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5.3.1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梅益 的原始碼
←
梅益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梅益</big>''' |- |<cente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q_70,c_zoom,w_640/images/20171114/ba7decd61af646508f08a86615dfd3c9.jpe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m.sohu.com/a/204176243_698126 来自 搜狐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梅益'''(1914年1月9日-2003年9月13日)原名陈少卿,[[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宣传活动家、[[翻译家]]<ref>[http://www.cz44.com/html/201907/39115.html 学界泰斗梅益 ],潮州信息网, 2019-07-14</ref>、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75335.html 梅益 ],百问中文网, 2022-08-29</ref>、[[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党组第一书记。 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一、二、三、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五届委员。 曾任广播事业局副局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编辑<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1124232713623935&wfr=spider&for=pc 梅益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青年网, 2021-09-17</ref>。 1958年,梅益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电视台]]<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Q8KJ5PJ05456OKT.html 「京城通讯」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梅益 ],网易, 2021-12-03</ref>,同年5月1日19时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历史由此开始。 2003年9月13日在京逝世,享年90岁<ref>[https://news.sina.com.cn/o/2003-10-10/1039890962s.shtml 梅益同志逝世 ],新浪, 2003-10-10</ref>。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中国新闻家、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原 名 ---- 陈少卿 出生日期----1913年1月9日 出生地点----[[广东省]][[潮州市]] 国 籍 ---- 中国 逝世日期----2003年9月13日 职 业 ---- 新闻翻译 主要成就----于1958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电视台 毕业院校----[[上海]]中国公学大学 代表作品----《华美周刊》 ,《求知文丛》,《 上海一日》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 译 作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军在前进》,《西行漫记》等 ==从业经历== 1913年1月2日生于广东潮州市毕业于城南小学,金山中学,1929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1931年到北平从事报刊的编译工作,1935年在北平 (今北京)参加左翼作家联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为中共上海市文化工作委员会成员,后任书记。创办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译报》、《每日译报》,并主编《华美周刊》 、《求知文丛》 、《 上海一日》 。1938年翻译英文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人物生平== 梅益,原名陈少卿,1913年1月2日生于潮州西门(今湘桥区)一户贫困的人家,父亲陈彦生在韩江划船度生。梅益上学晚,13岁才在城南小学毕业,同年考上了潮州省立四中,也就是金山中学。 因为家里穷,梅益的哥哥小学毕业后就到药铺记账。梅益刚毕业,父亲就到处托人,让他当学徒或干别的差事。学校开学已经半个多月了,梅益却因缴不起学费而未能入学。后经其兄的同学龚文河告知校长杜国庠。杜国庠非常同情梅益,遂破例不收学费让其入学。梅益借了别人学过的课本,就这样上学了。 上学之后,梅益很用功,课外还读了不少书刊。后来,因为参加地下革命工作,哥哥被捕、龚文河牺牲,杜校长被逼出走,这些都给梅益极大的刺激,他产生了离开潮州的愿望。高一下学期,梅益班里有3位同学要到上海读大学,要他一起去。于是,他们4个人一起到了上海,买了伪文凭,考进了由胡适和马君武先后当校长的中国公学。但是梅益不但交不起学费,连吃饭也没钱,深秋时候又害了伤寒。当时在中国公学读书的潮州人洪应堃老师,给他找到回城南小学教书的机会,另一位做纸张生意的郑雪痕先生给了他30元,就这样梅益又回到潮州,在城南小学任教,月薪27个龙银。 教了一年半的书,1932年夏天,梅益独自到北平,一面寻找革命组织,一面到北京图书馆自学英文。从1934年开始,他在北平的《晨报》、天津的《庸报》、上海的《申报》等副刊和一些刊物发表一些散文和译作,开始靠稿费度日。 1935年初,梅益参加"左联",同年秋赴上海,在上海一民立中学教书,可是很快因为他让班上的学生参加示威游行而被学校开除。