見效,得到農民的好評。 1949年5月,楊昌棟前往美國紐約協和神學院進修。1950年秋,他同300多位中國旅美學者及留學生一道乘輪船回國。這一次回國後,他就專心做教會工作,不再接受大學對他的聘請。他先後被選爲福州市政協委員、市人民代表和福建省文史館委員、以及衛理公會福州年議會主席等。1954年參加全國基督教代表會議;1956年、1960年、1980年擔任福建省及福州市第一、二、三屆基督教三自愛國會副主席和全國委員。1981年擔任福州市基督教教務委員會總幹事,1980年至1983年擔任福州天安堂主任牧師。 楊昌棟出身于貧苦農民家庭,一貫熱愛勞動,艱苦樸素。學生時代,堅持勤工儉學,就是在國外留學,享受到獎學金,照樣半工半讀。後來身爲校長了,竟身背草簍、牽羊過市、上山牧放。他在必要的場合穿的是西裝革履,可平日裏卻喜歡穿他母親爲他土織土制的襯衣或長袍。自食其力、勤勞節儉,廉潔奉公,非分勿取,是他一生的生活守則。所以,他十分推崇使徒保羅(傳福音的使者,又是帳篷工匠)。他主張教牧人員在傳[[福音]]的同時,應兼有勞動技能(含技術和知識),養活自己,不給教會增加經濟負擔。 他堅信,神就是真理,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的真理都屬於神;人類社會發展到最終,是神的國降臨地上;基督教是“入世”的宗教。所以,他努力實踐這些理念。楊昌棟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加上他勤思好學,以致學問淵博;他常以一句名言勉勵自己:“沒有屬於人的東西和事情我對之外行”。 “文革”期間,他被扣以“帝國主義走狗”、“反動教頭”、“資產階級權威”等罪名,遭挂牌批鬥、淩辱、毆打,一家人被趕出教堂(甚至家人被拆散),搬到僅有7[[平方米]]的涼衣廊裏。其全部財産被紅衛兵抄走,歷年攢錢買的大量中外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書籍被付之一炬,僅留一本《韋氏大字典》以及一張床和一張小書桌。夜晚,其子女只得躺在樓板上睡覺。他們全家人就這樣度過14載。在那混亂、無道的年月裏,他堅持信仰,不做一件虧心事,不說一句虧心話,拒絕怨尤和報復,而且安慰親友:萬事學會忍耐;歷史上,基督教每經歷一次逼迫,都迎來下一次的復興。 楊昌棟30歲結婚,妻子李梅嬌[[女士]]。他們生下三男三女,除兩個兒子早逝外,其他四個子女都遵循他的教誨,勤奮學習,熱愛祖國,誠實做人。他們先後畢業于大學或專科學校,在醫務或教育上作出自己的貢獻。 1983年4月,楊昌棟開始患病。同年10月23日傍晚安靜離世。 ==参考文献== [[Category:240 基督教總論]]
返回「
楊昌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