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梅益</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image2.sina.com.cn%2Fdy%2Fc%2F2003-03-19%2F1_1-1-23-510_200303190357.gif&refer=http%3A%2F%2Fimage2.sina.com.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73861205&t=231ee0b412922e31ad0dc8af45b4ebd7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news.sina.com.cn/c/2003-03-19/0003953182.shtml 来自 新浪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后来,梅益和上海"左联"的负责人共同编机关刊物《每周文学》。1937年,梅益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上海沦陷后,为突破日伪的新闻封锁,梅益和夏衍根据党组织的决定,出版了四开日报《译报》。《译报》是完全刊登翻译消息、文章的报纸,南京大屠杀和八路军胜利的消息就是在当时上海这家唯一的中文报纸报道的。1938年《译报》改名为《每日译报》后,梅益任总编辑。 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主持《译报》,并筹办新四军江淮大学及南通学院,1942-1945年在中共华东局宣传部任职。 1945-1946年任中共上海文委书记,1946 年任中国共产党驻南京代表团发言人 。 1947-1949年在延安、太行新华通讯社总社任编委、副总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局长、党组书记 。 1957 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1978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副院长、党组第一书记,《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86~1996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1987~1990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 曾任全国政协第一、五届委员;全国人大第一 、二、三届代表 ,第六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一、二届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著有《梅益论广播电视》、《梅益论百科全书》,译有《西行漫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2003年9月13日在京逝世,享年90岁。 ==人物品质== 梅益老先生的品质 80多岁的梅益先生有一次会见来访的俄国专家。 专家说他两次纵览中国,言语中不乏自傲。 噢,噢,梅老先生客气地应着,末了淡淡地说一句:我10次到过贵国。 他们一直谈语言比较,谈风俗礼仪,谈世事变迁。才出校门的中国小翻译一直操着引以自豪的流畅俄语。 梅老从"您好"到"再见"一直用中文。 梅益,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总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译者。 ==人物轶事== 梅益青少年时期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尽管当时衣食无着、生活窘迫,仍自学英语,为日后的翻译生涯奠定了基础。从1934年开始,他在北平的《晨报》、天津的《庸报》、上海的《申报》等报纸的副刊和刊物上发表散文和译作,并以此为生。1935年年初,梅益参加“左联”,同年秋赴上海,和上海“左联”的负责人共同编辑机关刊物《每周文学》。 1937年,上海沦陷成为“孤岛”后,为了突破日伪的新闻封锁,党组织安排梅益与夏衍着手筹办四开日报《译报》。当年12月9日,《译报》出刊。南京大屠杀和八路军胜利的消息,都是上海这家唯一的爱国中文报纸首先向国内报道的。出报不到一个月,《译报》就被日本人取缔。后来,梅益等人又以雇外国人出面当发行人的方式,将《译报》改名为《每日译报》恢复出版,继续传递中国人民抗战的声音。此外,他还主编了《华美周刊》、《求知文丛》、《上海一日》等。 1947年3月梅益到达延安,被安排到新华社负责广播工作。从那时起之后的20年时间里,梅益全身心投入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中,曾先后主持延安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工作。1949年3月,随中央大队进入北平,继续主持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的新中国广播工作。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在首都天安门城楼上对“开国大典”的整个过程进行了实况广播,各地人民广播电台也在同一时间转播。“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声音从此传向全中国,传向全世界。这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在全国同时进行联播的实况广播。当天在天安门城楼主持实况广播的正是梅益。 1949年12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梅益为广播事业局副局长,分管宣传业务工作,同时兼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编辑。20世纪50年代,他根据刘少奇要发展电视的指示,带领广播事业局的科研技术人员经过不懈努力,在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于1958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电视台。1958年5月1日19时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历史由此开始。 作为翻译家,梅益从1938年到1941年历经四年艰辛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中译本。此书很快引起轰动,解放区的书店纷纷翻印。虽然该书先后有多种译本,但最终还是梅益的译本流传最广,影响了中国几代青年人。 ==参考来源== [[Category:编辑]][[Category:翻译家]]
返回「
梅益
」頁面